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编剧好剧本这么重要,为什么投资方不看重?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和普遍存在的行业问题:“好编剧、好剧本这么重要,为什么投资方不看重?” 这个问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市场机制和行业现实。简单来说,投资方的“不看重”并非完全否定好剧本的价值,而是他们的核心目标、风险评估和决策逻辑与“好剧本”的定义及实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投资方的核心目标: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

直接驱动:经济回报。 投资方的根本目的是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他们是商业机构,不是艺术慈善家。一部好剧本虽然可能带来口碑和长远价值,但如果不能转化为可观的票房、收视率或流媒体播放量,就无法实现投资方的核心目标。
风险规避: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 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失败率很高。投资方需要寻找能够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剧本是故事的基础,理论上应该成为风险降低的关键,但实际操作中,剧本的“好”与“坏”往往是主观的,且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难以量化和预测。
寻找“确定性”的代理指标: 在“好剧本”这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面前,投资方更倾向于寻找那些他们认为能够带来“确定性”的代理指标,例如:
明星效应: 有流量的明星能够吸引观众,降低票房不确定性。
大IP: 已经有庞大粉丝基础的IP,自带流量,降低市场接受度风险。
成熟的类型片: 遵循经典商业片模式的喜剧、动作片等,有成功的先例可循,风险相对较低。
熟悉的制作团队/导演: 有过成功作品的团队,证明了其执行能力和市场号召力。

二、 对“好剧本”的定义与理解差异

主观性 vs 客观性: “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投资方和编剧、导演对“好”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编剧/导演: 追求故事的深度、人物的复杂性、主题的探讨性、叙事的创新性等。
投资方: 更关注剧本是否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是否具备爆款潜质,是否能吸引最广泛的观众群体,是否能与当前的流行文化趋势相结合。
市场导向 vs 艺术追求: 投资方通常是市场导向的。他们会研究市场趋势、观众喜好、竞争对手情况。一个在艺术上非常有造诣的剧本,如果其主题或风格过于小众,无法触达广大受众,在投资方看来可能就不是一个“好”的商业剧本。
剧本完成度 vs 商业潜力: 有时候,投资方看到的可能是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剧本,但他们能从中看到巨大的商业潜力,例如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框架、一个有爆款基因的角色,或者一个能让大明星发挥的空间。他们可能会认为可以通过后续的修改、导演的发挥和演员的演绎来弥补剧本本身的不足。

三、 成本与预算的考量

剧本并非成本的全部: 制作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成本非常高,包括明星片酬、导演费、制作团队、特效、宣传发行等。剧本本身的稿酬虽然重要,但往往只占总成本的较小比例。投资方可能认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明星、制作、宣传等他们认为更能直接影响市场表现的环节,比在剧本上投入更多以追求“完美”更划算。
“够用就好”的心态: 在某些情况下,投资方可能认为一个“足够好”或者说“能讲清楚故事、有商业吸引力”的剧本就已经足够了,他们不一定要追求“业界标杆”式的完美剧本。因为追求极致的剧本打磨可能意味着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高的剧本费用,而这部分投入的边际效益可能不如投资给明星或特效。

四、 行业生态和权力结构

制片方/发行方的议价能力: 很多时候,投资方并非直接与编剧对接。他们通常是通过制片方或发行方来接触项目。制片方和发行方可能更看重项目的整体包装和商业吸引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市场判断来选择项目,而剧本的好坏只是他们评估的一部分。
“内容为王” vs “流量为王”的长期博弈: 虽然长期来看,“内容为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短期市场竞争中,“流量为王”的逻辑更容易被投资方快速感知和应用。当市场充斥着IP改编和流量明星的作品时,投资方自然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迅速抓住市场眼球的元素。
编剧的弱势地位: 在传统的电影电视制作体系中,编剧的地位相对弱势。剧本的修改权、定价权常常掌握在制片方或导演手中。投资方看到的可能是制片方包装好的项目,而他们可能并不深入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和编剧的贡献。

五、 对“剧本好”的判断标准与执行能力

缺乏专业的剧本评估体系: 很多投资方可能缺乏像好莱坞那样成熟、专业的剧本评估团队和体系。他们往往依靠有限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一个剧本是否具有商业价值。
“想法”与“执行”的鸿沟: 一个好的剧本想法,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为导演的理解偏差、演员的演绎、剪辑的失误等原因而大打折扣。投资方会将这些潜在的执行风险与剧本本身的可能性进行权衡。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充满潜力的想法,加上一位有能力的导演和演员,比一个已经打磨到极致但缺乏明星光环的剧本,更具投资价值。
宣传和营销的作用: 投资方也清楚,即使是相对一般的剧本,通过强大的市场宣传和营销,也能获得一定的票房或收视。他们会考虑将资金投入到能够放大项目整体吸引力的环节,而不仅仅是剧本本身。

那么,为什么“好编剧”和“好剧本”依然重要呢?

尽管投资方可能不“直接”看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它们的重要性体现在:

基础与骨架: 剧本是故事的骨架,是所有后续创作的基础。一个有深度、有逻辑、有吸引力的剧本,能为导演、演员、制作团队提供良好的创作土壤。
口碑与长远价值: 真正能够经久不衰、口碑爆棚的作品,往往离不开扎实的剧本。它们能建立起制作方或投资方的声誉,带来长远的品牌价值。
吸引人才: 好的剧本能够吸引有才华的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形成良性循环。
降低后期风险: 一个扎实的剧本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很多后期制作和修改的麻烦,降低返工和延期的风险。

投资方如何“间接”看重好剧本?

