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萨达特和纳赛尔?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萨达特和纳赛尔这两位在埃及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领导人。他们身上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也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埃及的命运。

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手,埃及的“解放者”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可以说是埃及当代民族主义的象征,他的名字与“解放”和“革命”紧密相连。

革命的起点: 纳赛尔并非出身显赫,他是一名军官,亲身经历了埃及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屈辱。1952年,他领导了“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腐败的法鲁克王朝,结束了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统治。这场革命,尤其是1954年他掌握权力后,极大地激发了埃及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他被视为“解放者”。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 纳赛尔最显著的政治遗产是他在阿拉伯世界推广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他坚信阿拉伯世界应该团结起来,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实现共同的复兴。他提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是一种混合体,既包含社会主义的福利分配和社会公平理念,也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同时更是为了动员整个阿拉伯民族对抗共同的敌人——以色列和西方帝国主义。

苏伊士运河事件(1956): 这是纳赛尔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当美国和英国撤回对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的援助时,纳赛尔毅然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以此来筹集修建大坝的资金。这激怒了英、法,他们与以色列一同发动了对埃及的侵略。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法以撤军告终。这次事件极大地提升了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他被视为一个敢于挑战西方霸权、捍卫国家主权的英雄。

“团结”与“分裂”: 纳赛尔曾试图通过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与叙利亚合并)来实践阿拉伯民族主义,但这个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暴露出阿拉伯世界内部政治派别、地域差异和宗教矛盾的复杂性。虽然如此,他在宣传和鼓动阿拉伯民族主义方面仍然是无可争议的领袖。

“不结盟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纳赛尔拒绝加入任何一个军事集团,而是与印度、南斯拉夫等国一起,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领导人。这体现了他维护埃及独立自主、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外交策略。

经济上的挑战: 尽管纳赛尔推行了土地改革、国有化政策,试图发展民族经济,但他的经济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庞大的国有企业、以及未能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埃及经济增长缓慢,也埋下了日后发展的一些隐患。

“六日战争”的阴影: 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纳赛尔政治生涯中一个沉重的打击。埃及在战争中惨败,失去了西奈半岛。这场战争的失败,虽然未能完全摧毁纳赛尔的声望,但对他和他的政治理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埃及的国际地位受到影响。

总结纳赛尔: 纳赛尔是一位充满魅力的领导人,他的语言极具煽动性,能够唤起民众的热情。他是一位革命家、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位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领袖。他给埃及带来了独立和自豪感,也为阿拉伯世界带来了团结的梦想。然而,他的集权式统治、经济上的挑战以及军事上的失利,也使得他的遗产充满了复杂性,是褒是贬,至今仍有讨论的空间。

萨达特:和平的缔造者,埃及的“改革者”

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则是一位与纳赛尔风格迥异的领导人,他被更多地与“和平”和“改革”联系在一起。

继承与转型: 萨达特在纳赛尔于1970年去世后继任埃及总统。他继承了纳赛尔建立的政治遗产,但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他意识到,继续与以色列对抗,不仅消耗了埃及的国力,也阻碍了经济发展。

“十月战争”(1973): 萨达特最受争议也最辉煌的举动之一是发动了1973年的“十月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这次战争的目的并非是击败以色列,而是要夺回在1967年战争中失去的西奈半岛,重新赢回埃及的尊严,并在谈判中占据主动。虽然埃及在军事上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在国际舆论和政治上为埃及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空间。

“和平之路”: 战争的结束为萨达特铺平了通往和平的道路。他出人意料地于1977年访问以色列,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了历史性演讲。随后,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埃及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8),埃及承认以色列,以色列则归还西奈半岛。这笔交易为他赢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开放政策”(Infitah): 萨达特认识到埃及经济的落后,他推行了“开放政策”,鼓励外国投资,放松对私营经济的管制。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引起了一些民众的不满。

国内的挑战: 萨达特的和平政策虽然为埃及赢得了国际赞誉,却在国内面临巨大的阻力。许多埃及人认为他背叛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原则,背弃了纳赛尔的遗产。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改革并未能惠及所有人,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他对国内反对派的打压,也受到了批评。

悲剧的结局: 1981年10月6日,在纪念“十月战争”胜利的阅兵仪式上,萨达特遭到埃及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刺杀身亡。他的死,也成为了他充满争议的政治生涯的注脚。

