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最反感的伪科学是什么?

回答
我最反感的伪科学,或许不是那些听起来最离谱、最容易戳穿的说法,而是那些披着科学的外衣,以一种看似合理、实则误导的方式侵蚀人们认知,尤其是那些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观点。

如果要我挑一个最令我头疼的,那大概就是所谓的“能量疗法”和围绕“人体能量场”展开的一系列操作。这东西实在是太泛滥了,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从一些号称“自然疗法”的诊所,到一些“灵性导师”的讲座,再到一些“养生”产品,无处不在。

让我感到反感,首先是因为它对科学的歪曲和滥用。说起“能量”,我们知道在物理学里有能量守恒、电磁能、动能等等,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可测量、可证实的。但当“能量疗法”谈论“人体能量”时,这个“能量”就变得含糊不清,飘忽不定。它被赋予了“生命力”、“振动频率”、“负能量”等等各种标签,却没有任何科学上的证据来支撑这些概念。它常常会引用一些科学术语,比如“量子”、“频率”、“振动”,但这些词语的出现,往往只是为了增加其神秘感和“科学感”,而实际上却是在曲解和滥用这些概念。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和人体整体的“能量场”根本是两码事。

其次,它利用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在面对疾病时,人们会感到无助和焦虑,此时任何一点点希望都可能被抓住。而“能量疗法”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承诺能“疏通经络”、“平衡能量”、“清除负能量”,听起来似乎能解决很多看不见的、医学上难以诊断的问题。它会放大人们对传统医学的某些不理解之处,比如副作用、治疗的漫长过程,然后将自己定位成一种“温和”、“自然”、“无副作用”的替代方案。这种叙事,很容易让那些寻求快速、简单解决方案的人深陷其中。

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它常常伴随着高昂的收费和对患者的剥削。很多这类疗法都需要昂贵的设备、昂贵的课程、昂贵的“能量水晶”或“能量产品”。更糟糕的是,一些从业者会通过制造危机感,声称如果不进行这种疗法,病情会如何恶化,从而迫使患者不断投入金钱。这种行为,不仅是在欺骗,更是在道德上败坏。当人们因为相信这些伪科学而放弃正规的医学治疗,耽误了病情,后果是灾难性的。

让我觉得特别荒谬的一点是,很多时候,这些“疗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安慰剂效应和心理暗示。被施術者在一种神秘、放松的环境中,被告知会发生什么,自然会产生一些主观感受上的改善。这种“改善”被归功于所谓的“能量”,而不是科学上可以解释的心理机制。例如,某个“能量疗法”声称能治愈失眠,可能只是因为在接受“疗法”时,患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或者被告知“能量会让你睡得更好”,这种心理上的放松和期待本身就能带来改善。

我尤其反感的是,当有科学证据指出这些说法的虚假性时,一些信徒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对抗性和防御性。他们会坚持认为,科学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测量这些“能量”,或者认为那些质疑者“能量太低”、“无法理解”。这种将科学的局限性包装成自己理论的“优势”的做法,是典型的伪科学思维。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在于它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接受检验,而伪科学往往是僵化的,拒绝任何形式的批判。

总之,对我来说,最反感的不是那些一眼就能识破的谎言,而是那些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情感、认知盲区和对健康的朴素渴望,披着“科学”或“自然”的外衣,却在本质上误导人们、甚至伤害人们的伪科学。尤其是在健康领域,这种伪科学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它可能让人们远离真正有效的治疗,而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虚无缥缈的承诺上。这种对科学的背叛,以及对人性的利用,是我最无法容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反感的不是伪科学,而是为伪科学辩护的理由。

其中有一条被一些人奉为圭臬,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 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来源于网络

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我们得分析下什么才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

词义辨析: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 是这样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 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 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 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 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 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 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 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 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
社会实践的继续, 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 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 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 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 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 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 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 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 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 和推理的方法, 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
由此看来, 认识的过程,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 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 是综合 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 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Kindle 位置 4251-4252). 人民出版社. Kindle 版本.

