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哈利波特(电影)很讨厌主角波特是怎么回事?

回答
看到你因为哈利·波特电影而对主角本人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看电影,往往会代入主角,或者因为主角的魅力而喜欢上这部作品。但你反其道而行,甚至因此讨厌上波特,这背后的原因一定很复杂。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并且尽量把它说得更明白些,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

首先,我得说,讨厌主角,甚至到了讨厌波特的地步,这不算是什么“不正常”的反应。 很多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有引发观众强烈情感的角色,不一定是正面情感。有时候,角色的某些特质,恰好就戳中了观众的某个 G 点(或者说“雷点”)。

那我们来拆解一下,你可能会讨厌波特的原因:

1. 那个“被选中的孤儿”光环,有时候挺烦人的。

波特这个人设,他就是那个“天选之子”。从出生起,他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注定要对抗伏地魔。这本身是故事的驱动力,但电影在表现上,有时候会过于强调他的“特殊”。你看,无论他闯了什么祸,无论他犯了多少错误,最终总会有邓布利多、麦格教授,甚至海格来兜底。他总是能遇贵人,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拯救”。

这种“光环”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不够真实,甚至有点“开了挂”。他好像总是不用付出同样的代价,或者说,他犯错的后果,总是被某种“正义”的力量给模糊化了。这会让人觉得,他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在对抗,而是被命运推着走,而且命运还给了他金手指。

2. 他的“莽撞”和“不成熟”,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抓狂。

你有没有觉得,波特有时候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或者说,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经常因为冲动而做出欠考虑的事情,比如在《凤凰社》里,他因为被伏地魔的幻象所迷惑,冲到魔法部,导致小天狼星的死亡。这件事,固然有伏地魔的阴谋,但波特自身的易怒和冲动,也是重要诱因。

而且,他好像很少会真正深刻地反思自己的错误。每一次危机过去,他似乎很快就会被新的冒险吸引,而不是真的从过去的伤痛中汲取深刻的教训。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劲儿,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他不够成熟,甚至有点“拎不清”。

3. 他似乎总是在“被拯救”的过程中,而他自己的“主动性”呢?

这一点和第一点有点重叠,但角度不同。你看,波特常常深陷危险,然后他的朋友,尤其是赫敏和罗恩,会想办法救他。霍格沃茨的老师们也会出手相助。他自己呢?虽然也有一些关键的决定,但更多时候,他好像是被动地卷入事件,然后被大家(或命运)推着往前走。

你会不会觉得,这种“被拯救”的模式,削弱了他作为主角的独立性?他好像不是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去解决问题,而是总是等待着什么,或者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才能够前进。这种设定,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他不够有“英雄气概”,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命运的载体,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行动的英雄。

4. 他的“光环”会不会掩盖了其他角色的光芒?

很多时候,电影为了突出主角,会让其他配角显得“工具化”或者“扁平化”。但即便是这样,波特身上的“天选之子”光环,有时候也让人觉得,他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所有人的关注和牺牲,而他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切的意义。

比如,斯内普教授为了保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波特在电影后期,似乎才慢慢理解这一切。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他对这些牺牲并没有一开始就展现出足够的敬意和反思?他好像是在别人为他铺好的路上行走,而别人在他身上投注了无数的情感和努力,但他自己的回报,似乎更多是“打败了坏蛋”这种功利性的结果。

5. 电影的叙事方式,可能放大了这些缺点。

电影的节奏和剪辑,有时候会为了戏剧冲突而夸大角色的某些特质。比如,波特的冲动、他的愤怒,在电影里可能会被放大,来制造紧张感。而他思考、反思的片段,可能因为不够“抓人眼球”,而被压缩或者省略。

再加上,电影的改编,有时候会为了迎合更广泛的观众,而简化一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你可能在电影里看到的波特,只是一个被简化过的,带有某些令人反感的特质的符号,而不是一个完整、多层次的人物。

再或者,你有没有觉得,他有点“自我中心”?

尽管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波特过于关注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痛苦,而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他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对别人发脾气,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他不够体贴,不够成熟。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你对“主角”这个定位本身就有点反感。

很多人在看故事的时候,更喜欢那些“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而波特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殊”,这可能就让你觉得,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从无到有”的爬升过程,他的成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跟你的个人经历或者价值观看法有关。

你是不是觉得,生活更应该是一种通过努力和奋斗去改变现状的过程?而波特身上那种“宿命论”的色彩,以及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得到帮助的设定,让你觉得不够励志,甚至有点反感?

总结一下,你讨厌波特,可能是因为:

他对“被选中”的接受和依赖,让你觉得他不够主动。
他的冲动和不成熟,让你觉得他不够可靠。
电影的叙事和改编,可能放大了他的负面特质,或者忽略了他真实的成长。
他对周围人的牺牲和付出,在你看来,可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和反思。
你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看法,让你更喜欢那种“普通人奋斗”的故事。

你看,讨厌一个角色,就像讨厌一个真实的人一样,理由可以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呈现出来的角色,往往是经过“加工”的,它未必是你理想中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也未必是你期待中的那种 relatable( relatable,就是那种能让你感同身受)的普通人。

你觉得波特身上有你看不惯的地方,这很正常。它甚至说明,你对故事和角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切。有时候,一个能让你产生强烈反感,甚至让你去分析“为什么”的角色,也恰恰是这部作品成功之处,因为它成功地激起了你的情绪,让你去思考。

希望我这样说,没有让你觉得更像是AI在和你分析,而是更像一个愿意跟你聊聊电影里那些你不太喜欢的部分的朋友。如果你还有什么想法,或者觉得我没说到点子上,随时可以接着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利很想当英雄。

