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朱祁镇,朱祁钰这两个皇帝有什么看法?

回答
明朝的两位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他们的统治时期紧密相连,却又命运多舛,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和评价。要详细地讲述他们,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的个人特质、统治政策、以及历史对他们的评价。

朱祁镇:从“北征的皇帝”到“南宫的囚徒”,再到“太上皇”的复杂人生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英宗是他的庙号,但历史上他更常被称为“正统皇帝”。他的命运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一、早年经历与登基:英明少年还是被溺爱的太子?

家庭背景: 朱祁镇出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父亲明宣宗以勤政和艺术天赋著称,祖父明仁宗则开始了“仁宣之治”。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朱祁镇早年受到了一定的帝王教育。
“八岁登基”的争议: 年仅八岁的朱祁镇便继承了皇位,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年幼懵懂,朝政大事主要由以太后张氏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内阁辅政。
早期的施政: 在三杨等老臣的辅佐下,朝政一度维持了稳定和延续了“仁宣之治”的一些积极政策。然而,随着老臣的相继去世,年轻的朱祁镇开始逐渐掌握实权,也暴露出他性格中容易被操控、缺乏远见的一面。

二、土木堡之变:一场改变命运的灾难

这是朱祁镇一生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他统治生涯的巨大污点。

瓦剌的崛起与挑衅: 当时,北方的蒙古部落瓦剌在也先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并开始对明朝进行侵扰。
宦官的怂恿与权力的失控: 以太监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在朝中权势熏天,他们对边疆局势的判断和军事行动的建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王振尤其对皇帝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利用朱祁镇年轻气盛、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极力鼓吹“亲征”。
“亲征”的决策: 在王振的鼓吹下,年仅二十二岁的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但他对战事的准备却极其仓促和缺乏谋划。军队的调集、粮草的供应、行军路线的选择都显得混乱无序。
土木堡的惨败: 军队抵达土木堡后,遭遇瓦剌骑兵的猛烈攻击。由于指挥失误、士气低落,明军大败,包括朱祁镇的叔父郕王朱祁钰在内的皇室成员也随军出征,但被王振强行带走。朱祁镇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俘。这场战役导致了明朝精锐部队的覆灭,包括皇帝被俘,这对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三、被俘经历与“南宫留守”

被俘后的处境: 被俘的朱祁镇并没有受到太多的优待,但也没有受到严酷的对待。瓦剌人将他视为重要的筹码,希望以此向明朝勒索巨额财物。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 在朱祁镇被俘后,明朝朝廷经历了巨大的混乱。忠臣于谦力主“立新君”,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于谦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意志,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保卫了北京城,也保住了明朝的江山。
“南宫留守”的尴尬地位: 朱祁镇被释放回京后,并没有立即复位,而是被软禁在南宫。此时他已经失去了皇位,成为了一个“太上皇”的尴尬存在,时刻受到监视,生活困苦。这段经历对他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

四、夺门之变与复辟

复辟的时机: 明代宗在位期间,虽然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也日益警惕被囚禁的朱祁镇。随着明代宗病重,朝中一些对代宗不满的权臣和依附于朱祁镇的旧势力,看到了复辟的机会。
“夺门之变”的发生: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以石亨、曹吉祥等为首的重臣,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以护送皇帝(朱祁镇)之名,闯入皇宫,逼迫明代宗禅位,重新将朱祁镇推上了皇位。
复辟后的统治: 重新登基的朱祁镇,对发动“夺门之变”的功臣进行了封赏,同时也对之前支持明代宗的一些官员进行了打击报复。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忠臣于谦,他被冤杀,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统治特点: 复辟后的朱祁镇,在政治上显得更加保守和猜忌。他对宦官的依赖加剧,例如他宠信的宦官李贤、陈循等人,对朝政产生不良影响。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多少显著的政绩,反而加剧了宦官干政的问题。

五、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年轻时的勇气(虽然最终是鲁莽): 在土木堡之变前,他展现了一定的勇气去面对瓦剌的挑战,尽管其决策失误。
经历磨难后的成熟(有限): 被俘和被软禁的经历,理论上应该让他更加成熟和谨慎,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对明代宗的宽容(某种程度上): 虽然他复辟后对一些人进行了清算,但他并未对病重的明代宗赶尽杀绝,将他幽禁至死,也算是一种相对的“仁慈”。
负面评价: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无能。
宠信奸臣,宦官干政: 无论是早期的王振,还是复辟后的李贤等人,他都表现出对权臣和宦官的过度依赖,导致朝政的腐败。
政治上的昏庸与反复: 两次登基,但两次统治都未能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开启了宦官专权和政治动荡的局面。
对忠臣的迫害: 复辟后处死于谦,是其政治昏庸和缺乏远见的表现。

总结: 朱祁镇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他是一个被历史进程和自身性格缺陷所裹挟的皇帝。他试图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却因为年少无知、听信谗言而导致了国家的巨大灾难。被俘的经历本应让他深刻反思,但复辟后的他,似乎并未真正吸取教训,反而延续了许多旧有的弊病。



朱祁钰:从“临危受命”到“仁慈之主”再到“失位之君”的悲剧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他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但最终却未能保住自己的皇位。

一、早年经历与继承皇位:皇室的荫庇还是被动的选择?

