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解体,是历史的必然。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国内差异巨大,所以会解体。这种说法只是局限于一种感觉,很多人并不明白解体的逻辑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哪些地方可能解体。作为一个经常关注印度方面问题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对大家说清楚这件事情。
这个是我正在研究的,本想大写特写,不过还是长话短说好了。
大家对锡克人的印象往往是大包头,大胡子,熟悉一点的会知道锡克人特别尚武。这些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锡克教诞生于旁遮普,这里是印度教和穆教在长期混杂的地方。他的创始人那纳克是一个商人,游历了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很多年。他创立这个宗教的大背景,是当时北印度经常发生各种灾害,很多宗教的信条难以解释。
比如,印度教就主张,灾害时应杀生献祭。可是,把牛杀了,谁给你耕地啊?这不是作死吗?因此,他的宗教主张就是不献祭。
比如,很多宗教都是歧视妇女的,丈夫死了,妻子就要殉夫。可是,父母死了,孩子怎么办?因此,他就主张,禁止殉夫。此外还有,人人平等,不能歧视妇女,禁止溺杀女婴等信条。可以说,锡克教虽说是宗教,相对其他宗教来说,是非常世俗化的。
因为这种世俗化,所以锡克教就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对底层民众的吸引力很强。时间一长,势力越来越大。然后就是被莫卧儿王朝打压,要求他们改宗。人家本是一个平等宗教,为何要改宗?
从1700年开始,锡克教徒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斯巴达的军事化组织。所有男子在成年之前,必须集体居住,从小训练剑术和格斗术,十分重视组织团结。为了强化群体认同,所有男子的名字前都要加上辛格(singh,雄狮),女子名字前都要加上考尔(kaur,公主)。此外还有5K标志,kesh(蓄长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佩短剑)、kara(戴手镯),也是强化群体认同。
因此,锡克教虽然人数少,但是战斗力爆表。他能在印度教和穆教之间活下来,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锡克人尚武的这一点被英国人看重了。1857年印度兵变时,英军主力一部分在中国,一部分在波斯,一部分在阿富汗边境,留守旁遮普一带的英军非常少,而且还有大批家眷。于是,英国人开始招募仇视印度教和Muslim的锡克人参军,最终组成了10万锡克军团,自西北往东南扫荡北印度。从这一年开始,英国人十分重视当地的锡克人,他们被视为勇猛和忠诚的象征。英国殖民者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
两次世界大战时,英属印度给大英帝国提高了上百万的军队,其中约15%是锡克人。要知道,锡克人占印度总人口也就2%。
印度在20世纪前半页谋求独立时,并不是印度教、穆教两家,很多土邦、族群都在谋求独立,包括锡克人。不过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国人只允许印穆两家分。但是这个分治的结果是,把旁遮普一分为二。锡克人面临选择,不过最后还是选择加入印度。
因为锡克教从18世纪初,就是武装立教,英国还压制印度教出身的人担任军官,因此印度军队中的锡克人比例很高。在印度军中,一半的陆军军官,40%的海军军官,1/3的空军军官,都是锡克人。而且,旁遮普地处印度河和恒河上游,处于中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中间,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印度的第一站就是旁遮普。
尼赫鲁不敢不重视这些人,他对锡克人采取了拉拢手段,承诺一定的自治地位。之后,旁遮普被一分为二,绝大部分锡克人选择留在印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1962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让印度高层意识到旁遮普的重要性,绝对不能让旁遮普独立。而越来越多的锡克人也因此认为尼赫鲁家族的政治承诺难以实现,更倾向于独立。
双方根本矛盾的积累,其实发生在60-70年代。
从60年代开始,印度正在进行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绿色革命,旁遮普邦自然条件好,成为了印度的一大粮仓。
不过,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旁遮普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当地的地主,把越来越多的粮食卖给国家。到什么程度呢?旁遮普邦的人口占印度的2%,面积占印度的1.7%,但是长期提供了印度国家收购粮食总量的55%左右。
从宏观上讲,这是印度中央对地方的沉重剥削。从微观上讲,造成了当地底层民众严重的饥饿和贫困,年轻人种地越来越没出路。而且,旁遮普是个农业邦,没什么制造业,因此,当地年轻人的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年轻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痛恨印度中央。到1977年大选时,在锡克教的传统政党阿卡利党的作用下,英迪拉·甘地的国大党失利下台。因此,英迪拉·甘地采取了呼应锡克人的部分主张,拉拢分化阿卡利党的策略。她扶持了一个激进主义者宾兰德瓦勒(Bhindranwale),给了一些政治自治的承诺,正是靠这个人,瓦解了阿卡利党内部。
虽然英迪拉·甘地分化了锡克教内部,但代价则是,旁遮普邦的锡克人仿佛拿到了政府背书,越来越肆无忌惮,与印度教徒矛盾越来越激烈,暗杀,破坏、爆炸,劫持飞机,无所不用其极,而运动的领导者就是宾兰德瓦勒。
这时候,英迪拉·甘地主张与他和谈。可是一个要建国,一个只要求在邦的自治上让步,双方无法谈拢。谈判破裂后,双方更加仇视,武装冲突越来越严重。
从1982-1984年6月之间,锡克人与印度教徒的冲突造成几千人死伤。宾兰德瓦尔担心被逮捕,于是躲进了锡克人的圣地,阿姆利则金庙。接着,越来越多的锡克教激进主义者,开始围绕金庙展开武装活动,先后聚集了约3000人,包括很多锡克教现役/退役士兵,以及两名退役少将。
最终在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命令军队进攻金庙。结果印度军队发现,金庙的防御布置很有章法,根本冲不进去。于是下令,动用直升机、坦克、大炮这些重武器,结果愣是打了三天才打下来。因为时间拖的太长,金庙就被破坏的非常严重。
锡克教是在与周边各种教,各种势力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教义和经文,其实就是一部民族斗争史,讲的全是怎么与穆教、印度教的斗争,他们又是怎么活下来的。金庙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受外敌摧毁。每一次被损毁后,都能激发起锡克人强烈的复仇情绪。就这样,炮击金庙的新闻迅速在锡克人群体中传播起来,很多原本温和派的锡克人,也因此事件变得非常激进,起来反抗印度政府。