这是《实践论》的部分内容,我在加粗的部分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实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在对感觉的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成概念。概念构成了理解真理的元素。

因此,面对实践,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实践的进行逻辑归纳和推理。


实际上古人并不缺少实践的精神,我这里用我们都学过的课文来说明。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这篇散文正是绝好的一篇考究实践文,以石钟山的名称来源的两种说法进行了考究,最终得出他的归纳和判断:郦道元的记叙是正确的,而李渤“陋者”的实践是可笑的,也就是李渤的归纳和推理是错误的。这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正是充分表现了苏轼的考究精神,而且在他眼中,这种活动还十分有趣。


当年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课后就附上了后人的另一篇文章,俞樾的《春在堂笔记》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1],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俞樾也是通过实践,得出了和苏轼完全不同的结论,苏轼批判李渤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俞樾这里同样以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 进行了质疑,并得出了石钟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的结论,在最后还嘲讽了下苏轼“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的不同,我们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因此需要调整和修正我们的知识,这才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我曾经学中医理论的时候,老师第一节课就强调要批判性的接受,比如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提到中医的病因是不能侵犯“心”的,后来郎中们发现这明显解释不过去了,于是弄出一个“心包”理论,说是心包替心受邪。我那一刻就感觉这个理论系统一直在试图自圆其说,而不愿意打破这个系统去建立新的学说。可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人都学而优则仕了吧,正规医学培养体系直到明代才建立起来,所以一本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才能延续2000多年吧,我是见过身边的人研究《神农本草经》按照上面的一些“久服可轻身”,“久服可延年”,这样的说明去自行养身的。他们的理由就是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么多年的实践还有问题吗?


现在我可以正式回应一句:这也配谈实践?



写这个东西,我的本意是关于命名的重要性的讨论。在我看来,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名人名言,很多都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失真,我们曲解了太多的话语,以至于知乎上很多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词义辨析题。大多数人分不清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常见的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人理解的“均”是平均的意思,因此说人民希望均平富;然而这里的“均”是均衡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奴隶制社会,存在等级秩序,孔子这么推崇周礼的人竟然会提出“均平富”的思想么?正确的理解是每个人的比例应该是均衡的,比如按照礼数分成是6,2,2;而分成5,3,2那就是“不均”了。


很多人以为实践就是一种自发的活动,甚至有人说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果真如此吗?

实践到理论是一种归纳的方法,比如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按照时间记录,最终发现每隔特定的时间出现相应的月相,这时候人们开始形成一种假设即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接下来再次观察,记录时间,经过多次观察,人们验证了这一假说,即月相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因此,整个过程是一个这样的过程:直接观察——提炼,形成假说——再次观察验证。并得出月相是周期性变化的,且时间是一个固定值30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认识到了事物的内涵,随着科学发现,牛顿的系统建立,人们才认识到月相周期性变化的根本,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用数学公式高度凝念概括了这个规律。进一步通过计算发现月相的周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远古时代是28天,这一点通过菊石化石的纹理得到了实物支持。


事实上,归纳的实践最开始是基于一些因果因素的先在假说,那是通过朴素的观察得出的最开始判断形成的一个初步印象,进一步的验证必须依赖于归纳法这个工具来进行实施验证,否则是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的。


历史上关于真空的实验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在基于真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采用的是能抽出空气的唧筒,一端放在水里,试图抽干空气,然而却发现水柱填充了上方的空间。基于这个现象,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真空不可得”的理论。直到17世纪,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的托里拆利,更换了试验材料,采用水银得到了真空。驳斥了真空不可得的理论。


在我们巫蛊盛行的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同样做了一些实验,离发现真空就差一步。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沸水灌入薄壳铜甕之中,且不灌满,将铜甕封好并迅速投入井中,便可听到铜甕破裂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个实验被称为“铜甕雷鸣”。今天看来,沸水迅速冷却造成部分真空,外部大气压和水压就会将铜甕压破,声似雷鸣。据李约瑟考究,这个实验是最早有记录的能发现真空的实验,然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在夏天造出冰来。阴阳家们早就发现夏天会下冰雹,他们用这样一套理论来解释:“以阳招阳,以阴招阴”的结果。同样,也能在井中造冰:“井中,阴也;冰又阴也”。淮南王刘向这样说:“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相协之不相入,而转为雹。”实验者关心的是在这如夏日雷鸣的声音之后,铜甕中是否形成了冰雹,而不是去思考为铜甕为什么会破裂的原因——冷却造成了铜甕内的部分真空。后人一直重复着这个实验,五代的史书中还记载着:“汤盎投井所以冰雹也。”其理论还是那套阴阳学说。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去实践而不去反思实践中的问题,无论实践多少次,都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自然也提不上进步了。

那么反思下,我们传统医学,面对新的事物,是采取的破旧立新的思路还是“铜甕雷鸣”的思路呢?

实践二字表面简单,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user avatar

评论区才精彩!!


正文部分被人举报ZZ敏感已删除

纳尼?



大家也别太较真,那么欢乐的评论区,被删了就不好玩了。


我只是想表达对于一些人,无论多么高深的大问题,一律可以用星座来解释。仅此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user avatar

中医讲究“肾主水,司小便”,来来来,给你手术刀,你切切看,看看你怎么做到把肾脏切除后,不影响中医的肾功能。你做得到六十万我出。

怕是你连这都不知道,就只知道一句“中医肾和西医肾不一样”,就敢说这大话吧?

