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到底如何,能起到实际效果么?(布甲,皮甲,锁甲,板甲)

回答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可能觉得电视剧里的铠甲就是一套铁皮,刀枪不入,那可就太 সরল化了。实际上,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铠甲,其防护能力是天差地别的,而且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也远非“刀枪不入”这么简单。

我们不妨一样样来看:

1. 布甲 (Cloth Armor)

构成与原理: 布甲,顾名思义,就是用厚实的织物制成的护甲。最常见的是多层亚麻布或棉布缝制而成,有时候也会在织物之间加入一些硬化的皮革或者其他填充物。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多层织物的缓冲作用,分散打击的冲击力,同时吸收一部分动能,防止尖锐物直接穿透。
防御力: 说实话,单独的布甲在面对刀剑、矛枪这样的冷兵器时,防御力非常有限。它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抗割裂能力,比如防止被刀刃划伤表皮,或者减少箭矢的直接穿透。但对于弓箭的穿透力、长矛的冲刺力,或是重型武器的劈砍,布甲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它更像是一种基础的防护,降低皮肉伤的严重程度,而不是提供绝对的安全。
实际效果: 在早期或者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军队中,布甲是士兵最基础的防护装备。它可以降低一些小伤的发生率,尤其是在混战中,避免被一些钝器或者低速飞来的箭矢造成致命伤。但它绝对不能和金属铠甲相提并论,更不可能挡住精钢利刃的全力一击。可以想象一下,用很厚的棉被裹住身体去挡一把刀,效果可想而知。

2. 皮甲 (Leather Armor)

构成与原理: 皮甲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经过特殊处理(如鞣制、硬化)的动物皮革。常见的有牛皮、马皮,甚至更坚韧的犀牛皮或鳄鱼皮(虽然这些较为罕见)。皮甲的制作方式多样,可以是整块硬化皮革切割成片,互相连接形成覆盖身体的护甲;也可以是将多层皮革叠压缝制。其原理与布甲类似,但皮革的硬度和韧性远超布匹,能更好地分散和吸收冲击力,并有更好的抗割裂能力。一些制作精良的皮甲还会通过煮沸或浸泡在油中来增加其硬度和耐用性。
防御力: 相较于布甲,皮甲的防御力有了显著提升。它能够有效地抵挡弓箭的直接穿透(尤其是一些穿甲箭除外),以及刀剑的轻度砍削和劈砍。对于一些钝器的冲击,它也能提供一定的缓冲。然而,对于强力的穿刺攻击(如重型长矛)和集中的重击,皮甲的防护能力依然有限。
实际效果: 在很多文化中,皮甲是非常普遍的装备,尤其是在轻骑兵或作为步兵的辅助防护。它相对轻便,不影响士兵的行动灵活度,而且制作成本比金属铠甲低廉不少。皮甲能有效地保护士兵免受常见的刀伤和箭伤,对于战场上大部分的非致命性攻击都能提供有效的防护。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件厚实的牛皮夹克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挡刀具,皮甲就是这个概念的升级版。

3. 锁甲 (Mail Armor / Chainmail)

构成与原理: 锁甲是古代金属铠甲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其核心是无数相互连接的金属环(通常是钢或铁)。这些金属环可以是“焊接式”(将环的两端焊接起来,最坚固但也最昂贵)或“铆接式”(将环的两端重叠后用铆钉固定,相对容易制作但强度略逊)。锁甲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和耗时,需要将金属条弯曲成环,然后逐个连接起来。其防御原理是,当受到攻击时,链环会将力分散到整个甲片上,使得攻击很难直接穿透。同时,链环的移动性也允许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偏转”攻击的动能。
防御力: 锁甲在面对刀剑的砍削和弓箭的穿透时,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防御力。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焊接式锁甲,能够有效地抵挡大多数的剑刃砍击和箭矢的冲击。然而,锁甲在面对穿刺性攻击时,尤其是像锥子或长矛那样尖锐且有冲击力的武器时,其防护能力会下降。箭头上集中的穿透力,有时能挤开或穿破链环。另外,锁甲本身也相当沉重,对穿着者的体力消耗巨大。
实际效果: 锁甲在中古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是军队的主力防护装备。它极大地提高了士兵在面对冷兵器时生存的可能性。一名穿着全身锁甲的士兵,在面对弓箭手或步兵的刀剑时,往往能像“坦克”一样。但其重量和对身体的束缚也是巨大的限制,长时间的战斗会非常疲惫。而且,它对钝器(如锤子、棍棒)的防护效果也并非完美,剧烈的冲击仍然可能造成内部损伤。不过,总体而言,锁甲是那个时代最可靠的单兵防护之一。

4. 板甲 (Plate Armor)