而印度军队中的锡克人更牛逼,很多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锡克教士兵听说圣地被攻打,纷纷退出军队。在那时,发生了很多锡克人劫持军车,然后千里迢迢参与保卫金庙的事件。还有一些锡克军团更是直接发动叛变。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准备接受英国电视台一个纪录片记者的采访,在她走出门的一刹那,她的锡克保镖对她连开数枪,英迪拉·甘地扑倒在地。另外一个锡克保镖从草丛窜出,用一把冲锋枪对她扫射了30多发子弹,英迪拉·甘地当场毙命。
锡克教是在与周边各种民族、宗教的斗争中形成的。他的文化是独特的,既不是穆教,也不是印度教。而且,锡克人从小就被灌输宗教斗争、民族斗争的教义,他们与穆教和印度教之间的历史仇恨很大。锡克人效忠的是自己的宗教,是自己的信仰,并不是印度这个国家。一旦国家和宗教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宗教。
我们再从英迪拉甘地的视角看一下这个问题。
英迪拉·甘地遇刺前,她身边的人一直都在要求,撤换她身边的锡克教保镖,以防不测。她也预感到自己可能被刺杀,在遇刺前一个星期,还专门回到自己的克什米尔老家看了一眼,并说,自己可能过不了67岁生日了(英迪拉生日是11月19日)。
不过,英迪拉·甘地只是接受穿防弹衣,始终拒绝撤换锡克保镖。因为,锡克保镖跟了英迪拉·甘地很长时间,忠心耿耿。如果英迪拉·甘地此刻撤换掉了她的锡克保镖,这就是表明了她自己对全部锡克人的不信任,势必引起更大的反响。
而就在英国记者采访她当天,她的锡克保镖很清楚她的生活习惯,接受采访时是不穿防弹衣的。为什么说英迪拉·甘地是个女强人?不仅仅因为强硬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她眼中,自己的生命可以结束,但是家族的政治生命不能因此而结束。
英迪拉甘地的遭遇,其实是印度这个国家在处理锡克人问题上的一种无奈。
锡克人重要吗?重要。
旁遮普重要吗?重要。
因为太重要,所以不能放弃。越不想放弃,就越不能容忍锡克人的独立诉求。对锡克人独立诉求的打压越多,反而越激化矛盾。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这就给印度未来的发展埋下一个极大的隐患。
如果说,旁遮普的锡克人多少还与印度有些文化渊源,那么印度东北各邦则是连一点渊源都没有。
东北各邦的祖先最早是从黄河上游迁移过去的,之后又有很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缅甸北部民族迁入。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他们的祖先迁移到这里后,建立起了阿洪姆王国(Ahom kingdom)。这个王国从13世纪就有了,后来成为了缅甸的附属国。在1824年英缅战争后,这里割给了英国。英国人为了方便管理,就把这个地区并入到了印度。
但是当地的那加人(那加兰邦)、米佐人(米佐拉姆邦)、梅泰人(曼尼普尔邦)、博多人(阿萨姆邦)等,都不认为自己是印度人,不应当归属于印度,因此,他们强烈要求英国人把他们和印度分开。其中,最典型的还是那加人。
从1929年开始,那加人就一直请求英国当局在这里设立单独的一个直辖区,由伦敦直接管理。但是后来发生了二战,英国人为了笼络当地人,就向他们立了一个flag,你们先帮我打仗,战争结束就直辖。但是在战争过程中,那加一带是英日作战的前线,很快就刺激了当地人的独立意识。于是战争结束后,他们不仅要求自治,更是要求独立。
怎奈,印度的独立来得实在太快,英国人根本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于是在1946年,那加人找到了印度当局,无论如何都要独立。
但是尼赫鲁不能以那加人的视角看问题。尼赫鲁追求的是什么?他认为,印度历史上遭遇的殖民苦难是因为印度太弱小。弱小的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分崩离弃。如果印度在独立后继续变得四分五裂,当外来殖民者重启战端时,印度就会步莫卧儿帝国的后尘,当地所有当地的土邦、民族、宗教群体,都会受难。因此,尼赫鲁毕生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印度联邦。
尼赫鲁面对诸多分裂主义势力时,玩了一招拖字诀,说你们独立后无法在政治和经济上生存,不如先等等,过几年再解决。于是,等到那加人找到尼赫鲁时,尼赫鲁就套用这个道理说服了那加人,双方据此签了协议。
不过,双方对协议的理解有点南辕北辙。
那加人认为,独立就是建国,现在的自治,就是建国的第一步。但是印度认为,独立≈建邦自治,可以给你巨大的自治权利,但是建国不行。双方在政治目的上有根本性的冲突,所以矛盾很快就发生了。
1951年,那加人的独立运动委员会为了宣传建国,于是开始组织公投,结果,99%的那加人表示赞同独立。这直接引来印度中央政府的强烈打压,出动阿萨姆步枪队逮捕运动领导人。
等到了1956年,这个运动的领导人又开始宣布建国,并放弃了原有的“非暴力”原则,改为武装斗争。那加人闹独立就刺激了周边的米佐人、梅泰人、博多人等,他们模仿那加人,也要闹独立。这是东北各邦独立运动的起源。
既然是起源,还有之后怎么发展的问题。
印度独立后,本土的农民生活很困难,很多都跑到东北邦这个地多人少的地方求生活。因此带来了长时间的移民问题。不仅是印度本土的移民,到1971年印巴战争时,又有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东北各邦,更是激化了移民与本地人的矛盾。到目前为止,阿萨姆邦的Muslim人口,都占了1/3,是印度Muslim比例最高的几个邦之一。
移民问题会带来很严重的社会后果,文化差异、宗教差异、信仰差异、土地纠纷、经济难题等等等等。结果就是,当地人特别排外,每年都有上百起族群仇杀事件,每年都有上千人死于族群仇杀。因此,当地成了印度族群仇杀、暴力活动最严重的地方。大家可以联想一下现在的欧洲难民问题,美国的墨西哥移民问题就不难理解。
除了移民问题外,更根本的还是经济发展问题。
在印度独立时,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虽然落后,但却是印度生活水平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
印度在建国之后,因为当地山地多,交通困难,一直把东北各邦当做是东部的防御屏障。对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并不积极。长久以往,当地人产生了一种被遗忘的感觉。政府前来投资矿山,多是拉到了印度内地,收益并不归当地人,而且印度政府也不在经济发展上补偿,于是他们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印度政府的剥削。
如果说,族群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是分裂主义的种子,那么移民矛盾、经济发展矛盾就是培养种子茁壮成长的土壤。可以说,东北各邦虽然小,分裂势力弱,但是分离倾向却是最强的一个。
我想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肯定有一个疑问,克什米尔怎么还要独立。其实,克什米尔独立问题,起于印巴的克什米尔争端,但是又不局限于印巴争端。
众所周知,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矛盾的核心问题。他不仅仅涉及到领土争端、水源争端、争夺战略优势等,更重要的是,这个克什米尔涉及到双方建国合法性的问题。
真纳认为,印穆冲突上千年了,双方文化差异大,积累的太多矛盾。如果Muslim留在印度,Muslim将始终是少数派,一定会是印度的二等公民。
因此,真纳的目的就是,要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一个囊括所有Muslim的国家。克什米尔几乎都是Muslim,你要不要?不要的话,那你的建国目标就是假的。
