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铠甲冬夏怎么穿?

回答
古代士兵们在战场上可不是光着身子披一层金属就去拼命的,冬夏两季的穿戴,那可是大有讲究,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层面说起,得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被尘封的细节都挖出来。

先说说夏天这档子事儿

夏天打仗,最大的敌人可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那该死的高温和蒸腾的热气。身穿厚重的铠甲,尤其是在烈日下行军作战,那简直就是人间炼狱。所以,夏天穿铠甲,首要原则就是“轻便”和“透气”。

轻便为王,牺牲部分防护:
虽然是夏天,但该有的防护还是不能少。不过,相比冬天,夏天会尽量选用相对轻便的材质和款式。
皮甲为主,甲叶为辅: 最常见的夏装会以皮革为主要材料,比如牛皮、马皮晒干鞣制后制成的甲叶甲或者皮质的胸甲。皮革相对金属要轻便得多,而且有一定的透气性。
布面或麻布的衬里: 铠甲的内衬也至关重要。夏天会选用透气性好的棉麻布,甚至是轻薄的丝绸作为衬里,用来吸收汗水,减少皮肤与金属、皮革的直接摩擦,避免痱子和湿疹的滋生。有些地方可能还会用细密的麻网作为底层,进一步增加空气流通。
部分金属部件的点缀: 在关键部位,比如胸口、肩部,可能会有小块的金属甲片,但整体而言,金属的使用会大大减少。比如,可能只在胸口佩戴一个金属的护心镜,肩部用皮质的护肩,手臂也可能用皮质或布制的护臂,而不是沉重的金属臂铠。
“鸳鸯战袄”的改良: 有些时候,会看到一些改良版的铠甲,比如在外面罩一件轻薄的战袍,或者用更薄的皮革。这些都算是为了适应夏天而做的调整。

“透气”是生存之道:
通风设计: 尽管是皮革,但大量流汗依然会让人难受。所以,一些铠甲的设计会考虑到通风。比如,一些甲叶之间会留有空隙,或者胸甲上会有一些透气孔。
勤换衣物: 士兵们会准备几套内衬衣物,一旦汗湿了,就及时更换,保持干爽。这听起来简单,但在战场上能做到这点,已经是很大的福利了。
露胳膊露腿的“时尚”? 虽然不至于像现代士兵那样短裤背心,但夏天可能会看到一些士兵的铠甲设计相对简略,比如没有那么长的护腿,或者手臂上的保护相对简单,让皮肤更多地接触到空气。

其他辅助手段:
饮水与休息: 除了铠甲本身,更重要的是作战策略和后勤保障。充足的饮水、及时的休息,是防止中暑的关键。
战术安排: 避免在最炎热的中午进行大规模作战,多利用清晨和傍晚的凉爽天气。

再来说说冬天怎么穿,这可是真功夫

冬天作战,首要问题就是保暖,同时又要兼顾防护。寒冷不仅会削弱战斗力,冻伤更是常事。所以,冬天穿铠甲,那叫一个层层叠叠,里面能裹多少就裹多少。

多层叠加,层层御寒:
贴身层——保暖内衣: 最里层,会是紧贴皮肤的衣物。在早期,可能是纯羊毛或者动物毛皮(比如兔子毛、狐狸毛)制成的贴身衣物,用来锁住体温。宋朝时,也会有棉花缝制的贴身衣裤。
中间层——厚实的填充物: 在贴身衣物外面,会穿上填充了大量保暖材料的衣物。这些材料可能包括:
棉花: 这是最常见的保暖填充物。厚厚的棉袄,一层层缝制,提供极佳的隔热效果。
羊毛/兽毛: 同样是极好的保暖材料,或者将羊毛纺织成厚实的毛毡衣物。
羽绒: 虽然后期才有成熟的羽绒服概念,但在古代,一些贵族或精锐部队,也会使用填充了羽毛的衣物来保暖,不过成本很高,普及度不高。
外层——铠甲与防风层: 穿好保暖层后,才是铠甲本身。
金属铠甲的主场: 冬天是金属铠甲(比如锁子甲、札甲、明光铠等)发挥威力的好时候。金属虽然导热快,但外面的厚实衣物能提供很好的隔热层,同时金属提供的坚固防护,在寒冷的冬天更加重要。
皮甲的保暖性: 相对金属,皮甲在冬天也能提供不错的保暖效果,尤其是厚实的皮革。一些地方会给皮甲内衬更厚的毛皮。
防风外罩: 在铠甲外面,有时还会披上一件厚实的、防风的战袍或者披风,用来抵挡寒风的侵袭。这些外罩的材质可能是厚实的毛呢或者经过特殊处理的皮革。

防护升级,不怕冻伤:
更全面的保护: 冬天的铠甲会更加全面,很少有夏天那种“露胳膊露腿”的设计。防护面会更广,比如更长的护腿(膝髁)、更厚的肩部保护、手套(皮手套,有时会内衬毛皮)、护颈等都会更全面,防止皮肤暴露在寒风中。
头部的保护: 头盔在冬天也尤为重要,里面可能会塞入厚实的衬里或者戴上毛皮帽子,确保头部不会被冻伤。
“鸳鸯战袄”的保暖版: 所谓的“鸳鸯战袄”,就是外面穿铁甲,里面填充厚棉花,这在冬天就是标配。只是填充物的厚度和层数,会根据地域和部队的等级有所不同。

