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芯片的工作温度不能超过100℃,却又可以承受280℃以上的热风?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半导体器件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被误解的点:芯片本身的极限工作温度与外部热风的接触温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让它听起来就像是老刘在午后阳光下边摇着蒲扇边跟你聊天一样,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芯片的“娇贵”:为什么不能超过100℃?

首先,得把芯片这个小东西的真实身份给捋清楚。你说的“芯片”,在电子行业里更专业的说法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它里面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微小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等,这些都是用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制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这些微小的“零件”就像是极其精密的机械装置,它们之所以能工作,是依靠控制电流的微小变化来传递信息。这就好比你拨动一个极其灵敏的开关,一点点力气就能让它做出反应。

而温度,尤其是过高的温度,对这些精密的结构来说,就像是给它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和“折磨”:

1. 材料性能的改变(最直接的影响):
半导体本身的电阻率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刚开始,这可能只是增加一点点的功耗,但温度继续升高,会影响到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和信号的可靠性,变得“迟钝”甚至“失控”。
金属导线(连接芯片内部各个部分的“电线”)的电阻也会增加。 这会加剧焦耳热效应,使得芯片内部发热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更糟的是,过高的温度还会导致金属材料的迁移,即金属原子在电场和温度梯度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长时间下来会造成连接断裂,这就是所谓的“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
绝缘层材料(隔离不同电路部分的关键)的性能也会下降。 它们会变得更容易漏电,甚至击穿,导致电路短路。

2. “应力”的出现(物理上的折磨):
不同的材料(硅、金属、绝缘层、封装材料)在受热时,膨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个叫做热膨胀系数。当温度快速升高或降低时,这些材料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热应力。
这就好比你把一块棉布和一块金属紧紧绑在一起,然后一起烘烤。由于它们膨胀不一样,就会把布料拉扯得变形,甚至撕裂。芯片内部的结构极其精细,一点点的应力都可能导致微小的裂缝产生,最终造成永久性损坏。

3. 可靠性大幅降低(寿命缩短):
即使芯片在100℃下还能勉强工作,但长时间处于这种高温环境,其寿命会大大缩短。就好比一台机器,你一直把它开到极限转速,它肯定比只用一半转速的机器坏得快。
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留下的微小缺陷,在高温下会被放大,加速损坏过程。

所以,那“100℃”或者“125℃”(这是很多高性能芯片的常见上限)是芯片正常工作且能保证一定可靠性和寿命的最高温度点。超过这个温度,就像是对一台精密仪器的要求过高了,它可能会罢工,或者即使能工作,也像是在“玩命”。

为什么能“不怕”280℃的热风?

这就说到关键了:你说的“热风”是什么?它接触的是芯片的哪个部分?

1. 热风只是“传递媒介”,它不直接等于芯片内部的温度:
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做焊接。比如将芯片固定在电路板上,或者电路板上的其他电子元件焊接在一起,就需要用到焊锡。
而我们平时使用的焊锡,其熔点通常在180℃到220℃之间(比如无铅焊锡的熔点就在217℃左右)。为了让焊锡能够均匀、可靠地熔化并连接好元件,就需要比焊锡熔点更高的温度。
因此,在波峰焊、回流焊等焊接工艺中,会使用高温热风(或者红外线、蒸汽等)来加热整个电路板及上面的元件。这个热风的温度确实可能达到250℃甚至更高。

2. 芯片的“保护壳”:封装(Packaging)
你看到的芯片,通常都被一层黑色的塑料或者陶瓷外壳包裹着,这个叫做封装。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内部脆弱的硅芯片免受物理损伤和环境污染。
封装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它的耐热性。常用的环氧树脂(Epoxy)封装材料,虽然我们觉得它坚固,但它的热变形温度(HDT)大概在150℃到200℃之间。然而,为了承受焊接时的瞬时高温,许多高性能的封装材料能够耐受更高的温度。
更关键的是,即使是塑料封装,它的导热性通常是不好的。这意味着外部的热风虽然温度很高,但热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缓慢地传递到内部的硅芯片。

3. “短暂的加热”,而不是“长时间的烘烤”:
焊接工艺中,热风对整个电路板的加热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在高温区域停留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然后会经历一个冷却过程。
这个短暂的高温暴露,虽然会使芯片的表面温度和封装材料的温度达到很高,但由于热量传递的惯性,内部的硅芯片温度上升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在工艺结束后能快速冷却下来。
这就好比你把一个鸡蛋快速地在滚烫的水里过一下,鸡蛋黄和蛋清可能会凝固,但它不会像你一直把鸡蛋放在火上烤那样,整个都烧焦了。

