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椰树集团因「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罚 40 万元?椰树集团为何热衷于此类营销?

回答
椰树集团此次因“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罚 40 万元,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政处罚,更是对企业营销行为边界和价值观的一次拷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

一、 椰树集团被罚 40 万元的事件本身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次处罚的直接原因。根据公开信息,椰树集团的违法行为主要体现在其广告宣传内容上,例如“培养全人类的不喝椰树牌椰子汁,就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从小喝到大”等具有煽动性、暗示性以及易引起误解的表述。这些宣传语被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低俗营销与性别歧视的争议: 虽然本次处罚的直接原因并非“低俗”,但过往椰树集团的营销风格,尤其是其对“大胸美女”的偏爱和强调,一直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这种将产品与女性身体特征强行关联,并在广告中大量使用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做法,被普遍认为是物化女性、带有性别歧视色彩,容易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即便此次处罚并非直接针对“低俗”,但这种长期以来积累的争议,无疑是社会对椰树集团营销方式负面观感的重要来源。
夸大宣传与虚假宣传的嫌疑: “培养全人类的不喝椰树牌椰子汁,就是中国人的耻辱”这种说法,不仅逻辑不通,也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绑架意味,将消费者的个人选择与国家荣誉挂钩,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的宣传。这种“爹味”十足、家长式的论调,试图通过情感绑架来规避理性消费,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产品推广范畴。
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化传播媒介,其内容应当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导向。椰树集团的一些宣传语,如前所述,通过极端化的表述、模糊的价值判断,试图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但这种方式却容易混淆是非,甚至可能误导一些社会认知,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

40 万元的罚款,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巨款,但其象征意义却远大于经济数字。 这代表着监管部门对这种“出格”营销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这不仅是给椰树集团的警告,也是给整个广告行业的警示,即任何营销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序良俗为代价。

二、 椰树集团为何热衷于此类营销?

椰树集团之所以屡屡在营销上“剑走偏锋”,甚至不惜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品牌定位与历史包袱:
“国民品牌”的身份困境: 椰树集团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字号”,其产品曾经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具有很高的国民度。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审美的变化,传统的品牌形象已经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关注度,椰树集团似乎选择了一条“反向操作”的道路。
“土味”与“反差萌”的另类策略: 椰树集团的营销风格与其产品本身(椰汁)存在着一定的反差。椰汁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天然、纯净的形象,与企业那些“辣眼”、“雷人”的广告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土到极致就是潮”的策略,意图通过“出圈”来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形成一种“自嘲式”的品牌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对“反传统”、“反套路”营销的猎奇心理。

2. 目标受众的考量:
固守传统消费群体,但也试图拉拢年轻群体: 椰树集团的消费者群体中,既有长期饮用椰树产品的忠实粉丝,也有年轻的新消费者。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椰树品牌的用户,这种熟悉的“土味”营销反而可能带来亲切感。同时,企业可能也希望通过这些“博眼球”的营销,在年轻群体中制造话题,让他们“记住”这个品牌,即使记住的是其“奇葩”的一面。
制造社交话题,实现病毒式传播: 椰树集团的营销策略明显是一种“话题制造者”的思路。他们深谙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发争议、引起讨论。通过“出格”的广告语,吸引大量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病毒式传播,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认知度。

3. 企业文化与领导者风格:
“创始人文化”的强大影响: 椰树集团的发展壮大与创始人林文光息息相关。林文光本人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营销风格著称。这种风格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影响了企业的广告创意和传播策略。他或许认为这种“大胆”、“敢说”的风格,正是椰树品牌个性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独特之处。
对“出圈”的执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营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椰树集团的这种营销方式,与其说是“热衷”,不如说是对“出圈”的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宁愿承担一定的风险,也要创造出能够引发社会关注的营销事件。

4. 对监管的“试探”与“经验主义”:
多次违规,屡罚不改的“惯犯”: 仔细回顾椰树集团的营销历史,这并非首次因广告内容引发争议或受到处罚。他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试探”监管底线的模式,每次在被警告或处罚后,都可能在不触碰更严厉处罚红线的情况下,继续探索类似的营销方式。这背后可能存在一种“经验主义”,认为只要不触碰法律最严苛的边界,就能换取最大的关注度。
对营销效果的“迷信”: 尽管公众对椰树集团的营销方式褒贬不一,但企业可能认为这种方式在带来曝光度和话题度的同时,也客观上维持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力。在他们看来,负面评价带来的“流量”也是流量,只要最终能转化为销售额,这种“出格”的营销就是值得的。

总结来说,椰树集团热衷于此类营销,是其品牌定位困境、对目标受众的考量、企业创始人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在竞争激烈市场中对“出圈”的极度渴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试图通过“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种独特、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即便这种方式常常伴随着争议和风险。

然而,这次 40 万元的罚款,以及社会舆论的普遍批评,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营销效果的同时,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其社会责任,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序良俗为代价来博取关注。 品牌营销最终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健康的品牌形象塑造上,而不是仅仅依靠“博眼球”的手段来维持存在感。未来的椰树集团,是否会调整其营销策略,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元气森林的创始人说:中国的消费落户情况和芯片是一样的。椰树作为消费品,和元气森林角色是相同的,但椰树集团拥有非常强大的优势:在椰汁这个领域,椰树集团不仅在产地上占有优势,在消费市场上也近乎于垄断地位,国内几乎没人是椰树的对手。


