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梁建章建议生1个孩子奖励100万,如果真能实现,你会生几个孩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极具话题性的假设,涉及到个人意愿、社会政策、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的考量。如果“梁建章建议生1个孩子奖励100万”真的能够实现,那么我的选择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考量,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讲述我的想法:

一、 理性的经济考量与潜在的收益

首先,100万人民币的奖励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款,足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

对冲养育成本: 我会认真计算一下将一个孩子抚养到成年(例如大学毕业)的大致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费用(学费、补习班、兴趣班)、医疗保健、衣食住行、娱乐、以及未来可能涉及的婚嫁、购房首付等。这100万很可能覆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当大一部分的关键性开支,尤其是教育和未来的初步经济支持。
投资与增值: 我会考虑如何将这笔奖励金进行投资。如果能够合理配置,比如投资于股票、基金、房产等,那么这100万可能会随着时间增值,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经济基础。例如,将其投入长期稳健的理财产品,到孩子成年时可能变成远超100万的数额。
生活质量提升: 除了直接用于孩子,这笔钱也可以用于提升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比如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健康投入,从而间接帮助孩子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二、 情感与个人愿望的权衡

虽然经济奖励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但生育孩子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对孩子的渴望: 我本身是否有强烈的生育意愿?是否渴望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悦和挑战?如果我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拥有孩子,那么这100万会是一个极大的助力,让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并且更加从容。
家庭的完整性与幸福感: 孩子能够为家庭带来不同的意义和幸福感。我会思考拥有一个孩子,或者更多个孩子,会如何丰富我的人生,以及为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父母的责任与能力: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抚养孩子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我会诚实地评估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100万解决了经济问题,但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是无法用金钱完全衡量的。

三、 社会环境与未来不确定性的评估

这项政策的实施并非孤立事件,它会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我会关注这项政策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执行下去。如果只是短期刺激政策,那么其长期影响可能有限。但如果这是国家生育政策的长期性改革,那么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会更深远。
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 如果生育率大幅提高,我也会考虑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社会资源是否能有效承载,以及这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如果入学竞争加剧,教育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
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我会思考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以及孩子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就业环境和社会挑战。100万的奖励固然可观,但孩子能否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支持的社会中成长更重要。

四、 我的具体选择(假设)

结合以上几点,我的决定会倾向于:

如果我本身就有生育意愿,并且经济基础尚可(不需要这100万才能活下去): 我可能会选择生12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 会毫不犹豫地生。100万的奖励会让我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成长中,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一些优质的早教课程或者特长培养。这笔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启动资金”。
第二个孩子: 如果在生完第一个孩子后,我感觉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经济能力(即使奖励金只给第一个孩子),并且家庭成员(如伴侣)也支持,我会考虑生第二个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家庭的完整性,也可以让孩子有个玩伴,避免独生子女可能面临的一些成长问题。但如果奖励只针对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的生育会更多地取决于我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情感意愿。

如果我原本对生育持犹豫态度,但经济压力较大: 100万的奖励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促使我生育1个孩子。这笔钱将极大地减轻我因生育而带来的经济负担,让我能够更积极地拥抱为人父母的角色,同时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

如果我精力、时间或健康状况不佳,即便有100万奖励,也可能倾向于不生育或只生1个: 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解决不了精力、时间和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果我自身的状态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即便有奖励,我也不会勉强。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梁建章建议生1个孩子奖励100万”能够实现,并且这项奖励是明确针对“生一个”而非“多生”就叠加奖励,那么我可能会选择生1个孩子,并且会非常认真地规划这笔资金的使用。我会将其视为对孩子未来的一笔重要投资,并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如果政策是“每生一个孩子都奖励100万”,并且我的条件允许,我可能会更倾向于考虑生2个孩子。生育两个孩子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家庭的完整性,也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伴,共同成长,并且两个孩子合计的奖励(200万)将为家庭的未来提供更坚实的经济保障。