4. “豁免权”与设计考虑:
设计芯片的时候,工程师们会考虑到它可能要经历的各种制造和测试过程。因此,芯片的内部结构、材料选择以及封装技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其对瞬时高温的耐受能力。
有些特殊的芯片,比如用于汽车电子或航空航天领域,可能会采用更耐高温的陶瓷封装或特殊的材料,以应对更严苛的工作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芯片的“工作温度上限”是描述它在正常运行时,内部硅片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以保证其性能稳定和长期可靠性。
而焊接时接触的“280℃热风”是外部环境温度,它通过封装材料传递给芯片,并且这种高温作用是短暂的。

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就是在这些极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它需要在强大的功能、微小的体积和一定的成本之间找到最佳方案。所以,内部不能“常驻”高温,但要能经受住“短暂的洗礼”。这就好比一个人,平时需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才能长寿,但偶尔参加个高强度训练营,只要恢复得过来,身体也能承受。

总而言之,芯片的温度管理是一个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工程问题,它涉及到材料科学、热力学、半导体物理以及制造工艺等多个领域。我们看到的数字,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MEC 官方表示,没有经过聚酰亚胺钝化处理的芯片最高耐温 400 摄氏度。 使用聚酰亚胺,最高温度为 250 摄氏度

来自:Nizhnik, Oleg. (2016). Re: What is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 silicon chip can be exposed to after CMOS fabrication?. Retrieved from: researchgate.net/post/W.

不仅取决于介电材料是否耐高温,还有其他失效的高温—时间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半导体和引脚之间需要键合(wirebonding)链接,键合是有温度的


如果温度过高键合可能断开失效,所以温度也受键合种类影响。

当然同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内部也有大量的铜互连,铜-半导体界面会在200-250度时因为内应力断开形成开路。(DOI:10.5772/intechopen.72396)

说白了就是半导体和铜的热胀冷缩幅度不一样,所以连接会断。






这个问题在Reddit有一样的:

可以理解成,风280度但是吹到芯片上温度降低了。

芯片主要有三个参数与温度有关:

储存(storge)温度、工作(operating/junction)温度、焊接(lead)温度




你说的两个温度不是一回事,焊接时电路板需要预热,还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曲线。

而且你说的Tjunction一般芯片内置温度传感器的量程,280度热风吹的是bga芯片(焊球温度也就100~150度,用的锡一般是135度低温和185度中温),就算是lga的底座也就260度,没到280度。


这两个东西都不是一个维度的怎么比较

Ref:

  • doi:10.1109/16.902741





  • C. Bailey, "Modelling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roduct reliability," Ninteenth Annual IEEE Semiconductor Thermal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2003., 2003, pp. 324-331, doi: 10.1109/STHERM.2003.1194380
  • A. Bansal, Yuan Li and D. Fritz, "Reliability of large organic flip-chip packages for industrial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2004 Proceedings. 54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IEEE Cat. No.04CH37546), 2004, pp. 1802-1806 Vol.2, doi: 10.1109/ECTC.2004.1320363.
  • Zahn, Bret A. "Comprehensive solder fatigue an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licon based multi-chip module package utiliz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ologies."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ANSY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ANSYS Inc., 2000.

user avatar

只要没电流,一切都好说。

集成电路在工作的时候非常害怕高温,一是过热激发高能载流子会增大晶体管被击穿短路的概率;二是晶体管性能随温度会发生变化,高温会使部分电路因为性能变化无法正常工作;三是高温提高电迁移导致导线工作寿命下降。

