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杉山正明所写的蒙古历史书籍内容是否可靠?

回答
杉山正明教授的著作,尤其是关于蒙古历史的部分,在学术界是享有盛誉的,其研究成果通常被认为是相当可靠和具有深度的。要深入了解其可靠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严谨的学术训练: 杉山正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拥有深厚的东洋史(特别是蒙古史)研究功底。他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熟悉原始文献,并运用历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史料解读的审慎: 蒙古历史的研究,尤其依赖于大量的中文史料、波斯文史料、以及少量的突厥文、畏兀儿文等。杉山教授在处理这些多语种、多文化的史料时,表现出高度的审慎。他不会简单地照搬,而是会细致考证,辨析史料的性质、作者的立场、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例如,对于元朝官方史书的记载,他会结合其他同时期的非官方史料,或是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史料,来还原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叙述。
批判性思维: 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和研究者视角的影响。杉山教授的优点在于,他对史料的解读并非盲目,而是始终带有批判性。他会关注史料的“未言之语”,去思考为什么某些事情被记录下来,而另一些则被忽略。他对“正史”的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也有深刻的认识。

二、 核心观点与研究突破:

杉山教授的研究并非只是对已知事实的梳理,更在于他提出的独特视角和对一些传统观点的挑战,这些都经过了学界的检验:

“征服者”的视角转换: 传统的蒙古史研究,尤其是西方学界,有时过于强调蒙古人的“野蛮征服”和对被征服地区的破坏。杉山教授则更倾向于从蒙古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例如他们的军事组织、政治制度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他会强调蒙古人作为“管理者”和“整合者”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世界帝国”的宏观视野: 杉山教授将蒙古帝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帝国”框架下进行考察,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军事征服者。他关注蒙古帝国如何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商业、技术、思想的交流,对后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会深入分析“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的实质,探讨其对全球化进程的早期贡献。
对元朝的再评价: 尤其在对中国元朝的研究方面,杉山教授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他不会仅仅将元朝视为一个“外族统治”的时期,而是会深入分析其作为一个“世界性王朝”的特点,探讨其统治策略、民族政策、文化融合等复杂议题。他对元朝官僚体系、经济政策、对外关系等都有深入的剖析,展现了元朝统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三、 证据支持与学术反响:

史料的支撑: 杉山教授的书籍通常会详细引用所依据的史料,包括原文的片段和注释。这使得他的论证过程清晰可见,也方便其他学者进行核查和检验。
学界的评价: 杉山教授的作品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在日本、中国、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蒙古史研究者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的观点经常被引用,并成为许多后续研究的起点。虽然学术研究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和争论,但他的核心论点和研究方法是被普遍接受的。

四、 需要注意的地方(并非质疑,而是对研究的理解):

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都有其时代和个人视角的局限性。杉山教授的解读虽然深刻,但历史的解释是开放性的,其他学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补充或修正。
语言和文化隔阂: 尽管杉山教授精通多门语言,但要完全无障碍地理解所有文化语境下的细微之处,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的解释会带有他所理解的文化视角。

总结来说, 杉山正明教授的蒙古历史书籍,以其扎实的史料运用、深刻的分析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学界被认为是 非常可靠 的。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蒙古帝国历史的认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跨文化交流和帝国运作模式的全新视角。阅读他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塑造了世界历史的伟大时代。

如果你要阅读他的著作,可以关注他对史料的考辨、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叙事,以及他如何将地方性的历史事件置于全球化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这些都是其研究深度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3篇评论:

北大历史系主任张帆的评价


记者:杉山正明认为忽必烈王朝是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开端。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与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一方面讲元朝经济有停滞甚至倒退,另一方面也有所谓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怎么理解他的说法? 张帆:我读了前几年翻译过来杉山先生的几本著作,不知道翻译得是否完全准确。他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不过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破除汉族中心论,是有道理的,但有时过于拔高辽金元三朝,而且为了拔高辽金元不恰当地贬低宋朝,让人难以同意。他对于忽必烈发展对外贸易的举措十分赞赏,这也没太多问题,但认为忽必烈具有“经济立国”思想,征服南宋和发动海外战争都是为商业目的服务,也很难成立。在他笔下,忽必烈具有某种超越当时历史背景的现代意识,恐怕是太理想化了。

