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太监的武功那么高?他们的师父是谁?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很多人对太监武功高强的故事都颇有兴趣。不过,首先要澄清一点,虽然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塑造武功盖世的太监形象,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并非普遍现象。真正的太监群体,其日常生活和职责,更多是围绕宫廷服务展开,习武并非主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上就没有武功高强的太监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一些太监确实掌握了相当了得的武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闻,他们又是如何习得武功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 为什么会有“太监武功高强”的印象?

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很多武侠小说和历史演义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人物的传奇性,会刻意设定一些身怀绝技的太监角色。他们往往作为反派出现,武功高强,心狠手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太监,但其设定的“葵花宝典”和绝世武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与“阉人”相关的武功的联想。

此外,一些历史事件中,确实有一些太监在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掌握了军队或担任了护卫首领的职位。在那个时代,拥有一定的武力自保或执行任务是必要的,这也会给外界留下他们武功不错的印象。

二、 历史上的确存在武艺高强的太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历史上确实有太监凭借自身努力和特殊机遇练就了高强武艺。这背后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和途径:

1. 宫廷中的武术训练传统: 皇宫内部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以及培养一些身兼护卫职责的内侍,会设有专门的武术训练场所和教练。一些有心计、有才能的太监,能够凭借自己的机灵和讨好,进入这些“好差事”,从而有机会接触到武术训练。
“内侍”的武备: 宫廷中并非所有太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些负责皇帝或皇子安全、巡逻、传递紧急信息等任务的太监,通常会被授予一定的武器,并接受基本的防身和搏斗训练。例如,一些太监可能担任“勇士营”或类似的特殊侍卫部队的成员,这些部队的成员往往是经过挑选的,身体素质较好,并且接受过系统的武术训练。
“护卫”的职责: 某些地位较高的太监,如掌管宫廷警卫的领导者,自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武艺才能压服手下,并执行更危险的任务。他们会聘请或被指派武术名家作为自己的教练。

2. 特定的机遇和师承: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一个太监想学到高深的武功,必然需要有优秀的师父。而这些师父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可能:
宫廷御用武师或退役将士: 皇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会雇佣或招募顶尖的武术高手来教授宫廷侍卫,其中就可能包括一些太监。这些师父本身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或是军中的技击教头。例如,唐朝时期,就有一些太监因为掌握了兵权,或者因为与军方关系密切,得以接触到高深的军体武术。明朝的王振,虽然其武功并非绝顶,但他权倾朝野,确实也可能接触到当时顶尖的武术资源。
江湖隐士或落魄高手: 在一些特殊时期,可能有一些武艺高强的江湖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如避难、得罪权贵等)而隐居宫廷附近,或者被某些有权势的太监收为门客,以此为生。在这种情况下,太监便有机会拜他们为师,学习绝技。
家族背景或旧有底子: 少数太监在入宫前,可能出身于武术世家,或者曾经习武多年,只是因为家庭变故或其他原因才选择净身入宫。他们凭借原有的武术功底,在宫廷中更容易获得发展和被发掘。

3. 强烈的生存和权力欲望: 太监的身份特殊,在宫廷这个复杂而危险的环境中,他们没有后代可以依靠,只能通过依附权贵、积累财富和权力来获得安全感。而高强的武艺,无论是用于自保、执行任务,还是为了在权力斗争中获得优势,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种强烈的生存欲望会驱使一些太监不惜一切代价去学习武功。

4. 对“特殊武功秘籍”的追逐: 很多关于太监武功高强的说法,都与一些神秘的武功秘籍有关,比如传说中的“葵花宝典”、“辟邪剑法”等。这些武功的描述往往与“自宫”或身体的特殊状态有关,所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太监。虽然这些秘籍的真实性存疑,但在文学作品中,这为太监武功高强提供了绝佳的解释。例如,《葵花宝典》就明确指出“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使得学习这些武功的太监,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三、 他们的师父究竟是谁?

