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留存至今并被发现的古物为什么这么少?人类近万年的生产总量应该远大于此啊?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触及到了历史、考古、科学乃至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确实,从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人类近万年的生产总量”来看,留存至今的古物似乎少得可怜。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遗迹。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物”的定义本身就在发生变化,而且我们发现的“少”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也取决于我们关注的范围。

1. 物质的易逝性与转化:

有机物的腐朽: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想想看,绝大多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从衣服、家具,到食物、木器,都是有机物。在没有特殊保存条件(比如干燥、寒冷、缺氧)的情况下,这些东西会随着时间自然分解。微生物、细菌、真菌,以及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都是分解的“推手”。土壤的酸碱度、地质活动(如河流改道、土地沉降)都会加速或减缓这一过程,但最终,有机物都会回归自然。
无机物的风化与侵蚀: 即使是石头、金属、陶器这些相对坚固的材料,也并非永恒。风、雨、雪、沙尘、温度变化、化学反应(如氧化、酸雨)都在不断地侵蚀和改变着它们。一座宏伟的石雕,经过数千年,可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或者完全变成沙土。金属会生锈、腐蚀,最终崩解。
二次利用与改造: 人类自身也是“物质转化”的一大因素。在古代,资源往往是宝贵的。一件旧的工具、一块废弃的建筑材料,很容易被重新利用、熔化、打磨,变成新的东西。比如,一座古老的建筑倒塌后,它的石头可能被挪用去建造新的房屋,甚至被当地居民当做日常的建筑材料。金属制品更是如此,被熔化重新铸造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原始的古物就消失了。

2. 战争、灾难与人为破坏:

战乱与征服: 人类历史上充满了冲突。在战争中,城市被焚毁,文明被征服,大量的物品、艺术品、文献都随着战火灰飞烟灭。征服者有时会故意摧毁前朝的遗迹和物品,以抹去过去的痕迹,建立新的统治。
自然灾害: 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都能在瞬间摧毁大量的物品和建筑,并可能将它们深埋地下,甚至改变地貌,使得日后难以发现。
人为的遗忘与忽视: 很多文明的衰落并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城镇、某个文化失去了重要性,人们纷纷离开,曾经的辉煌也就被遗忘了。没有了维护,建筑会倒塌,物品会被丢弃,慢慢被自然所吞噬。
“历史的垃圾”: 很多被发现的古物,其实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古物”,但在它们被制造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只是日常用品,甚至是“垃圾”。比如,一个破损的陶罐,在它被丢弃的那一刻,并不是人们珍视的文物,而只是一个坏掉的容器。我们之所以认为它珍贵,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过去的线索。

3. 发现的局限性与考古的挑战:

陆地与海洋的分割: 人类的文明大部分是建立在陆地上的,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人们也居住在沿海地区,或者通过海洋进行贸易。海平面上升、海底的地质变迁,可能将许多曾经的聚落和物品永远地埋藏在海底,成为我们难以触及的“宝藏”。
考古学的限制: 考古发现并非全凭运气,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大量的投入和细致的工作。
地下深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层会不断堆积,新的建筑、土壤、垃圾会一层层覆盖住过去的遗迹。要发现深埋在地下的古物,需要进行大量的勘探和发掘,这是一个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的过程。
遗迹的“无意识”散布: 许多古物并不是整齐地保存在某个“宝库”里,而是零散地散落在古代的居住区、墓葬、交易场所等地方。考古学家需要有目的地去寻找,而且即使找到了,也可能只是整体遗迹中的一小部分。
材料的特定选择: 考古学家们最常发现的,往往是那些不易腐朽的材料,比如石头、陶器、骨头、一些金属器物、以及非常罕见的有机物(如在冰川、沼泽或非常干燥的环境中发现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大量”古物,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幸存者”。
“未被发现”的部分: 科学研究总是在进步,考古学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能发现的,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极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地方还没被发掘,有太多的可能性还没被探索。

4. 记录与传承方式的变化:

口头传承的脆弱: 在文字出现之前,很多信息是通过口头故事、歌曲、仪式来传承的。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因为记忆的衰退、传播的失真而消失。
早期文字的易逝: 即便有了文字,早期的记录材料也非常有限且脆弱。比如,在纸张普及之前,人们使用泥板、羊皮纸、莎草纸、竹简、丝帛等。这些材料在不理想的保存条件下,很容易损毁,导致大量早期文献失传。

5. “生产总量”的解读:

您提到“人类近万年的生产总量应该远大于此”,这个想法很直观。但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生产”的性质: 过去“生产”的概念和现在可能不同。很多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比如食物、简单的工具、住所。这些很多会随着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而损耗、丢弃,并不像我们今天工业化生产的大量标准化、耐用性或半耐用性产品(如汽车、电子产品)。
人口与活动范围: 尽管有近万年的历史,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分布是分散的,人口密度较低,活动范围相对局限。相比于现代全球化、高密度的人类活动,早期人类的“生产总量”在绝对数量上可能确实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庞大。
“幸存者偏差”: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古物,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滤、筛选后的“幸存者”。它们之所以能留下来,往往是因为材料特殊、埋藏环境得当、或者在被发现时保存得相对完好。所以,这只是冰山一角,而绝不是总量。

