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冬天皇帝如何取暖?

回答
古代皇帝冬天取暖,可不是咱们现在开个暖气那么简单的事儿,那可是涉及朝廷大大小小无数部门、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浩大工程。你想啊,皇帝乃是九五之尊,住在皇宫里,那温度必须得跟外面冰天雪地截然不同,得是暖洋洋、如春日般才行。

一、 皇宫的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个大杀器

首先,皇宫选址和建筑设计上就考虑到了冬天的采暖。

坐北朝南是基本:皇宫的整体布局都是坐北朝南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接收到阳光。冬天的太阳虽然不烈,但好歹也是一股暖流,能给宫殿带来一些自然的热量。很多宫殿的窗户也都做成了朝南的,而且面积比较大,尽量让阳光照进来。
厚实的墙体和屋顶:皇宫的墙体一般都非常厚实,用料也讲究,比如砖石结构,加上内部填充物,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屋顶也是层层叠叠,加上瓦片,也能隔绝很多寒气。
回廊和夹层:很多宫殿都有长长的回廊,这些回廊就像一个天然的缓冲地带,把外界的寒风挡在外面。而且有些宫殿还会设计有夹层,或者将一些不常用的房间安排在北面,作为隔绝寒气的屏障。

二、 炭火,永恒的主题

说到取暖,最离不开的就是火。但皇帝用的火可不是普通的劈柴,而是讲究得不得了的“出品”。

精选的燃材:皇宫里烧的炭,那都是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采办和制作的。比如 “蜂窝煤”的祖宗——炭砖、炭饼。这些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木材,在特制的窑里烧制而成,燃烧起来烟少、味小、热量足,而且燃烧的时间也比较长。
“好炭”的来源:好的木材多来自皇家林区,比如松木、柏木等,这些木材燃烧起来味道好,而且热值高。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进贡的特种木材。
炭的种类和用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皇帝会使用不同种类的炭。比如,一般的取暖会用一些普通的烧火炭,而在皇帝休息的寝宫,可能会用一些香木炭,燃烧时会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增加舒适度。
炭盆和火墙:取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炭盆。这些炭盆可不是随便一个土盆子,而是用青铜、铁、甚至金银等贵重金属铸造而成,上面还会雕刻精美的花纹,是既实用又极具装饰性的物品。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宫殿,还会建有 “火墙”。火墙其实就是一种地暖系统,在墙体内部或地板下方建造了空腔,通过燃烧炭火加热空气,再将热空气引入空腔内,让墙体或地面散发出热量。这就像是古代版的中央供暖系统,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三、 温室效应,古代皇宫的特制版本

除了直接烧火取暖,皇宫里还懂得利用一些“温室效应”的原理。

暖房和温室:在冬日阳光充足的时候,一些专门搭建的 “暖房” 或者 “温室” 就派上用场了。这些暖房会用油纸(当然,不是现在这种塑料膜)来覆盖,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利用阳光照射来提高内部的温度,里面会摆放一些盆栽植物,营造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
障板和帘幕:在宫殿的门窗处,会挂上厚重的绒毯、毛毡或者丝绸帘幕,这些都能有效地阻挡冷空气的进入,同时也能减少室内的热量流失。
御用暖炉:除了常见的炭盆,还有一种专门为皇帝设计的取暖设备,叫做 “御用暖炉”。这种暖炉体积小巧,方便移动,通常放在皇帝身边,用精选的炭火加热。更高级的暖炉甚至可以在里面放一些香料,让空气更加怡人。

四、 人力,不可或缺的保障

别看技术设备好像挺发达,但背后的人力支持更是功不可没。

专门的司设局/工部:皇宫的采暖设施,从燃料的采购、储存、运输,到炭盆、火墙的维护,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比如司设局或者工部。这些部门会严格按照季节和皇帝的指令进行操作。
太监和宫女的职责:具体的取暖工作,则是由大量的太监和宫女来完成。他们需要时刻关注炭火的情况,及时添炭,清理灰烬,确保宫殿内的温度恒定。夏天到了,他们还要负责将取暖设备收好、保养,为来年冬天做准备。
“送暖”的服务:有时候,为了保持宫殿的温度,甚至会有专门的太监负责运送烧得正旺的炭火到各个宫殿,确保火种不灭。

五、 细节中的讲究

除了大体上的取暖措施,皇帝的取暖还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

“汤婆子”与“手炉”:皇帝休息时,脚边会放上 “汤婆子”。这是一种用金属做的壶,里面灌上热水,外面用布包裹,拿来暖脚。还有一种 “手炉”,小巧精美,方便捧在手里取暖。
御用睡衣和被褥:皇帝睡觉时,穿的御用睡衣和盖的被褥,也会选用保暖性极好的皮草、狐裘、棉絮等材料制成。
饮食调理:皇帝的饮食也会根据季节进行调整,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