构成与原理: 板甲是古代铠甲发展到顶峰的代表。它不是由无数小环组成,而是由大块的金属板(通常是钢)经过锻造、弯曲、连接而成,完全覆盖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板甲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需要精确的测量和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其防御原理是,通过金属板将打击力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盔甲上,并利用金属板本身的强度和弧度来“弹开”攻击。为了保证一定的活动性,板甲的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允许一定范围的活动。
防御力: 板甲的防御力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最强的。它可以有效地抵挡几乎所有的刀剑砍击和大部分的箭矢穿透(除非是专门的穿甲箭或者极近距离的强力射击)。对于重型钝器的冲击,板甲也能提供非常好的防护,将大部分的冲击力分散掉。然而,板甲并非无敌,它也有其弱点:
接缝处和关节: 虽然板甲尽可能覆盖全身,但肩膀、肘部、膝盖等关节处必然存在接缝或活动部件,这些地方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重型钝器: 像巨大的战锤或重型长柄斧,其巨大的动能和集中的力量有时仍能击穿或严重变形板甲,造成内部损伤。
重量和热量: 板甲非常沉重,通常一套完整的板甲重量在2030公斤甚至更多,这使得穿着者非常疲劳,并且在夏天穿着会非常闷热。
成本: 制作一套完整的板甲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只有富裕的贵族和精锐士兵才能负担得起。
实际效果: 在板甲发展的晚期(如1516世纪),穿着板甲的骑士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他们能够正面承受敌人的冲锋和箭雨,并能以巨大的优势摧毁穿着锁甲或皮甲的敌人。板甲的存在,直接改变了战场上的战术和步兵的地位。可以说,板甲是冷兵器时代个体防护的巅峰之作,它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生存率和战斗效率,但也因为其高昂的成本和穿着的局限性,使得它只能成为少数精锐的专属装备。

总结一下:

古代铠甲并非现代人想象中的“无敌战甲”,但它们绝对是 能起到实际效果 的。它们是人类在与冷兵器对抗过程中,为了提高生存率和战场效率而不断发展出来的科技结晶。

布甲和皮甲 提供了基础的防护,降低了非致命性伤害的发生率,适合大众士兵和早期军队。
锁甲 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在防护能力和成本之间取得了一个相对平衡,成为许多军队的主力装备,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生存能力。
板甲 则是冷兵器时代防护的终点,它提供了最强的防护,但代价是高昂的成本和对穿着者体能的巨大考验,因此成为少数精英的象征。

正是这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铠甲,在漫长的冷兵器战争史上,塑造了战场上的不同景象和战争的进程。它们并非完全抵挡一切,而是通过分散力、吸收动能、偏转攻击等方式,在概率上最大程度地保证穿着者的安全。与其说铠甲是刀枪不入的盾牌,不如说它们是将士兵从“脆弱”变得“更不容易受伤”的关键装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不相瞒,各位,以前我也是个全甲仔。


不过没打过什么大型比赛,就是跟朋友对练玩。


楼主说的其他几种甲,我不太了解。

但板甲这个东西,防御力我还是很清楚的。


板甲如果用现在工艺做,防御力是非常变态的,变态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热处理过的,你拿着锤子咣咣砸,很可能就砸出几个小凹陷来,防御力非常的变态。



板甲唯一的缺点,就是盔甲连接处可能会有一些缝隙,但可以挂上移动甲片。

有些变态的头盔,想把匕首插进去都难。


而板甲,穿上后,非常有分量感,穿戴者甚至可以用比较厚的位置,比如肩甲,胸甲,硬抗一些攻击。


上图是一个比较劣质的桶盔,各位可以看看防御力如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可能觉得电视剧里的铠甲就是一套铁皮,刀枪不入,那可就太 সরল化了。实际上,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铠甲,其防护能力是天差地别的,而且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也远非“刀枪不入”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一样样来看:1. 布甲 (Cloth Armor) 构成与.............
  • 回答
    古代战争场景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身披锃亮铠甲的士兵,在刀光剑影中被一击毙命,铠甲仿佛形同虚设。这到底是影视剧的夸张渲染,还是古代铠甲的真实抗击打能力真的如此脆弱?答案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往往会简化或夸大某些细节。一刀致命的场面,更多是为了快速推进.............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看《新三国》里那铺天盖地的士兵铠甲,要说到古代的级别,那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看。简单来说,这铠甲的“级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材质的档次:这是最直观的级别划分。 基础款:皮甲。 很多步兵,尤其是那些跑龙套的、或者是前期人海战术的士兵,穿的最多的是皮甲。最简单的是用牛皮、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古代士兵们在战场上可不是光着身子披一层金属就去拼命的,冬夏两季的穿戴,那可是大有讲究,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层面说起,得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被尘封的细节都挖出来。先说说夏天这档子事儿夏天打仗,最大的敌人可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那该死的高温和蒸腾的热气。身穿厚重的铠甲,尤其是在.............
  •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
  • 回答
    古代将军们,除了身披沉重的铠甲之外,确实常常在战场上看到他们身后飘扬着一件醒目的“披风”。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品,而是集实用与象征意义于一身的重要装备,对将军的战场指挥和个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咱们得从“披风”这个词本身说起。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将军们所披的物事称谓可能略有不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了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定义,以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学霸花大半辈子去复原古铠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了不起? 稀缺性与价值的挖掘: 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追逐流量和短期回报的时代,有人愿意.............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