尼赫鲁的建国目标是什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印度。他本身就是反对印巴分治的,他要的是印度次大陆的所有土邦。而当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选择加入印度时,尼赫鲁没有拒绝的理由,不然尼赫鲁的政治口号就是假的。
说到底,印巴争夺克什米尔,其实涉及到双方建国合法性的问题,没人会选择退后一步。因此双方在这个地方进行了激烈争夺。
巴控克什米尔我们不管。我们这回只看印控克什米尔。
浅绿色是巴控克什米尔,浅靛色是音控克什米尔。浅黄色是印度口中的中控克什米尔。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对于印度单方面的地图划界,中国一概不予承认。
印控克什米尔的其实是查莫与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这是两个地区。
在克什米尔,95%是Muslim,印度教徒只占5%。
而在查莫,Muslim只占1/3,印度教徒占2/3。
除了这两个地区外,东边还有个拉达克,佛教徒和Muslim各占一半。
总之,这个地方很像中国的西域自治区。
因为这里处于印巴对峙的前线,因为这里Muslim占了绝大多数,因为这里不怎么稳定,所以,印度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包括50万军队,50万警察,真可谓是百万大军。
在这里,大街小巷都是军人的身影,来往的车辆很多都是军车,一旦印巴矛盾激化,当地马上就是军管和宵禁。
这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人对印度军队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好感。
当地人是怎么看印军的呢?
因为当地局势紧张,所以经济很不好。45%的克什米尔人认为,当地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经济不好。
经济不景气,自然而言,失业率就特别的高。接近90%的克什米尔人认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失业。
好,既然局势紧张,外商不来投资,那就印度中央来投资好了。于是印度中央每年都往克什米尔地区进行大量官方投资,这还不算军费。结果就是,当地的贪·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到80%的克什米尔人认为,贪·腐问题是当地最大的问题之一。
经济不好,政治压制,社会紧张,当地人能不离心离德吗?到现在,约有80%的克什米尔人赞同独立,但是倾向于并入巴基斯坦的人,只有不到2%。你能说,当地问题还是印穆冲突问题吗?他们是因为受不了长时间的社会紧张,所以才有越来越强的独立倾向。
大家都知道2019年2月的印巴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巴基斯坦击落了一架印度战斗机。那个印度飞行员还被巴国请去喝茶了,在我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一阵嘲讽三哥的浪潮。然而,大家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来的吗?
2019年2月14日,当地一个名叫阿迪尔·艾哈迈德·达尔的22岁年轻人,用自杀炸弹的方式袭击了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造成了印方至少40人死亡。印度为了还击,空袭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分子。结果才有了这次事件。
我不想详论此次战斗的细节,我想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22岁的年轻人成为了人肉炸弹?
据达尔的父亲回忆,因为当地局势很紧张,印度对当地的管控又特别严格,而且手段还特别粗暴。在2016年达尔还在上学的时候,他被警察从学校里面拘留,并被按在地上,印度警察强迫达尔用鼻子在吉普车上转圈。达尔对此感到非常羞辱,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这件事,并对他的朋友说,他想起来反抗。
之后不久,达尔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参与了反抗印度占领的游行,印军对他们进行了镇压,并且射伤了他的一条腿。
伤好之后的第二年,达尔和他的兄弟们就跑到巴基斯坦,参加了这些恐怖组织。2018年时,他还和父母联系过。之后他的父母再看到他的消息时,就是第二年的这次人肉炸弹袭击了。
印度军方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说,印军每年在这个地方击毙的恐怖分子数量,只有不到30%是来自国外,超过70%都是克什米尔本地人。
这些组织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虔诚军”(Lashkar-e-Taiba)。这个组织虽然在巴控克什米尔,但是他的成员大都是印控克什米尔的Muslim。这个组织曾经策划了2001年对印度国会的恐怖袭击,策划了2008年的孟买袭击案,哪一次事件都让印度损失惨重。而达尔这个人的经历,简直是克什米尔问题的缩影,是印度自己在克什米尔的所作所为,在为巴国的武装组织提供兵员。
再往深处里面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死结。因为建国合法性导致印巴冲突,印巴冲突导致局势紧张,局势紧张导致当地人生活不便,当地人生活不便就会厌恶印度人的占领,这种厌恶感就会对印度这个国家产生强烈的不认同,然后,分裂思想就产生了。
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就是印度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主动放弃克什米尔(就是Muslim占绝大多数的那一小块)。为什么?两个原因。根本原因,我会放到下面讲。直接原因就是,太花钱。印度每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财政投资,占了财政预算的1/10,这还不算军费。而且,这些是国家投资,国家投资不以经济收益为最终目的,印度很难把这些成本收回来。久而久之,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度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有历史感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财政的重要性,亡于财政的帝国比比皆是。往外了讲,路易王朝如此。往内了讲,明末清末也如此。
现在印度的国势还在往上走,他可以维持这么巨大的开支。但历史是反复无常的,当印度的国势往下走,没有这么多财政了呢?势必要减少军事存在,势必要减少财政投入,印度还能在克什米尔维持稳定吗?这对印度人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大家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南印度和北印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在印度建立的大帝国,如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国、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都是以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为核心的北印度。而以德干高原为核心的南印度,绝大部分时间内并不臣服于他们。南印度也分很多的地理单元,每一个地理单元也都是长期独立存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语言不通。
