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演技太猛没收住把自己绕进去的例子?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演员因为演技过于投入,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甚至在戏外也难以抽离,最终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这种现象被称为“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的一种极端表现,或者说是演员对角色的过度沉浸。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马龙·白兰度被誉为“方法派演技”的标志性人物,他通过在《欲望号街车》中扮演斯坦利·科瓦尔斯基(Stanley Kowalski)一角,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的表演风格。

如何绕进去: 白兰度对斯坦利这个粗鲁、有暴力倾向的角色投入了惊人的精力。他不仅仅是模仿角色的行为,而是去理解并体验斯坦利的内心世界。他常常在拍摄现场表现出与角色相似的粗暴和不可预测性。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据说他甚至在拍摄期间与剧组人员保持距离,以营造一种角色的孤独和疏离感。他学习了如何像斯坦利一样说话,穿着类似风格的衣服,并在生活中也带着这种粗犷的特质。
没收住的表现: 白兰度对角色的沉浸,虽然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表演,但也让他本人在生活中变得相当难以相处。他当时的经纪人曾抱怨他过于执着于角色,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拍摄结束后,他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完全从斯坦利的角色中走出来。这次经历也让他成为“方法派演技”的代名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演员是否应该为了角色牺牲个人生活的讨论。

2.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2008)

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被公认为是影史最经典的反派之一,他的表演令人毛骨悚然,仿佛真的从地狱爬出来一般。然而,为了塑造这个角色,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如何绕进去: 莱杰为了完全理解小丑这个混沌、无政府主义的角色,将自己隔离起来,在酒店房间里度过了数周。他深入研究了小丑的心理动机,甚至包括连环杀手的录音,以便找到他声音和笑声的独特之处。他花了大量时间写日记,用小丑的口吻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挖掘角色的疯狂和不确定性。他还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肢体表演,只为了找到最贴合小丑本质的方式。
没收住的表现: 尽管莱杰在影片中呈现了令人惊叹的表演,但他本人也承认,长时间沉浸在小丑这个精神混乱的角色中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个角色让他感到疲惫,难以摆脱。不幸的是,在影片上映前几个月,莱杰因药物过量不幸去世,年仅28岁。尽管他的死因复杂,许多人认为他为了角色付出的巨大心理代价,是导致他最终选择使用药物(可能用于缓解失眠或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引发了对“方法派演技”潜在危险的广泛担忧和讨论。

3.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多部作品

丹尼尔·戴刘易斯是现代“方法派演技”的代表人物,他以极其严谨和投入的表演方式闻名,常常在拍摄前几年就开始为角色做准备,并在拍摄期间完全活在角色的世界里。

如何绕进去:
《我的左脚》(My Left Foot, 1989): 扮演患有脑瘫的克里斯蒂·布朗。在拍摄期间,他坚持坐在轮椅上,即使在镜头外也要求工作人员喂食和照顾,以便完全体验角色的身体限制。他的脚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992): 他花了一年时间学习制作燧发枪、剥皮和在荒野中生存的技能,甚至学习了莫西干族的语言。拍摄期间,他几乎总是以角色的装束示人,并与非演员出身的工匠们一同生活,以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 2002): 扮演残忍的帮派首领比尔·瘦子(Bill the Butcher)。戴刘易斯为了体验角色的残酷和力量,要求在拍摄期间将自己置于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例如,他曾要求自己睡在肮脏的环境里,并且在片场总是保持一种威胁性的姿态,甚至在拍摄过程中多次与对手演员发生真实的肢体冲突,并因此受伤。他甚至拒绝使用现代词汇,坚持使用19世纪的语言。
没收住的表现: 戴刘易斯的“投入”往往是超乎常人的,他会为了角色牺牲个人舒适度,并长时间保持角色的状态。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有时候进入角色容易,但走出来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他极端的准备方式让他本人也很少接受采访,仿佛在极力保护自己的个人生活与角色的界限,但也侧面反映了他沉浸之深。虽然他本人并未因此出现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公开报道,但这种“不收住”的表演方式,对于演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4. 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女魔头》(Monster, 2003)