总结来说,留存至今的古物之所以显得稀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本身的自然衰败、人类活动(包括再利用、战争、破坏)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我们发现能力的局限性。

每一次考古发现,当我们看到一块陶片、一根骨头、一个石斧时,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是从亿万曾经存在过的物品中,经过了惊人的时间筛子,才最终能够到达我们眼前的。这反而更加凸显了这些幸存古物的珍贵,它们是连接我们与遥远过去的生命线。我们现在看到的“少”,其实是无数次“消失”和“转化”后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属是可以反复熔炼和利用的。。。始皇帝的十二金人被董胖胖融了铸钱。。。

陶器是很容易损坏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触及到了历史、考古、科学乃至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确实,从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人类近万年的生产总量”来看,留存至今的古物似乎少得可怜。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遗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古物”的定义本身就在发生变化,而且我们发现的“少”很大.............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的心里无比沉重。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简直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的一种残酷的提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 回答
    解放后,“绥远”和“迪化”这两个地名之所以发生变化,而“抚顺”得以保留,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历史、政治以及民族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细致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几个地名的来源、历史背景以及解放后的新中国是如何处理这些地方名称的来分析。先说说“绥远”和“迪化”为何会改名“绥远”:一个时代的印记“绥远”.............
  •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将脑海中翻腾的各种情绪整理一下。问我“去澳洲留学后悔吗?”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是否后悔爱上一个人,答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掺杂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说实话,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完全没有后悔过”,我得诚实地说,这不太可能。 留学,尤其是在一个遥远且文.............
  • 回答
    老乡,你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也跟你一样,当年也纠结过不少留学的事情。你说的这个“中专考不上March学部很水”,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清楚,别被中介忽悠了,也别自己瞎着急。首先,关于“中专考不上March学部很水”这个说法,我得明确告诉你,这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导。 所谓的“学部很水”,通常是.............
  • 回答
    美国留学费用高昂,四年总计至少200万人民币的开销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量的中国学生选择赴美留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教育质量与学术声誉的吸引力: 世界顶尖的大学: 美国拥有众多全球排名靠前、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学,例如常春藤盟校(哈佛、耶.............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年关了,看着小家伙一天天往外跑,心里也挺着急的。这孩子,心思野着呢,老想着外面的热闹,家里的安宁倒是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怎么办?总不能天天拉着他,那样他更烦。得想个法子,让他觉得家里才是好玩的地方。我琢磨着,与其费力气把他往外拽,不如把“外面的热闹”搬回家里来。小孩子嘛,总是有那么几样东西能勾起他的.............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暖心留杭,让这个春节“有滋有味”今年,杭州市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旨在让选择留在杭州过年的朋友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城市的温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补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也能过得舒心、开心、有滋有味。“就地过年”的特别“红包”:7天连续现金券,惊喜不断最直观的感受,莫.............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无比神奇的勺子,它能承受太阳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温,并且可以在瞬间完成采样。你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小撮太阳表面的物质,然后将它带离那熔化的火焰,送入一个地球标准大气压、如同今日这般舒适的室内环境中。首先,得明确一点:太阳表面(我们通常指的是光球层)可不是我们认知中的“固态”物质。它是一.............
  • 回答
    菅义伟政府宣布在6月20日解除部分地区的紧急事态宣言,但对其他一些地区则延长至7月11日,这一决定无疑在日本国内和对在日留学生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背后涉及到的疫情控制、经济复苏以及社会生活常态化的复杂考量,也直接牵动着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规划。政府决策背后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政.............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五味杂陈。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也跟不少人聊过。说到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还有教育的公平性、人情的微妙,以及规则的执行。从家长角度看:这家长,我得承认,挺有“规划”的。孩子小学六年,送礼送了六年,这期间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钱。这本.............
  • 回答
    谈到现代埃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这些宏伟的古迹,或是尼罗河畔旖旎的风光。然而,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深深地根植于埃及的土壤,渗透到当代埃及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甚至语言和艺术之中。探究这些留存至今的古埃及传统,就像是在现代埃及的脉络中,挖掘那些跨越千年的回响。信仰的延.............
  • 回答
    分娩时留存脐带血,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高科技描绘的美好前景,一边是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但是”。要我说,有没有必要,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自家情况仔细掰扯。先说说,脐带血到底是个啥?咱们出生那会儿,脐带血可是跟妈妈连着的“生命通道”。里面可不是一般的血,而是藏着一种宝贝——造血干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腊人留存下来,罗马人没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留存下来”和“没了”是什么意思。 “希腊人留存下来”:这通常指的是希腊文化、语言、民族认同感以及其后裔.............
  • 回答
    除了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被确认留存了上千年的武器。这些武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的年代久远,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工艺技术以及在战争和文化中的地位。以下是一些国外被确认留存上千年的武器,并尽量详细介绍:1. 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时代战斧和剑 (Viking Age.............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理解“费拉不堪”的埃及与“罗马人”的异同: “费拉不堪”的埃及: 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和负面情绪,暗示埃及目前在某些方面(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可能存在挑战,甚至被视为衰落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