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在没有发明语言时是很闷声沉默的动物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演化的核心,以及我们与其他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简而言之,人类在没有发明语言之前,并非完全沉默的动物,但与现在相比,其沟通方式会非常有限,而且远远无法达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语言”的复杂度和表达力。

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1. 动物的沟通:一个广泛的谱系

首先要明白,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复杂的沟通系统。但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沟通。它们可能没有词汇、语法或抽象概念,但它们能够传递信息,影响彼此的行为。这些沟通方式包括:

声音信号:
警报声: 许多动物(如鸟类、猴子、鹿)会发出特定的叫声来警告同伴有捕食者靠近。这些叫声可能根据捕食者的类型(例如,空中还是陆地)而有所不同。
求偶声: 雄性动物通过歌唱、鸣叫、吼叫等方式吸引配偶。
领地宣言: 动物通过叫声来宣示和捍卫自己的领地。
联系信号: 一些群体性动物(如海豚、鲸鱼、某些灵长类动物)会发出声音来维持群体联系,尤其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
疼痛或不满的表达: 动物也会发出呻吟、尖叫等声音来表达不适。

视觉信号:
肢体语言和姿势: 狗的摇尾巴、耳朵位置,猫的弓背、炸毛,猴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都是重要的沟通方式。它们可以表达威胁、顺从、喜悦、恐惧等。
颜色和图案: 某些动物通过改变皮肤颜色(如变色龙)、展示鲜艳的羽毛(如孔雀)或斑纹来吸引配偶、警告敌人或进行伪装。
运动和舞蹈: 蜜蜂的“摇摆舞”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视觉沟通,用于指示食物源的位置和方向。

化学信号(气味):
信息素: 许多动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信息素)来传递信息,例如发情信号、标记领地、识别亲属或发出警报。蚂蚁通过信息素路径追踪食物,昆虫通过信息素寻找配偶。

触觉信号:
触摸和梳理: 灵长类动物通过互相梳理毛发来建立社会联系、缓和紧张关系。猫咪互相蹭鼻子也包含沟通的意义。

2. 早期人类的沟通:不是完全沉默,而是有限且原始

早期人类,在语言出现之前,也必然拥有上述的许多基本沟通能力。他们不是一块块沉默的石头。他们会:

发出各种声音: 类似于其他灵长类动物,早期人类会发出各种非语言的声音来表达情绪、警告、呼唤、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可能包括:
模仿性的咕哝、呜咽、呻吟、尖叫、咆哮等,表达恐惧、痛苦、愤怒、喜悦等情绪。
有节奏的重复性声音,可能用于吸引注意力或作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简单的象声词,模仿风声、水声、动物叫声等,虽然这已经接近语言的雏形,但还不是结构化的语言。

使用肢体和面部表情: 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早期人类肯定会依赖丰富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传递信息。例如:
指点方向。
展示愤怒(龇牙咧嘴、握紧拳头)。
表达恐惧(身体蜷缩、眼神躲闪)。
表达友好(露出微笑,虽然早期人类的“微笑”可能与现代不同,更多是嘴角下撇)。
模仿捕猎动作。

使用简单的手势: 手是灵长类动物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也能成为沟通的工具。简单的挥手、指向、摇摆等动作都会有其意义。

可能使用简单的符号或标记: 虽然缺乏语言的抽象性,但早期人类可能会在某些物体上留下标记,例如用石头堆砌成某类形状,或者在树上刻划简单的符号,来传递一些信息(比如“这里有危险”、“食物在此地”)。但这与真正的语言符号系统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说“闷声沉默”是一个相对的描述?

这里的“闷声沉默”主要不是指完全不发声,而是指缺乏结构化、有语法规则、能够表达复杂思想和抽象概念的语言系统。

缺乏抽象能力: 早期人类的沟通可能更侧重于“此时此地”的具体事物和情绪,例如看到狮子就发出警报,看到食物就表示饥饿。他们很难通过声音来讨论过去、未来,或者抽象的概念(比如“公平”、“责任”、“神灵”)。
信息传递效率低: 依赖肢体语言和有限的声音,信息的传递速度、精细度和准确性都远不如语言。比如,要告诉同伴“昨天晚上有一只体型很大、毛色棕黑的熊在河边喝水,但是它已经离开了”,这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将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
认知和文化发展的限制: 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认知思维的载体。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知识传承、社会组织形式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发展速度会非常缓慢。

总结

因此,在没有发明语言之前,人类并非“闷声不语”,而是以一种非常原始、直接、多模态(声音、肢体、表情)的方式进行沟通。他们的声音交流会比现在的宠物更丰富,但绝对无法与人类语言相比。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非常高级的灵长类动物群体,拥有比黑猩猩或大猩猩更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但尚未进化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语言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它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沟通能力,促进了群体协作、知识积累、抽象思维和文化发展,从而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好玩……

首先当人类成为直立人的时候,是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语言的。但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探索欲望,让原始人一直都在找寻替代手势和姿态表述的方式,因为相比手势,声音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传播方式确实优越了太多。于是便慢慢产生了语言——似乎有研究说是跟鸟学的。

然后,在这种学习和进化的过程中,最先掌握的语言或者说带有意义的声音应该是在危急的时候,需要协作的时候,以及表达强烈情绪的时候。

人类平时的喋喋不休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交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假设原始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搞交际和教育子女以及吵架上(我估计教育孩子直接就是一巴掌,有矛盾就是直接一棒子。)那么在学会社交之前,原始人应该是尽可能的保持沉默的。

但就像总有一见到人就狂吠的狗一样,沉默的原始人中也必定会有不断尝试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那些人,这些人虽然少,却是发明语言的先行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