查理兹·塞隆为了扮演连环杀手艾琳·沃诺斯(Aileen Wuornos),进行了惊人的身体和心理转变。

如何绕进去: 塞隆为了符合角色,不仅增重了13公斤,还拔掉了眉毛、用假牙改变了牙齿的形状,并且在脸上留下了疤痕。更重要的是,她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沃诺斯的生平、录音和庭审记录,试图理解她悲惨的经历和扭曲的心理。她形容自己在那段时间里感受到了沃诺斯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并且在拍摄期间很难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联系。
没收住的表现: 在拍摄期间,塞隆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家人朋友联系,并且常常一个人待着,反复回想角色的悲惨遭遇。她曾表示,在拍摄结束后,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从角色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那种负面情绪。她也表示,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角色的痛苦,但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 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多部作品

杰瑞德·莱托是另一位以“方法派演技”著称的演员,他以各种极端的准备方式而闻名,有时甚至对剧组其他成员造成困扰。

如何绕进去: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 2013): 扮演跨性别女性雷蒙娜(Rayon)。莱托为了这个角色减重了近20公斤,并且在拍摄期间一直以雷蒙娜的形象示人,包括穿着高跟鞋、化浓妆,并且拒绝在镜头外以男性身份与人交流。
《自杀小队》(Suicide Squad, 2016): 扮演“小丑”。莱托在拍摄期间给剧组的演员们送去了各种“礼物”,包括死老鼠、用过的避孕套、以及一条死猪的尸体,以制造一种恐怖和混乱的氛围。他还声称自己从未真正离开过小丑这个角色。
没收住的表现: 莱托的“投入”方式常常被批评为“自嗨”和“惹人厌”。他在《自杀小队》中的那些令人不安的“礼物”,引起了同剧组演员的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破坏剧组氛围。虽然他声称自己是为了角色,但这种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表演”而不是真正的“沉浸”。他的“没收住”更多体现在了他对剧组其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宣传角色的方式上,而不是他本人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至少公开而言)。

总结: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演员们为了角色可以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当演员过于投入,将角色的情感、行为甚至心理状态带入自己的现实生活时,就可能出现“没收住”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导致演员自身的心理困扰,也可能影响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工作效率。虽然“方法派演技”能带来惊人的艺术成就,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演员们需要在角色深度和个人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视剧《人民公仆》中的主人公瓦夏是一个普通历史教师,学生将他在课堂上针砭时弊的视频放到YouTube上,随后视频大火,毫无后台的瓦夏因此获得选民支持,有些懵懵懂懂地成为了乌克兰总统,之后开始风风火火地改革,最终击败寡头的阴谋。

“他在电视剧中把总统演得那么好,到现实生活中凭啥就演不好呢?”一乌克兰人这么解释

于是他真的当了乌克兰总统。

user avatar

苏联历史上演技最好的小偷,成了国家的民族英雄。

1914年,有个名叫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戈卢边科的男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中,他草草地完成了初中学业后并没有打工补贴家用,而是小偷小摸混日子,好端端一个小伙儿没多久就成了一名惯偷,先后于1933年和1937年入狱。

第二次入狱后不久,戈卢边科便从德米特洛夫劳动营中逃跑,他在火车上“重操旧业”,从一个名叫瓦连京·彼得洛维奇·普尔金的人身上偷了一本护照。护照又不能还钱,按理说这玩意儿根本就没啥用,谁料正是一个小小的册子改写了戈卢边科的人生。他借着护照混进了军事交通学院,同时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家铁路报社里当起了记者。

别看戈卢边科的业务能力几乎为零,这小伙儿却相当有眼力价,会讨领导欢心。无论是在学院还是在报社,他都小心翼翼地揣度领导的心思。在领导眼中,戈卢边科就是个勤劳精干的青年,结果没多久,军事交通学院院长就亲自给戈卢边科写了封推荐信,帮他在《汽笛报》报社争取到了一个职位。对普通的苏联人来说,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到莫斯科,这已经是算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了,戈卢边科竟然还不知足。当发现《汽笛报》的同事里有不少人同《真理报》有来往时,他立马动了歪心思。戈卢边科在新的工作单位里已然表现得勤勤恳恳,奔走操劳,在私下里,他偷偷摸摸地打探着每个人的背景,专门结识那些对他有用的“朋友”。他经常自掏腰包请这部分同事喝酒,一来二去就混得跟亲兄弟一样熟。没多久,就有人频频在《真理报》领导面前提起戈卢边科,夸他有多好。对方一听有如此出色的年轻人,自然想要纳到自己麾下。获得了同《真理报》领导搭话的机会后,戈卢边科更是打足了鸡血,在酒桌上想方设法地讨对方欢心。结果,在领导的招呼下,戈卢边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真理报》报社。值得一提的是,《真理报》对苏联而言可不仅仅是一份报纸这么简单,想要进入这种部门,严格的身份审查是免不了的。戈卢边科怕的就是这个,在领导的照顾下,这套程序被免除了。