为什么要提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印度目前的语言是1651种,其中22种为官方语言。可见语言之繁多。
如果把上述语言按照语系区别,大致可以分成四种。
印地-雅利安语系(Indo-Aryan),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北印度一带。使用人口约74%。
德拉维达语系(Dravidian),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为核心的南印度一带。使用人口约25%。
藏缅语系(Tibto-Burman),主要在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以及印度东北部。使用人口不到1%。
南亚语(Austro-Asiatic)系,主要在东印度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最少。
因为这种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导致印度在刚刚独立时,内部四分五裂。除了中央能够直辖的9个省/邦之外,另外还拥有558个土邦。每一个土邦,都是一个国家。他们的人口占了印度的1/4,面积占了印度的1/3。
为了尽可能把土邦归于印度,印度政府对这些土邦王公提了很多优惠条件,做了非常多的妥协。最终,很多土邦除了交出军事、外交、交通外,其他一概不管。
等到独立后的印度刚刚稳定,印度政府就开始对这些土邦进行一定的政治压制。海得拉巴、朱纳格、克什米尔三个土邦比较大,而且很特殊,保持不动。其余的555个土邦进行重新规划。278个土邦组成5个土邦联盟,216个土邦分配到临近的省,61个土邦由中央直辖。
这种打压,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语言上。为了降低因语言差异而导致的政治不认同,尼赫鲁在1920年代时,就参考了苏联的语言、民族政策,认为印度不应该分民族,而是分语族。因此其主张在语言文化差异巨大的地方,建立一些语言邦。这是印度中央尊重地方历史文化雏形。
但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给尼赫鲁留下太坏的印象,其认为语言邦的建立会助长地区分离主义,弱化印度的统一,因此其又抵制建立语言邦的思想,转而主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
于是在1950 年制定印度宪法时就规定,英语是官方语言,印地语是母语。那么问题来了,使用印地语的地区仅局限于北印度,使用人口只占印度的30%,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在南印度等地区,使用当地语言已经几千年了,怎么可能变更为印地语?因此,从尼赫鲁的这种主张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大印度主义”的倾向,这迅速引起了其他土邦的反感。
在南印度的马德拉斯邦的泰卢固语区,当地的安达罗人就强烈主张在当地建立一个讲泰卢固语的安得拉邦。1952年,曾经参与过“食盐进军”的社会活动家帕提·斯利拉穆卢(Potti Sriramulu)就因争夺语言邦权利绝食而死,这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量针对政府的暴力事件。最终在1953年8月,尼赫鲁不得不退步,通过了建立安得拉语言邦(AndhraPradesh)的决议。
好。一旦尼赫鲁开了这个口子,那就没完没了。其他语区的人,如泰米尔人、锡克人、那加人等等,也纷纷向尼赫鲁的国大党要求建立自己的语言邦。到后来,印度的行政区划修改过好几次,主要是增加语言邦。除了这些语言邦之外,印度还有大量的次一级的自治行政区。
如果类比中国,印度的这些语言邦相当于我们的几个自治区,但是语言邦的行政权力比我们的自治区大得多的多。
最简单的例子,印共(马)长期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这两个大邦执正。套用中国的经验,是因为地方与本土的差异巨大。放在中国,那就是一国两制。
但是与中国那种近代历史才积累起来的差异不一样,印度是几千年历史积累的差异。喀拉拉邦的官方语言是Malayalam语,西孟加拉邦的官方语言为Bengali语,再加上这两个地方是西方殖民者最先到达,资本主义最先发展的地区,本身有较强的工人阶级基础。因此,当地人要选择和国大党不一样的Party,就是要选一个能代表本土利益的Party。
印共的分裂,也能体现这个特点。孟买是国大党大本营,丹吉主张和国大党合作,走团结路线。加尔各答是印共大本营之一,孙达拉亚主张继续走阶级斗争路线。于是前者继续沿用印共,后者改名为印共(马)。后来,印共(马)中一部分人认为,阶级斗争还是局限于体制内,还是不够revolution,于是另外组建了印共(马列)。受农民起义运动的影响,一些人更是秉持以土地革命为纲的思想,在2004年成立了印共(毛)。他们之所以一个比一个激进,就是因为印度各地差异巨大,各个地方、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如印共走高层,印共(马)走基层,印共(毛)走农村武装割据。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自然有不同的Party。
当印度政府在面对这些思想和国大党完全不同的Party时,能怎么办?打压吗?不行。打压他们就是压制地方利益,越打压,离心倾向就越严重。只能够默认,妥协。所以在印度出现了印共主政地方的局面。Amazing。
我在上面说到,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当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当社会经济恶化的时候,人们怨恨的目标不是这种大环境,而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矛盾。如1929年危机,导致纳粹上台,激化了德国传统的反犹主义,2008年危机,导致特朗普上台,激化了美国本土的反移民传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国有难,X必乱,也是这个道理。放到印度身上,宗教矛盾、文化冲突都会加剧,而矛盾的体现,将会是印度中央与地方之争。
现在印度的国势还处于上升期,旁遮普、克什米尔、东北部的分裂主义已经显现。当他的国势下降的时候,大问题就来了,每一个语言邦,又都会是潜在的分裂主义滋生地。
如果套用苏联解体的教训,给这些地方的分离主义势力排序,我认为,东北部地区和克什米尔,未来很有可能是印度第一个崩坏的地方。其次旁遮普,这个邦对印度教和穆教积怨很深。再其次将会是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这两个邦的本土文化观念很强,他们不会是第一个独立的地区,但会是决定未来印度走向的地区。再次是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这两个邦传统上是印共执政,还要加上意识形态冲突。最后是其他语言邦。
=================================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提到印度教的问题,虽然描述的不清楚,不过意思我能理解。就是,印度可以用印度教来团结印度内部。
这就提出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什么人才能算是印度人?