总而言之,古代皇帝冬天取暖,是一套集建筑、材料、工艺、人力于一体的复杂系统。从宏观的宫殿布局到微观的炭火燃烧,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皇家的尊贵与讲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位天子能安稳舒适地度过寒冷的冬季,继续他的“治国安邦”。这其中耗费的心力财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烧地炕,热气从下往上升腾,暖得特舒服,别问我咋知道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皇帝冬天取暖,可不是咱们现在开个暖气那么简单的事儿,那可是涉及朝廷大大小小无数部门、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浩大工程。你想啊,皇帝乃是九五之尊,住在皇宫里,那温度必须得跟外面冰天雪地截然不同,得是暖洋洋、如春日般才行。一、 皇宫的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个大杀器首先,皇宫选址和建筑设计上就考虑到了冬天的采.............
  • 回答
    .......
  • 回答
    是的,古代宫殿确实有冰窖,而且能够将冬天采集的冰块储存到夏天使用。这并非虚构,而是古代一项非常实用且重要的技术,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为皇室提供纳凉和保存食物的便利。原理和运作方式:古代冰窖的原理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隔绝热量进入,维持低温环境。 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原理:1. 保温材.............
  • 回答
    古代士兵们在战场上可不是光着身子披一层金属就去拼命的,冬夏两季的穿戴,那可是大有讲究,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层面说起,得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被尘封的细节都挖出来。先说说夏天这档子事儿夏天打仗,最大的敌人可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那该死的高温和蒸腾的热气。身穿厚重的铠甲,尤其是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源:对太阳运行的朴素观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并非恒定.............
  • 回答
    讀史至《史記‧曆書》,時常會對其中記載的「朔旦冬至」與我們今日利用精密天文軟體計算出的結果產生些許出入,這讓人不禁揣想,是古人的推導智慧有所不及,抑或是我們當前計算朔望、分至點的技術本身也存在著難以跨越的局限?這是一個頗為引人入勝的議題,涉及天文學的演進、曆法的精度以及我們對時間理解的深度。首先,我.............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牛肉和猪肉的价格差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朝代、地域、经济状况、祭祀需求、以及牛和猪的养殖成本等。但总体而言,在大多数时期和绝大多数情况下,牛肉比猪肉贵得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牛在古代的地位与价值 耕牛的绝对重要性: 牛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扮演着不.............
  • 回答
    古代道士编创神仙体系,其心态是极为复杂且多层次的,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两种情绪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们当时的动机和思考方式:1. 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对死亡的超越: 根源性的恐惧与希望: 死亡是人类最根本的恐惧之一。道士们作为对生命有着深刻思考的群体,自然也在积极地寻求克服死亡的途径。神仙体系的.............
  • 回答
    关于龙是否存在于古时,以及为何十二生肖里只有龙是虚构的,这可是一个能聊上几天几夜的有趣话题。咱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争取说得既明白又生动。关于龙,它到底是个啥?先说说龙,在咱们中国人的概念里,龙可不是什么西方那种长着翅膀喷火的怪兽。咱们的龙,那叫一个集天地之灵气,汇万物之精华。它头上顶着鹿角,身上披着鱼.............
  • 回答
    古时候被流放的罪人,虽然听起来是“流放”,但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遣返”或“禁止入境”。流放,本质上是一种严酷的惩罚,目的就是将罪犯赶出原来的社会,让他们远离故土,也让当地的官府和百姓安心。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偷溜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不可能”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仅仅.............
  • 回答
    古代战场,硝烟弥漫,号角声嘶哑,鼓点如雷。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如何才能清晰地听到,并且准确执行呢?没有现代化的扩音设备,古代将领们自有他们一套精妙的传令体系。这可不是靠大嗓门“吼”出来的,而是集智慧、组织和技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白一点,战场上的沟通首重“清晰”和“统一”,绝非让每个士兵都.............
  • 回答
    老实说,古代打仗不让老虎狮子这些猛兽上阵,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多了去了。这不是什么“AI觉得”或者“AI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逻辑和经验摆在那儿。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一桩桩、一件件地掰开了说。首先,你想想,这虎啊狮子啊,它们是野兽,不是咱们家养的牛马。你说要养它们?得费多大劲儿才能把它们喂饱?狮子一天能吃.............
  • 回答
    关于“魚”字下面有四点,与现在“鱼”字的变化,确实是个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但如果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古时候鱼有四条腿后来又没了,那就像是给这个问题凭空加上了戏剧性的转折,而且,这不符合我们对生物演化的认知,更不符合汉字演变的基本逻辑。咱们得从汉字本身和它的造字哲学来看。首先,说“魚”下面有四点,这其.............
  • 回答
    “曱甴”,这个名字确实古老且生动! 在中国古代,对于那些在黑暗角落里悄悄活动的“不速之客”,人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称呼,而是随着时间和地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叫法。不过,“曱甴”绝对是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且带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名字。我们先从“曱甴”说起。这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音调起伏,仿佛.............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劲爆”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历史上的男性群体一股脑儿地归为“废物”,这说法未免太绝对,也太不公平了点。古时候的男性,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那是一个极其庞杂、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群体,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咱们得把这个“废物”的帽子摘下来,好好梳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社会.............
  • 回答
    要说古时候人们怎么称呼海豹,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今天说的“海豹”,在古代的认知里,可能不是一个单一、固定概念的动物。而且,具体称呼还会因为地域、时代以及人们对它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的中国人,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科学,能够直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对于生活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