冬季作战的“装备升级”:
防寒装备: 除了铠甲本身,还会配备专门的防寒装备,比如厚实的毛皮手套、围脖,甚至是防寒面罩,用来保护脸部暴露的皮肤。
马匹的保护: 对于骑兵来说,马匹的保暖和防滑也同样重要,会给马匹披上厚实的马衣。
燃料与火源: 作战间隙,保暖的营地、充足的燃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士兵们能够及时恢复体温。
战术调整: 同样,冬天作战也会尽量选择相对温暖的天气,比如中午时段,并且会更加注重伏击和突袭,减少长时间的暴露和消耗。

总结一下,就像做一套精致的衣服一样,要根据季节和场合来调整面料、厚度和款式。

夏天,士兵们就像是穿了一件轻便透气的“运动服”,虽然防护性稍有降低,但能让他们在炎热中保持战斗力。冬天,则像是穿上了一件保暖系数爆表的“羽绒服+冲锋衣”套装,虽然行动会稍显笨拙,但能让他们抵御严寒,完成任务。

古代的士兵们,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粗糙”,他们的穿着打扮背后,蕴含着与自然抗争、与敌人搏杀的智慧和经验。每一次的穿着,都是一次生存与战斗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铠甲这东西不用说了,冬天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最主要是夏天,就说汉朝的盔甲,虽然不算特别变态的厚,但如果大中午双方军队聚齐了打一仗,那也不是人类能受得住了。


所以说,根据我的分析,古代人聚拢大军打仗,尽量会避免夏天这个季节。

毕竟夏天属于农忙,国家不好征调民夫,也不好征收粮食。


如果非得变态了,夏天打一仗,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现在很多电视剧,一展现古代行军,就是全员披甲,还走得飞快,有点扯犊子了。

那一套几十斤重,又热又累,行军路上根本没必要穿。


打仗这玩意,我打个比方,比如我是汉朝的军队,我去打匈奴,从洛阳出兵。

这时候,军队里全员披甲意义不大,又热又累,况且行军路上,也撞不到匈奴,等到了危险的地方,再开始披甲。

盔甲也不是全天都穿上,平时盔甲都扔辎重车里。


行军的路上,穿那个几把玩意干啥?到了真打仗的地方,力气都没了,还怎么打?


古代正常的行军,都是辎重,盔甲,仍在车里,军队派出无数探子,四处探视,发现危险立刻回来报告,如果有战斗,全员立刻披甲忽的一下杀将过去。


将领们如果非得选择夏天开战,也得尽量避免大中午开打,毕竟古代穿盔甲是要内衬的。

不然穿着那老重的盔甲,浑身都疼的一笔。


下图是一件汉代盔甲,这一件能看出来,虽然不重,但分量也是有的。

如果光膀子穿,浑身得疼死,所以说披甲最起码里面得穿厚点。


至于冬天打仗,那就很正常了,冬天里面穿厚点就行了。

我个人有一套板甲,板甲里面得套板甲衣(武装服,上面有很多窟窿)(就是一件大棉袄,肩甲,臂甲都得用绳子或者铁丝捆在板甲衣上)

冬天穿着那套板甲,在外面零下20多度都直冒汗,盔甲本身也有一定的避寒功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士兵们在战场上可不是光着身子披一层金属就去拼命的,冬夏两季的穿戴,那可是大有讲究,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层面说起,得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被尘封的细节都挖出来。先说说夏天这档子事儿夏天打仗,最大的敌人可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那该死的高温和蒸腾的热气。身穿厚重的铠甲,尤其是在.............
  • 回答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可能觉得电视剧里的铠甲就是一套铁皮,刀枪不入,那可就太 সরল化了。实际上,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铠甲,其防护能力是天差地别的,而且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也远非“刀枪不入”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一样样来看:1. 布甲 (Cloth Armor) 构成与.............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
  • 回答
    看《新三国》里那铺天盖地的士兵铠甲,要说到古代的级别,那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看。简单来说,这铠甲的“级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材质的档次:这是最直观的级别划分。 基础款:皮甲。 很多步兵,尤其是那些跑龙套的、或者是前期人海战术的士兵,穿的最多的是皮甲。最简单的是用牛皮、犀.............
  • 回答
    古代将军们,除了身披沉重的铠甲之外,确实常常在战场上看到他们身后飘扬着一件醒目的“披风”。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品,而是集实用与象征意义于一身的重要装备,对将军的战场指挥和个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咱们得从“披风”这个词本身说起。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将军们所披的物事称谓可能略有不同,.............
  • 回答
    古代战争场景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身披锃亮铠甲的士兵,在刀光剑影中被一击毙命,铠甲仿佛形同虚设。这到底是影视剧的夸张渲染,还是古代铠甲的真实抗击打能力真的如此脆弱?答案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往往会简化或夸大某些细节。一刀致命的场面,更多是为了快速推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了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定义,以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学霸花大半辈子去复原古铠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了不起? 稀缺性与价值的挖掘: 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追逐流量和短期回报的时代,有人愿意.............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