对于国大党来说,生活在印度的人都可以算是印度人。你只要留在印度,我就会包容你。
但是,印度国内差异巨大,印度教徒不会过多的包容Muslim。银幕矛盾稍微一激化,占据话语主导权的印度教徒,就会排斥Muslim,说他们不是印度人。这就要求国大党的领导人需要超高的政治素养,只要能力稍微不够,他就很难维持这个局面。自从英迪拉甘地这个女强人遇刺之后,国大党整体是走下坡路的,这与拉吉夫甘地,索尼娅甘地的执政能力有密切关系。
印人党的政治主张就是大印度主义的体现,信仰印度教的才是印度人。因为他们眼中的印度之所以是印度,是因为独特的印度文化,而印度文化的核心就是印度教。只有印度教,才是印度的最大公约数。首先说,这是一种方法,而且确实是行之有效。
印穆冲突上千年,只要出了问题,那肯定是Muslim干的,这对政客而言,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比如莫迪在去年年底搞的那个《公民身份法案》,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加入印度,唯独Muslim不行。结果印度教徒一阵狂欢,莫迪的支持率也随之飙升。
不过,这种思路也有非常非常大的问题。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纵使印度教是印度的最大公约数,那他也只是10亿人,还有3亿人其他宗教呢?最明显的就是Muslim。印度国内的Muslim人口有2亿,与巴基斯坦的总人口相当。他们在印度分布十分的广,你无法在政治上把他们变成一个沉默群体。
比如在阿萨姆邦,占比1/3。印人党在这里搞大印度教主义,无疑会加重当地的分离主义势力。
比如,为什么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是印共长期执政?因为这两个邦,1/4~1/3的都是Muslim。共产主义不跟你讲宗教,她跟你讲阶级。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有阶级存在,所以,共产主义也是一种普世价值,他能够跨越宗教隔阂。去年的印度大选中,莫迪的印人党在印度可以说取得了完胜。但是在这两个邦,他依然占不到优势。不仅仅是这两个邦,南印度的大部分邦,印人党都不占优势。
而莫迪搞那个《公民身份法》,其实是一种短期的政治行为,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拥护他的越拥护他,反对他的越反对他,但是从印度总体的国家利益来讲,国内矛盾变得越来越无法调和。
因为,这就给以后的执政者留下一个非常坏的榜样,只要出现问题,甩锅穆教徒就行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次大选的时候,反对印人党的人会增多。因为他激化了矛盾,让中间派无所适从。
这就像是当年的国大党,稍微表现出大印度主义,就让穆盟与之分道扬镳。如果印度未来长期是印人党执政,但是不会永远出现像莫迪这样,拥有很高的政治手腕的人物,那么甩锅Muslim就会是常态,第二个巴基斯坦很快就会出现。
如果大家对印度史稍微熟悉一下,就会知道莫卧儿帝国两个著名的皇帝。一个是阿克巴,一个是奥朗则布。两个人在面临同样的政治难题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政治抉择。但是历史对他们的评价有点截然相反。阿克巴是大帝,是一代伟人,奥朗则布是昏君,是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的元凶。这个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
阿克巴在面临诸多分裂势力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拉拢、联络,所以他在政治上很开明。犹如现在的国大党。
奥朗则布面临诸多分裂势力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分化、打压,所以他在政治上很专至。犹如现在的印人党。
政治上开明,你会取得地区势力的人心,但也意味着国家的统一将会迟滞不前。
政治上专至,你虽然会推动国家的统一,但也意味着地区实力对中央离心离德。
这是个两难问题。无论印度采取何种道路,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势的领导人。犹如当年的莫卧儿帝国那样,一旦他的领导人不再强势,印度的政治就会回归常态。
结论:印度有各种各种的问题,但目前来看解体不可能。不去了解而自high式的贬低,不是正确的态度。
因为较长,添加一下目录,方便大家选择性看一下,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友善讨论。
一、锡克族Sikh和旁遮普Punjab、哈里亚纳Haryana
二、说说克什米尔
三、说说南印度
四、谈谈七姐妹(只写一部分)
五、论莫迪老仙,法力无边(基本更新完毕)
总结一下:国内对印度了解太少太老,很多网络喷子跟风妄下论断,可能会导致低估了对手。
再次声明:辛辛苦苦写了不少字,没有几个赞,却引来了一堆,号称听过某些智库学者讲座的人,来和我论战。再次阐明,没有说印度好,只是说国内对印度的研究还太少,太老。来论战的各位人才,听几个讲座,就觉得别人要分裂啦!要解体啦!一万年发展不起来啦!
原答案:
高赞答主的这些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英迪拉甘地什么时候死的,1984年, 闹得最凶的是什么时候结束的?1992年,距今多久了?30年了吧,这和西方把中国停留在90年代初的混乱落后的印象,有什么区别!!!
我在印度生活过两年,有很多印度朋友,也在India很多地方做过项目。我想说应该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一、锡克族Sikh和旁遮普Punjab、哈里亚纳Haryana
1.说一说锡克人的近代历史
大英帝时期,锡克人被大阴帝笼络。加入到英军,成为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的得力助手。比如说上海当时就有很多“红头阿三”,也就是锡克人。大英帝统治锡克的政策,也很有说头,主要是分化统治,类似于“红头阿三怎么能算阿三呢"?此处略去不表。
1920年成立的阿卡利党是代表锡克族政教合一的政党。这个党接受了甘地的“非暴力”原则,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下去。后来部分教徒重新组织“阿卡利狮子”派,号召以暴抗暴,实行恐怖主义政策。印度独立以后,该党又为建立单独的旁遮普语言邦(下面有解释)进行了长期斗争。
印度独立前夕,穆斯林联盟作出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在西北边界划分问题 上,旁遮普地区极有可能被划分为不同的国家,如此一来,锡克人就要分属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统治,有损锡克民族利益。因而,阿卡利党也提出建立“自由旁遮普”来应对时局。并积极奔走于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之间,1944 年,阿卡利党进一步提出建立一个独立锡克主权国家的方案,1947 年印、巴分治以后,锡克人为了本民族的发展不断同印度中央政府争取更多的权益,但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锡克人问题逐渐成了影响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英迪拉·甘地第二次执政期间, 作出武力解决锡克人问题的决定,发动“蓝星运动”向锡克人用兵,炮击阿姆利则金庙(锡克教重要宗教地点)。导致自己被两名锡克人刺杀身亡。这就是高赞答主说的英迪拉甘地的事情。
2.旁遮普语言邦运动
阿卡利党独立失败后,退而求其次,不再主张建立一个锡克人的国家,而是要求建立一个说旁遮普语的邦,这是顺应当时的国内趋势,也充分体现了三哥逆来顺受的特性。
这里科普下语言邦运动,
1950年印度宪法曾把印度划分为27个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邦和一个丁等中央直辖区。这个划分基本上沿袭英国统治时期的划分法,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和语言上的差别,广大人民迫切要求以语言为基础成立单独的语言邦。
旁遮普语言邦运动也持续了很久,主要是因为印度的旁遮普邦,是印度教和穆斯林,锡克人杂居的地方,三哥的政府是不愿意将其作为旁遮普语的语言邦的。
3.印度政府的妥协
1965年,双方达成妥协一致,同意将原来的旁遮普邦一分为二,即印度教徒迁往南部成立哈里亚纳邦(Haryana),锡克教徒在北部属于旁遮普邦(Punjab)。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邦首府放哪里?三哥再次体现了神奇的脑回路。首府昌迪加尔(Chandigarh)为中央直辖!