皇子身份: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但并非嫡长子,因此他登基成为皇帝并非顺理成章。
“土木堡之变”后的选择: 在朱祁镇被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拥立了他。这表明他并非主动争夺皇位,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哥哥的关系: 在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即位为皇帝,是为明代宗。他对被俘的哥哥朱祁镇采取了“存其位不加尊号”的态度,将其软禁于南宫,这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议。

二、统治时期的主要成就:艰难时期的稳定者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这是朱祁钰统治时期最辉煌的时刻。他支持于谦的英明决策,在瓦剌大举进攻北京时,成功组织了保卫战,击退了敌人,稳定了国家局势。这显示了他一定的政治决断力和用人能力。
稳定朝政: 在他的统治下,朝廷得以从土木堡之变的巨大冲击中恢复过来。他启用了一些有才能的大臣,如于谦、王骥等,并延续了一些前朝的积极政策。
个人风格: 相较于朱祁镇的轻浮和冲动,朱祁钰在治理国家上显得更加沉稳和理性。他并非一个昏君,至少在国家危难时期表现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失位与死亡的悲剧

皇位继承问题: 随着明代宗的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明宪宗)的夭折,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复杂。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成为唯一的皇子,但朱祁钰对此一直有所顾虑。他自己也生育了皇子,希望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夺门之变”的发生: 在朱祁钰病重之际,他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以石亨、曹吉祥等为首的权臣发动了“夺门之变”,迎回了被软禁的朱祁镇。
被废黜与悲惨结局: 朱祁钰在“夺门之变”中被废黜,失去了皇帝的地位,被软禁起来。不久后,他便在凄凉中去世,死因成谜,但普遍认为是受到迫害致死。

四、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临危受命,挽救社稷”: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敢于承担责任,并成功抵抗了外敌入侵,保卫了首都。
“勤于政事,力求稳定”: 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国家秩序得以恢复。
“对待哥哥相对仁慈”: 相较于一些冷酷的帝王,他对被俘的哥哥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将其软禁,虽然也有政治考量,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温情。
负面评价:
“为保皇位而对哥哥不义”: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未能善待被俘的哥哥,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对皇位继承的处理不当”: 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摇摆和犹豫,为他后来的失位埋下了隐患。
“最终未能守住皇位”: 尽管在位期间有所作为,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也使得他的统治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总结: 朱祁钰是一位被历史推上了舞台的悲情人物。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担当,成功地抵抗了外敌,稳定了朝政。然而,他最终未能逃脱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在病重之际被政变推翻,并凄惨离世。他的经历反映了明朝早期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政治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两位皇帝的联系与对比: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统治时期相互穿插,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性格与能力: 朱祁镇年少轻狂,容易被操控,在位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开端,而最大的污点也由此而来。朱祁钰则相对稳重,在国家危难时能展现出一定的领导力。
命运走向: 朱祁镇从巅峰跌落,又戏剧性地重回巅峰,但他的第二次统治并未带来好转。朱祁钰则从被推举的救国者,沦为了被废黜的失位者。
历史评价: 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而声名狼藉,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之一。朱祁钰则因为北京保卫战而受到肯定,但他的悲剧结局也令人唏嘘。
对宦官的态度: 朱祁镇对宦官的依赖和纵容,是其统治的一大弊病,直接导致了王振的跋扈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朱祁钰在位时,虽然也存在宦官干政的情况,但相比之下,他对宦官的控制力更强一些。
对忠臣的态度: 朱祁镇复辟后,迫害了忠臣于谦,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重大失误。朱祁钰在位时,对忠臣如于谦则大力重用。

总而言之,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明朝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朱祁镇的经历是一面警示,告诫统治者不可轻信谗言,不可鲁莽行事。朱祁钰的经历则是一出悲剧,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中,即使有才能和担当,也可能因为政治斗争而身不由己。他们共同构成了明朝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祁钰被严重低估和污蔑了,政治上和军事上朱祁钰都是合格的,比朱祁镇的表现强的多,说他贪恋帝位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迎回朱祁镇并让朱祁镇重登大宝,朱祁钰将如何自处,退位还能善终的皇帝自古以来有哪位,这事不应该被苛责。

说在南宫虐待朱祁镇的事我觉得也是复辟后修饰的结果,如果真如后世史书描述的那样,朱祁镇怎么可能在南宫中生了那么多孩子,还存活的好好的。不过是为了突出复辟的正当性合法性。

改立太子的事更不应该被诟病,换其他人都会这么做,这不仅仅是想让自己的血脉继承皇位那么简单,太子乃国本,如果一直还让朱见深当太子,怎么让前朝旧臣忠于自己,怎么让现在依附自己的臣子对自己忠心。

朱祁钰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先不说朱祁钰死的不明不白,看看朱祁钰死后朱祁镇怎么对他的,毁帝陵,废帝号,让弟弟这一支绝嗣了,为了证明自己复辟的合法性,还在史书上污蔑贬损朱祁钰。

user avatar

这哥俩见了太祖,成祖,仁宗,宣宗

朱祁镇可以长篇大论说一堆

朱祁钰只要说三句话:

1我哥葬送了大军,还给敌人当带路党。

2我临危受命,把祖宗江山守住了。

3对了,当时跟我一块守卫江山的大臣后来被我哥宰了。

朱祁镇怕是要被打出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