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受汉语思维影响的英语错误表达有哪些?

回答
中文作为一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思维方式的语言,对许多汉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自然会不自觉地将中文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带入,从而产生一些看似微小却十分普遍的错误。这些错误并非是语法上的绝对错误,更多的是在语境、逻辑和文化习惯上的不匹配,听起来会略显生硬或不自然。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有哪些英语表达容易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且我会尽量用咱们中国人之间聊天的方式来讲,别搞得像教科书一样。

一、 词语的“直译”与“意译”之惑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中文痕迹”了。汉语里很多词语的组合,英文里并没有完全对等的直接翻译,强行直译往往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气氛” (qìfēn) 的“氛围感”: 咱们说“今天的气氛很好”,英文可以说“The atmosphere is good today”或者“The mood is good today”。但有时会看到有人说“The atmosphere of this place is very good”,或者更夸张一点说“This place has a good atmosphere.” 这个“good atmosphere”本身没错,但中文里那个“气氛”常带有一种“味道”、“感觉”的意思,有时候中文母语者用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一种“ vibe ”或者“ ambiance ”。 所以,在某些语境下,直接说“The vibe here is great”或者“This place has a lovely ambiance”会更贴切,特别是描述那种微妙的、不易言说的感觉时。

“开会” (kāihuì) 的各种“开”: 汉语里“开会”、“开公司”、“开门”、“开玩笑”里的“开”用得非常灵活。英文里就不能这么“开”了。 最典型的就是“开会”。“开会”就是 to have a meeting / to attend a meeting / to hold a meeting。 但中国人可能会想着“我开了一个会”,直接翻译成“I opened a meeting”。 这个“opened”在英文里是“启动”的意思,所以听起来就像是“我启动了一个会议程序”,而不是“我召开了会议”。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held a meeting”或者“I organized a meeting”。 还有像“开公司”也不能直译成“open a company”,而应该是“start a company”或“establish a company”。

“关心” (guānxīn) 的“关心度”: 咱们说话爱用“度”这个字,比如“关注度”、“满意度”、“幸福度”。英文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ness”或者“level”。 但有时候咱们会想当然地把“关心”加上个“度”。 比如“我们应该提高产品的关心度”。直接翻成“We should increase the caring degree of the product.” 听起来就有点怪怪的。 在英文里,表达这种意思更自然的是“We should improve the customer engagement with our product”或者“We need to make our product more appealing to customers.” 这里的“关心”不是直接的“care”,而是一种“互动”、“吸引力”的概念。

二、 句子结构与语序的“中文式调整”

汉语和英语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修饰语和状语的位置上。

状语的“前置癖”: 汉语里状语非常喜欢放在句首,比如“昨天我去了公园”。英语里一般是放在句末,或者根据情况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有些学习者会习惯性地把时间、地点等状语提前。比如,“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这个本身是对的,但有时候更自然的说法是“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或者“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如果状语比较长,比如“Last Saturday afternoon, when the weather was perfect, I went to the park.” 这样是没问题的。 但一些非常短的状语,比如“Tomorrow I will go to the store.” 很多人会直接说“Tomorrow I will go to the store.” 这个没错,但“I will go to the store tomorrow.” 听起来更像地道的英文母语者的习惯。 还有,中文里会把“在哪里”放在前面,比如“我在北京见了他”。 直接翻译成“In Beijing I met him.” 听起来也稍显生硬。 更自然的说法是“I met him in Beijing.”

宾语前置的“反常”: 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会把宾语提到主语前面,比如“这本书我昨天看完了”。 英语里这么做是非法的,除非有特殊的句式。 但有时候,中国人会把一些信息放在句子的开头,试图表达“中文式的强调”,但用错了地方。 比如,想说“这个报告很重要,我需要今天完成它。” 有人可能会说“This report, I need to finish it today.” 虽然“This report”作为话题被提出来了,但后面直接接“I need to finish it today.” 感觉有点“中式”的语感。 更自然的表达可能是“This report is important and I need to finish it today.” 或者“I need to finish this report today because it’s important.” 这种“先说宾语再主语+谓语”的结构,在英文里通常用来做话题引入,但要讲究语境和连词。

三、 动词搭配与词汇选择的“微妙差异”

有些动词和名词的搭配,或者词汇本身的选择,受到中文习惯的影响,会导致表达不够精准。

“做” (zuò) 的泛滥: 汉语里的“做”字包罗万象,几乎什么都可以“做”。英文里的动词就区分得细致多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开会”,还有“做作业”不能直接说“do homework”,虽然“do homework”是正确的,但有时候我们会想到“做”的“完成”意味。 比如,“我做了很多作业。” 如果直译成“I did a lot of homework.” 没问题。 但有时候咱们可能会想“我完成了作业”。 如果想表达“我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或者“我正在做作业”,就可以说“I’m working on my homework.” 或者“I’m doing my homework.” 还有“做决定”是“make a decision”,不是“do a decision”。 “做梦”是“dream”。 “做生意”是“do business”。 关键是要看具体是什么“做”。