总结萨达特: 萨达特是一位务实且具有远见的领导人,他敢于打破常规,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与以色列的长期冲突,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为埃及带来了和平,也试图推动埃及的经济改革。然而,他的政策也带来了国内的分裂和社会矛盾。他是一位被誉为“和平之父”的政治家,但他的许多决策也充满了争议,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内部。

两人对比与联系:

理想与现实: 纳赛尔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梦想着一个团结强大的阿拉伯世界,他为这个梦想而奋斗,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萨达特则更加务实,他看到了现实的局限,选择了一条通往和平与经济发展的道路,尽管这条路也充满荆棘。

方法论: 纳赛尔依靠群众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他是一位激情四射的演说家。萨达特则更善于政治手腕和外交斡旋,他是一位精明的谈判家。

遗产的复杂性: 两人都对埃及和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们的遗产都充满了复杂性,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纳赛尔留下了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的梦想,但也留下了经济困境和政治上的局限。萨达特带来了和平,但也在国内埋下了分裂和冲突的种子。

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他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身处特定复杂环境下的领导人,他们的决策,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深刻地影响了埃及乃至整个中东的历史进程。他们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塑造者,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纳赛尔是伟人,萨达特是优秀的政治家。

伟人的眼光可以超越时代,优秀的政治家能把当下做到很好,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一、纳赛尔

纳赛尔主义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影响也许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在遥远的中国感觉不到太多,但纳赛尔主义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百年屈辱,阿拉伯人可以说直到现在也没有比较完整地融入世界体系并且重新崛起,时间比中国更久几倍。今天的阿拉伯世界给人第一反应变成了“恐怖分子、黑袍和石油土豪”,被公认为“药丸”,这正是沙特势力一家独大,以已然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教作为核心之后的糟糕结果。

一个民族想要现代化,想要站起来想要繁荣富强,首先要完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建构。中国百年屈辱,经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事件,终于浴火重生,基本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建构,于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整体,得以集合全国全民族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每一个现代民族的建构,都要伴随血与火,多少程度视情况而定。因为推翻旧制度,战胜旧的阻碍新时代的势力,只靠温情脉脉是断然不可能让人拱手相赠的。对中国来说,旧势力是满清余孽、封建地主、买办官僚、军阀集团;对阿拉伯来说,是垄断思想的教士、专制的国王、部族中的酋长、里通外国的代理人。为了战胜这些人,纳赛尔一次次支持阿拉伯各国革命推翻国王和外国代理人,甚至干预也门内战。

也有人说,纳赛尔过于激进,穷兵黩武,是不是呢?纳赛尔最早怎么开始成为阿拉伯英雄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如果纳赛尔“小确幸”地投降或一味依靠美苏,无论如何也换不来超级大国对自己的支持和关注,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胜利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意义堪比朝鲜战争之于中国,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证明了自己的独立力量,证明阿拉伯人有资格傲立于世界。纳赛尔想要的不是外国资本和旧势力联合的准殖民地(看看今天非洲拉美很多国家),而是想要独立自主,更远的是团结统一的阿拉伯世界,所以他主导建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阿拉伯人在统一意识上,在管理能力上等等,都真的离中国太远了。中国绝大多数旧势力即使再反动或迂腐,他们也许想当土皇帝想依靠外国打击对手,但秦代以来的大一统意识下,都是认同“中国,至少核心地区是统一的国家”。但阿拉伯人没有这一概念,外加操作不足,纳赛尔失败了。他参与主导了不结盟运动,但几年风光后再次名存实亡。又过了几年,纳赛尔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一败涂地,而过去也许只是权宜之计的黩武,不知不觉也让埃及绑到了苏联的战车上,成为中东“有限紧张”默契最大牺牲品。他与阿拉伯世界一切旧势力还有外国对手斗争了一辈子,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却不妨碍他是阿拉伯世界几百年来我认为的唯一堪称“伟人”的人。

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不沾,却带领埃及甚至阿拉伯世界距离胜利接近了几大步,做出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成果。论美苏争霸天时不支持阿拉伯富强统一,他依靠美苏矛盾建立起初步现代化的军队,利用与旧帝国的矛盾在苏伊士逼退英法以侵略;论大陆中央四战之地几无地利,纳赛尔在帝国夹缝之中影响了一代阿拉伯人发动革命,让阿拉伯主义在夹缝之中顽强生长;论宗教长期影响和强势的君主国人和不在,他一次次击退君主国煽动与颠覆,干预也门内战成功,打击宗教保守极端势力,维护了埃及的世俗化现代化。即使在去世后几十年,纳赛尔主义仍然在阿拉伯世界影响力深远,奈何后继无人,成果凋落。

20世纪阿拉伯世界第一伟人,尽管失败了,纳赛尔值得全世界尊敬。

二、萨达特

伟人的眼光超越时代,看到本质,即阿拉伯人落后、分裂、内乱不断。但未必能做好当下。伟人纳赛尔去世后,萨达特接手一个什么样的埃及?

