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的满汉之分,是国籍之分还是血统之分?

回答
关于清朝的“满汉之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籍”或“血统”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政治、文化和社会多重含义的区分,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点和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分析“国籍”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国籍”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是法律上确定的身份,与出生地、血统、归化等因素相关。但清朝时期,“国籍”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并不完全一致。

清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满清入关建立的清朝,其统治基础并非仅限于满洲族,而是试图融合和统治广阔的中华帝国。因此,它更多的是一个多民族帝国,而非一个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民族国家。
“国籍”与“属民”的模糊界限: 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其首要关注的是臣民的忠诚和对皇权的服从,而不是严格区分其“国籍”。满洲人、蒙古人、汉人,以及后来纳入统治的其他民族,都被视为“皇上之民”或“臣属”。

那么,清朝的“满汉之分”与“血统”有什么关系呢?

血统是“满汉之分”的重要基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满洲族的核心身份: “满洲”最初是指努尔哈赤统一的女真各部,他们是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洲人的身份认同,在初期是高度基于共同的语言(满语)、文化习俗(如服饰、婚丧嫁娶、渔猎生活方式等)、军事组织(八旗制度)以及对皇太极以来政治传承的认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所谓的“血统”或族源。
区分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满洲统治者在入关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特权,有意地将满洲人与汉人区分开来。这体现在:
政治地位的差异: 八旗制度是满洲统治的核心,八旗子弟在军事、政治上享有优先权。虽然八旗内部也包括一些汉军,但“旗人”与“民人”的身份界限在初期是明显的。
文化上的隔离: 满洲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满语、满文,要求满洲人保留其传统习俗,甚至禁止满汉通婚(虽然实际执行中存在变通)。这种文化上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满洲族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集团的凝聚力。
民族心理的隔阂: 尽管满清王朝提倡“满汉一家”,但在民间和知识分子阶层,始终存在着汉族对满洲统治者的疏离感和民族认同的差异。

然而,这种区分又并非纯粹的血统论,因为:

1. “汉人”的界定本身就具有包容性: 在清朝,“汉人”更多的是指那些被纳入清朝统治,并且承袭了汉族传统文化(语言、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的广大人民。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明朝遗民,他们虽然在政治上被征服,但其文化和身份认同仍然是“汉族”。
2. “满汉一家”的策略与融合: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统治者也积极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鼓励满汉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甚至允许满汉通婚(虽然有限制,但并非完全禁止)。许多满洲人也逐渐学习汉文、接受汉文化,甚至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与汉人差异不大。
3. “旗人”的复杂构成: 八旗制度并非全是纯粹的满洲人。除了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汉军八旗本身就是从明朝降将和他们的部队组成的,他们在血统上并非满洲人,但因为被编入八旗,他们在政治身份上被赋予了接近满洲人的地位。
4. 官员的任用: 尽管有满汉官僚体系的划分,但清朝也允许汉官进入高层,甚至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许多汉族知识分子获得了政治上的晋升。

所以,总结来说,“满汉之分”在清朝:

具有血统的根源: 满洲人是其政治和军事统治的核心,其早期身份认同与特定族源和文化紧密相连。
但更是一种政治和身份的区隔: 这种区分是为维护满洲统治者的政治优势和特权而设定的,通过八旗制度、文化政策等手段来加以维持。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界限变得模糊: 政治融合、文化交流以及“汉军”等特殊群体,使得“满汉之分”在实际操作中不再是纯粹的血统之分,而更像是一种政治身份和历史遗留的社会区隔。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清朝的“满汉之分”就像是统治阶层(满洲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上,给自己和被统治者(汉人)划定了一些界限,好让自己不至于被数量庞大的汉人同化得太快,保持住自己的核心力量。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界限也渐渐被融合和模糊了,尤其是在文化和语言上。说它是国籍之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更多的是一个政治身份的标识;说它是血统之分,也不完全是,因为有政治和制度上的强制性因素,而且“汉人”这个群体本身也包容了不同来源的人。

它更像是一种“统治者身份”与“被统治者身份”之间的历史性划分,而这个“统治者身份”恰好在历史初期是以特定的族群——满洲人——为代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八旗太君表示,我们什么时候拿汉民当人用了?

user avatar

一杭州八旗

1强占民房

清廷下令旗人圈占城内百姓的住宅为驻防营,驻防官员于是选择了城内自钱塘门至涌金门这个居民十分稠密的城区作为营址。据《康熙仁和县志》载:"此方之民,扶老携幼,担囊负签,或播迁郭外,或转徒他乡,而所圈之屋,垂二十年输粮纳税如故。