————————————————————————————

蒙古族学者 乌·额·宝力格 的评价:

新刊 | 乌·额·宝力格:“实际存在的”与“存在主义的”蒙古史

我们注意到,杉山正明在其众多的书籍中没有响应冈田英弘的关于蒙古人创造并书写世界史的理论,实际上没有一次提及这个同行前辈,这一点让人感到意外,但是其观点没有多大不同。他们的区别是:尽管两人都在挑战欧洲中心史观和中国天下史观,但冈田英弘承认蒙古人有自己的世界历史观,而杉山正明则忽略了这点,游牧民被认作是没有文字历史的人们,他们的世界史要由杉山正明来调动他的多语言才华来描绘(据说,在日本蒙古史研究领域中他最擅长解读波斯语文献)。其实他对欧洲史观和中华史观也并没有任何阐述和分析,只是用一些如“没有道理的”等形容词来驳斥,取而代之的是其所谓“实际存在的”历史。虽然他有将繁乱无章的历史以游牧为中心理出头绪并娓娓道来的能力,而且其所要的效果已经达到,即证明了世界史不把游牧民的贡献放在重要地位则不能成立,但游牧人或蒙古人自己究竟怎么想的,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世界观如何我们则无法在其众多的书籍中得知。这一点倒有点让人失望。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游牧集团如同机器般在运作。在杉山正明的游牧民世界史里,没有具体人物,即便“挑战”世界史的忽必烈这个人究竟怎么想的也是粗线条勾勒的。我们可以看出杉山正明的世界史有点像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t),他本人憎恶偏见,他要书写去除了迷雾的实际存在的历史,就如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结构功能主义政治人类学家们要摒除所有的文化偏见,在抽象的天平上找出非洲政治系统,使之有科学的可以比较的价值一般。历史不久即证明这种政治人类学行不通。所以,杉山正明对于实际存在的历史的追求可能导致他不能解释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如果有发展的过程,那也是由他个人以超人的能力鸟瞰全球而展现的。

毋庸置疑,杉山正明的一大观点是“蒙古时代”概念的提出。这个时代不是指欧洲中心主义历史中,或是中华中心主义历史中的“插曲”,而是有自己承前启后的时代。其前面的时代是所谓“欧亚大陆时代”,而后面是游牧民为中心的世界史。我对这点没有质疑,问题是游牧民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个“时代”概念是他的概念而不是游牧人的概念。当然,蒙古人自己的史学史中不是没有时代概念,只是这个时代是十六世纪佛教流入蒙古之后以佛教转轮王的继承展开的,先是印度,后来是土伯特,最后到了蒙古。这个蒙古族本土史观,因为不是杉山正明认为的实际存在的历史,所以不可能进入他的蒙古世界史中。但问题是蒙古人的这个历史观又的的确确引导了元代以后蒙古与西藏和满洲以及中原的历史发展。

正因如此,杉山正明的“实际存在的”历史虽然以最真实的面目出现,虽然是以平反蒙古人的历史为宗旨写出的历史,但它可能不会得到蒙古人的普遍认同。我们可以说文明是有偏见的,偏见的历史观可能会歪曲历史,但是历史观,不管对或错,是一种行为(act),它将不仅仅歪曲历史写作,而且歪曲的历史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历史书写对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实施塑造或改变。比如信仰藏传佛教后的蒙古人世界观导致其不再与穆斯林认同,尽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全赖穆斯林商人对帝国经济进行管理。