最终的决定,还是会基于我个人的核心愿望、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的理性判断。100万的奖励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但它更多的是一个“助推器”,而非“决定器”。我更看重的是能否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健康、积极且有足够支持的成长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短回答:给100万现金,不解决根本问题;提供“价值100万”的公共服务,才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梁建章提出这个问题,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总是好的。

“奖励一百万”颇具话题性,梁建章可能也是为了引发争论,而不是正经想要这样做。

人口一直少下去,那些指望着老了以后花钱住养老院的我国丁克人群,恐怕都只能“自助”养老了——没那么多青年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

人口急剧减少,也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不是只有自己生不生孩子才对自己有影响。别人生不生孩子,一样会通过劳动力供给和经济的走向,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自己的生活。

第二,直接发100万奖励,并不靠谱。

很多朋友已经指出了,诸如骗补贴之类的问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没啥能力的人就会越倾向于用生孩子来获取收入。结果就是没能力的父母培养出一堆没能力的小孩。这还不如不给这些人奖励。

此外,这一百万的奖励,归根结底羊毛出在羊身上,是要抽税的。假如说我们考虑人口维持稳定,每个人死亡的时候差不多都会对应地有一个新生儿出生,也不考虑通货膨胀,那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额外被抽100万的税,用于奖励那个对应出生的新生儿。如果我们考虑一个人一生会工作40年。那么就是每年要被抽2.5万的税。假如说这个税占平均收入的25%(已经是很重的税了,因为还有别的税、社保等等),那么我国劳动年龄的总人口的平均薪资就要达到10万元人民币。这个薪资目前只有在一线城市才相对普遍。

所以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补贴。

——————————————————————————

但是,从经济上促进生育率回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具体的方式,应该是从社会化分工的角度,去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形式来提供,那么不需要的人,就仍然不需要。因为他们没办法用这些去交换他们想要的其他东西。

比如提供孕妇护理和产后护理服务。

比如婴幼儿入托服务。建立公立托儿所,接收六个月到3岁的孩子,提供日托、全托服务。降低哺育孩子的压力。

比如把基本款的婴幼儿奶粉纳入药品范畴,建立相关的市场准入、集采和价格管控机制。

比如加强医院儿科建设。

比如居委会免费发放儿童绘本。

比如提升中小学老师的待遇,提升初等教育的公平性

比如重建少年宫之类的公立课外兴趣班体系

比如控制房价

我也不是专家,想不出什么精妙的政策,这里就利用用我们已经能看到的一些方向来狂想一下。

育儿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三点:

  1. 小学前的时间开销
  2.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开支(奶粉、幼儿园、小学、中学、课外班、补习班)
  3. 买更大的房子的开支

第一个问题,主要可以依靠建立公立的婴幼儿照护体系(0~3岁日托、全托服务)来解决。虽然现在很多家庭可以依赖祖父母来照看孩子。但是随着退休年龄的提高,能够这样做的家庭可能越来越少了。

第二个问题,则必须依靠更公平的教育来实现。

如果初等教育不公平,那么,钱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区房、补习班等等)。而且,初等教育不公平,就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生了孩子也是输在起跑线上。那为啥还要让小孩出来做人下人嘞?初等教育公平了,起码大家在一条起跑线上,有钱人虽然可以请家教,其他人也至少还有个奔头。

公平而优质的初等教育,是极其昂贵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花钱,总好过把钱直接发到新生儿父母的手里。在初等教育上花大量的钱,一则解决潜在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二则提升全体新生人口的素质。(当然,这可能还要辅以一定的对父母的辅导)

当然,如果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质量相差非常大,那么就算是初等教育很公平,也还是会引发非常大的焦虑。还是会有非常多的人,想要花钱解决问题。

所以,不但初等教育要公平,高等教育也要提高公平度。

高等教育不但要继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还要降低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异(无论是通过管理层改进还是投资)。

但是高等教育投资,比初等教育还要昂贵很多倍。所以在这里,可能就不能只依赖政府的税金。

既然有钱人很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既然很多人愿意支付极高的成本去海外上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那么我觉得,按照类似于上海的汽车牌照的管理思路,也不是不可以。