如果大家常买饮料喝,会很有概率看到下面这个东西。

这玩意儿叫做维他可可。是美国的品牌,已经杀进中国来了,据说在全球的椰子水市场中排名第一。椰树牌的椰汁在口感上来说,国内的确没哪个椰汁可以对付椰树。然而,椰树牌的椰汁和椰子水却没能杀出去,像维他可可一样,把美国的超市和商店占领了。


如果对外没有野心,那么对内就会搞一些奇妙的营销,因为精力总是要发泄的,不然没事做。这一次的广告营销就是注意力因为长期不对外,对内用力过猛造成的。但是,椰树如果没有远大志向,就是想躺平赚国内市场的钱,就是不想出去薅西方资本主义的羊毛,你也强迫不了他,没人规定我做生意到了一定规模,我就要远销海外,入关攻城掠地,我仍然可以小富即安。因此,对椰树来说,这是个情怀问题。同样也是因为在国内吃饱喝足,没有动力去外面搜刮。


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产业不升级。你说椰树牌椰汁是低端产品嘛,不一定,但是如果说是高端产品的话,那绝对说不过去。因为包装就在哪里,香港回归前,他就是那个样,香港回归后,他还是那个样,国安法实施了,他仍然是那个样,估计一国两制变成一国一制了,他还是那个样,没人比椰树懂五十年不变。除去包装之外,椰树目前也只有两款产品,以椰树集团的力量,要推出其他产品出来创造需求占领市场,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目前椰树还摆脱不了有人认为是低端产业的形象,经过了多年奋斗,似乎还挂上了个低俗的标签。


椰树集团这次的被罚款,对国内市场来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大家也习惯了,比如我写这篇的时候就一边在喝椰树椰汁一边写。椰树在国内的行业里面,颇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感觉,特别像那种实现了财务自由却又没什么爱好的人,每天就穿背心短裤拖鞋(包装不变),不会想着去弄什么好玩的(不开拓海外市场或者推出新产品),又没有竞争对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岁月静好。


还好椰树你是一家独大,国内14亿人的市场就你一家,当然轻松。如果是有好几家一起竞争呢?那么就会打价格战,国内很多企业有这毛病,如果我卖便宜货一直能做下去,那我就不搞产业升级,太累了。我就这样不香么?看着哈,国内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一天都会到来。当大多数行业都形成规模逐渐饱和的时候,你要么创造需求,即自己创造蛋糕,走高端路线,要么就出去外面赚外国人的钱,否则在国内,就是同质化,内卷竞争,结果大家做生意都难。


上文提到的那个维他可可,就是打着旗号说自己是健康补水的饮品,将自己和潮流挂钩,然后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椰树牌的广告上面写什么呢?写的是,不用椰浆不加香精,新鲜椰肉鲜榨。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椰树的宣传强调用料纯正,而维他可可则是创造消费需求:1.健康。2.装逼。事实上你即使不那么健康也没关系的,满大街的垃圾食品和致癌物质,还不是一大堆人去?渣男渣女好吗?不好,但是一群人前仆后继地扑上去送人头,老实人“我用料纯正童叟无欺”还很有可能无人问津,椰树就是好在自己是一家独大,才活了下来。


因此比起椰树被罚这40万元,更糟糕的是椰树没有去进行升级,去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要知道人是喜欢虚无缥缈的东西的,在未来,如果国内的产业能够在现有的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需求,才可能从内卷的环境中出来,占据自己一席之地,差异化战略的时代来了,能在这个时代挺住胜出,就能分到更多的市场。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话,不可能只是制造物美价廉的产品。

提到广告,以前的香烟是有广告的,美国的好彩香烟在推出时,还是宣传自己的工艺,而到了20年代后期变为瘦身。这种路子让销量大涨。到了30年代,有提出20679名美国医师认为好彩烟对喉咙刺激更小。这种就是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挖掘顾客需求,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以上内容请看下面视频讲解↓

以前的香烟广告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7076027487776769

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EyeOpener(ID:EyeOpener),除了一些历史方面的冷知识,还有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让你多了解一些世界上奇妙的小知识。

user avatar

老牌子的椰子汁,“老练”的广告。

不罚你罚谁呀,小学生和美女不可兼得。

你说你又不是杜蕾斯家的,就不能好好卖你的椰子汁,你看看人家卫龙都上市了!!!

你说你瞎折腾个什么劲呀。

从2009年开始,他就因为很多“雷人”宣传语而被处罚。

比如“老婆喜欢老公喝椰树石榴汁”,“木瓜饱满,我丰满”等,无不是在暗示椰汁可以丰胸。

除此之外,还长期邀请大胸美女做代言人,并打上“我也是从小喝到大”这样一语双关的话语,进一步暗示椰汁可丰胸,导致有网友评论说低俗我管不了,但你至少不该骗我“可以从小喝到大”。

靠打擦边球搏眼球,挑战公序良俗,本身是认知能力缺陷和创意能力不足。

价值观决定一个公司能走多远。社会更要遏制低俗营销,必须让商家为其行为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并且要让其知道“疼”还要感到“怕”。学学人家卫龙多好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