……


但是,所谓帝国在种族/民族以及地域上表现出来的超越性的论断值得商榷。作为世界帝国的蒙古帝国也许从表层看符合这一论断,问题的关键是,帝国时代的蒙古人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群体观念,没有任何土地概念?我们且对杉山正明的论述稍做分析。首先他对种族或民族的定义是生物的,尽管他没有给其做任何解释。的确,由于他的几本书没有注解,其资料和概念的出处没有任何解释,给人一种原创感,所以要解读他认为是常识的概念以及比如“难道不是这样吗”一类的修辞,我们得竖起耳朵来。正是因为他确定种族/民族的生物性原则导致他对蒙古的超越种族/民族进行两种解读。第一,蒙古帝国内用了很多非蒙古人,而且都是高官。这是所谓的能力主义,除了皇帝或可汗的宝座不能由外人碰以外,谁有能耐谁上。第二,蒙古这个所谓的共同体是开放的。在《游牧民的世界史》第六章中专门有一小节讲述蒙古这个名称以及意识,我们不妨进去探个究竟。

……


在蒙古征战以及统治中很多人愿意攀附蒙古,穿蒙古服装,取蒙古名,想成为蒙古人,比如,汉人中有叫“刘脱因不花”“王哈剌章不花”的。大德八年(一三〇四)到延右三年(一三一六)的十二年间,元代朝廷先后三次下达了不许汉人冒充蒙古人的禁令,这些禁令不正是在说明蒙古是个设限的共同体,在帝国中是个有特殊地位和权力的群体,保护自身的利益是任何以群体的方式占领并统治异国他乡,从而建立超越种族地域的帝国的首要任务吗?被朱元璋驱逐后的蒙古人能退守到“祖宗根本之地”的岭北省等地,而这块地方的大部今天又是蒙古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域,这不正说明了蒙古人在超越地域的同时保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吗?

杉山正明和冈田英弘对中国古代朝代的族群组成部分有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朝代,很多都是游牧民建立的,我们熟悉的辽金西夏元清不待说,就连明朝也继承了蒙古的遗产。他们这个表述的目的可能是要一箭双雕:一是证明游牧民超越了种族和地域;二是说中国的所谓文明是由游牧民进入中国后支撑并发扬光大的。这看来真是有点挑战的意味。但是,可能会令他们失望的是,读到这些的中国人并不惊讶,因为中国学术界早就有这类的言论;挑战传统的华夷区别,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潮。首先有考古学家苏秉琦的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一九八九年人类学家费孝通从中获得启发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说历史上北方游牧人和中原人通过战争和贸易自在地成了中华民族,而一八四〇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后他们自觉地认同了中华民族。最近,赵汀阳在其《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二〇一六)一书中更是提出中原是个巨大的资源所在地,就像不停的漩涡,用自身难以抗拒的诱惑来卷吸着众多边缘的政治势力来前仆后继地逐鹿中原,但是他们有来无归,都变成了中国人。赵氏的中国是个完全开放的只能来不能去的世界,中国人由被卷进来的所有族群聚合,超越了种族隔阂,“形成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存局面”。他提醒我们:“黄帝所部原为北方游牧部族,而后成为中原核心部族,这一点不可不察。”看来杉山正明的漩涡论和赵氏的漩涡论有的一拼,一个用杂糅术,另一个用“吸星大法”来吸纳融化掉游牧民。


杉山正明在其著作中犯了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就是把蒙古的“不战”当作是“不能战”,将超越种族/民族和地域当成没有或是放弃种族/民族或地域意识。这个概念的混淆导致了他想象中的实际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出入。为了批判今天的民族—国家制度下的狭隘的种族/民族仇杀,以及各个国家以民族的名义占山为王的恶习,他用游牧民或蒙古人来说事,虽然很有意思,但将他们推到一种道德的高度,我倒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游牧人的后代也不必因此而感恩戴德。因为这样打造出来的游牧民是个抽象的,没有思想,不知疼痛的战争机器(虽然被莫名其妙地认为是怕死的)。对游牧民的这种浪漫想象并赋予他们崇高的历史使命其实不是杉山正明的原创。早在八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精神病学者葛塔里(Félix Guattari)就调动漫游于边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的“战争机器”来对抗定居式国家政权或“国家机器”。他们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中文版二〇一〇年,姜宇辉译)一书中写道:“人们写作历史,但却总是从定居的视角出发,并秉承某种统一的国家机构的名义,甚至当他们谈论游牧民族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所欠缺的,正是一门游牧学(Nomadologie),它与历史学相对立。”他们要创建的游牧学有萨索和维拉尼(Robert Sasso & Arnaud Villani)在《德勒兹词汇》(The Vocabulary of Gilles Deleuze,2012)中总结的如下特色:没有障碍的平滑空间以及非条纹状的空间,如沙漠;排除管辖地域的逃逸路线;绝对的无法测量的速度和可动性;全然外在于国家的游牧战争机器。杉山正明(和冈田英弘)的世界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写的,游牧民或蒙古人只是他们批判民族—国家或民族主义的“战争机器”而已。因此,不管在德勒兹与葛塔里的游牧学中,还是在杉山正明与冈田英弘的游牧民/蒙古世界史里,抑或是在赵汀阳的“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里,游牧民都不会有为自己存在的意图和必要,在那里他们要么不停地反抗国家,要么超越一切为世界一体化前仆后继,粉身碎骨,要么无休止地羡慕中华而忘乎自我。这或许是杉山正明与冈田英弘在中国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不可不察”。