这就是一个神奇的现象,Punjab首府昌迪加尔,Haryana 首府昌迪加尔,昌迪加尔首府昌迪加尔。类似于把南京直辖了,同时做安徽和江苏的省会。
4,这三个地方的发展怎样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Punjab(PB邦)和Haryana(HR邦)都是在德里(中国人一般说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人一般只说Delhi)附近,
人均GDP上,PB是2265美元,位列17位,高于印度全国平均水平。HR是3451美元,为第五位,昌迪加尔是4811美元,名列第四,是印度第七大城市。
由此可见,此地区的发展是比较好的,阿三修通了从德里到昌迪加尔的铁路,每天都有很多趟火车往返(我做过好几次火车去昌迪加尔)
印度政府将主要的高新工业都放在了HR邦印度教聚集地区,HR邦的古尔冈是无数外资企业的聚集地,号称印度的科技园。印度政府修通了德里到古尔冈的地铁,古尔冈已经完全与德里融为一体。
反观旁遮普,则是更多的发展农业经济,但其农业经济也发展的非常好。基于英国人时期就建设的灌溉水利系统,加之平原地形,旁遮普农业经济非常发达,出产了印度大部分的商品粮。
5.还能独立吗?
铁路,军队控制,少数民族地区务农,我感觉有点像咱们的新建生产建设兵团了。有知识有能力的锡克人,纷纷进入德里和古尔冈谋生,为外资企业各个企业服务。
从现象来看,HR和德里的发展,可以给PB的人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不得不承认锡克教干活比印度教强一点,所以大英帝才会喜欢)
从客运数据看,德里到昌迪加尔已经是印度北部最繁忙的铁路线路,现在的铁路,已经能跑到160km/h了,亲身坐过不忽悠。3月的新闻,阿三想要今年升级到200km/h了。
现在锡克教在说旁遮普语的旁遮普邦,也已经只占57.7%了。近40%是印度教信仰了。
Sikh和Hindu已经有一些利益捆绑了。从体验来看,大部分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互相合作,已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了。
所以现在,能不能独立,大家也都清楚了。
客观来说,莫迪老仙的印度教主体思想,打造印度民族认同,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说说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的历史,我觉得没啥好说了,简单几句话,本来这地有一土邦,大英帝来了,土邦国王听了大英帝的话,仍然统治该区域。
印巴分治时,按照蒙巴顿方案,虽然土邦是信仰穆斯林的,但是国王却选择加入印度。由此造成两边争夺,打过几次仗,直到现在。(不得不说大英帝的搅屎棍能力天下无敌举世无双)
克什米尔现状怎么样?
首先说明,不包括巴控和中控克什米尔地区。现在只谈谈印控克什米尔,相比于其他地区,此地的分裂倾向是更强的,这点没有疑问。借一下高赞答主的图
当前的行政区划是:
Jammu&Kashmir+Ladakh(Jammu&Kashmir是同一个一级行政区。)
曾经去过Kashmir的斯利那加和拉达克的列城,不得不说克什米尔地区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啊。发一张我在那边骑马的照片,真的是风景绝美。
回正题
克什米尔地区现状如何?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数据
可以得出几个特点:
1.该地区总人口1254万左右,在印度总人口中,占比很低,举个例子,香港就有750万人了
2.该地区的宗教信仰早就不是高赞历史书里看到的9成穆斯林了。我去斯里那加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Hinduism,当然农村地区还是以M为主的。而L地区,更是很多佛教,且人口太少了。
3.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印度政府对当地的控制,很强。且根据当地人的说法,Hindu的人口占比,在此地区是快速上升的。(待考证)
再来看一下莫迪老仙的操作:
2. 2019年,莫迪老仙在全国议会直接修改宪法,取消了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将其变为union territory(联邦直辖区),取消了州政府,由中央政府派驻人员管辖,类似地位的还有上面说到的由Punjab和Haryana共用的首府昌迪加尔。(是不是和我们最佳人大国安立法很类似?)
联邦直辖区将适用UGST和IGST法规(当然里面的条文要修改),财权收归中央。
同时,派出3万人的军队,断网,快刀斩乱麻,彻底结束了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
3.老仙的后续政策,是放开经济交流,加强军事控制,促进人员流动。
克什米尔的M比例将会越来越少,而经济交流和交通建设将会越来越多。
三、说说南印度
先说下三哥的行政区划
三哥的一级行政区分为三类
1.邦: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民选议会。
2.联邦辖区:有六个,包括前面说过的Jammu&Kashmir(JK),Ladakh(LA),Chandigarh(CH),联邦辖区可以理解为我们秦汉的郡县,由中央指派政务官管理。
3.首都辖区:只有德里(包括老德里和新德里,两个的分界线就是德里的印度门)
南部印度主要是这几个邦,上面这个图有点老了,2014年印度政府把安德拉邦拆成了两个邦。
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 简称KA,首府 班加罗尔
特伦甘纳邦 Telangana 简称TG,首府 海得拉巴
安德拉邦 Andhra Pradesh 简称AP 首府 Amaravati 不知道咋翻译
泰米尔南德邦 Tamil Nadu 简称TN 首府 金奈
喀拉拉邦 Kerela 简称KL,首府 Thiruvananthapuram 这个词不知道咋翻译,百度了一下,好像叫 特里凡得琅
照例下面就说下南部的基本面
第一,先看看南部各邦的独立原因
高赞那个答主什么白的,说到这个话题,核心思路是,大肆介绍一下语族,南印度有各种语系,然后得出结论,南印度一定会独立,印度一定会分裂,并没有提出南印度独立的主要原因
我去问了一个kerela的朋友,他给我说了几点并推荐了一些文章
首先是他觉得语言现在不是主要矛盾了,印度很早就在南部推行印地语教育和英语教育,除了农村里,很多地方并不是因为语言,才要求独立,那么独立的主要诉求是什么呢?
1.税收分配不公平:
Most of the tax collected in the south is diverted to the north. If 1 rupee is collected we get back 50 paise or less while a big state like UP gets 2 rupees.
就是南方各邦认为北部拿了太多的转移支付了。
2.人口控制指标不公平
The south is being forced to reduce it’s population and they are actually meeting their targets while the population in the north is exploding.