当地百姓被强行驱逐,对满人不满者极多。

1662年旗营官员再次准备以扩展驻防城来安置一些新调来的人员,杭州百姓闻讯极为恐慌。为了保住他们的房产,驻防城附近的绅民向地方官乞求允许其出资在旗营内为新来者建造房屋。时任巡抚的朱昌柞与旗营官员商讨后同意了这一请求。

2满汉互殴

第一次发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杭州城因驻防旗人在茶叶店与人口角,纠众滋事,殴伤近二十人,于是市人汹汹,自鼓楼至盐桥皆罢市最后赖仁和、钱塘两县令出为调停,乃始开市。直到乾隆年间,这样的兵民冲突仍然屡屡发生。

在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十九日,乾隆皇帝谕军机大臣等云:

朕闻杭州兵丁,因角口细故,与民人斗殴报复,抢夺铺户,竟至罢市。……杭城省会重地,有将军巡抚弹压,何至兵民互殴?如果有罢市情形,则兵民中必有棍徒为之渠魁,理应严加惩创。

杭州驻防八旗确实令杭州人生厌,仗着自己特权,在杭州城内胡作非为, 从1695年一直到1861年双方冲突不断,常年互殴,水火不容。

3放高利贷,侵占民田,开养蚕厂

“营债”指的是一种要求借款人以房产和家人做抵押的高利贷。旗人之所以有能力放债是因为清初他们在财政上颇为宽裕。

他们通过被称作“营线”的本地捐客把手中的银钱向杭州的升斗小民发放高利贷。迅速增长的利息常常使借款者无力偿还,旗人就乘机夺取他们的房产和妻儿,或迫使借款人投身旗营为奴。这种令人家破人亡的高利贷自然便杭城百姓极为反感。1682年,营债问题引起城北武林门附近的商民罢市抗议。而当一位目击此事的地方官逮捕了几个营线以平息众怒时,数十名旗人对他进行围攻并捣毁了他的轿子。

清末一位将军奏请朝廷取消春季演炮。有意思的是,他所提出的理由是演炮的噪音会震动地脉,并因此对杭州附近地区的农业和重要的养蚕业造成不利影响,而养蚕厂正是他的产业。

4成为地主

杭州八旗在18世纪初旗营马匹总数在一万以上,朝廷为此划分了大量土地作为马场。而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匹缩减至仅剩300多,这些空余的土地被八旗兵丁们出租给汉人种地,做起了地主老爷的美梦。

5结局

太平军第一次围城,旗营尽出所有之兵掠取民间,不分大小店铺、贫富居民之家,无物不要,口称非吾等打败发匪,尔等身家性命安得存全?如是者兵民抢夺约有十日。

杭州八旗最后被太平军和当地百姓一起杀绝,只留下46人。

第二荆州八旗

荆州八旗也放贷,也侵占民田,这些在下文中就不细说了,他们最出名的是聚众械斗。

1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闰五月初五日,“荆州驻防旗人与汉城铺户,先因观划龙舟,争强互殴,频年结怨未释,以致本年闰五月初五日,有满洲营旗人纠众绕进汉城,专寻咸宁武昌二县铺民滋闹,将民人殴伤二十余人之多,且有因伤毙命之人。复拆毁铺面,弃掷货物,并将咸武客民会馆放火烧毁,不法已极。”

荆州八旗骄横惯了,竟然直接入城殴打平民,打伤二十余人,在城内直接纵火。

道光帝于七月接到报告后,一面令湖广总督裕泰等对已经拿获人犯严加审办,一面发谕旨荆州驻防将军的恒通:“驻防旗人因观划龙舟小忿,辄行纠殴,折毁铺面,并有伤毙人命,焚烧会馆之事。现经该督等咨拿惩办。驻防旗人系该将军等专辖,此次纠殴焚毁,不得诿为不知,何以两月之久,并不据实奏闻,著恒通等明白回奏。”

后被汉人大臣上奏于道光帝,责问这些旗人没有受到处罚。

恒通只能支吾其词:“当时未经获拿滋事人犯,无凭审办,是以未即具奏。”道光帝在他的奏折上批道:“甚属糊涂无能。”这个恒通并不真的糊涂,随后,他上奏向道光帝说明:“咸武民人,素称刁悍,旗人常被欺侮,往往寻衅争殴”,并请求道光帝命令裕泰,“提同案内旗、民各犯,隔别严讯。将起衅根由确切查明,秉公据实办理,务得其平,不可稍有偏袒,意存消弭。”