对戈卢边科来说,好戏才刚开了个头。他在单位与同事们打成一片的同时,他的母亲居然助纣为虐,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办公大楼里找了个夜间清洁工的活儿,以此为幌子从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的办公室里偷了份官方证明书。戈卢边科花重金找人伪造了一份文件,他靠这个获得了一枚红旗勋章。他高调地佩戴这枚勋章出入办公室,向同事们炫耀自己“上头有人”,却总是把话说一半留一半。不明所以的人们误以为戈卢边科大有来头,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自然高看一眼。借着这个光环,他的职位更是扶摇直上,1939年3月17日,戈卢边科被任命为《真理报》军事编辑部副部长。

头衔已经令戈卢边科有几分得意了,他旋即打算换换口味,跑出去给自己镀镀金。

4个月后,他又伪造人民国防委员会文件并因此获得了到远东出差的机会。当时,苏军正在诺门罕地区同日军鏖战,戈卢边科只是跑到前线晃了一圈,然而当他回来时却成了“战斗英雄”,报纸报道他不但同前线官兵同甘共苦,甚至还冲上战场同日军官兵交战。

1939年11月,戈卢边科故技重施,被派到白俄罗斯。在那里,他又从第39师师部里偷到文件,靠着它骗到一枚列宁勋章。实际上,在白俄罗斯的三个月多月里,戈卢边科一直赖在家里喝酒寻欢。他前脚刚回莫斯科,《真理报》报社后脚就受到一封第39师的来信,信中称戈卢边科在列宁格勒出色地完成了一个长达3个月的秘密任务。当然了,这封信也是戈卢边科伪造的。

更高的“成就”让戈卢边科有了更高的追求,没多久,他就把目标瞄准了苏联的最高荣誉——“苏联英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放眼整个苏联历史,该称号一共仅授出过12745人次,其中获得过2次的仅有26人,大多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仅有朱可夫元帅与勃列日涅夫获得过4次苏联英雄称号。一旦被授予该称号,不仅仅是获得者本人会倍感荣幸,连他所在的单位也会为之自豪。1940年初,《真理报》决定推举戈卢边科成为“苏联英雄”荣誉的候选人,当他的资料被送到苏联领导人面前时,不少大佬对这个“闪耀得有些刺眼”的青年大加赞赏。邪门的是,戈卢边科给自己编造的履历与他的身份根本就不相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竟无一人怀疑,反而于当年4月20日批准了请求,决定授予戈卢边科初级指挥员苏联英雄称号,同时颁发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

这一下,戈卢边科真的是“功德圆满”了,他成了莫斯科小有名气的人物,备受群众敬仰。

一个朋友听闻他获得了如此珍贵的荣誉,激动之下专门写了篇称颂他的文章发表了出来,并自作主张地把他的照片登了上去。这极有可能暴露他的真实身份,是普尔金、也就是前逃犯戈卢边科一直非常小心翼翼地避免的!然而,这位志得意满的“苏联英雄”当时正和妻子——共青团真理报的女记者莉迪亚·博卡索娃前往索契度假,这篇文章就从他眼皮底下漏了过去。

1940年8月,苏联最高法院剥夺了戈卢边科的一切荣誉并处以死刑,

戈卢边科在苏联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在他之前还是之后,都没有任何人成功骗取过官方授予的苏联最高国家荣誉。

user avatar

陈强:“黄世仁”演的太好差点被观众一枪崩了。

1945年,陈强在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银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陈强仿佛一下子成了“坏人”的代言人。