“学习” (xuéxí) 的多重含义: 汉语里的“学习”可以指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也可以指通过实践学习技能。 英文里“study”更偏向于学术性的学习,而“learn”则更广义,包含从经验中学习。 有时候,我们会把“learn”用得太少,或者把“study”用得太宽泛。 比如,想说“我从这次事故中学到了教训”。 说“I studied a lesson from this accident.” 就怪怪的。 应该是“I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is accident.” 同样,“他学习得很好”可以说“He learns well”或者“He studies well”取决于语境,前者更通用,后者更偏向学业。

副词的“前后挪动”: 很多副词在中文里可以放在动词前面,比如“我经常去那里”。 英语里很多副词的固定位置是动词之前,助动词之后。 但有些人会把副词放在更靠后的位置,或者不符合习惯。 比如,“I go there often.” 这个是对的。 但有时候他们会说“I go often there.” 或者“I go there very often.” 这个“very often”是没问题的。 但更自然的是,有些副词,尤其是频率副词,习惯性放在动词前面,比如“He always comes late.” 而不是“He comes late always.” (除非为了强调,但那也很少见)。

四、 量词和数词的“中式逻辑”

虽然英语中也有量词,但中文的量词系统非常发达,而且我们习惯性地用量词来连接数词和名词。

省略“一个”或“一个”的随意性: 中文里,对于可数名词,如果前面有数词,我们通常会带上量词,比如“一本书”、“两支笔”。 英文里,当我们说一个的时候,通常会用冠词“a”或者“an”。 如果我们只说“book one”或者“pen two”,听起来会像是在报数,而不是说数量。 正确的应该是“one book”、“two pens”。 有时候,中国人会直接说“I have book five.” 应该说“I have five books.” 这种“名次+数字”的结构,在英文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除非是特定的编号,比如“flight 747”。

五、 否定表达的“曲折化”

汉语的否定表达方式比较灵活,有时候会用“没有”来否定过去的事情,或者用一些委婉的说法。

“没有”的直接代入: 比如,想问“你吃过中国菜吗?” 如果对方说“我没吃过”,中文的逻辑是“我没有吃过(中国菜)”。 英文里就必须用过去式或者现在完成时来问和答。 “Have you ever eaten Chinese food?” 回答“No, I haven’t.” 如果直接说“I didn’t eat Chinese food.” 在这里就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没有指明是哪个时间点“didn’t eat”。 最常见的错误是把“没”直接翻译成“not”。 比如“我不喜欢”是“I don’t like”。 但如果想说“我没看见他”,直接说“I not see him”是错误的。 应该是“I didn’t see him”或者“I haven’t seen him”取决于语境。

总结一下,这些错误表达,说到底,就是我们把中文大脑里的“逻辑回路”直接套到了英文上。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多靠语序和语境,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语法规则、介词、连词的作用非常大。

所以,要避免这些“中式英文”,多听、多读、多模仿地道的英文表达,并且理解英文的内在逻辑和文化习惯,是关键。别怕犯错,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慢慢来,你会越来越自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中文是没有冠词的,所以到了英文里乱加冠词的情况非常多。据说初中英语有个关于冠词的口诀,各种都说了就是没提无冠词的情况,可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 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However, as the evidence began to accumulate, experts from the Zoo felt obliged to investigate, for the descriptions given by people.

The 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a woman picking blackberries saw 'a large cat' only five yards away from her. It immediately ran away when she saw it, and experts confirmed that a puma will not attack a human being unless it is cornered. The search proved difficult, for the puma was often observed at one place in the morning and at another place twenty miles away in the evening. Wherever it went, it left behind it a trail of dead deer and small animals like rabbits. Paw prints were seen in a number of places and puma fur was found clinging to bushes. Several people complained of 'cat-like noises' at night and a businessman on a fishing trip saw the puma up a tree. The experts were now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animal was a puma, but where had it come from? As no pumas had been reported missing from any zoo in the country, this one must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somehow managed to escape. The hunt went on for several weeks, but the puma was not caught. It is disturbing to think that a dangerous wild animal is still at large in the quiet countryside.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中国人写出来是这样的:


The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the America. When reports came into the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However, as the evidence began to accumulate, the experts from the Zoo felt obliged to investigate, for the descriptions given by the people.

The 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a woman picking the blackberries saw 'a large cat' only five yards away from her. It immediately ran away when she saw it, and the experts confirmed that a puma will not attack a human being unless it is cornered. The search proved difficult, for the puma was often observed at one place in the morning and at another place twenty miles away in the evening. Wherever it went, it left behind it a trail of the dead deer and small animals like the rabbits. The paw prints were seen in a number of places and the puma fur was found clinging to the bushes. Several people complained of the 'cat-like noises' at night and a businessman on a fishing trip saw the puma up a tree. The experts were now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animal was a puma, but where had it come from? As no pumas had been reported missing from any zoo in the country, this one must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somehow managed to escape. The hunt went on for several weeks, but the puma was not caught. It is disturbing to think that a dangerous wild animal is still at large in the quiet countryside.