南方各邦被强制要求减少人口增长,而北方人口爆炸式增长,南方人投票权因此下降。这个观点占据主要地位。是他们闹独立的主要原因
3.语言问题
Hindi作为官方语言,导致南方人的工作机会减少。主要是不会Hindi的南方印度人的工作机会
4.教育和福利问题
本来南方各邦的教育,医疗,女性地位等较好,但是在北方资本破坏下,越来越不公平了。富人越富有,穷人更贫穷。
第二、这些反映了什么
这些措施也反映了BJP和莫迪老仙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带来的负面效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BJP的政策有一定的效果(药只有有效,才有副作用)
我们也叫着转移支付不公平,我们也叫着计划生育不公平,我个人感觉这些更像是家里内部各个小孩要东西时候叫喊的。
但是如果印度政府一味的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公平到一定程度,那么南方分裂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语言不同就一定会分裂吗?
I do not think so,倒是,上面提到的各项问题如果愈演愈烈,才是分裂的主要原因
第四、南方独立后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没有思考过,但是南方的三哥们说过:
部分有见识的三哥在网上说,南方如果分裂了,那么Tamil邦,KA邦,TG邦,AP邦,KL邦,都是说不同语言的
那是不是又成了一个小印度?
"small india" in india
里面再叫不公平,是不是又要分裂为6个小国,然后成为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任何话语权的三流小国家.现在在网上看到有些三哥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了。
这自然是我们尤其是那些鄙视印度的人希望看到的,但是三哥难道就不知道吗
我真的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印度战忽局的成员。
四、说说七姐妹(seven sisters)
七姐妹是对在印度东北部7个邦的总称,至于来源,我也没去考究过。
1。先看看在印度的地理位置(注意,此图对于藏南地区的位置标注不正确,是敌方地图)
2.七姐妹的主要成员(注意,此图对于藏南地区的位置标注不正确,是敌方地图)
这一块非常有意思。从地形的角度来看,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中间是布拉马普特拉河(也就是我们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南部是Karbi Anglong山(不知道怎么翻译)。
1.Arunachal Pradesh 也就是三哥占领的我们的藏南地区,这个我不做评论了,也不认识来自这个地区的印度人,这边本来人超少。
2.Assam 从人口数来看,已经是一个大邦了,阿萨姆跨越了三个地形带,既有平原,也有喜马拉雅山。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也就是种茶叶,种丝绸。阿萨姆邦茶叶产量占了印度一半以上。此外,其原油产量也占了印度的15%以上,茶叶和原油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阿萨姆的独立运动,真个是五花八门,你方唱罢我登场。
首先是ULFA,United Liberation Front of Assam,阿萨姆 联合自由阵线,ULFA主张阿萨姆人建国,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然后是UPDS united people democratic solidarity,UPDS的宗旨是Karbi人要独立。建立独立王国,
然后是KLNLF。Karbi Longri N.C. Hills Liberation Front,此组织是由UPDS分裂而来,主要代表UPDS里不愿意和平谈判的一派。
然后是MULTA,Muslim united liberation tiger assam,阿萨姆穆斯林联合自由猛虎组织,主张建立穆斯林国家。
这真是,各种恐怖袭击,ULFA在山里打游击,以抢劫银行和富人为主要资金来源,70年代为高峰期,大约有6000人。经过印度政府大肆镇压,如今还有差不多225人左右,偶尔出来搞搞恐怖袭击。
激进武装派KLNLF,目前总人数规模在100人到350人之间。
UPDS已经和印度政府谈判,参与议会选举,成为名副其实的投降派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萨姆的叛乱力量,简直不值一提。高达500人的武装,你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他们又只是代表阿萨姆人,还是信仰马克思的阿萨姆人。
而且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穆斯林,Karbi,恐怖组织,ULFA。这是最容易各个击破的,就像UPDS已经被击破分裂了一样。曹操抹书间韩遂,这里面体现的人性,全球都是适用的。
从这块的处理来看,印度政府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强硬。
其他姐妹,后面有空再更。
五、论莫迪老仙,法力无边
1.人物速览
莫迪老仙生于古吉拉特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的时候,有贩卖红茶的经历,老仙自己说是先帮父亲卖,然后自己摆了一个摊位。(似乎从商更能锻炼一个人,想起了历史上的周世宗柴荣,也想起了当今的地摊经济,千万不要看不起摆地摊的)
他8岁时就接受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培养,18岁的时候,老仙辍学回家去执行original marriage(父母之命的婚姻),但是与妻子相处3个月后,莫迪老仙离家出走了。之后不知咋的又拿到了高中的学位。RSS是一个左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志愿者组织。21岁的时候全职为这个组织工作。在20几岁这几年间莫迪老仙走遍了印度很多地方并且拜访了很多宗教场所。(类似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35岁的时候,RSS推荐了莫迪去加入了BJP,也就是印度人民党。他在38岁左右担任了人民党在古吉拉特邦联络的秘书长,由此步入政坛。
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2001年担任了古吉拉特的州长,创造古吉拉特经济大增长,然后就是2014年,当选印度总理。
2.古吉拉特骚乱2002
2002古吉拉特riots。骚乱的原因是一辆印度教徒去朝圣回来的火车特快(从艾哈迈达巴德到瓦拉纳西,后者是印度教的圣地)被紧急制动,然后遭到埋伏在此的Muslim袭击,造成了59名印度教徒伤亡。然后莫迪宣布是Muslim干的(西方口径),导致了两边大冲突。1044人死亡,223人失踪,2500人受伤。
至于为什么穆斯林要袭击火车呢?因为当时M和H(Hinduism,印度教)为了一座寺庙而爆发了全国性的对峙情绪。老仙被指责放任H袭击M,1044死亡的人里,M差不多800个,可见政府在拉偏架。
印度国内媒体(对立政党)宣扬莫迪故意纵容,然后西方把他列入了黑名单。BBC之类的媒体,都是Narendra Modi Allowed Gujarat anti-Muslim riots 类似的报道。
但是此事之后,当时BJP内部讨论要不要罢黜老仙了,让他辞职。但老仙以其独特的演讲和魅力,拒不认错的强硬态度,对Hinduism的坚定维护,获取了组织的支持。而后在BJP内部的支持不降反升。
这个故事是我当时听一个三哥说的,这个哥们是个坚定的Hinduism,反M。后来查了下,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仙的立场,旗帜鲜明,团结大部分的H,反对小部分的M,强调国家的H属性。
3.一系列政策
3.1 PMJDY 人民资金计划和PMMY 货币计划
简单介绍一下,PMJDY计划是莫迪老仙上台之初就推行了的计划,该计划主要是financial inclusion,也就是我国经常说的普惠金融。