如上所述,太监的师父来源非常复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太监武术学校”或者“太监专用师父”。如果硬要归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宫廷体系内的专业武术教练: 就像现代军队有格斗教练一样,古代皇宫也会有专门负责训练侍卫和近卫的武术教头。这些教练往往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武术家。
军方的高级将领或退役名将: 一些有权势的太监,可能会与军队高层建立联系,甚至直接向退役的名将请教。这些将领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太监来说是无价的。
隐居民间的高人: 这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来源。如果有太监有渠道接触到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绝世高人,并能获得其认可,那么他们就能学到最顶尖的武功。这种可能性虽然较小,但在小说家笔下却屡见不鲜。
其他宫廷内的武术爱好者或高手: 在人数庞大的宫廷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人是武术爱好者,甚至本身就有些武艺底子。一个有心学的太监,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甚至帮助他们,来获得指点。

总结来说, 太监武功高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外。他们的武功来源并非单一,往往是宫廷内部的系统训练、特殊机遇下的名师指点,以及自身强烈的生存和权力欲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那些令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武功秘籍,更多是为文学作品增添色彩,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特殊群体掌握绝技的一种想象和猜测。

与其说他们有“太监的师父”,不如说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当时最优秀的武术资源和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这背后,展现的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奋斗、机遇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出名的太监名将和太监高手,除了最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还有寺人披、张蚝、杨思勖、童贯、董海川……
因此,在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中,往往喜欢设置太监高手、东厂厂公作为剧情的大Boss,是有真实历史依据可循的。

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太监高手,在史料记载被称为“寺人披”,此人真名勃鞮,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亲信刺客,同时也是一名宦官,在当时被称为”寺人“。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胆识过人,智勇双全。

晋献公想除掉自己的儿子重耳,便派遣他去刺杀。勃鞮行动如飞,一天就赶了两天路程,以势不可挡之势,击败重耳身边的众多随从,割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翻墙逃跑,侥幸脱身。十二年后,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又派遣勃鞮去追杀在北狄的重耳,重耳被迫连夜逃奔、流亡他国。

又过了半年,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归国即位,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勃鞮拜见他,用齐桓公和管仲,说服了晋文公继续对他委以重任。此后,勃鞮查访反逆,举荐人才,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而当年对勃鞮束手无策的那些晋文公亲随,很多都成为重臣名将,也侧面说明了勃鞮的武艺高超。

东晋时期,北方前秦政权出现了一个战场上以一当百的太监猛将:张蚝。此人本是河东军阀张平的养子,力气能拉住黄牛,一跳可翻越城墙,因为与张平的妾室私通,事发后便毅然自宫,如此谢罪赢得了其养父谅解。

张平和前秦军开战时,张蚝单枪匹马,连声大呼,在万军阵中来回冲杀五次,秦军一军皆惊。
前秦天王苻坚悬赏重金,定要活捉张蚝,邓羌、吕光两大猛将联手将他擒获,张平闻讯兵士溃散,被迫投降。张蚝从此效力前秦,和邓羌并称”万人敌“,为前秦四处征战,统一北方,立下大功。

在前秦攻灭前燕的璐川之战中,张蚝与邓羌等轮番冲阵,所向无敌,大破三十万燕军,斩首俘虏五万余人。苻坚喜欢自比刘备,封丞相王猛为“武侯”,比之诸葛孔明,而邓羌、张蚝就被他比作蜀汉名将关羽、张飞。