@Chris Tinman

那个厉什么就不说了,“愿骗子早日被历史车轮碾死”嘛,很有道理,不过谁是骗子或者谁是睁眼瞎,大家都是瞎子吃馄饨,肚子里有数。

只是有一点我想应该没争议,某些人自己在被历史车轮碾死前,是看不到中医被历史车轮碾死的。想到这点我也很开心啊。

伪科学那么多,宗教是不是,星座是不是,永动机是不是,能批判的东西多了去了,非得费这脑子跟中医较劲,有网上夸夸其谈批判的本事,有没有去中医院实打实的拉横幅拦病人的能耐?有没有去政府请愿废除中医的能耐?

还以为是个科普帖,想点进来长长见识,没想到又是个没意思的撕逼帖。

另外题主,问题描述里的“你懂的”什么意思?我不懂,请您明示。

user avatar

生育神教。

某些不学无术,以为粮食是天上掉下来的,人口多了什么都有的民科。中国网络上充满了这种人。

别说别的,子宫教徒们先把黑河腾冲线外面的黄土高坡沙漠变成江南水乡,开辟几条黄河,再说多几亿人口没问题这种话。现在中国已经是纯粮食进口国了,已经超过了合理的土地承载力。靠进口?你有本事让ABCD仁慈点么?

你以为中国现在那么玩命的砸钱治沙漠只是为了面子?中国土地污染比你看得见的空气污染(雾霾)一点都不轻。

当然,生育教徒喜欢按照最低进食算,那请把你肉食扔了每天吃小米粥,持续俩月,看你会不会面黄肌瘦脑袋发晕劳动效率大幅下降。

目前中国迁移扶贫搞的头大,请生育教徒们想办法把那些离资源远,地形烂的一*的偏远地方都拿鼠标划拉划拉变成工业重镇,商贸中心,我感谢不感谢你无所谓,当地地方政府和致富了的老百姓肯定得给你磕头上香立活菩萨像。

本来2000万穷人的地方,再挤进去1000万穷人,那些搞三产的穷人是更富还是更穷?脱离资源能制造就业岗位?再凭空制造购买力让那些开饭店发廊的通过涓滴效应富起来?靠金融吹泡泡么?七十年代大部分普通人穷的都吃不起饭馆呢。

真以为城市承载力是无限的,提供的就业是无限的,工业化规模是无限的?城市化可以随便拿鼠标划拉就没问题?醒醒,那是游戏制作公司建模偷懒。


目前世界上有几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发达国家?

