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中面对绝对优势敌军阻击,如果下令只许前进,后退格杀勿论,能否击破敌军阻击?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战术指令,旨在通过制造绝境来激发士气和战斗意志。在分析其成功与否之前,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个指令背后的逻辑、潜在的优势、巨大的风险以及影响其结果的关键因素。

指令的逻辑与核心思想:

“只许前进”:这是一种 强迫性推进 的策略。它剥夺了士兵的退却选项,迫使他们必须克服眼前的阻碍。
“后退格杀勿论”:这是 强制执行 的手段,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确保“只许前进”的命令得到遵守。它制造了一种比直面敌人更可怕的后果(退缩则死)。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 “绝境生存” 的心理。当士兵知道退无可退,唯一的生路在于前方时,他们可能会爆发出超出平时想象的勇气和战斗力,将生存的本能转化为攻击的动力。这类似于历史上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战术,但后者更多是基于物资和士气枯竭后的绝望,而这里是人为制造的绝境。

潜在的优势(为什么理论上可能奏效):

1. 极高的士气与战斗意志:当士兵知道后退是死,前进才是生时,他们的生存本能会被极度激发。求生的欲望会压倒对敌人的恐惧,转化为一种狂热的战斗力。
2. 集中优势兵力,形成突破点:通过强制推进,可以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某个突破点上,形成局部优势,试图撕裂敌人的防线。
3. 震慑敌军:看到一支宁死不退、悍不畏死的敌军冲锋,即使是数量占优的敌人也可能在心理上受到冲击,产生动摇。
4. 避免被分割包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敌军意图将己方分割包围并逐个歼灭,强制前进可以避免被包饺子,维持部队的完整性(尽管是绝境下的完整性)。
5. 制造混乱:高强度的冲锋和不顾一切的战斗,本身就能在敌阵中制造混乱,为己方争取一些机会。

巨大的风险与潜在的劣势(为什么极有可能失败):

1. 高昂的伤亡率: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风险。部队在没有有效掩护、没有火力支援、缺乏战术机动的情况下,直面绝对优势的敌军,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部分士兵爆发出超常勇气,也难以抵挡数量和火力上的压倒性优势。
2. 阵型崩溃与混乱:在极端压力下,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可能因为伤亡过大、指挥失灵、通讯中断等原因而崩溃。强制前进指令反而可能加剧这种混乱,使得部队变成一群各自为战、被敌人轻易消灭的个体。
3. 战术上的自杀:缺乏有效的战术配合,如火力支援、侧翼掩护、欺骗性佯攻等,单纯的“肉搏”式推进,面对有组织的阻击,无异于自杀。敌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用炮火、机枪等进行屠杀。
4. 指挥官的失误:如果指挥官下达此命令时,没有准确评估敌我实力、地形、天气等因素,或者缺乏实现突破的有效手段,那么这个命令本身就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5. 军队的士气与忠诚度:虽然旨在提高士气,但“后退格杀勿论”的命令本身就充满了压迫和恐惧。如果士兵对指挥官的信任度不高,或者觉得这是无谓的牺牲,这种命令反而可能导致哗变或士气彻底崩溃,出现“前方敌人打不死,后方自己人先砍”的惨剧。
6. 无法应对防御工事:如果敌军设置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纵深阵地、反坦克壕等,单纯的步兵冲锋是难以逾越的。

影响击破敌军阻击的关键因素:

要使这个极其冒险的指令有机会成功,需要满足一系列非常苛刻的条件:

1. 军队的素质与训练水平:
极高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士兵必须经过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军事训练,对指挥官有绝对的忠诚,并且理解此次战斗的战略意义(例如,这是最后的防线,如果突破不了,整个国家就完了)。
精湛的作战技能:即使是冲锋,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战斗技巧,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协同作战(虽然命令限制了机动)。
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极度的压力、恐惧和伤亡,不因战友的倒下而溃散。