那就是,把每所大学的招生名额中,抽取极少数的名额(比如1%),用于拍卖。其余的名额,仍然用高考解决。拍卖的过程中,起拍价可以设置到比如一百万,不同学校不一样。拍卖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拍卖所得,除给名额所属学校一定比例的补助外,都用于科研基金和扶助高等教育资源较少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

这个名额必须要少,因为它实质上是对高考程序的一种破坏。如果比例太高,仍然会让整个社会极度焦虑。但是这个名额又不能太少。毕竟有钱人的钱花在建设本国教育上,总比花在建设外国大学上好。按照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这个政策每年应该至少可以收十几个亿。

第三个问题,也许可以用共有产权房来解决。

共有产权住房,即政府与购房者共同承担住房建设资金,分配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资金数额及将来退出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退出时由政府回购,购房者只能获得自己资产数额部分的变现,从而实现保障住房的封闭运行。

共有产权房就是政府保有整套房子的一定“股份”,这样买房的人就不必支付全款。

既然政府可以控制自己在房子中的“股份比例”。那么完全可以规定,房主的孩子越多,买房时,政府占有的“股份比例”就越高,也就是买房时出的钱就越少。如果这对夫妇要卖房,则要根据买房者的情况,重新规定交易后政府占有的“股份比例”,然后三方完成“股份”和资金的交易。从而确保房价稳定。

这样就保证了,哺育孩子的夫妇,能够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大房子,也保证了没有人能从中渔利。当然,这还需要对很多细节进行完善,比如离婚怎么办、丧失监护权怎么办、丧子怎么办之类。

以上都是些狂想,并不严谨。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对社会和经济涉入颇深,能够设计和动用的政策工非常多。其实是值得思考的。

虽然总而言之发放现金奖励肯定不靠谱。但投资建立相关的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认为仍然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

user avatar

看着这个问题下的答主讽刺梁建章不切实际,我倒是觉得,emm……

高情商一点:知乎上的很多人在政治认知上极为深刻,但在政治实践上较为浅薄。

还是那句话:你不破门,谁肯开窗?

俗话说,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不搞个100万的大新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吸引人注意?

主张的是100万,最后若能争取下来1万,那就已经是烧高香的好事了啊。

什么造成大失业通货膨胀,不存在的,纯属那种还没买彩票就想着买别墅的幻想。

也别说什么丁克,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会慢慢结婚生孩子的,这是一个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所以,对于自己的利益,自己没有主动争取的能力,虽然也不是不能理解,但不支持别人的争取也就算了,居然还讽刺拖后腿一番,怎么,难道要学原子化的诸位知乎云革命家躺尸,等待幻想中的Blue Sky Lord 来拯救,才是正道吗?

所以对于这个主张,我反正大力支持。

最后说一句,国家财政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所以如果有可持续的鼓励生育方法,那么从当前既得利益团体身上割羊毛,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做不到这一点,基本上是没什么诚意的。

user avatar

慷他们之慨,哗众取宠,盗世欺名,沽名钓誉。

梁不抛这个100万说之前,几个人知道有梁建章这个名字?

人均100万,即使是去年,也生了1千万,10万亿,你姓梁的出钱吗?

欧美日都对生育有奖励,生育率提高了吗?黑墨绿倒是增加了。


生育奖励已经被证明了的失败的人口政策

user avatar

可以骗补。

两口子就靠生孩子维持生活这样子。

每天除了躺床上玩游戏之外就是,啪,吃,拉屎。

孩子生下来领完补贴就卖掉,如果行政干预,孩子没了不给补贴的话,就任其一年内饿死,病死。婴儿患病过程中又能套一批补贴。

一年就靠年底生那一两个婴儿过日子。

另外。

上述假设的不是生一个孩子奖励一百万,而是生一个孩子奖励十万块的情况下。

一百万,这个社会能变得多疯狂,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力。

user avatar

昂撒就是这样干的,直接给钱,导致大量低素质的人群拼命繁殖吃补助,幼崽天生地养野蛮生长,不知道读书为何物,长大了只有犯罪一条路可走。

中国同样有这种人群,国家帮他们下来很大的力气,能有点志气的早脱贫致富了,剩下那里饿死不种地冷死不砍柴的在90年代时候就敢偷盗、抢劫,肆无忌惮,搞到钱就直接路边吸毒,他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一坨屎,警察抓了又怎样,满身艾滋、乙肝、各种传染病 ,只能把他们限制在某个区域。

