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元宇宙影不影响结婚生子,我不知道;但我猜肯定影响携程以及类似线下业态的资本热度。
大刘批判元宇宙我是信的,毕竟大刘就写过类似的短篇小说(讲科技树点歪困死地球的,名字我忘咧)。
梁总嘛...
梁总要为股价负责。
携程99年成立,03年纳斯达克敲钟,在线旅游全球第二大,长期是上海互联网圈的牌面。
今年四月很乖巧地回归了港股(反衬出滴滴的头铁)。
这两年的疫情对携程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毕竟是旅游业。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的delta,各国防疫措施被搅得有多乱,携程就有多难受。
现在携程面对投资人的故事逻辑是:
一,疫情总是会过去的,旅游业没有本质改变;
二,国内防疫做得很好,国内旅游的基本盘能撑住出境游的损失;
三,整个行业都难受,我们恰好可以逢低扩张趁机兼并。
坦白说,这些故事没啥毛病。海底捞去年的扩张也是这个逻辑:人总是要吃饭的咯?国内防疫做得确实可以嘛?那我们干嘛不趁机熬死小的扩张一波呗?
我们事后诸葛亮,发现这大方向倒不是不对,只是节奏和黑天鹅没对上。
黑天鹅就是病毒变异导致防疫措施的反复,人员流动和线下业态一直处于摆动状态。今年上半年是delta,现在是Omicron。
线下业态去年打算浑水摸鱼的——“混乱就是阶梯恐惧就是机会”——基本摸垮了。
海底捞承认自己扩张300家门店的失误,携程也得面临类似问题:你打着“2021年全球旅游业进入复苏上行期”的口号,投了一堆航空公司、网约车、酒店、邮轮,可这个复苏好像没有来。
倒是Omicron来了。
而且不仅是Omicron来了,元宇宙也来了。
元宇宙眼下就是个骗局,说好听点叫赌场,反正就这么个意思。
但对于携程这些线下业态来说,元宇宙是不是骗局不重要(你说21年线下业态会雄起结果没起来,算不算骗局?),重要的是:
元宇宙成了一个吸引热钱的池子,而且吸金的规模慢慢影响到实体了。
所有资本玩家心里门清元宇宙是个啥玩意,但大家心态很平静:
好歹成本不高,好歹有人接盘,why not?
前几年币圈也就是一些风投和草根资本下场,稍有排面的大厂都很谨慎。因为自家的政府公关人员会传递监管部门的意思,大家知道这块风险不低。
搞搞矿机就是了。
元宇宙不同,可以讲5G、AI、VR、游戏等概念,现有操作基本在监管框架内。就算你觉得这事很扯,这也是一堆大环境下必然亏损的项目里相对不难看的尝试方向。
所以百度字节跳动阿里都下场,做电磁检测和光学的上市公司会被投资者问有没有进军元宇宙的动作,光大证券说到25年元宇宙领域的投资规模会有6400亿。
菜单上如果只有毒药和屎,那多数人还是吃屎(啥都不点会被开除的哦),何况这屎看上去还是可食用新鲜牛粪那种。
但这就是资本析出了,对线下业态而言。
带资本们不想再看线下业态了,这年头连抓娃娃机都过剩,随便一个病例就是整个区域的线下封锁,实体=高风险。
拜拜,我们都搞元宇宙。起码用户躺在家里戴个VR眼镜,最最基础的使用场景受现实疫情的波动最低。
作为线下业态的牌面,梁总必须要站出来说话。在他找到线下收编元宇宙概念的切入口前,他至少要摁住元宇宙的热度,能摁一点是一点。
可能有他的个人道德立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所代表的资本收益类型。
最后,我还是认可梁总。
不是生孩子那事。这事元宇宙掺和不了啥,得“元宇宙+廉价仿生爱爱机器人”才行。
认可的是梁总眼下对元宇宙的拒绝,这也算泛实体领域对虚拟领域的一次小小反击。
疫情让这个现实世界变得更糟,于是大量资本出于天然的收益率要求,转向虚拟。
这是资本的本能无可指摘,但对现实的投资越少,改善现实的空间就越逼仄。
在不能把意识上传到网络空间里之前,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逃避。
如果元宇宙能用低成本创造各种乐趣,甚至可以替代爱情和亲情,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虚拟出爱情和亲情)、视觉触觉交互体验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有这样的技术基础,谈何科技停滞?这是科技的巨大进步。
而且这样的科技进步之下,目前人类的多数工作足可以交给机器完成,人类本身有更多时间开展新技术探索而非为了生存而进行重复性劳动,科技行业从业比例会大幅提升,科技发展速度还会更快。
而且996的事情交给机器人,人类本身也有更多时间进行跨性别深入交流、以及培育神兽,又怎会人口风险呢?
至于要让旅游更有交互性、沉浸感,充分展示真宇宙的高级趣味?