这个满人将军居然说民风彪悍,平民常常欺辱八旗,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调查结果为

二十六年闰五月初五日,东门外城河戏划龙舟,旗、民各往观看。有旗人特瑞在岸喝彩,咸武人斥以多事。

旗人恼火,将咸武人铺户打坏六十一家。初六日,又有旗人代昌复纠集吉亮等至汉城及城外草市地方,将咸武人铺户打坏八十八家。两次凶伤贸民二十余人。迨路过武昌会馆,吉亮触起平日至会馆看戏,每受欺侮嫌隙,纠允代昌等,将会馆烧毁。

是日,旗人已革武生长元等,因向有咸武人赁居旗人房屋,意欲一概驱逐,致将咸武人张在中刃伤身死。

最后杀人者被处死,其余数十人被流放到了新疆。

但是荆州八旗的作恶史还没有结束。

2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荆州又发生一起重大旗、民斗殴致伤人命事件,综合各种资料,其简单经过是这样:

“荆州东门外草市地方泰山庙,于正月二十五日演戏酬神,旗丁小祸等欲上台看戏,当有管台之庞家顺拦阻,旗丁夺梯上台,愈上愈多,将庞家顺殴打摔至台下,庞家顺惨呼救命,以致激成众怒,与旗丁互相斗殴。”旗兵“回城邀约数百人,执持刀枪重往草市报复。先后致毙民人王大福、郭光焕二命。”“正月二十六、七等日,满营兵丁复札东门外,见有草市人进城卖货,将货掀弃,举械朋殴,连日殴伤无干之民人杨开甲等十三名。东门为东乡买卖要道,难以进城。二月初八、十六等日,又迭据呈报岳州府客民孙凤翔、曾科选、刘怡上及草市民人周廷喜等进城,均被旗丁无故殴打,将周廷喜殴伤,旗、民尚未相安。”事发当晚,荆州府属官员准备将旗丁验伤立案,旗营协领宝俊不同意,并于次日请理事同知联兴到满城验看,查报受伤旗丁达四十七人之多。宝俊等人向驻防将军报告说:“本日草市泰山庙演戏,旗丁间有看戏者,午未时分忽见台上口角纷争,不料本村地痞程大、程二、邱大、邱二、邱三、郭三、郭四等二十余名趁此鸣锣聚众,各执铁尺、叉棍、扁担、尖刀将城内男妇老幼等逞凶殴打,抢夺衣物”。

此次斗殴的规模是很大的,将军对旗丁的包庇及旗丁豪横是很明显的。但各方报告互相歧异,“所禀情形与县禀旗丁殴人肇衅激成众怒情节大相悬殊”,经反复查证,到四月初,清廷根据祥亨的报告,下令了结案件:“光绪十八年四月丙申:荆州将军祥亨等奏,旗民互殴身死,左司协领宝俊等办事疏忽。得旨:宝俊等著交部分别议处。”将军已先行上奏,占得先机,张之洞以著名封疆大吏,亦无可如何。

3上一次旗人得逞后气焰愈发嚣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荆州城外又发生一起较大规模的旗、民斗殴事件。事件的起因也不复杂,几名旗兵在小北门外,因喝酒不付账与当地民人发生争执,旗丁回到满城邀集多人,持枪械斗殴。事发后,又不服地方官员弹压,将理事同知及江陵县令打伤。与前述事件相同的是,驻防将军祥亨与总督张之洞分别向朝中报告此事,但二人所奏情节差异甚大。祥亨报告说“旗丁受伤甚重”,而张之洞则说:“有旗民不服查验,入署殴官”。