————————————————————————————

历史爱好者 史海悠游 的评价

再一次领略了“杉山正明”式的“学术著作” 由于以前连续在阅读杉山正明的书后有“上当”之感,故而去年底社科文献甲骨文又一次推出他的所谓“两卷本”著作《蒙古帝国的兴亡》时,即打定主意不收了,故而一些网友来咨询该书品质时,咱也无从说起。 也巧了,过年去一亲戚家,在其书架上见到了此书,遂利用大家饭后打麻将的一下午到晚上时间,通读了一遍,总算有了印象。(两卷本这么短时间能读完吗?一般概念上绝不可能,但这书不但开本小、页数少,字行间距还大,终成可能,这就是我上面用所谓的“两卷本”的意思)。 本书开篇作者用了相当篇幅强调了伊儿汗国拉施特主持编纂的、用波斯语写就的《史集》的重要性,称之为“若没有《史集》,蒙古的历史无从谈起。人类历史上一部空前的史书。。。。即使在它之后,世界上大概也没有任何一部史书可以与之匹敌。它不愧是在蒙古这个前无古人的政权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前无古人的庞大历史书”。本人也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三卷本《史集》,诚然,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的基础及取材相当多地来自于《蒙古秘史》和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等典籍,作者全书故意抛开这些著作,单单强调没有拉施特的著作,蒙古史“无从谈起”,是不是有误导读者之嫌?且在评价中用了很多煽情之极的语句,在学术著作中是不是显得不够客观、严谨?(同样的语句,也出现他评价俄国学者巴托尔德的篇章,说他“明显比其他学者高出一大截”云云)。 在论及成吉思汗的出现及统一蒙古的篇幅中,杉山正明几笔带过,却专门强调了“至今为止,该领域虽然已存在不少优秀的著作和学说,但大多都是局限于研究人员和自身个性的见解、感想、评论和讲述。”(就不知他这部是不是超脱出这个层面呢?) 蒙古攻伐金朝、西夏乃至西征的诸多战役,在这部篇幅有限的著作中,自然只能简略叙述,而作者本着其一贯的史观,又拿出相当篇幅说明历史上对蒙古西征的诸多大屠杀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其理由一是穆斯林史家出于仇恨而夸大其词;二是蒙古军队为恐吓反对者而“刻意为之的恐怖战略”。(对伐金、西夏战役中的屠城,则选择性失明了)。甚至拿赫拉特、内沙布尔等帖木儿王朝期间繁盛的中亚城市,作为反驳中亚地区被蒙古西征破坏殆尽的依据。。。。可惜的是,杉山最终拿不出可靠的论证手段,只能以“得出一个完全准确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一句以蔽之。 对窝阔台汗时期蒙古高层间的力量对比和矛盾,以及对拖雷的谋害、三头体制的形成等等,杉山的见解和假说比较有特点,只是缺乏论证。但他对中书省架构和权力分布的论述,则过于武断和肤浅,和李治安先生的专著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尤其对耶律楚材的描写,竟然以《史集》等波斯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述,就否定了其的权位和历史地位,还用了“爱慕名号虚荣”、“狐假虎威”等词汇以辱之,完全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态度。 超强的想象力或许是优秀史家的一种禀赋,但完全没有论证或无法论证的想象是不能作为结论的。杉山此书中这样的结论性假说很多,例如P66页阔出南征,作者直指阔出是非自然死亡;还有下卷中说元武宗海山死于亲生母亲和弟弟的谋害等,我看到后都是大吃一惊,但果然作者后面自陈皆为无法证明的假说。在为拔都西征过程的屠杀事件辩护时,杉山不但重复提出上面已经提过的“通过恐怖战略以达到不占屈人之兵”等理由外,在论及匈牙利布达和佩斯两城遭到的破坏时,居然敢说“曾被贝拉四世拉拢又被当作危险分子遭到肃清的钦察流亡团体,也开始对匈牙利人进行烧杀抢掠。到底是蒙古人还是钦察人造成的破坏更大,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在叙述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如何聚集力量以及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及正统与否、忽必烈登位后整个蒙古世界中各家族势力的分布等篇幅,是杉山此书中难得的叙述全面、分析深刻的部分;之后在简述旭烈兀汗西征波斯的段落中,分析其故意缓行以及造势的战术等,比较精彩,我以为这些是全书中不多的值得细读的部分。 全书可找的BUG实在太多了,由于当时读书时间有限,读下卷时没有记录心得,这里也就无法给大家展示了。总之,杉山正明这本《蒙古帝国的兴亡》还是不像是学术著作,抒情和臆断成分过多,他本人在后记中承认:“在一段叙述过后,本应该附有明确和大量的参考文献及取证过程,但我大多予以省略。。。。若是一一写成论文形式,那么推进研究本身的时间就不够了。很幸运,我可以在本书中以“预支”结论的形式来一次性叙述整个过程”。好一个“预支”结论的方式,相信读过他著作的读者们和我一样,算是受教了,呵呵。 就我个人读过的不多日本学者的蒙元史著作中,无论是和田清、还是森川泽雄的著作,尽管受时代限制,结论或有谬误,但扒梳史料的细致、论证过程之严谨,均非杉山正明几本汉译著作可比,这样的书能却得到国内不少颇有声望的学者的推荐,难倒仅仅是为其大胆而又有所指的“新颖史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杉山正明教授的著作,尤其是关于蒙古历史的部分,在学术界是享有盛誉的,其研究成果通常被认为是相当可靠和具有深度的。要深入了解其可靠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严谨的学术训练: 杉山正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拥有深厚的东洋史(特别是蒙古史)研究功底。他接受了严谨的学.............
  • 回答