唐宋时期,亦曾经有过几位威风赫赫的宦官名将,统领兵马大权,麾下万千虎贲之士。

如唐朝宦官名将杨思勖,被唐玄宗倚为爪牙,率平南方叛乱。安南梅叔鸾起兵反叛,战据海南,号称四十万叛军。杨思勖领十万唐军出马援故道,大破平之,封尸京观而还。

五溪蛮覃行章做乱,杨思勖率兵六万往征,讨平叛军,斩首三万,以功封虢国公。

邕州梁大海起兵反派,破宾、横等州,杨思勖挥军平之,生擒三千叛军,讨斩支党皆尽。

泷州陈行范起兵,破州县四十,自立为帝,杨思勖率领淮南弩士十万,将其一举讨平,坑杀叛军六万人。

杨思勖生性鸷忍,每战生得俘虏,必剥其面而吸食其脑髓,麾下将士惮服,如此杀伐暴戾,亦能活到八十余岁,寿终正寝。

北宋著名宦官统帅童贯,是另一宦官统帅、开建兰州城的李宪门下,身形魁梧,颐下生须,是史上极罕见的“长胡子的宦官”。他监军西北近二十年,在对西夏战争中颇有战功,如攻取吐蕃青唐部,收复六州,继而乘胜进攻西夏,连克积石军和洮州,北宋在西北版图达到历史最大。童贯以此功劳遂领枢密院事,权倾内外,时称“媪相”。

江南方腊起兵,童贯率军南下,斩杀方腊军七万,平定乱事。同时他又收纳辽国降人马植,力主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联合攻辽。

虽然童贯主持的两次伐辽战争都败于燕京城下,只能靠收买金国军队攻下并劫掠一空的城池,勉强算是"收复"了幽燕地区,宋徽宗还是以此给童贯进封广阳郡王,让他达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当金军两路大军南下时,童贯身为大宋全国军队最高统帅,却在主持北方重镇太原的防御战时,畏惧金军兵锋,不战而逃。童贯此前的名将神话彻底破灭,从此遭到举国唾骂,被认为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之一。

明朝初年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不止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同时也是中国史上最杰出的海军名将。

郑和率领的庞大舰队,纵横西海,威名远播,开拓万里海疆。所经之处,望风景从,土邦番王,无不臣服。郑和舰队多次出海,将今天的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变成了大明海军任意游荡的后花园,将今天的整个印度洋地区,都变成了大明海军纵横驰骋的竞技场。

在靠近赤道的苏门答腊岛,郑和舰队击灭海盗陈祖义势力,招募当地武装华侨,建立了大明直辖领土“旧港宣慰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南端的领土。偶尔有不服者,如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的国王,都被郑和舰队的“海军陆战队”轻松登陆活捉,灭其国而执其君长。

这段大明海军扫荡东南亚,称霸印度洋的历史,也是中国海军史上的无上荣光。

于此同时,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又在东北方向启用了另一位宦官名臣亦失哈,招抚海西女真和更北方的“野人女真”部族,建立了管理当地各部族的政府机构“奴尔干都司”,囊括今天东北、以及外兴安岭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的大片地区。

明宪宗时期,有少年宦官汪直得宫中万贵妃宠信,被明宪宗重用,先开西厂,后又领御马监,多次出任大军监军。

无论是对建州女真部犁庭扫穴,击杀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的“成化犁庭”之战,还是夜袭蒙古大汗营帐,斩杀蒙古摄政皇后满海都,令蒙古达延汗落荒而逃的威宁海之战,年龄未满二十岁的汪直作为大军统帅之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龙门飞甲》中的西厂厂督“雨化田”,历史人物原型就是汪直。

至于清末八卦掌高手董海川,据传为了给太平天国打探清宫消息,他毅然自宫,混进满清肃王府作了太监,之后不经意展现武功,与太极门一代宗师杨露禅战成平手。肃亲王大喜之下,升他为护院总管,七品首领太监。可惜太平军终究失败,令这位武学大师为国为民,不惜自残的苦心孤诣之心落空。

金庸先生短篇小说《鸳鸯刀》男主角,萧半和(萧义),和董海川经历类似,或许就是对这位武学大宗师的致敬。

既然真实历史如此,武侠电影和小说中那许多的太监高手,厂公boss,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