陈强当时是打心眼里讨厌这个角色。本来他以为自己演杨白劳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结果导演却让他演黄世仁这个坏人,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甚至还闹过罢演。

因为白毛女这个剧当年很受欢迎,而且大春和喜儿在当年很受人们喜爱,所以当剧团出去演出的时候,喜儿和大春的表演者常常得到特殊照顾。

相反,饰演黄世仁的陈强,因为角色的缘故,到地方演出会有地方上的同志恨屋及乌,饭都不让吃饱,鲜花也不允许献给他。

更有甚者,有一次白毛女剧组到部队演出。有个战士开枪要打死他。就因为恶霸“黄世仁”演的太好了。要是那一枪打中了,估计就没有陈佩斯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8576220495966208


陈强在《红色娘子军》中演南霸天游街的那场戏,在拍摄的时候,也被群演打伤了。



现在陈老爷子已经去世7年了,挺怀念他和他儿子陈佩斯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的,尤其是《父子老爷车》,堪称喜剧中的经典。


中国影史五大坏蛋的另一位“黄世仁”刘江:

user avatar

说一个清朝末年假冒光绪皇帝的故事:这个人极其敬业,随身带的“太监”是真的太监。这个假光绪把武汉骗了个遍,而且他胆子极大,主动要求张之洞给他提供保护

下面是转载,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十四辑,原文作者陆其国。

这件事记载于刘禺生晚年所著《世载堂杂忆》。刘禺生在是书卷首中云,他是有感于友人鼓励他“忆写从前所见所闻之事乎,是亦国故文献之实录也”,因此“日书世载堂杂忆数则,随忆随录,篇幅不论短长,记载务趋实践”。他既本着“文献之实录”的原则来写这本书,那书中所记,应该史有其事。有些事刘禺生即使不是亲历者,也是目击者,如假冒光绪案,他就列席参加了审讯。

假冒光绪,事发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事发地就在刘禺生的故乡武昌。那年某日,武昌金水闸大街上忽然出现了一主一仆两个陌生人,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主人看上去二十来岁,长得瘦高肤白,酷似光绪;仆人四五十岁,下巴净光,说话尖声尖气,一副太监相。两人都操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们租住于一处公馆,平时足不出户,饮食起居堪称奢华;仆人给主人端茶送食必跪,言必称“皇上”,自称“奴才”。当时有一个也正租住在这幢公馆里的湖北官员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告诉了他的同僚。此事很快就在武昌街头不胫而走。大家纷纷问疑:光绪不是被慈禧囚禁在瀛台么,怎么跑到武昌来了呢?

汉口的报纸舆论同情光绪,非议慈禧。现在武昌发现这主仆二人,不久就有一些报纸未经核实就纷传光绪从瀛台逃了出来,到湖北想寻求湖广总督张之洞保驾。上海一些报纸为吸引读者眼球,也捕风捉影,转载此事,一时间,光绪出现在武昌就更被传得有鼻子有眼。

不久,公馆门前已是一片熙熙攘攘,原来“皇上”来到武汉的消息一经传出,前往拜见者络绎不绝。他们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口称:“恭迎圣驾。”冒牌光绪也煞有介事地举手示意,答曰:“不必为礼。”一些大小官员知道“皇上”驾临武昌,觉得是巴结的好机会,纷纷前往跪拜,进献款物,以表忠诚。

对于“光绪”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地方,难道就没有人怀疑吗?

当然有。最先怀疑冒牌光绪的是时任江夏县知县的陈树屏。陈知县闻知此事后,曾亲自前往查看究竟。察访之下,那一主一仆奢侈的表象还真让陈知县吃了一惊。只见冒牌光绪用的被袱绣着金龙,玉碗上也镂着金龙,玉印上也刻有“御用之宝”四字。陈知县毕竟见过世面,不为表象所迷惑,见了冒牌光绪,他还不卑不亢地问对方:汝为何人?冒牌光绪语带威胁,不屑地应道:见到张之洞,我才可以透露。言罢便不再开口。这一交手,陈知县就察觉到了对方底气不足。这就更使他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冒牌光绪不多言,仆人也守口如瓶。

