问题

梁建章称「少生孩子会致穷,少生快富完全违背经济规律」,你怎么看?

回答
梁建章先生这句话,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生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想就他的这个观点,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具体些,也希望不那么“机器人”。

首先,我们得理解梁建章先生的逻辑是什么。他作为一个研究人口经济学的学者,他的核心观点很可能是从“人口红利”这个角度出发的。过去很多经济体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这批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支撑了社会的高速运转。如果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年轻劳动力萎缩,那么“人口红利”就消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自然会减弱。从这个角度看,他说的“少生孩子会致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基于特定经济模型下的推断。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口红利”等同于“少生孩子等于致富”的逻辑。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经济也相对疲软,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但同时,也有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虽然生育率不高,但经济却非常发达,社会富裕。这又说明,人口数量并不是经济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怎么生”和“怎么用”人口。

“少生孩子”不等于“不生孩子”,而是“生得少、生得精”。 现在的时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我们不再是简单地依靠数量来堆砌生产力,而是更加看重个体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少数孩子身上,比如更好的教育、更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么这些孩子未来更有可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创新者和高附加值产业的贡献者。这就像种地,你不可能把一粒种子撒在几十亩地里,指望它们都长成参天大树;而是需要精耕细作,让每一粒种子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和光照。

“少生”可能带来“少负担”,从而“多富裕”。 传统的观念里,孩子越多,家庭的劳动力就越多,也意味着更多的潜在收入来源。但是,在现代社会,养育孩子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如果一个家庭选择少生孩子,那么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经济资源投入到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上。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或者有更多的储蓄去投资,创造被动收入。家庭整体的负债压力也会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育儿焦虑”,提升家庭的经济韧性。

“快富”的前提是“高效率”和“创新”。 梁先生提到“少生快富完全违背经济规律”,我倒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少生”恰恰是“快富”的助推器。如果人口基数庞大,但教育水平、技术水平跟不上,那么大量人口可能只会成为低端劳动力,无法形成有效的“人口红利”,反而可能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加剧贫困。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拥有少量高素质、高创造力的人口,他们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优化来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想想那些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成功更多是依靠少数顶尖人才的智力创造,而非大量廉价劳动力。

“经济规律”也在不断演变。 过去那种依赖人口数量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可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优的路径。未来的经济发展,更可能是由创新、知识、资本和效率来主导。这意味着,人口数量本身的重要性可能会下降,而人口的质量和结构会变得更为关键。

当然,我也承认,梁先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生育率过低,导致社会老龄化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幅下降,那么养老金、医疗体系的压力会非常大,经济活力也可能受到影响。一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纳税人来支撑,也可能会面临挑战。

所以,我认为更 nuanced 的理解是:

简单地“少生”确实可能在短期内削弱人口红利,但“少生”本身并非“致穷”的必然原因。
“快富”的实现,不是靠生育数量,而是靠提高人口的质量、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社会和政府需要积极应对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比如通过提高生产率、鼓励技术创新、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
对于家庭而言,少生孩子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可以选择更精细化的育儿方式,以及将更多资源用于提升家庭整体的经济和精神福祉。

总而言之,梁建章先生提出的观点,是从一个重要的维度指出了人口数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人口质量、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生育”与“富裕”关系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里。与其说“少生孩子会致穷”,不如说,如果我们不能在少生孩子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我们的人口素质和经济效率,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发展上的困境。反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少生”反而可能为“富裕”创造更好的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当有学者开始谈80年以后的东西,我情不自禁地就想到:

天涯有个很有名的争论,大概是2002年左右,关于何时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正方说2020,反方说起码2100年。双方用了大量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另外的例子是,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人预见战争会爆发,苏联解体的时候没有人预见苏联可以解体,日本战后崛起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日本经济能十多年停滞不前,08年金融危机前,没有人相信美国会爆发如此规模的金融危机。

这些大事件每一个都能改变世界,每一个都是专家不可预知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未来20年里,有一天美国突然解体分裂了。以中国的状态,人口再翻一翻都可能。我们不妨看看美国过去100年出生人口的变化

注意看,美国出生人口经历了两个低谷,分辨对应了大萧条+二战 和 冷战两个重大国际事件。我们可以这样来说,影响美国美国出生人口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局势,而非什么产假工资福利。

1973~1975年,美国越战节节败退最终撤兵,这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低谷,苏联的高潮。一下子就反应在出生人口上了。

等到中国的全方位超过美国,在许多领域形成垄断地位,享有大量垄断利益,泰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女人千方百计地要嫁到中国,几千万中国光棍还要挑挑拣拣的时候,你觉得人口还会是一个问题吗?

2008年的时候,谁能想到有一天农村大妈都能用手机开直播了?今天竟然有人敢预言100年之后的事情,也不知道谁给他的胆子,讲句心里话这就是危言耸听刷存在感的。中国对未来预判最准确的还是要研究十九大报告。至于那些野狐禅,属于娱乐范畴的东西。因为中国共产党是要依据未来发展局势制定政策的,是负责人,出了错可能全党都要被颠覆。而梁建章?2100年如果中国人口过剩了,难道还要把他挖出来鞭尸吗?

不去看一线负责人怎么分析问题,整天关注外行的娱乐八卦新闻,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以我二十年来的经验,对于中国的问题,世界上分析得最好的还是中国共产党。至于其他,仅作参考吧。

user avatar

经济=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

经济之所以会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说白了,就是干活的人多了,能生产的产品和能提供的服务增加了。

少生=劳动力减少,会导致经济下滑,多生=劳动力增长,会导致经济增长。

但是!