还比如 Ignorance of law is no excuse让很多人写一定写成 The 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excuse,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文作为一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思维方式的语言,对许多汉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自然会不自觉地将中文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带入,从而产生一些看似微小却十分普遍的错误。这些错误并非是语法上的绝对错误,更多的是在语境、逻辑和文化习惯上的不匹配,听起来会略显生硬或不自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满语,一种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语言,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命运与汉语的交织,是一段充满故事的历程。要谈满语受汉语影响的程度,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它复杂的面貌。一、 历史的洪流:语言接触的必然首先,要理解满语受汉语影响有多深,就必须回到历史的现场。清朝,一个由满族人.............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是否属于阿尔泰语系,以及汉语词汇对其分类的影响,这是一个语言学界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复杂议题。将日语和韩语称为“孤立语言”并非直接因为汉语词汇的影响,而是基于它们自身语言结构和词汇特征,与其他已知语系的显著差异。“孤立语言”的定义与日语、韩语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孤立语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韩国国家发展一个相当关键的层面。汉城,也就是现在的首尔,长期以来确实是韩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即使身处与朝鲜的地缘政治紧张环境中,这种格局也并未根本性改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首先,历史惯性与先发优势是首尔能稳坐经济中心宝座的基石。朝鲜半岛在古代就.............
  • 回答
    汉服文化复兴这股潮流,近些年确实是风起云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不过,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它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质疑,其中“汉服党”这个标签,似乎就带着点被“鄙视”的意味。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里面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认知,还有一些现实层面的东西。首先,得从.............
  • 回答
    关于简体字是否会因为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被舍弃,进而回归繁体字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回归”的可能性非常渺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汉字简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识字率、方便书写和.............
  • 回答
    关于侵华战争时期汉奸后代在当今社会是否受到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这个概念的界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谓“汉奸”是指那些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民族危亡之际,为日本人效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这个定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在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国际政治力量,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既源于疫情本身的冲击,也与国际格局、国内改革、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领域的潜在危机1.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贸易摩擦 供应链中断:疫情.............
  • 回答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受教育程度和主流道德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正比关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社会规范以及教育的本质。简而言之,我认为受教育程度与道德水平并非简单的线性正比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层面的相互影响。 受教育程度可以为个人提供认识和实践主流道德.............
  • 回答
    听到《黑寡妇》撤档的消息,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这部电影我等了太久太久了,从最早传出要拍,到斯嘉丽约翰逊确认回归,再到一次次的延期,中间充满了期待又失望的折磨。《黑寡妇》对于漫威电影宇宙(MCU)来说,不仅仅是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娜塔莎·罗曼诺夫个人故事的终章,更承载着开启MCU第四阶段的重任.............
  • 回答
    “两道红线”政策的落地,无疑给房地产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最近,广东多家银行被曝暂停或收紧房贷业务,这消息一出,立刻搅动了市场的一池春水,让人们不禁开始担忧:房地产的冬天真的要来了吗?“两道红线”是国家为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而推出的调控政策,主要针对房企的财务指标,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
  • 回答
    在家学习,这滋味儿可不好受。明明身处熟悉的环境,可怎么就没法像在教室里那样“坐得住”呢?看着电脑屏幕,思绪一会儿飘到晚饭吃什么,一会儿又想起追了几集的电视剧,这专注力简直像脱缰的野马,怎么都拉不回来。别急,今天就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匹野马驯服,让学习效率蹭蹭往上涨,还能让咱们“坐得住”的时间越来越.............
  • 回答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身高确实会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甚至会影响到一些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交体验。对于“受”的身高是否重要,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从外貌吸引力的角度来看,身高确实是外貌的一个重要组成.............
  • 回答
    MU5735航班的搜救工作,因为突如其来的降雨而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这无疑给所有关注此事的国人带来了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场可能存在的小规模滑坡风险,更是让搜救的难度和潜在的危险系数陡增。首先,搜救工作的延迟本身就是最大的影响。每一次搜救的耽搁,都意味着生命搜寻黄金时间的流失。即使我们.............
  • 回答
    今年春节假期,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确实给旅游业和娱乐餐饮等服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创”,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行业,让许多商家措手不及,也让无数从业者面临严峻的挑战。疫情对服务业的“重创”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旅游业的“静默期”: 旅游业是最先感受到寒意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但却很真实的可能性:“受教育”会不会反而让人变得更愚昧?乍听之下,这似乎有点违反常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核心目的不就是为了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避免愚昧吗?学校、老师、书本,这些不都是我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吗?怎么会扯上愚昧呢?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尤其是在接触佛教后,对于“戒”这个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和日常的生活习惯产生一些碰撞。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佛教的“戒”,不是什么强制性的、像法律条文一样死的规定,它更多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发心的实践。五戒,是佛教徒最基础的修行,也是.............
  • 回答
    受持五戒,对于一个希求离苦得乐的修行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比行走在黑暗中的人需要灯火指引,而五戒就是我们在这条修行道路上,最根本、最核心的指路明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规条,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是我们净化心灵、增长善根的土壤。首先,五戒是断除烦恼的根本法门。 佛教讲,一切痛苦皆由烦恼而生,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