2. 指挥官的能力与判断:
对敌我实力和战场的精准评估:指挥官必须非常清楚敌人的优势有多大,己方的实力有多弱,以及是否存在哪怕一丝丝的突破机会。
选择正确的突破点:这个“前进”的方向必须是敌人防线中最薄弱的环节,或者有着战略上的关键意义,值得用如此大的代价去争取。
配套的战术支援:即使只许前进,也需要尽可能的火力支援(炮火、航空兵)、战术欺骗、或者在突破后能迅速巩固阵地的计划。例如,在进攻发起前进行集中炮火准备,或者在突破敌军第一道防线后,立即有后续部队跟进巩固。
对执行的控制力:如何确保“后退格杀勿论”的命令能够有效执行,而不会演变成内乱。通常需要专门的执行部队(宪兵、预备队等),并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3. 敌军的状况与应对:
敌军士气:如果敌军士气不高,或者其防线存在薄弱环节,或者敌军的指挥出现失误,都可能为进攻方创造机会。
敌军的防御强度:如果敌军的阻击只是象征性的,或者缺乏有效的反击手段,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面对“绝对优势”的敌军,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地形与环境:例如,能否利用浓雾、夜色、地形掩护来进行有限的隐蔽和突击。

4. 战略层面的考量:
“不成功便成仁”的绝境:这个战术只有在“不成功则国家灭亡,不抵抗则全军覆没”这种极端情况下才可能被考虑。如果仅仅是为了占领一个普通阵地,那么这个指令就是不负责任的。
对后续部队的影响:一旦这支部队被消灭,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历史上的类似例子与反思:

虽然没有完全百分之百符合“后退格杀勿论”的例子,但历史上有很多“绝境作战”的案例:

古代的“背水一战”:例如韩信破赵之战。赵军处于绝对劣势,韩信将其主力置于背水阵,逼迫士兵为求生而战。但韩信也同时派兵袭破赵军粮道,并运用了其他战术,并非纯粹的“只许前进”。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中有“一步也不能后退”的命令,违令者将被处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士兵的抵抗意志,但其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这个命令,而是苏军坚韧的意志、城市的复杂地形以及德军后勤补给的断裂等多种因素。

结论:

“战斗中面对绝对优势敌军阻击,只许前进,后退格杀勿论”的指令,从理论上讲,有可能在极其特殊且苛刻的条件下击破敌军阻击。它试图通过制造绝境来激发士兵的生存本能和战斗意志,将其转化为一种“狂战士”般的力量。

然而,这种战术的风险极高,成功率极低,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部队的覆灭。它是一种极端的、孤注一掷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并且对成功有一丝渺茫希望时才可能被考虑。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队的素质、指挥官的判断、战场条件以及敌军的弱点,而通常情况下,它更像是一种悲壮的、带有巨大牺牲的尝试,而非一个具有较高成功概率的有效战术。

简而言之,它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但这条道路上,某些绝望的战士或许能爆发出超越死亡的力量。然而,即便如此,也需要战场上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真正“击破”敌军阻击,而非仅仅是被屠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败敌军是靠杀死敌军,没听说靠突突自己人的。。。

user avatar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1809年俄瑞战争的赛瓦尔(Sävar)战斗里还真出现过这种状况。

当时情形大体如下,俄军的卡缅斯基伯爵临危受命,负责指挥攻入瑞典本土的俄军,按照瑞典官史记载,当时双方战区内兵力对比大约是瑞典-英国联军的26850人对俄国8000人(Sveriges krig åren 1808 och 1809第9卷329页),瑞典考虑的自然是尽可能重创乃至歼灭孤立的卡缅斯基部,争取更好的和谈条件,于是就利用海军优势把瓦赫特迈斯特伯爵麾下将近8000陆军输送到俄军后方,准备来个合围。

为了突出重围,卡缅斯基主动发起赛瓦尔战斗,猛攻瓦赫特迈斯特,按照卡缅斯基后来的说法,“要是没法突破,我们就得扔下包袱,轻装从拉普兰翻山回国了”,随后,根据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的俄方官史记载,出现了著名的大炮督战状况:

瓦赫特迈斯特伯爵出动两个营攻击俄军左翼,结果这些部队被困在密林当中,(俄军)第23猎兵团将其击退。该团虽然接下来追击瑞军,但并不十分积极,于是卡缅斯基伯爵下令对它发射两发霰弹。

赛瓦尔之战最终以俄军获胜告终,瓦赫特迈斯特也只能上船跑路,瑞典官史在第9卷395页评价如下

如果要对赛瓦尔战斗做个评价的话,那只能说是意志更坚定的一方取得胜利。卡缅斯基的决心和必胜信念击败了瓦赫特迈斯特的迟疑和绝望。

所以这里只能引用一下丘特切夫:“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

user avatar

“只要我不计代价就能取得突破”

。。。。。。

同学你中二漫看多了,应该放下漫画去玩会儿游戏,硬顶就能过关你玩游戏为什么还会输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