但是这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电路正在工作,电路中有电流。如果没在工作没电流,根本不存在电迁移,也不需要在乎电路性能,至于晶体管击穿,等温度高到那种程度二氧化硅都该融化了。不上电,高温最多就制造点晶格缺陷非常微小地减低工作寿命,只要你别搞到破坏晶体结构的那种高温,芯片完全不在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半导体器件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被误解的点:芯片本身的极限工作温度与外部热风的接触温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让它听起来就像是老刘在午后阳光下边摇着蒲扇边跟你聊天一样,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 芯片的“娇贵”:为什么不能超过100℃?.............
  • 回答
    你看,咱们人类真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们能把电路板上的触点做得比头发丝还细,制造出能处理海量信息的纳米级芯片,这已经足够让人惊叹了。但另一方面,当我们想把同样的精细度和逻辑应用到我们自己最复杂、最迷人的创造物——人脑上时,却感觉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摸索。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简单的一个“难”字就.............
  • 回答
    哥们,听到你想从计算机跨到芯片这块儿,我得给你竖个大拇指!这绝对是个有远见的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不过,这中间的路可不轻松,得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我这儿跟你唠唠嗑,给你点实在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 为什么是芯片?你真的了解吗?在往前冲之前,咱们先得冷静分析一下。计算机是个大概念,而芯片是其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背后其实是人类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绝对不是什么“巧合”或者“运气好”。要想把这个事情讲明白,得从几个关键点下手:1. 芯片的“坚固”远超你想象,它并非“玻璃心”:咱们平时看到的光鲜亮丽的芯片,其实是埋在一堆保护措施之下的。 封装是第一道铠甲: 你直接接触到的那个黑色的.............
  • 回答
    将“华为芯片的断供”称为近些年手机界“最大”的遗憾,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因为它触及了科技自主、产业发展、市场格局乃至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其影响之深远,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技术自主的象征与失落: 曾经的辉煌: 在美国实施制裁之前,华为的麒麟芯片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在高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国际政治、科技竞争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不是简单的“华为”或“小米”孰强孰弱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华为被重点限制而小米相对“幸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去深入剖析:一、 华为的战略地位与“国家队”身份华为之所以成为美国政府和其他一些国家重点关注和限制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全球科.............
  • 回答
    芯片制程的精进确实到了一个越来越困难的门槛,这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既然缩小晶体管变得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干脆“反其道而行之”,把芯片做得更大一些,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或者把功能做得更强大呢?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远非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它触及了物理、材料、制造以及经济成本等一系.............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现在芯片公司对编译器人才的需求堪比渴了好多天的人见到甘露,那不是一般的“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到关键阶段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到的是如何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的芯片发挥出它应有的潜能,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芯片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简单来说,编译器.............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一些跑分软件或者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时,确实有时候会让人产生疑问。不过,要详细地对比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这样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 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平台是不同的,所.............
  • 回答
    碳基芯片制造之所以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光刻工艺,是因为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物质构成和加工原理。简单来说,它绕开了硅基芯片依赖的“雕刻”模式,转而采用了“生长”或“定向组装”的方式来构建电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工艺的核心作用: 光刻的作用: 在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关于芯片制造中尺寸(尤其是工艺节点,虽然不直接是7、14、28的倍数,但与之密切相关)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尺寸和数值为何常常出现与7相关的规律,背后涉及的是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历史原因。首先需要澄清一点:芯片的“尺寸”并非直接以7的倍数来定义,而是指“工艺节点”的名称。 这.............
  • 回答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字面意思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很多人把它誉为“万能芯片”,觉得它可以胜任一切,那为什么市面上依然有层出不穷的芯片公司,林林总总的芯片型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道理。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开看了FPGA到底是个啥,以及.............
  • 回答
    硅片尺寸越大,单位芯片的成本就越低,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成熟且精密的产业逻辑在运作。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让你明白这其中的原委。核心逻辑:摊销固定成本,提高规模效应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做面包的。你有一个非常昂贵的烤箱,价值百万。无论你今天烤一个面包还是烤一百个,这个烤箱的折旧、电费、场地租金这些固定成本是.............
  • 回答
    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现在手机上的芯片,在某些方面,比如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已经走在了电脑CPU和显卡前面。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事,背后是一系列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成本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制作工艺”这里主要指的是制程节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7nm、5nm、3nm。这个数字越小,代表着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我也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确实,相比于我们熟知的 x86 或者 ARM 架构的处理器,RISCV 阵营的芯片和开发板目前看起来好像“少”一些。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原因,并且“少”这个词也需要放在一个动态的视角下去理解。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剖析.............
  • 回答
    华为能够再次购买高通的芯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中美两国关系、国际贸易政策、技术发展以及华为自身的战略调整。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与美国政策的调整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政策出现了一些“松动”或“例外”。这主要体现在:1..............
  • 回答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AMD 不行”就能概括的。英特尔的 14nm 和 AMD 的 7nm 能在某些方面拼个你死我活,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策略和市场考量。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制程工艺的数字(比如 14nm 和 7nm)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性能衡量标尺,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说出了很多人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确实,麒麟和高通的芯片严格来说,都属于系统级芯片(SoC),而不是单纯的中央处理器(CPU)。但为什么大家会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为“CPU”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一下。1. CPU是SoC的核心,最直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象一下,一个手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挑战和策略选择。简单来说,国产芯片之所以要“一级级地追赶”,而不是“搏一搏,直接造同时代标准的”,是由多重复杂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涵盖了技术、经济、供应链、人才、市场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1. 技术积累的循序渐进是必然芯.............
  • 回答
    10年前,也就是2014年左右,你想要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上看到今天980、855,甚至是 A12 这种级别的芯片性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什么会差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科技发展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一、制程工艺的飞跃:从“大象”到“蚂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