这些单词都是印地语音译的缩写,就不写全拼了。
PMJDY运动的核心是让人民群众能够有直接接触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简而言之,就是之前大家都是用现金的,莫迪老仙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大家去银行开户存款,这样可以直接获取银行的金融服务。几年间,大约有362million(3.62亿)的账户被开立,银行存款增加了10050亿卢比(1000亿人民币左右)
PMMY计划呢,就是成立了一个叫MUDRA的公司,全称 Micro Units Development & Refinance Agency LTD,该公司是莫迪政府设立的,为未成立公司或农场的中小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提供了三种贷款产品,Shishu,Kishore,Tarun。总贷款额度在10个lakh 以下,也就是10万人民币以下。
3.2 SBA 印度清洁运动(厕所运动)
SBA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农村和城市的固体废弃物清理,政府花费了差不多270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修建了9000万个厕所。
3.3 make in India
2014年莫迪启动了这一计划,涉及25个国家部门,价值23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此举配套措施是引进外资,2015年,印度FDI(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美国和中国,达到了6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投资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用比我们小的多得多的经济体量,拉来了跟我们差不多的FDI,确实牛比。
make in india 的目标是12%左右的制造业增长,100个million的新增制造业工作,到2022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5%。
主要的措施就是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然后商业便利化措施,增加政府对本国企业的采购等。
那么效果怎么样呢?可以说,有一定的效果,2019年,印度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已经好过2014年的16%太多了。
至于就业岗位,没有看到统计数据,这个也很难衡量。
3.4 反腐败和废钞令
反腐败是莫迪的主要政治措施,而且为了反腐败,莫迪又推出了废钞令。2016年11月9日,为了打击黑钱、逃税、假币等问题,莫迪宣布废除面额500及1000卢比的纸币,现有纸币必须在50天之内存入银行或兑换为新币,否则将沦为废纸。由于印度90%的交易都是通过现金完成的,废钞令一下子让占印度货币流通总额86%的现金变成“废纸”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电视讲话宣布这个消息,是在夜里10点左右,然后第二天早上,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都无效了。符合老仙的一贯作风,简言之,就是,快,狠。准不准,我没法评论。
3.5 一些总结
4.GST改革
GST改革,我认为是莫迪执政最重要的功绩,但是很多国内的网友说,其改革并没有增加中央的财权和中央集权,这是不懂GST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套用中国的税制改革分析思路做出的错误判断。本质上,GST是打破各州壁垒的先锋,为什么克什米尔不实行GST,而莫迪宁可军事控制克什米尔,也要把GST推进进入到这个地区呢?
我在印度工作时,正好是2017年,全程经历了改革的准备,落地各个阶段,我也是财税专业的,我想我还是有一点资格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税制改革。
内容太多了,后续再更。
4.1 GST改革前的税制(VAT,excise tax ,sales tax ,service tax......)
先放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
上图所示的所有税收,合并为GST。废除的税包括:
中央税:中央消费税,消费税附加,医疗和厕所附加,进口关税附加税,服务税,教育费附加及其他附加。
地方税:州增值税,各州销售税,采购税,各州中央销售税,娱乐税,奢侈品税,进入税,博彩税,各州附加税及其他税。
4.2 GST改革的框架( CGST, IGST , SGST, UGST)
找了我以前那边写的材料,贴过来分享给大家看一下,有兴趣的可以一看。
4.3 GST改革的逻辑和目的
如果不了解印度以前的税制,是不能够明白GST的意义以及莫迪老仙推动GST的难度的。举个例子,大家都觉得,即便是GST了,但是税额计算时,还是要考虑是跨州交易还是不跨州交易,这跟我天朝税制全国一盘棋根本没得比。但是我们分析问题时,还是要放在这个国家的背景下,看到他比之前的进步。
以前印度各州之间经常发生税务冲突的,举个例子,我在孟买采购了商品,支付了孟买的销售税,当我拿到德里来生产时,可能是不能抵扣的。各州税法的冲突性,严重打击了企业跨州交易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各州都独自形成了自己的小经济圈子,我自己进口,自己制造,自己消费。参考现在的巴西,州税,市税,联邦税乱成一锅粥,完全没办法预测税务成本,企业还怎么做经济决策?
GST的实现彻底消灭了这个问题,首先是不存在跨州交易的税务壁垒了。从经济上讲,这叫做促进了资源的全国调配,避免了重复建设,从地方和中央的角度讲,这叫打破了地方的小王国。互相有利益纠葛了,自然要找中央来调节。而且,即便是实际入库金额来看,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例,在这次改革中,也是中央增加了而地方减少了。
总结一下,主要有如下作用:
4.4 莫迪的公民身份法
2019年底莫迪颁布了公民身份法。颁布法案的背景是反对孟加拉移民,因为阿萨姆邦和西孟加拉邦有很多孟加拉人非法移民过来(你没看错,非法移民去印度,印度也有非法移民问题,不只是大欧洲)。
但是现在是很多邦表示拒绝执行CAA(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包括西孟加拉邦(孟加拉人),旁遮普邦(锡克人),拉贾斯坦邦(国大党)都表示拒绝执行。
莫迪准备了不少预算,准备强推公民身份确认登记,这个法案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母的,
一是可摸清人口的大数据,掌握一些核心信息,建立人口数据管理体系,
二是可以促进该法案彻底执行,以控制孟加拉移民
三是可以增强印度教主体认同,增加BJP和莫迪的威望
地方和中央在角力中,估计这个事情一是目前看,中央有一点优势,可以看到,大部分邦是同意的,拒绝执行的主要是反对党执政的邦以及穆斯林比较多一点的邦。
来,让我们再喊一句,莫迪老仙,法力无边!
孟买的外滩
孟买市中心穷人家的孩子
穷人家在路边搭了个棚子住
孟买街头
小巷子
火车,这个门开起来也不关
我和三哥兄弟在HOLI节日
印度人心目中的印度是已经解体了的,印巴分治就像海峡两岸一样,是扎在民族心头的一把剜肉刀。
理解了这一点,应该就能理解印度的失心疯;就像理解了台湾带给中国深刻的屈辱,也就能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敏感点一样。
再落后的民族,也会有起码的自尊心,印度也是如此,奋发图强虽总不得法,但终究庞大的人口与不算勉强的教育传统,使得印度也会摇摇晃晃地崛起。
印度进一步解体的可能性不算大,但如果一再陷入内政不彰的退步,印度的宗教危机和区域矛盾,可能会使得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这样的强势地方不得不自保,边疆邦因此可能会混乱而脱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