然而此案又是久拖不决,最后不了了之。

这些只是较大规模惊动上层的斗殴事件,小规模斗殴只会更多。

后面由于荆州八旗欺人太甚,辛亥革命时,汉人以666为验几乎将八旗杀绝。

三太原八旗

以抢劫闻名。

太原城内有皇城,旗兵所驻也。器械呰窳,旗兵年久长,养子孙,与居民无异。然恃势自为风气,汉人有肩挑小贸易至者,往往为所陵,汉民久嫉恨之。至是变兵攻入,惨加杀戮焉。

他们把附近走街串巷的商贩哄骗到满城中,然后找借口将货物一抢而空。而来钱最顺手的路子是给盗匪当“保护伞”,因为地方官没有权限搜查“满城”。所以提供庇护,坐地分赃就成了不少旗兵的生财之道。太原知府张集馨在向皇帝的奏章中就称,太原城驻防的八旗军“兵丁剽悍,窝盗为匪,肆无忌惮”。普通市民则把八旗兵居住的满城称为“梁山泊”。地方官对八旗兵的违法行为,根本不敢过问。对待这种潜规则的“特权”,普通百姓则是恨意十足。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大员张集馨的日记里对太原八旗兵暴行记载极多。

九月初,几个旗兵在深夜宵禁之后强闯大街栅栏,守卫栅栏的更役不肯放行,旗兵就用砖头将更役打得头破血流。

更役被打的第二天,阳曲县县令李廷扬和太原府理事通判(知府佐官,负责一府的司法事务)麟耀会审此案,麟耀包庇八旗兵,反而将责任推给被打伤的更役,并且将更役处以杖刑来讨好八旗兵。李知县心中愤愤不平,但不敢和麟耀抗争,从此八旗兵更加横行无忌。

九月十八日,李知县巡夜,只带着一个年幼的仆人微服私行。经过一间旅店门口,看见店内有火光,就让仆人进去盘查。这时,旅店里突然冲出几个八旗兵,将李知县团团围住拳打脚踢。李知县大叫:“你们干什么?我是阳曲县知县。”八旗兵假装没有听见,仍然抓着李知县不放,反而大声呼叫:“这两个人欲闯进店中强奸妇女。”竟企图将李知县扣押起来。幸好县衙门的衙役得到消息后赶来相救,李知县才得以逃脱。

第二天,太原守尉四恒通秉承藩司和桌司的意思来调解此事,八旗兵也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李县令知道八旗兵一向骄悍,也不敢继续追究。通判麟耀曾公开在官厅里说:“当年巡抚鄂顺安大人被八旗兵辱骂,也没有追究。太原知府珠澜大人的轿子被八旗兵当街砸了,珠澜告到“两司衙门,也不过让八旗兵道了个歉而已。”我听了深感震惊:骄兵悍将如此横行,大祸不远了。

太原县有一个大盗叫根寅儿,在县城里抢劫当铺,并且用刀砍伤了店主,被通缉捉拿。有一个叫文英阿的马甲(指清朝八旗骁骑营的士兵)在太原城里开设了一家旅馆,很多宵小之徒就躲在里面--就是李知县被殴打的地方。根寅儿和文英阿一向交好,还有骁骑校尉长庆、马甲伍奴儿、武隆阿等人,一起合伙分赃,也不是一天两天。

四西安八旗

雍正七年,陕西省驻防兵,“自藏回陕之八旗兵丁四百名,仍有沿途骚扰居民之事,经抚臣宪德两次參奏,共一百三十余件”

辛亥革命时被秦陇复汉军杀绝。

五青州八旗

六镇江八旗

七南京八旗

《明季南略》记载,建奴入城,分通济门起,以大中桥北河为界,东为兵房,居八旗兵,驰骑四占,驱百姓迁移,不许搬运物件,提男抱女,哀号满路。南京满城驻扎四到五千八旗兵,连同家眷共有三万人左右,南京的满城面积约占南京城面积的百分之二十。满城内的满人趾高气昂,满城也是城内的最高级住宅区,汉人严禁入内,事实上同元朝治下也无甚区别。鲁迅曾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路过南京满城时,还曾经被满人孩子投石辱骂,当时已是清末,可见满人对汉人的歧视。