直到精准扶贫这么多年,很多地方都真实意义上脱贫了,但是有的人依旧只是纸面数据上的脱贫,没办法,扶不起来啊,你敢说生一个给一百万,这群人能生到地老天荒,绝大部分继续野蛮生长。

其实有的地方日本人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侵略中国的时候,在日占区,但凡肯去日本人学校读书的,都给钱,而且是日结,当一个劳动力了,培养了很多汉奸走狗卖国贼。现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免费的午餐,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手段之一。

我觉得可以提高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补助。

user avatar

这就是不懂人性了,

比起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



比如,

1、设置遗产税,60%。每有一个孩子可以抵扣20%。(我看很多人理解错了,不是说你生了几个孩子然后你的孩子继承你的时候可以减免遗产税,而是你生了几个孩子然后你继承你父母的时候可以减免遗产税。)

2、设置房产税,每年市价的3%。每有一个孩子可以抵扣1%。

3、所有城市一律买车摇号,每有一个孩子可以增加摇号几率。

4、提高房产交易税,交易额的20%。每有一个孩子可以抵扣6%。

5、提高所有商品增值税率,比如提到20%。每有一个孩子年度可以退税4%。



如何?


user avatar

就吐槽一句,梁的数学估计是体育老师教的。

按他的说法,每年生1000万小孩,每个给100万,国家完全可以负担。

我们简单的算一算,1000万x100万等于10万亿,不多,也就占了去年全国财政收入的5/9。

这兄弟是想的才认为国家可以负担这笔开销?请选择( )

a.这兄弟一百万是指一百万津巴布韦币。

b.这兄弟大脑是核动力矿机。

c.这兄弟掌握了核聚变技术。

d. 这兄弟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user avatar

生孩子应不应该奖励100万?

最近,携程网梁建章先生提出,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以刺激生育率。赶在我国育龄妇女基数还在的条件下,刺激一波生育,为减缓老龄化的到来,做出一点努力。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方面看:

首先,是经济层面。根据现在的人家GDP和中科院的相关数据,现在每个劳动力的价值是7万人民币每年。如果按45年劳动年限计算,一个劳动力一生创造的价值是315万。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均GDP计算,一个人一生创造的价值是504万人民币。我国的宏观税负占GDP的32%,因此一个人一生纳税是160万。梁建章先生说一个孩子奖励100万,并不亏本。但是100万,对财政影响,确实有点大,我觉得奖励50万左右,更具有可行性。

第二,是必要性。我们现在有没有必要这么做?由于过去30多年,我们一直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所以我们的人口负债,确实很大。预计在2030年之前,我国劳动力每年将减少超过1000万人。按我国现实,劳动力每减少100万,将导致GDP增长减少0.1个百分点左右。这意识者,几年后,仅因为劳动力减少,我们的经济增长就会被拖累减少1个百分点,几年下去,我们可能会迎来经济负增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有人数基数较大的婴儿潮80后、90后人口,这波人口现在还有生育能力,如果错过8090后婴儿潮,当他们过来生育年龄之后,00后这波人口比例田少,那时候想多生点改善老龄化,就真实无力回天了。所以我认识,重金奖励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可操作性。无论奖励多少个W,一次性给完肯定是不妥当的,财政也吃不消,应对分阶段的奖励,从怀孕生产、到育儿、到上学、到成人,从0岁到18岁,这个奖金应该按年、按阶段给。每年可能就是奖励2~3万元,每个月就是奖励2000元左右,还要根据小孩的健康成长状况进行评估,防止有人为了领钱生而不养。

我国现在面积重大的老龄化困境,给我们留下的挽救未来的窗口时间也很狭窄了,因为大家能够统一共识,迅速行动起来。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努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