这个,交互性和沉浸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追求与特长,旅游项目的优势是人文感受与放松舒适效果,拿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比,很怀疑梁先生自己已经投资元宇宙旅游项目了。
其实他不是提出了一个观点,而是澄清了一件事。
也就是,我们弄的非常神圣的、庄严的、圣洁的“爱情”,本质上是生殖的添加剂。
他说的最好的那句话,就是“我们生产人口还需要爱情”
我们以往的逻辑设置,都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最后身体与灵魂合二为一(就是交媾啦),产生了爱情的结晶(就是生产人口啦)
呵呵,都是骗人的。
就是生孩子,人口生产这件事,实在太难。就弄个性快感给你。性快感来的简单还不行,要给你各种法规的约束,以及获取成本的增加。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必须的,而且是不容易的。
结果,呵呵,都是谎言啊。
很好,抽烟的快感是尼古丁产生的。爱情的快感与爱情是两码事。很好,分清楚了。
很多人最想折腾的地方,叫生殖器,它们从来不叫什么爱之器。
元宇宙是个炒作概念。
虚拟世界,虚拟人生的东西,几十年前就有了。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流行也有十多年了。
互联网VR和AR第一波,至少也有5年了。
元宇宙只是换了个名词,整个互联网都算是一个元宇宙。
但是,我们要看到,所谓元宇宙替代现实,属于部分替代。
你看网上博物馆,和你去现场博物馆现场看有区别,你的所有体验来自于你的屏幕。
未来VR普及,这个体验来自于你的VR眼镜。
而屏幕和VR眼镜不能替代你真正的视觉,获得完整的感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黑客帝国》,脑后插管(或者无线脑电波传输)
让你的大脑感知真正的视觉。
视觉只是一方面,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各种感觉都需要完成脑部信号的解码传输。
当然,只有部分体验,但是由于虚拟世界的低成本,也足以对现实世界购成巨大威胁了。
譬如,淘宝购物,你看图片和视频,VR理论上不如看实物,但是看图片、视频、VR的低成本,已经足以让你更愿意通过淘宝购物。
你在网络游戏的级别高,获得成就感和羡慕,和现实世界中的炫耀体验类似。在网络游戏世界里面,你展示顶级装备和你在现实世界开着豪车,都是追求心理满足,这就替代了。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接口,虚拟世界就更真实了。
譬如,你网上购物,通过物流快递拿到手,这就是现实世界。
你在虚拟世界挣数字货币,兑换成法定货币,用于购物消费,这是现实世界。
虚拟世界越多,人类所需的现实世界越小。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人试验过互联网生存。
而现在,理论上一个人是真可以在一个房间里面一辈子,只依靠互联网生存的。
假设,一个人在城市里面,有一所有院子的别墅。
他通过创作赚钱,通过投资赚钱,都在互联网上。
他的购物都在网上完成,买菜通过盒马生鲜,购物通过京东淘宝拼多多,吃饭或者自己做,或者通过美团饿了么,奢侈点可以厨师上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快递送货。
他的恋爱在网上,小姐姐自己上门和他生活一段时间。
他的健身在家庭健身房,在院子里面有植物花卉。
娱乐有各种网络游戏,视频,社交网络。
普通人不那么极端,但是,网络生存时间长,外出时间少。网络花钱多,外出花钱少。
而外出时间少,意味着不在外吃饭,不在外购物,不在外住宿,不在外旅游。
这就影响到了很多行业,这是梁建章担心的。
他这个言论其实和马斯克的那个人口增长论的意思差不多。
一个文明的发展的确需要人口维持增长。
而且这个背后真实含义,他们都没说。
其实保持人口增长的真实含义是保持高质量人口增长。如果人口萎缩,会导致优质人类越来越少,文明大概率会倒退。
但是,真要是一个人天天沉迷在元宇宙里,社交靠虚拟,性生活靠硅胶。这样的人类让他继续繁衍有意义吗?
而且就算没有元宇宙的时代,可能这样一个人也是属于比较废的那种。
元宇宙可能就是个过滤器,短时间内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阵痛。但是在淘汰到一部分负累后,人类社会轻装前进,才能真正迎来星辰大海。
元宇宙不是选择,不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选一。
元宇宙是融合,是未来有个时间点,虚拟和现实间的次元墙不再存在。
到了那个时间点,旅游会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在工位,这会儿就想看看敦煌大漠的落日,一声指令,我的工位立马显像成“数字模拟的大漠”。
但是呢,这场景也不是AI凭空创造的,而是摄像头录下了此刻敦煌大漠的实时场景,延迟在1毫秒以内。
那么这时,你看到的沙漠落日,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拟?
很难厘清。
当然肯定也有知友说,哪怕大漠的画面是实时传送过来的,但本质还是虚拟的。
那么是我的例子没举好,因为低维的我,很难想象未来突破时空限制,更高维的存在。
但我是相信未来会有这样一个时间点:虚拟和现实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表里。
至于那时候的人类世界,是更美好,还是更虚妄?当下没人能知道。
但引领人类达到这一终点的,肯定不是技术。技术就只是技术,为善还是为恶,都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