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好剧本”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的,但投资人理解的“好剧本”则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的。这就导致双方对剧本的重视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以《陈情令》为例,作为一部影视剧,水准是比较差的。但因为耽美向以及两位主演,成功收割了数百万观众。有了这个成功,在投资人看来,这类影视剧就是挣钱的。
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最稳妥的挣钱方式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这就导致影视剧市场非常容易出现跟风的情况。在这种思维下,投资人首先想的不是剧本在艺术上的完成度,而是剧本要有哪些点才挣钱。
拿我自己来说,在227之前我就十分恶心肖战。但假如我是一个投资人,并且肖战没有遇到227事件,后面《庆余年》拍第二部的时候,面对肖战的热度,我能不能忍住不给肖战加戏甚至给他单开一条线的想法?
对不起,我忍不住,我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除了演员的因素之外,有时候投资人还会想加一些热点元素等进去,来吸引观众。尽管这个改动会让剧本变得稀烂,但只要能挣钱,那就毫无问题。
在影视剧市场上,真正的好片不多,但那种惊天动地的烂片也不多,大多数作品都是平庸但又能挣钱的作品。影视剧市场其实是有时效性的,很多热点的题材或者风格,你没赶上好时候,后面再挣钱就难了。然而,影视市场的反馈又有滞后性。一部作品从拍摄到上映,一般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这意味着一部影视剧在没有上映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表现会怎么样。而一旦等到这个题材的东西已经被市场认可你再去做,再上映就是几年之后了,到时候这阵风早就过去了。
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相比于精心打磨剧本挣不确定的钱,不如攒一个贴合市场的剧本挣快钱。在这个要求之下,投资人眼里的好编剧是写得快的编剧,好剧本是能挣钱的剧本。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其实香港电影投资者眼中的“好编剧”是王晶。王晶的片子烂吗?很烂。但王晶为什么还能如鱼得水?那是因为王晶的作品无论你怎么骂,都没有让投资人亏过钱。
不不不,你们搞错了,投资方一直一直一直很重视剧本,他们不是不重视剧本,是重视过头了。
重视到什么程度呢?
重视到他们必须亲自下场操刀才能放心满意。
把剧本这么重要的东西放到编剧手里,这么可怕的事怎么会有人做!!!!
制片人导演投资人大明星,他们都很相信自己创作故事的能力,都相信自己比那个傻逼编剧要强上一百万倍。
所以一个剧本的诞生,要经过整个流程中所有相关的不相关的人的批阅。
这不叫看重嘛?
这不叫重视吗?
他妈的没有比这更重视的东西了。
你们那些随便两三个人就能拍板的玩意有这么尊贵的地位吗?有吗有吗有吗?
说句戳疮疤的,很多影视项目本质上是金融项目,尤其电影,谁都口口声声说需要好剧本,重视创作,想弄个与众不同的,实际上谁他妈管你创作,想谈钱时跟你谈梦想,想谈梦想时扣你钱是普遍现象。
听过太多几个月后就开机,然而现在梗概都没有甚至想拍啥都没讨论明白的项目了,要么就是拿着一梗概做出开会的样子到处套钱的,绝大部分电影项目开场白都是“认识一个大佬,有XXX资源,想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几个项目是“认识一个大佬,想拍一个什么故事,对一个题材/故事/人物感兴趣”的?
找了N人开会讨论创意白嫖个遍了最后找个本科在读啥经验都没有的人攒出一剧本就拍了的屁事也不少。
诸位甲方你们敢说没听过?
作为认真的创作者,巴不得能有一年半载去调研再把某个题材写好的机会,然而这环境下这个太奢侈了。所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面对甲方时让对方先掏钱再干活真不是只看钱(虽然哪怕是这样也无可厚非),只是为了让你证明你这项目是正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