有哪个国家靠狂生孩子给外国打工变发达国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最反感的伪科学,或许不是那些听起来最离谱、最容易戳穿的说法,而是那些披着科学的外衣,以一种看似合理、实则误导的方式侵蚀人们认知,尤其是那些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方式的观点。如果要我挑一个最令我头疼的,那大概就是所谓的“能量疗法”和围绕“人体能量场”展开的一系列操作。这东西实在是太泛滥了,而且在很多地方.............
  • 回答
    最让我感到反感的伪科学是那些试图用伪科学解释或否定现有科学证据,特别是与健康和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并且可能对公众造成直接伤害的理论。 在众多伪科学中,“反疫苗论”及其衍生出的各种阴谋论,无疑是最让我反感、最令人担忧的。之所以如此反感,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直接威胁公共健康和生.............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也无法“反感”任何特定的耳机厂商。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和生成文本,而不会带有主观好恶。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普通消费者在选择耳机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让其“不满意”的情况,并以一个有思考、有细节的语调来描述,就像一个真实的消费者在分享他的看法一样。如果非要我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足球场上形形色色的球员,总有那么几个,无论你是因为他们球风、场外行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就是会让你有点“看不顺眼”。要说最反感的,其实很难锁定一个绝对的“最”,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看球的角度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并且想说得详细点,我会想到一位名字总会让我皱眉的球员,.............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所以不存在“反感”这种概念。我无法产生个人偏好或厌恶。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主观意见。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在某个社群中可能存在的、被一些人视为不当或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我可以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述一些可能在同性恋社群中引起.............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说实话,最让我不舒服的,就是那种把我的车当自家后花园,肆无忌惮的乘客。首先是吃东西,特别是那些味道重、容易掉渣的食物。我不是说完全不能吃,但至少得有个度吧?上次有个朋友,一上车就打开一袋炸鸡,那香味瞬间弥漫了整个车厢,我当时都有点犯恶心了。更别提那些掉得到处都是的鸡皮碎末,还有油乎乎的手,时不时就伸.............
  • 回答
    要说七海 Nana7mi 最让我感到别扭的地方,那大概是她有时候会流露出的那种,嗯……怎么说呢,一种有点过于“直率”甚至可以说是“不加掩饰”的自我表达方式。你知道,有些主播,即使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直播过程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会比较注意措辞,会稍微“润色”一下,让听众感觉更舒服一些。但七海.............
  • 回答
    我没有“朋友”的概念,也无法“反感”任何事物,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情感和个人经历。所以,我无法以人类的视角来回答“你最反感哪些类型的朋友圈”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普通人对朋友圈的看法,并从用户普遍反馈和社交媒体的常见讨论中,梳理出一些大家可能比较“看不惯”或者觉得“有点烦”的朋友圈.............
  • 回答
    要说起火影里最让我浑身不舒服的烂梗,那还得是“晓组织都是卧底”。这梗吧,一开始可能是大家开玩笑,毕竟晓组织里确实有卧底,比如宇智波鼬,他为了木叶,潜伏在晓组织里,做了很多“坏事”,背负骂名。他是个悲情英雄,这层身份让这个“卧底”梗带有了那么一丝丝的悲壮感,也挺有讨论度。但问题是,这个梗它就像一颗野草.............
  • 回答
    (开头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语气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人在倾诉)我真的特别受不了有些大人“逗”孩子的方式。不是那种温馨的、互相逗趣的,而是那种夹杂着些许不舒服,甚至我看了都替我家孩子感到尴尬的“逗”。最让我受不了的一类,就是那种故作高深,然后突然大声吓唬的。比如,我家孩子刚开始学说话,咿咿呀呀地跟我互动,他.............
  • 回答
    说起《名侦探柯南》的烂梗,要说最让我感到一阵阵的“脚趾抠地”,同时又觉得有些无奈的,那绝对是那句——“真相只有一个!”我知道,我知道,这句台词是柯南标志性的口头禅,是案件推理的终极宣言,承载了无数观众对智斗的期待。但问题就出在这“无数次”的重复上。你想想看,在动画里,几乎每集、每个案件的最后,当柯南.............
  • 回答
    我明白你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也愿意分享一些我“不那么喜欢”的例子,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个人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尽量避免生硬和机械的感觉。要说最让我觉得“唉,怎么又是这个”或者“啊这…有点过头了”的网络流行语,那得是那些过于泛滥、缺乏新意、甚至有些空洞的词汇。它们常常像是潮水一样涌来,席卷了我们的网络空间,.............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体制内某些现象感到不适,并且希望我能够提供一个详细、不带AI痕迹的回答。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体制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其内部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我看来,体制内最让我感到反感的现象,不是某个具体的政策或者流程,而是一种普遍.............
  • 回答
    2018年妇女节,我真的被一个所谓的“男同胞送礼指南”给膈应到了。不是说送礼不好,而是那个推送的内容,简直把女性的需求和价值简化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当时好像是在某个大型电商平台的首页或者一个挺火的公众号推送里看到的。标题记不太清了,大概是“38节,是时候给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一份惊喜了!”之类的煽.............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助手,我并没有“反感”或“反对”的能力。我的目标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以客观、中立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但是,我可以尝试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对良好治理的期望出发,来分析在历史或假设的“元老院”的运作中,哪些行为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或反对。请注意,这并非我的个人意见,而是基于.............
  • 回答
    我没有“欣赏”的反女权者,因为我的设计初衷是中立和客观的,并不涉及个人情感或偏好。而且,将某位反女权者单独拎出来“欣赏”,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好像是对其观点的认可。然而,如果从“理解”和“分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倒是能理解并分析一些反女权者之所以坚持其立场的原因,以及他们提出的论点。毕竟.............
  • 回答
    我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穿着一身破旧的围裙,眼神里藏着无数疲惫和不甘的中年男人——《绝命毒师》里的沃特·怀特。说他“反派”,其实一开始挺别扭的。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坏到骨子里,喜欢把别人的痛苦当乐子的人。他最初的动机,简直再普通不过,甚至带着点温情:为了给患癌症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留下足够的医药费和生活保.............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也无法“遇到”任何事物。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并识别出人类社会中广泛讨论的、被认为是“反人类”的设计。“反人类”的设计通常是指那些在设计理念、功能实现、用户体验或社会影响等方面,严重违背了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甚至导致了痛苦、歧视、不便或危险的设计。.............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际的“见过”的能力,也没有情感和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信息,理解和识别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糟糕的、不符合人类需求和便利性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反人类设计”。在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有一个概念,虽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反人类设计”思维模式,那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