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国产疫苗可以管15年,进口疫苗可以管30年,这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保护年限的说法,即“国产疫苗管15年,进口疫苗管30年”,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也不严谨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它混淆了一些概念,并且疫苗的保护年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真实的疫苗保护年限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有这种“15年 vs 30年”的说法?可能的误解来源:

1. 特定疫苗的比较: 也许有些人是在对比某一种或几种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保护效果,并且恰好这两者在某个研究或报告中显示出不同的保护年限。但这就好比说“国产手机跑分比苹果高”一样,是特定型号的比较,不能代表所有国产和进口手机。
2. 技术路线的差异: 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多种多样,比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等。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类型、持久性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些早期的疫苗可能保护年限较短,需要加强接种;而一些新技术路线的疫苗,其长期保护效果仍在观察中,但理论上可能提供更持久的保护。
3. “保护”的定义模糊: “管”是什么意思?是指完全不被感染?还是指即使感染症状很轻微,不会发展成重症?“保护年限”通常指的是维持一定水平的免疫记忆,足以在遇到病原体时快速启动免疫反应,从而预防重症或死亡。这个“一定水平”的标准不同,得出的保护年限也会不同。
4. 宣传和营销的偏差: 在疫苗上市初期,为了推广疫苗,可能会有一些基于早期研究数据的宣传。同时,一些人也可能出于对进口产品“更好”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放大或传播这种差异。
5. 对研究数据的解读偏差: 关于疫苗保护年限的研究,通常需要长期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追踪。研究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可能某个阶段的研究数据显示某种疫苗保护年限较短,而另一款则有更长的预测期,但这些数据都可能随着新的研究进展而变化。

疫苗保护年限的真相:它是怎么决定的?

疫苗的保护年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出厂保质期”,它是一个动态且多因素决定的结果:

1. 疫苗本身的特性:
抗原的稳定性: 疫苗中用于激活免疫系统的抗原(如病毒的片段、灭活的病毒等)是否稳定,以及它们在体内的降解速度,都会影响免疫反应的持久性。
佐剂的使用: 有些疫苗会加入佐剂,佐剂可以帮助增强和延长免疫反应。佐剂的种类和剂量也会影响保护年限。
技术路线: 如前所述,不同的疫苗技术路线可能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如抗体滴度、细胞免疫)和持久性不同。
2. 人体自身的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的形成: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如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警惕,一旦再次遇到病原体就能快速启动免疫反应。免疫记忆的“深度”和“广度”是关键。
个体差异: 不同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年龄、健康状况、遗传背景等都不同,这会导致接种同一款疫苗后,保护效果和持久性也存在个体差异。
3. 病原体的变异:
抗原漂移和变异: 如果病毒或细菌的抗原性发生显著变化(变异),那么之前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就无法有效识别和中和新的变异株,导致疫苗保护效力下降,甚至失效。这也是为什么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更新的原因。
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的传播能力、致病性等也会影响疫苗的实际“使用寿命”。
4. 研究和监测体系:
临床试验: 疫苗在上市前会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但这些试验通常有设定的观察期。长期保护效果需要通过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来持续评估。
真实世界数据: 对接种人群进行长期跟踪监测,收集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数据,是评估疫苗真实保护年限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对突破性感染(疫苗接种后仍被感染)的分析。
加强接种策略: 基于长期的监测数据,监管机构和科学家会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加强接种,以维持或提高保护水平。

以新冠疫苗为例,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对于新冠疫苗,关于保护年限的说法就更为复杂了。无论是国产的灭活疫苗(如国药、科兴),还是进口的mRNA疫苗(如辉瑞、莫德纳)或腺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其保护年限都在不断被研究和更新。

初期研究: 在疫苗刚上市时,很多研究集中在疫苗的安全性以及早期诱导的免疫反应(如抗体水平)。基于这些早期数据,可能会有一些关于保护时长的初步估计,但这些估计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新数据的出现而调整。
变异株的挑战: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如Alpha、Delta、Omicron等)对疫苗的保护效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Omicron变异株出现后,许多疫苗对预防感染的效力有所下降,但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保持较高的保护力。这就使得“保护年限”的定义更加关键。是保护不被感染?还是保护不发展成重症?
加强接种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病毒变异和免疫衰减等因素,目前全球普遍推荐进行加强接种,以维持和提升保护水平。这意味着,单次或全程接种的“保护期”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加强针来延长。
科学的界定: 科学界通常不会给疫苗一个死板的“保质期”数字。更准确的说法是,疫苗在一段时间内(例如数月到一两年)能提供较高的保护力,但这种保护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病毒变异而衰减。何时需要加强接种,是根据实时监测到的保护效力和流行病学趋势来决定的。

总结:

“国产疫苗管15年,进口疫苗管30年”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过于简单化,而且可能带有误导性。

没有绝对的“多少年”: 疫苗的保护年限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受疫苗自身特性、人体免疫应答、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比较应具体到疫苗种类和技术路线: 即使是同一国家生产的疫苗,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其保护年限也可能不同。同样,不同国家的疫苗,如果技术路线相似,保护年限也可能接近。
科学依据是关键: 我们应该参考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信息以及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议,来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接种策略。
加强接种是趋势: 随着对疫苗和病原体认识的加深,以及病毒的变异,许多疫苗都需要通过加强接种来维持有效的保护。

因此,与其纠结于笼统的年限数字,不如关注疫苗的实际保护效果(尤其是对重症和死亡的防护),并遵循科学的接种建议,包括是否需要接种加强针。信息的来源和科学的解读是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孩打疫苗经常遇到医生的这类蛊惑,我学习的知识中,所谓疫苗,应该是身体通过消灭病毒而产生了抗体,难道国产抗体和进口抗体有什么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