    关于杉山正明精通16门语言的说法,虽然在一些网络资料和访谈中有所提及,但我们需要对此持谨慎态度,并深入探究其真实性。首先,明确“精通”的定义至关重要。语言的精通程度可以有很多层次,从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到能够进行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甚至能理解和运用细微的文化和语言习俗,这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如果“精通”.............
  • 回答
    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哦,您提到了这本让我当年也颇为震撼的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书确实如您所说,带给人一种“颠覆性”的认知,因为它挑战了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视角,尤其是关于元朝和它所构建的世界体系。您问我看过这本书吗?可以说,我“接触”过它,并且对它提出的核心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我不是.............
  • 回答
    杉山正明先生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蒙古帝国为何能统治世界》(以下简称《疾驰》)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且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试图解释蒙古帝国何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崛起,并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核心论点与独特视角: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杉山先生对.............
  • 回答
    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将“香香”误听成“杉山”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与其说是“重大事件”,不如说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小插曲”,但也确实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事情的原委:当时,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到了“香香”这个名字,而华春莹在回应时,却将其听成了“杉山”。“杉山”在日本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 回答
    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山杉惠子之所以要揭露希恩斯,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个人情感的驱动,也有对人类存亡的深刻考量,以及对希恩斯行为的道德评判。她的行为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直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命运。以下将详细讲述山杉惠子揭露希恩斯的原因:1. 对叶文洁情感的报复与保护: 叶.............
  • 回答
    作为日本摄影界的三座大山,杉本博司、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他们的名字总是被一同提及,这并非偶然。他们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摄影语言的深刻探索,在日本乃至世界摄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式。要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首先便是他们都站.............
  • 回答
    杉田智和先生在荧幕前给人的印象,常常是那个声音辨识度极高、塑造角色时既能放飞自我又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抓住角色精髓的声优。然而,回归到“平日里”这个关键词,抛开角色滤镜,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往往需要从他自己的一些言谈举止,以及圈内的一些评价中去捕捉。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杉田智和先生平日里的样子,大概会.............
  • 回答
    .......
  • 回答
    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知名私募基金经理高杉在夜跑途中不幸失踪,警方今日确认其已离世。这无疑是在金融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作为一名身居高位的私募基金经理,高杉的失踪和死亡绝非简单的个人意外。他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他背后牵扯着庞大的资产、复杂的利益链条以及无数双审视的目光。因此,.............
  • 回答
    关于“杉科中水杉最为进化”这个说法,其实更准确地讲,是说水杉在现代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常常被视为一个非常特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代表,它的“进化”体现在其孑遗属性和在植物演化链条中的特殊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杉科里“最进步”的,科学上“进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物种在适应环境.............
