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唐太宗改这个史,图什么???
是“尉迟敬德本来是秦琼生擒的,李世民改史改成自己劝降的”,就能让尉迟敬德对他更加忠心耿耿了?
还是“尉迟敬德本来是高祖神尧皇帝擒获的,李世民改史改成自己指挥的”,尉迟敬德就会为了帮李世民夺皇位在玄武门那天差点把高祖捅个透心凉?
懂了,一定只有秦怀道墓志 “(秦琼)从高祖神尧皇帝擒尉迟敬德” 是真相,史书和其他近百块墓志都是假的。李世民改动这段记载是因为尉迟敬德被高祖收服后又去逼宫太不合臣道了,秦琼也等于间接拖累高祖,所以李世民抹掉了秦琼、又把尉迟黑子改成了自己的部下,真仁义也!
史书不是网络小说,只要改改剧情,人物行为就都会顺着作者的意思走,全员都是工具人。
正经回答:因为秦叔宝的确在击败尉迟敬德的战斗中出了大力,加上尉迟敬德是在战败困守孤城的情况下投降的,说是“被秦琼生擒”也未尝不可。
金刚竟以众馁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旧唐书·太宗本纪》
金刚战败,奔于突厥,敬德收其余众,城守介休。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谕之。敬德与寻相举城来降。——《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宋金刚逃至介休,出城列阵,李世民和李勣、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等一通配合,把宋金刚打跑了,尉迟敬德与寻相收拢余众缩回去守城。此时宋金刚方面主帅逃跑,介休被围,基本只剩苟延残喘,但是由于唐军之前的追击战(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那次)消耗也很大,强攻不易,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两名“舌辩之士”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劝降。尉迟敬德掂量了一下,觉得鱼死网破没意义,就开城投降了。
仔细复盘一下战斗经过很难吗?
秦琼在前面的连续追击、后面的城下鏖战中确实出力不小,可以说是把尉迟敬德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后不得不投降——在秦家子孙自己的墓志中,说是祖宗抓住了尉迟敬德不算吹AC。
没听说过唐人墓志碑铭“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么?
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以忠直著称的大文豪也靠润笔费恰饭了解一下?
比如同样是唐初墓志,我们来看这篇:
杨玄感荷戈大呼,电掩东都。卫文升起关内之兵,卷甲奔命。君虽少不垂堂,而壮心奋发,战必陷阵,勇冠三军。饮至犒功,蒙授建节尉。瞻烈英威,见於斯矣。
平定杨玄感叛乱时“战必陷阵,勇冠三军”,您猜这段说的是谁?屈突通?宇文述?——答案是窦师干,一个根本不见于正史的人。
还有这篇:
时戎旅久次,转饷为劳,方议班师更□之举。君曰:“山东郡县无唇齿之形,洛阳危悬,是股掌之物。奈何独计小费,不就垂成之勋?”王纳其言,充遂面缚。克成大业,君之力焉。
秦王世民东征王世充时,因为洛阳久攻不下,军中出现了班师之议。这个时候某君曰:“山东郡县没有地形优势,洛阳又已成孤城,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 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俘虏了王世充。最后还专门补了一句:克成大业,君之力焉。
这个献策的人是谁呢?肯定有人说这个简单,《资治通鉴·唐纪五》记了,提议东进的是郭孝恪和薛收——其实这又是一个根本不见于正史之人,叫崔善福。
……
所以我说,秦琼在史书有记载的介休之战对阵宋金刚的将领中,出了1/5的功劳,把尉迟敬德逼到困守孤城的地步,然后子孙墓志里说他“擒尉迟敬德”,这简直算是谦虚的了!
说到这会不会有人好奇:碰上败仗怎么办?那就更加春秋笔法各显神通了啊!
比如著名的“直谏之臣”李百药写的《黄君汉碑》:
诏除上柱国使持节总管怀州诸军事怀州剌史,封东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窦建德鸱张河朔,王充狼戾伊潼,绝地为妖,滔天肆虐。柏崖山河表里,密迩寇雠,跨太行之险,抚崇邙之背。……以同心同德之众,藉百战百胜之威,伪将每擒,连城必下。云飞铜爵,电照金墉,辨亡国必败之徵,夺凶魁将死之魄。
嗯,柏崖山河表里,地形险要,王世充窦建德都来攻打,防守压力山大。墓主身为怀州总管“以同心同德之功,藉百战百胜之威,伪将每擒,连城必下”,挺功勋卓著的哈?
实际上武德二年怀州的战况如何呢?
怀州河内郡,雄。武德二年没王世充,侨治济源之柏崖城。——《新唐书·志·地理三》
……
——我从未见过能把“丢了州城不得不退守山关”说得如此清新脱俗之人!
上面是结尾彩蛋的分割线~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武德元年皇唐受命,六月一曰册拜尚书右仆射,领京兆尹。自魏晋作故,事归台阁。文昌首席,务总阿衡,百工请决,神无滞用。万邦酬抗,笔不停毫。复大礼于维新,致胜残于伊始,故以蹈夔龙之阃域,掇孔垒之菁华。岂直桓范留台,魏帝还而绝奏,谢琰高选,晋后谓其无准,若斯而已哉。二年授汾州道行军大都督,三年有诏特免再死,六年四月转授尚书左仆射。
武德元年~二年之间一大段都是赞美宰相的套话就不用看了,重点看这句—— 二年授汾州道行军大都督,三年有诏特免再死:
墓志里,他这一年什么都没发生;
正史上,他在此期间丢了介休、霍州、临汾、河津、一直撤到运城去焚城,以一己之力帮助敌人推进了三百公里的阵线。
这句“特诏免再死”的再字实乃五绝先生虞世南灵魂之笔。
有不少历史爱好者都知道,裴寂是以开国元勋“特恕二死”的。
然后李渊在裴寂兵败宋金刚之后,还要特别下诏,让他“始终保有两块免死金牌”——这是怕一块不够用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