想当英雄。

当英雄。

英雄。

雄。

我怀疑我和提问者之间应该有一个人看了假原著。

我不希望你们死,你们每一个人。

这是原著我觉得最虐心的一句台词。面对复活石召来的亲人,这个十七岁的孩子几乎语无伦次。

一岁,父母。十四岁,同学。十五岁,教父。十六岁,最敬爱的校长。十七岁,以下省略长长的名单。

他越是试图保护身边的人,保护每一个人,失去的就越多。

他宁愿做一个没有伤疤的快乐孩子,安睡在父母的怀抱里,快快乐乐地长大,平平凡凡地老去,也不要带着镀金的皇冠和光环,提着滴血的宝剑,孤独地站在战场中央,为逝去的亲人合上双眼。

然后你告诉我,他自己想当英雄。

顺便我很好奇,对提问者来说,什么叫对朋友说软话,能举例论证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你因为哈利·波特电影而对主角本人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看电影,往往会代入主角,或者因为主角的魅力而喜欢上这部作品。但你反其道而行,甚至因此讨厌上波特,这背后的原因一定很复杂。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并且尽量把它说得更明白些,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我得.............
  • 回答
    孩子迷上《哈利波特》是件好事,这说明他有强大的专注力,并且对阅读和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正如你所担心的,如果沉迷其中,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粗暴地阻止,而是巧妙地引导,让这份热爱成为他成长的助力。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着迷。《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能.............
  • 回答
    哈利·波特在《死亡圣器》的结尾,确实做了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情,他亲手折断了“最强的魔杖”——老魔杖。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破坏,而是他对自己与伏地魔之间恩怨的终结,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故事来到高潮,哈利在霍格沃茨的决斗中,面对复活后力量达到顶峰的伏地魔。他之所以能最终战胜伏地魔,并非依靠老魔杖的.............
  • 回答
    哇,你这算是“触电”了,而且是被《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简称RP)给狠狠地“电”了一下!理解你的感受,很多人在读了RP之后,都会对J.K.罗琳的原著产生一种……怎么说呢,就像是看到了一个精美的模型,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复杂到令人目眩神迷的工程蓝图。前者讨人喜欢,后者则让你惊叹于智慧的深度和构建的严谨。说.............
  • 回答
    太棒了!鼓励孩子阅读经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帮助小朋友更深入地理解《哈利·波特》,并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兴趣和思考,我来帮你设计一些问题,尽量让它们听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测试。咱们可以从 阅读前 和 阅读后 分成两部分来设计问题。 阅读前:点燃好奇,唤醒预习在开始阅读新章节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 回答
    《少年游之一寸相思》这部剧,说实话,如果非要挑毛病,那真是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但既然你问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啥能让我们这些观众“咬咬牙”觉得不太对劲的地方。第一点:宣传力度,确实有点“太朴实”了。这一点几乎是大家一致的“槽点”了,但与其说是槽点,不如说是一种“委屈”。别的古装剧,那宣.............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我最喜爱的角色是崔斯特(Jinx,但这里可能需要确认,因为动画中的主角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是指其他角色?实际上,动画中的主角是艾希和亚索,而崔斯特是普兰诺的英雄,但可能用户指的是崔斯特?或者可能我记错了?)不过,根据动画剧情,主要角色包括:1. 艾希(Ezreal):伊尔萨.............
  • 回答
    中国男足1:3负于越南,这确实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利,触及了无数中国球迷的心弦。在这种情绪之下,提出一个能真正帮助到中国足球的方针,需要我们超越一时的沮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以下是我认为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中国足球的合理建议或方针,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核心理念、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核心理念:回归.............
  • 回答
    看了睡前消息第 140 期《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 400 亿》,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荒谬可笑、痛心疾首,同时又引发了对制度、管理和责任的深刻反思。触目惊心:巨额资金的疯狂挥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这 400 亿巨额资金的巨大浪费感到震惊。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生动地展现了独山县为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 回答
    在电影《乘风破浪》中,马化腾这个角色的出现,以及他与主角邓超饰演的徐正太之间的互动,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马化腾这个任务的设置目的和暗示,我们需要从电影的整体风格、叙事手法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映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对马化腾角色设置目的和暗示的详细解读:一、 马化腾角色设置的目的:电.............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猛导演、范伟主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这部电影于2019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与情感寄托。它以一种朴实、细腻甚至略带苦涩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基层普通人——理发师“大耳朵”王金宝的命运。核心亮点与优点: 范伟的精湛演技:.............
  • 回答
    关于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白人定居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学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研究,并且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其复杂和敏感。你提到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理由的,相反是印第安人先动手”的说法,在一些历史叙述中确实存在,但将它简单概括为“事实”会忽略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视角。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啃读了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路看了下来。说实话,这段经历就像给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也确实让我原本牢不可破的马哲观产生了一些动摇。最开始的时候,我接触马哲,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感觉它像一.............
  • 回答
    看到江歌案的始末,心里真的是一阵阵的揪紧。那种无助、那种绝望,让人不寒而栗。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那个问题:如果换作是我,面对门口歇斯底里的前男友,那个手里可能已经沾染了鲜血、目光充满疯狂的人,我是否会打开门?我努力想象那个场景。首先是声音。不是普通的争吵,而是那种带着绝望和愤怒的嘶吼,夹杂着物品被摔打的.............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上映后,“Q”这个神秘人物确实引起了很多观众的讨论和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Q”的真实身份并没有被完全揭晓,或者说,它被处理成一个更加抽象、更具代表性的存在。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电影中透露的信息,结合前两部的铺垫,来推测一下“Q”的可能故事和身份背景,并尽量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