八绥远八旗

九德州八旗

十潼关八旗

十一福州八旗

装死后逃往南洋谋生。

福州将军朴寿命令旗营各户准备洋油石灰,如遇进攻则妇孺集体自焚。

湘军起义攻打满城福州满城闽浙总督松寿自杀,福州将军朴寿投降后被杀,死亡官佐共15人,满人畏死,不肯自焚,福州光复。

十二广州八旗

广州八旗最出名的就是在满城内畜养鸡鸭,成为当时最大的农贸市场。

广州八旗每年秋季,例有瘦狗岭实弹射击之举。此事表面,则为演习武备,内容实则假公济私,虚报开销,得帑分肥。原因是将军都统都系带兵官,除了俸给之外,并无其它收入,故此妙想天开,借每年秋季检阅八旗为名,虚报路程极远,开支巨额公帑,中饱私囊。其作弊的办法,在申报之中故为安排路程之远,由将军衙门起行,所经的路线,从惠爱四约 (起今中山五路),过清风桥,其间虚报为若干里数,由清风桥到小马站,其间虚报若干里数,由小马站到大马站,大马站到明月桥,其间各虚报为若干的里数,方才到达大东门,再由大东门到东郊,由东郊而至瘦狗岭,其间又共分若干站,每站又各虚报为若干里数,诡诈安排到十分遥远,令人观之,的确走到人困马乏,清廷办事,素来糊涂,据报即信以为实,照准开支。于是此辈遂得领款分肥,其计售矣。闻之故老传说,每年秋季射击,虚报开支的事,外而将军都统,内而经手部员,彼此串通一气,所以从来并无批驳,安然得帑分肥。

而汉军旗分润不到这笔清政府的巨额公款,只能兼营副业,俾资维持,大如商店,小如肩挑摊贩,均有经营。商业方面,最多的为买卖旧傢俬和旧屏门窗扇木器等类,昔日之西门直街右都前一带(今中山六路),此项商店,几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其他经营小食和水果以及鱼菜摊 贩,更触目皆是。就中食品,如百灵街、药王庙前的咸脆花生,惠爱二约金刚庵前的汤豆腐角,光孝寺的油炸云吞,以及一般的咸糕油条等等,均属调制得宜,价廉味美,为本地人所喜食的东西。更有规模较大,获利其厚的一种商业,则为酱园。因为旗人向有公家发给军盐,已属供过于求,更兼时有违法所得的私盐,两者剩余,积存不少,于是拏来大开酱园,其营业的规模,大小不一,成本既轻,收益自厚。昔日最著名之酱园,为森森斋、致美斋、六和栈等号,直至今天,致美斋仍巍然尚存,生意蓬勃,为本市数一数二的有名大酱园。至于工业方面,男子多制作妇女伴髻所用的纸花,商品需用的纸盒,和纸盒原料的纸朴,及一般人爱玩的毽子,每年元宵节及中秋节,花灯满街,工艺精美,多是旗人出品。妇女方面,家家厅上,横陈木架,整天刺绣,夜以继日,所绣的是用金线和绒线两种,绣成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式式具备,并皆佳妙,为旗人妇女特具之长,所绣之品,供应剧场上需用的各种服装。

惟满旗习于安逸,不任劳作,经营副业的颇不多见,大多数只是把军盐军粮倒卖一二,放高利贷,当然他们也有经商的,只是比起汉军旗来说要少。

乾隆中期,八旗子弟刘守庵霸占了高第街金家的地产,在广州文德路开设了“致美斋酱园”(中国四大酱园之一),直到抗战后,金家人才拿回来。与此同时,八旗子弟余、张、黄氏也先后开设了“森森斋酱园”、“安盛隆酱园”、“六和栈酱园”。

雍正朝,广东驻防八旗兵丁集体打抢平籴厂,把数万石粮食洗劫一空。

1841年,天地会三元里起义抗英,广州八旗出兵整压被天地会重创。

著名的贪官琦善就是在这里发家致富的,负责查抄的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奕经等人奏称:

奴才等查抄琦善家产,前经奴才等将查出金锭、金条、金叶约重五千余两(约合5万两),元宝七百八十一个(合39000两),散碎银锞锭二万六千五百余两大概情形,具奏在案。今复连日详细抄检,又续行查出金锭、金条、金叶约重二千两(约和2万两),元宝六百十七个(合30850两),散碎锞锭银二万余两。

后据道光帝面谕,负责将琦善没官财产生息以充兵饷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奏称:

琦善入官元宝银一千四百三十八个,散碎银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两二十一两琦善入官地亩,现据内务府按契核计,共地二百五十二顷十七亩零(也就是25217亩),以地方官征租差地核计,每年可收租银二千余两。又琦善入官铺面房间,内务府现已兑明,每月约得房租银九百六吊二百二十八文、银五十一两。