长期军事优先,让埃及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军事极度依赖苏联;第三次中东战争惨败,失去西奈半岛,国内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士气低落,失败主义盛行,很多国家已经消极甚至放弃;宗教势力和王权势力仍旧强大,等待反扑。这时,务实的政治家萨达特出现了。

萨达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堪称教科书的外交斡旋,竟然成功统一了阿拉伯世界的立场,去除了超级大国苏联的控制却能继续获得支援,赢得了欧洲和日本等国的同情,制定了周密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计划,最终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联军的战果。尽管由于实力差距,还是被以色列反扑,却再次成功说服沙特掀起了石油危机,阿拉伯以一个“得道多助”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从此以后,阿拉伯世界不再是大国棋盘上的仆从,而是冷战中政策独立的一方。

最后就是历史性的成果戴维营协议,埃及承受了叛徒的骂名,被开除阿盟资格,萨达特本人也为此殉难。这件事是阿拉伯运动至今最大的挫折,萨达特也背负了阿拉伯世界的骂名(还记得,过去我们怎么看李鸿章么?)。

但他也认识到,以色列太过强大,抹掉以色列已经不存在可能性,甚至西奈领土也没什么机会;而埃及多年军事优先也让埃及经济基础极端脆弱,他宁愿背负这种骂名换给埃及休养生息的机会。以战促和目的已经达到,埃及也证明了自己并非任人宰割的弱国,阿拉伯世界也是可以统一立场统一行动的。那么,作为优秀的务实的政治家,萨达特选择了与以色列和解。他一个人成了“叛徒”并且遇刺,却让无数埃及人能够离开战场,埃及获得了巨额的美国援助能够经济重建。同时,他继续不遗余力地打击最大的威胁激进宗教势力,推动世俗化现代化。留下一个世俗而和平的埃及,是他对本国最大的贡献。

优秀务实的政治家能把当下做到最好,作为埃以冲突的终结者,同样值得全世界尊敬。

纳赛尔与萨达特,一个看到未来,一个看到当下,并且分别将这一点做到能力范围之内最好,让埃及一度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也给埃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无论是国际地位、世俗化还是和平环境、巨额美元援,都是埃及走下去的珍贵财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萨达特和纳赛尔这两位在埃及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领导人。他们身上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也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埃及的命运。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手,埃及的“解放者”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可以说是埃及当代民族主义的象征,他的.............
  • 回答
    乐天董事会关于为“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提供土地的决定,无疑是其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决策。要评价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层面、多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决策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要理解乐天做出这一决定的宏观背景。当时,.............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玻洛米尔是《魔戒》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身上集合了高贵、勇气、忠诚与脆弱,是人类在黑暗势力威胁下,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疼的写照。评价玻洛米尔,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他的个人品质以及他最终的选择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作为贡多林王国的继承人与战士: 荣耀与责任的象征: 玻洛米.............
  • 回答
    郑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学家和教育家。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教学风格、社会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专业背景郑强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
  • 回答
    评价一个程序员在35岁依然“撸代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里的“撸代码”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说法,通常带有年轻、一线开发者、体力投入较多的含义。然而,在35岁这个年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持续产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以及其在技术生涯中的定位和发展。首先,我们应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薛之谦。他是一位在当下中国乐坛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手,同时也是一位颇具话题性的公众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既包括他的音乐成就,也包括他在个人经历、综艺表现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一、音乐成就:实力派唱作人的回归与独特风格 创作与演唱实力: 薛之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是一部以拟人化兔子形象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创漫画和动画系列。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核心理念与创作初衷:《那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戏谑的口吻,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中国近现代史讲述.............
  • 回答
    龙应台在香港的这场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无疑是一次极具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意义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背景与龙应台的意图: 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 这场演讲发生在香港,一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上经历剧烈动荡的城市。演讲的具体时间点(虽然题目未明确指出,.............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北宋末代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评价,往往如同他本人一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色彩。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书法家、收藏家,却又是一位昏聩无能、导致王朝覆灭的亡国之君。 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方能领略其真实面貌。一、艺术巨匠:书画双绝,开创时代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