看重“有潜力”的剧本: 他们可能不直接看重一个“完美”的剧本,但会看重一个有清晰的商业逻辑、吸引人的故事、能让明星发挥的剧本,即一个有“潜力”成为爆款的剧本。
看重“IP+剧本”的组合: 知名IP本身就代表了市场需求和故事基础,再加上一个质量上乘的改编剧本,投资方会更容易接受。
看重“好编剧团队”的执行能力: 如果一个编剧团队不仅有好的想法,还有出色的执行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修改和打磨剧本,那么投资方也会看重他们的能力。

总结:

投资方不“直接”看重好编剧、好剧本,是因为他们的决策逻辑是以 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为核心,并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带来“确定性”的代理指标。在“好剧本”这个主观且多变量的因素面前,明星、IP、成熟类型片等更直观的商业元素往往能引起投资方的优先关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好剧本不重要。好的剧本是项目成功的基石,是能够带来长远价值和口碑的源泉。投资方实际上是在权衡 短期商业利益 和 长期内容价值,并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做出他们认为最“划算”的商业决策。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观众品位的提升,“内容为王”的理念终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好编剧和好剧本的价值也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理解的“好剧本”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的,但投资人理解的“好剧本”则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的。这就导致双方对剧本的重视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以《陈情令》为例,作为一部影视剧,水准是比较差的。但因为耽美向以及两位主演,成功收割了数百万观众。有了这个成功,在投资人看来,这类影视剧就是挣钱的。

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最稳妥的挣钱方式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这就导致影视剧市场非常容易出现跟风的情况。在这种思维下,投资人首先想的不是剧本在艺术上的完成度,而是剧本要有哪些点才挣钱。

拿我自己来说,在227之前我就十分恶心肖战。但假如我是一个投资人,并且肖战没有遇到227事件,后面《庆余年》拍第二部的时候,面对肖战的热度,我能不能忍住不给肖战加戏甚至给他单开一条线的想法?

对不起,我忍不住,我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除了演员的因素之外,有时候投资人还会想加一些热点元素等进去,来吸引观众。尽管这个改动会让剧本变得稀烂,但只要能挣钱,那就毫无问题。

在影视剧市场上,真正的好片不多,但那种惊天动地的烂片也不多,大多数作品都是平庸但又能挣钱的作品。影视剧市场其实是有时效性的,很多热点的题材或者风格,你没赶上好时候,后面再挣钱就难了。然而,影视市场的反馈又有滞后性。一部作品从拍摄到上映,一般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这意味着一部影视剧在没有上映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表现会怎么样。而一旦等到这个题材的东西已经被市场认可你再去做,再上映就是几年之后了,到时候这阵风早就过去了。

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相比于精心打磨剧本挣不确定的钱,不如攒一个贴合市场的剧本挣快钱。在这个要求之下,投资人眼里的好编剧是写得快的编剧,好剧本是能挣钱的剧本。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其实香港电影投资者眼中的“好编剧”是王晶。王晶的片子烂吗?很烂。但王晶为什么还能如鱼得水?那是因为王晶的作品无论你怎么骂,都没有让投资人亏过钱。

user avatar

不不不,你们搞错了,投资方一直一直一直很重视剧本,他们不是不重视剧本,是重视过头了。

重视到什么程度呢?

重视到他们必须亲自下场操刀才能放心满意。

把剧本这么重要的东西放到编剧手里,这么可怕的事怎么会有人做!!!!

制片人导演投资人大明星,他们都很相信自己创作故事的能力,都相信自己比那个傻逼编剧要强上一百万倍。

所以一个剧本的诞生,要经过整个流程中所有相关的不相关的人的批阅。

这不叫看重嘛?

这不叫重视吗?

他妈的没有比这更重视的东西了。

你们那些随便两三个人就能拍板的玩意有这么尊贵的地位吗?有吗有吗有吗?

user avatar

说句戳疮疤的,很多影视项目本质上是金融项目,尤其电影,谁都口口声声说需要好剧本,重视创作,想弄个与众不同的,实际上谁他妈管你创作,想谈钱时跟你谈梦想,想谈梦想时扣你钱是普遍现象。

听过太多几个月后就开机,然而现在梗概都没有甚至想拍啥都没讨论明白的项目了,要么就是拿着一梗概做出开会的样子到处套钱的,绝大部分电影项目开场白都是“认识一个大佬,有XXX资源,想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几个项目是“认识一个大佬,想拍一个什么故事,对一个题材/故事/人物感兴趣”的?

找了N人开会讨论创意白嫖个遍了最后找个本科在读啥经验都没有的人攒出一剧本就拍了的屁事也不少。

诸位甲方你们敢说没听过?

作为认真的创作者,巴不得能有一年半载去调研再把某个题材写好的机会,然而这环境下这个太奢侈了。所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面对甲方时让对方先掏钱再干活真不是只看钱(虽然哪怕是这样也无可厚非),只是为了让你证明你这项目是正经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