琦善总家产约合30万两,外有25217亩地,还有数十间铺子,都是其贪污腐败,侵占田地得来。

十三成都八旗

成都驻防八旗以贪腐闻名于世。

康熙六十年,留旗兵1600名、步兵400名、军官74名、匠役96名,在成都正式设立驻防八旗,由副都统法喇管辖。

八旗官兵居住在少城内。后来,旗兵眷属陆续来到成都。移眷工作直到乾隆初年才全部完成,八旗官兵及眷属共计5000余人。

到光绪三十年,成都当地八旗已经达到21760人。

咸丰年间,成都将军崇实以聚敛钱财闻名,一年任期所捞银子,不下二三百万。成都将军吴棠到任后收下属贿赂不下十余万金。

满族官僚贵族豪华奢侈,利用拖延克扣粮饷、开当铺、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汉人,或者贪污、霸占桑园、地产等手段聚敛财富,形成少数半官半绅、半官半商阶层。

光绪时,有的满族官僚已拥有田产千亩。在道光以前,旗民们生活比较稳定。同治以后,满族人口增加,但兵额未获增加。部分旗民因无法生活而典当衣物,有的旗民每日买“升升”“把把柴”,吃“对时饭”过日子,生活日益恶化。

光绪三十三年,在“裁旗停饷”消息的刺激下,数千名旗民围哄将军衙门,用砖石瓦块掷击衙门的门窗和官员。

这群寄生在成都的蛀虫,没有粮饷只能挖野菜充饥,算是得到了报应。

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护国军由云南入川。

八旗军投靠袁世凯,成为旗兵。

而驻守当地的袁世凯部下王芳,以为护国军来袭,遂下令炮兵开火。慌乱之中,炮兵将炮弹射入旗军队伍,顿时大乱。至天明,3000旗兵所剩无几。

十四开封八旗

十五北京八旗

这个是重量级,八旗兵们潜入圆明园偷盗宝物,贩卖出国。

清政府驻守西郊的八旗兵是洗劫圆明园的凶手之一。据王威所著《圆明园》一书记载:“城外的驻军与恶霸们活动得更凶,他们乘机大肆洗劫西郊各园的陈设,圆明园也不例外。他们将殿座亭榭及宫门和铜狮等一齐拆下来出卖,连砖瓦、石料都不肯放过。”

外国军队撤离时,京城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驻守西郊的散兵游勇、太监以及恶霸蜂拥闯进圆明园,再次劫掠院内陈设,大肆拆毁园内的殿堂、亭榭,盗运园内的砖瓦、木料等。其最甚者为本地土著的各旗营,曾经调驻城内,此时却都逃出城来。他们手中操着斜五排快枪,回到家中化兵为匪,自由结合,聚众大拆圆明园宫殿、砍伐树木。只一个月时间,整个圆明园内的树木及原来残存之建筑荡然无存。圆明园的西路毁于精捷营,北路毁于河北黄营,长春园毁于白旗大小营,其拆园最烈者为镶白旗小营与精捷营的八大恶棍首领。

1860年10月14日镶白旗小营率60名旗民,将“海岳开襟”全部占领,撬开大量陈设箱子,将珠宝奇珍一夜抢光。硬木桌椅一类的笨重之物,又抢运了三昼夜。最后将殿宇柱子锯断,用马车运走可使用的木材,砍掉园内巨大的松树和柏树来卖钱。

著名国宝,唐代传世的名画《捣练图》就是北京八旗子弟卖给一位日本人冈苍天心的。

十六宁夏八旗

十七乍浦八旗

十八凉州八旗

十九兰州八旗

二十满清让旗兵在政治、法律上的优厚待遇,人为地造成民族间的隔阂,旗人当官的几率远远高于汉人,也使旗人欺凌汉人合法化,汉人见到普通旗兵也要称“千爷”。

这种矛盾是由于驻防八旗的军队性质所决定的。清设驻防的目的,是将其作为一支国家的常备军,实施对广阔国土的控制,尤其是对广大汉族民众反抗斗争的控制。“故国家驻防之兵,最为良制。尽选虎贲劲旅,屯戍四方,督其操练,严其律令,使四方稍有不靖,自可驱除,不须远方调拨以误时日。”