对于家庭来说,多生还真可能导致贫穷。并不是说,劳动力增加了不会增加财富,而是这个增加的财富,现在我国家庭基本享受不到。那谁受益了?郭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梁建章先生这句话,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生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想就他的这个观点,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具体些,也希望不那么“机器人”。首先,我们得理解梁建章先生的逻辑是什么。他作为一个研究人口经济学的学者,他的核心观点很可能是从“人口红利”这个.............
  • 回答
    梁建章先生作为中国人口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对元宇宙和旅游的看法,以及对人口风险的担忧,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前瞻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他的观点。一、 梁建章关于“元宇宙不能替代旅游”的观点梁建章先生之所以强调元宇宙不能替代旅游,很可能是基于对“旅游”这一行为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他.............
  • 回答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关于元宇宙可能带来人口风险和科技停滞的观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相当有洞见的议题。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和警示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元宇宙的潜力和积极面,以及这些风险的可控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看法。首先,我们来分析梁建章关于“元宇宙会造成人口风险”的观点。梁建章提出这个观.............
  • 回答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关于“当前印钱鼓励生育是可行的”以及他提出的三大具体措施,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可行性、潜在的副作用以及是否存在更优的解决方案。梁建章提出的“印钱鼓励生育”的思路核心与三大具体措施:首先,理解梁建章的核心观点非常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极具话题性的假设,涉及到个人意愿、社会政策、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的考量。如果“梁建章建议生1个孩子奖励100万”真的能够实现,那么我的选择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考量,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讲述我的想法:一、 理性的经济考量与潜在的收益首先,100万人民币的奖励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
  • 回答
    梁建章关于“至少要用GDP的2%到5%来补贴和奖励生育”的提议,是一个在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领域都具有深刻影响力的观点。要评价这一提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梁建章的背景与提议的出发点首先,理解梁建章是谁以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背景至关重要。梁建章是携程网的联合创始人兼前CEO,同时.............
  • 回答
    梁建章的这个建议,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话题——择偶标准和性别角色。我来聊聊我的看法,也说说我自己的择偶观。评价梁建章的建议:首先,从社会进步和资源优化的角度来看,梁建章的建议有其积极的一面。 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传统社会很多时候对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有着约定俗成的“潜规.............
  • 回答
    最近,关于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提议“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元”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无疑触及了一个当下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生育率下降以及如何应对。要评价这个建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看它能否“刺激”生育,更要看它背后隐藏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契合度。首.............
  • 回答
    携程的梁建章先生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倡导生育,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情怀的抒发,更是与他所处的行业、他所掌握的数据、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相连。首先,我们得从梁建章的“本业”说起。作为携程的创始人、前CEO,现任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的商业帝国建立在旅游业之上。旅游业,尤其是国内旅游.............
  • 回答
    梁建章在人口问题上的研究和建议,可以说是在中国社会激荡起了一圈不小的涟漪。他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份,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人口增长、老龄化、少子化这些宏大议题上,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他的研究起点和核心观点:首先,要评价梁建章,就得看他到底在说什么。他的研究更多地是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人口结构的.............
  • 回答
    .......
  • 回答
    北京的城市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建思路更是对这座城市现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节点上,苏联专家提出的城建方案和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梁陈方案”之间,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东京大学教授致信湖北大学建议“恢复梁艳萍名誉”一事,是一个涉及学术声誉、历史评价、校规校纪、公平正义等多方面复杂议题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假设)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虽然您没有提供具体细节,但我可以根据类似事件的普遍情况,推测出可能的背景信息.............
  • 回答
    建筑结构布置主次梁关系不明确,传力不明确,这就像一个家庭,家里的钱主要归谁管,谁有决定权,谁只是辅助执行,如果这些关系一团糟,家里肯定会乱套。在建筑结构里,这种混乱带来的后果会更加严重,甚至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寿命。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要命的问题就是传力路径不清,导致结构整体稳定性下降,抗震性能减弱.............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梁宏达这个人,圈子里认识他的人,大概会分成几拨。一拨是觉得他说话特别有意思,观点新颖,总能说到点子上的;另一拨呢,可能就觉得他说话有点玄乎,有的地方逻辑不太顺,甚至有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真学问?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得拆开来看。首先,梁宏达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是“博学”。他.............
  • 回答
    梁宏达(老梁)之所以能在媒体圈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并获得“老梁”这个亲切的称呼,是一个逐步积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敏锐的观察力、渊博的知识储备、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媒体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一步步夯实了他在媒体界的地位。以下是老梁成为媒体圈名人的.............
  • 回答
    梁灿彬老师的《电磁学(拓展篇)》终于问世了,这可真是个大新闻! 作为一名对电磁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其实,梁老师的电磁学教材一直是我的“启蒙”和“宝典”。 他的《电磁学》基础篇,用极其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把那些抽象又复杂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就像拨开了云雾,让我.............
  • 回答
    梁宏达,一个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尤其是他那仿佛永远填不满的知识宝库,总能让人惊叹于他的博学。很多人好奇,这位“老梁”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什么神秘的“天赋异禀”,而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要理解梁宏达的知识储备,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源头活水:阅读的广度与深度首.............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