  • 回答
    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这两个名字在日本战国史上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较量,尤其是那被称为“川中岛之战”的五次对决,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更厉害”的层面,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为人和治国之道,以及他们之间独特的羁绊。上杉谦信:战神还是僧人?上杉谦信这个人,真的很难用简单.............
  • 回答
    没有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在统一日本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无疑会给其他势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上杉、毛利、长宗我部、北条、岛津、伊达这六家而言,如何在织田家强大而统一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谋求生存,甚至发展壮大,将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上杉家:守住北境,伺机而动上杉谦信(或其继承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织.............
  • 回答
    讲到上杉谦信,可别只记得他那个“越后之龙”的名号,和那个对武田信玄喊着“敌手”、“挚友”的战国奇男子形象。真实的上杉谦信,远比这些标签要来得复杂和立体。他的一生,就像他信奉的毗沙门天一样,充满了光明与黑暗,神圣与世俗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他的出身。他本名叫长尾景虎,是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的第四个.............
  • 回答
    关于上杉谦信的性别疑云,这确实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之所以会有这种怀疑,主要源于史料的记载、他个人生活习惯的特殊性,以及后世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的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说说,希望能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的视角,而非冷冰冰的AI叙述。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男性的社.............
  • 回答
    如果上杉和也活了下来,那么《棒球英豪》的故事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大的改变当然是达也的内心。和也的死,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彻底撕裂了达也一直以来看似懒散、实则压抑着的天赋。那个总是站在弟弟光环下的达也,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创伤后,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自我。如果和也活着,达也可能会继续在哥.............
  • 回答
    杉果年度游戏评选,一个汇集了玩家期待、制作心血与市场表现的舞台,今年却出现了一个让不少玩家颇感意外的结果:《原神》未能摘得桂冠,反而是《美少女万华镜5》笑到了最后。这个结果,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结果,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作品本身的特质说起。《原神》.............
  • 回答
    关于新加坡对余澎杉(Amos Yee)的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言论自由、网络言论的界限、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新加坡的法律和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余澎杉事件的起因和发展:余澎杉,一个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因为其在YouTube上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读者情感、作品类型、作者与读者关系等多个层面。把江南写死上杉绘梨衣和尾田荣一郎画死艾斯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先,咱们得承认, “骂成狗” 和 “没人骂” 这两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背后反映的读者情绪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江南写死上杉绘梨衣会引起那.............
  • 回答
    这两年国产喜剧片市场起伏不定,好的作品并不多见,所以当听到葛优、乔杉主演,赵薇监制的《两只老虎》即将上映时,我心里还是挺期待的。 葛优老师的喜剧功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表演风格自带一种“京味儿”的幽默,总能把生活中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又哭又笑。乔杉也是这几年国产喜剧中非常有辨识度的一位,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