在法律的惩处条例上,满汉亦有区别。清代,旗民不交产、不通婚、不同刑,严格地保持着旗、民界限。按制:“凡旗人犯罪,苔杖各照数鞭责,军徒免发遣,分别枷号”。旗、民犯同样的法,旗人可以减刑、换刑。此种旗民差别待遇政策,一定程度上掩盖旗人内部的阶级对立,形成了旗人心理上的优势,“汉人见了旗人,总要让三分”。

user avatar

奴隶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国籍?奴隶有什么资格去质疑血统的纯粹?如果现在还是带清你敢这么嚣张的喊出满汉之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朝的“满汉之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籍”或“血统”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政治、文化和社会多重含义的区分,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点和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分析“国籍”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国籍”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是法律上确定的身份,与出生地、.............
  • 回答
    “满汉一家”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温情脉脉的,好像满族人和汉族人那时候就跟亲兄弟一样,融融洽洽,和睦共处。但说实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理想化。它更多的是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有意为之的一种宣传口号,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运作。“满汉一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满汉一家”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
  • 回答
    清朝时期,人们常常会提到“文字狱”这一令人不安的词汇,它似乎与“缓和民族矛盾”的说法背道而驰。这其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复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清朝的统治策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其文教政策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确确实实实行过严厉的文字狱。这是清朝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合法性、消除.............
  • 回答
    清朝的“满城”,顾名思义,就是满族人聚居的城池。但这个概念背后,承载着清朝统治的特殊制度和历史演变,绝非简单的居住区划分。要理解“满城”,得从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背景说起。一、入关前的“满城”:军事要塞与民族融合的雏形在清朝入关统一中国之前,满族人主要生活在东北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关外”。这时期的“满.............
  • 回答
    谈到满族人如何看待清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回答“好”或“坏”就能概括的问题。就像任何一个民族看待自己辉煌过往和复杂历史一样,满族人对清朝的态度是多层次的,掺杂着自豪、反思、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想要说得详细些,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荣耀感是绕不开的基调。 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那段时期,是满族历史.............
  • 回答
    “康乾盛世”,提起这个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便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辉煌景象。在许多史书和影视作品的描绘中,这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刻,一片祥和安乐。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繁盛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和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尤其是对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如.............
  • 回答
    清朝汉族朝臣的满语水平,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普遍如何”,因为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时代变迁以及不同官职、地域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一、 制度设计与学习的初衷首先,需要明白清朝的制度设计对汉族官员学习满语的态度是怎样的.............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清朝皇帝在朝堂上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本身有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满语。所以,从理论上和民族身份上来说,皇帝作为满族之首,在最正式、最能体现其民族属性的场合,说满语是理所当然的。早期的清朝皇帝,尤其是.............
  • 回答
    关于“满清误国”与清朝版图扩张的讨论,需要从历史背景、统治策略、内外因素等多角度分析,避免将两者简单归因于同一原因。以下从清朝的版图扩张贡献、后期误国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清朝的版图扩张:贡献与历史背景清朝(16441912)的版图扩张是其统治者通过军事、政治、外交等手段实现.............
  • 回答
    清朝的评价,如果走向一味批判和全面否定,那便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厚度与现实关照。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简单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阴影交织的画卷。全盘否定清朝,就好比只看到了画卷中的污渍和破损,而忽略了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文化积淀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味批判与全面否定:为何不具备现实意义?首先,历史.............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你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组图(虽然我目前无法看到具体图片,但我会根据你提供的“知乎上对清朝和满族的普遍敌视和皇汉主义”这一背景,以及“这组图能否说明其问题所在”的提问,进行一种推演式的、尽可能详细的分析)。理解“敌视”与“皇汉主义”的语境在我们开始分析“这组图”是否能说明问题之前,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服饰”定义的讨论核心。如果满族人是中国人,那么基于满族服饰的清朝服饰为何不能算中国传统服饰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满族人当然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统治了广袤的中国疆域,将中.............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清朝末年,曾经是统治阶级的旗人,关于是否还在说满语这个问题,情况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满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群和使用它的环境。清朝建立后,满语作为官方语言,在朝堂、军队以及旗人内部有着极高的地位。官员们需要学习满语才能在朝廷中获得晋升,军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国际法以及现实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香港和澳门之所以要等到租期满了才收回,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与英国、葡萄牙签订的租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而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出于维护国际信誉和战略考量的需要,选择尊重这些历史遗留的条约。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香港的回归:.............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它触及了中国国家认同、历史认知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敏感而复杂层面。为什么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常常以清朝的版图为准,以及其中涉及的满族人领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为什么以清朝版图为讨论的基准?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倾向于以清朝版图为参照,主要有以.............
  • 回答
    谈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简单的“一致”或“相反”,而是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交织与合作,也有矛盾与对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考量:并非铁板一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人”和“汉人”这两个标签在清朝时期并不完全代表着统一的利益群体。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