这时候,一帮地方泼皮无赖居然强拉硬拽将仆人弄到浴池洗澡。他们想弄清楚仆人到底是不是太监。到了浴池,脱去衣服,仆人露出了真身——“验其下体,果阉人也!”证实了太监的真,人们似乎也相信了冒牌光绪的真。

应该还是陈知县的主意吧,他疑问不减,并设法找来光绪的照片,用以比对冒牌光绪。但两人长得确实太像了,仅看照片,看不出多少破绽。于是陈知县又向北京有关部门发去密电,请求协查。

不几日,北京的反馈来了:光绪没有、也不可能离开囚禁中的瀛台。得知这一确信,陈知县再观察那个冒牌光绪,竟觉得此人举手投足处处流露出一种类似伶人演戏的意味。他又试探性地询问了他几次,冒牌光绪固执道,见了张之洞,一切自会明白。

于是,这一天,湖广总督张之洞收到了一封信函,信里告诉他,光绪皇帝仍在瀛台,冒牌光绪已把武汉搅得沸沸扬扬,阁下应该出面审讯此人了。张之洞亲审冒牌光绪案终于开庭了。刘禺生也列席参加了那天的审讯。庭审开始,被押解到庭的除了主仆二人外,居然还有一位刘禺生在前文一直没有交代过的他们的“同居者”。首先被带到张之洞面前跪下的自然是冒牌光绪。

张之洞:你究竟是何人?口口声声说要见我,如今见了我,究竟有何要说?

冒牌光绪:这里人太多,我不能向制台大人说,须等退堂后对大人当面说。

张之洞(厉声呵斥):胡说!你现在不说,我就判你死罪,立刻斩首!

冒牌光绪(不服气):我没有犯法。

张之洞(拍案):你胆敢擅自使用御用禁物,还敢狡辩没有犯法?当斩!

冒牌光绪:制台大人这样认为,我无话可说。

冒牌光绪被押下去后,接着传唤仆人。仆人交代:我本是紫禁城内监,因偷窃宫中东西,被人发觉,不得已逃出来,想离开北京。半道上结识了那个冒牌光绪,实不知他姓甚名谁,他让我和他一起到湖北,说自有我的好处。我这就跟他来到了武昌。

之后审讯那个此前还没有露过面的“同居者”。此人更绝,没有一句话,只是举着手中那些被袱碗印之类的物件向众人示意,宛若哑巴。众人多认为此人莫测深浅,疑是宫中贵人。总之,审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时年63岁的张之洞正为操心洋务、东南互保等一大堆事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和精力放在此案上,遂将此案交给武昌府江夏县严审治罪。

案件到了陈知县手中,他立刻动用酷刑。重刑一上身,个个都受不了了,很快就一一将真相供出。不出陈知县所料,冒牌光绪果真是一个伶人,名叫崇福,儿时就入宫演戏。及长大,长得和光绪越来越像,同行常以“假皇上”戏称他。仆人则是宫内守库太监,早就与崇福相识,此人常偷窃宫内物品,一日终于被掌库发觉,遂畏罪出逃,临逃又偷走袱被碗印。不甘做伶人的崇福找到他,想到北京不时有人假冒某亲王、某大臣行骗,得以发财致富,二人寻思,光绪被囚瀛台,与外界无任何联系,我们何不游走各地,以崇福酷似光绪皇帝为招摇,加之身边又有宫中御用之物,足可掩人耳目。

这番寻思策划,最终把他们送上断头台,怕是二人没有想到的。他们最终背上插着标牌,被押赴草湖门斩决。

事后,刘禺生曾问陈知县:老师何以一见冒牌光绪,便知道他是伶人?陈知县回答道:此人一举手一投足,神情就像在演戏,敢情他是在演戏台上的皇帝呀!他怎知,他越演得像,越会露馅;毕竟生活不是演戏,宫廷不是戏台。

user avatar

北朝论坛保安司,经略幽燕我童贯小将。

为了弥补自己臆造的宋史大咖的身份,专门买了火车票(绿皮车票),不远万里去兰州宋史学会蹭会,专门在会场找大牛合影,却迟迟无法出示请柬。最后被宋史学会主办方确认从未邀请过此人,一瞬被揭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