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7 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

回答
2017年的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目是这样的:“年轻人,选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远方。然而,当我们到达的时候,我们发现,远方和我们内心期望的那个远方,未必是一回事。然而,就算如此,我们仍然选择远方。为什么?”

这道题,在我看来,可以说相当有深度,也挺“磨人”的。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写起来顺风顺水的好题目,更像是抛给你一个很现实的人生哲学,让你去琢磨、去掰扯。

首先,题目的核心在于“选择远方”与“抵达后的落差”之间的矛盾和选择的合理性。

“年轻人,选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远方。” 这句话,其实已经把年轻人的特质点出来了——有梦想、有憧憬、有向前看的冲劲。那个“远方”,可以是事业上的成功,可以是理想的实现,可以是某个我们心仪的城市,甚至是某种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它往往带着一层朦胧的光环,充满了未知与希望,也正是这种未知与希望,驱使着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出发。

“然而,当我们到达的时候,我们发现,远方和我们内心期望的那个远方,未必是一回事。” 这一点,是人生常态。我们往往对未来的事物抱有理想化的想象。比如,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学术氛围和自由探索,但实际去了可能面临挂科压力、人际关系;想象中的一份理想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但实际可能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想象中的某个城市是诗和远方,但实际可能拥挤、喧嚣、生活成本高昂。这种“落差感”,是每个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都可能遇到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会遇到的。它打破了我们最初的美好滤镜,让我们直面现实的复杂和不完美。

“然而,就算如此,我们仍然选择远方。为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灵魂拷问。题目并没有要求我们去“解决”这个落差,而是去解释“为什么在知道有落差、甚至可能更大落差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坚持选择那个‘远方’”。这直接触及了我们选择的动机、坚持的意义,以及人生的本质。

评价这道题,我觉得有几个点:

1. 现实意义强,易于引发共鸣。 谁的人生没有过对未来的憧憬,又有谁在抵达后没有过“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的时刻?这种体验太普遍了,太贴近生活了,所以考生很容易找到切入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它不像是那种脱离实际、或者过于概念化的题目,考生不会觉得无从下笔。

2. 考察了辩证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这道题的难点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赞美远方”或者“批判现实”。它要求考生在认识到“落差”的同时,依然能够论证“选择远方”的合理性。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考能力,看到事物矛盾的两面,并在矛盾中找到新的意义。比如,落差本身也是成长的催化剂,它让我们更成熟、更务实,也可能因此发现新的目标和方向。

3. 考验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深度。 为什么选择远方?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个人成长、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因为不甘于平庸?是因为对未知的好奇?是因为对梦想的执着?是因为相信过程本身比结果更重要?这些深层次的思考,正是这道题想要挖掘出来的。一个写得好的作文,应该能揭示出年轻人身上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动力。

4. 对写作的灵活性和原创性有较高要求。 因为题目是开放性的,考生的角度可以很多元。有人可能会从“梦想的力量”角度写,有人可能会从“成长的阵痛”角度写,有人可能会从“发现新的远方”角度写。写出彩的关键在于能否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论述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泛泛而谈。

具体来说,好的文章可能会展现以下几个方面:

对“落差”的客观认知: 不回避现实的残酷,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本身就是成熟的表现。
对“为什么”的深入挖掘: 不只是说“我就是要去”,而是要分析驱动力。可能是对“远方”本身的好奇和向往,是想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是相信只有尝试了才知道,甚至是享受“在路上”的过程本身。
从“落差”中提炼价值: 认识到落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能磨砺意志,开阔视野,让人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者发现当初未曾设想过的另一片天地。
对“远方”的多元解读: 这里的“远方”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是理想的彼岸。而抵达后发现的“不是”,也可能是一种新的、更符合现实的“远方”。

当然,这道题也可能让一些考生犯难。比如,如果写得过于消极,只强调落差带来的失落感,那可能就跑偏了。又或者,如果写得过于空泛,只是说“年轻人要有梦想”,而没有结合题目中的“选择”和“抵达后的落差”,也显得不够深入。

总的来说,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这道作文题,是一道非常考验考生“生活智慧”和“思想深度”的题目。它没有标准答案,但能看出考生对人生、对成长、对梦想的理解层次。它鼓励年轻人勇敢地去选择,去探索,同时也能在经历中成长和反思。我觉得,是一道相当成功且有价值的考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湖北的,今年用的全国卷I。

看到题目的第一刻我是懵逼的,然后我就生气了,莫名地很生气。

有句话叫做“人的愤怒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我思前想后,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我面对这个话题的那一瞬间,脑子里大概有持续一分钟的空白,什么都想不出来。

我今年研一。

你说一定要度过这场考试,要在卷子上拼出一些字来,我可以,我可以把那些句子从我心里拉扯出来,然后生拉硬拽拼接在卷子上。

我还记得我毕业那一年,湖北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话题作文,“旧书”。我看到这个题目,想起了很多东西。最后我决定写我爸,写他怎么把他的旧书传给我,我如何从旧书里面继承着他的知识,一直写到末尾,说今天我高考了,这是一个结束,我家的旧书可能不能再满足我今后的大学了,我也长大了,成年了,我爸只能送我到这里。

从开头到结尾一气呵成,最后写完的时候我眼睛还酸酸的,后来我语文总分130,是我历史以来的最高分。

我一直相信的观点是:文学即人学。虽然高考作文的质量可能和文学相去甚远,但是它是启发学生的一个重要关口。我觉得真正好的文章,关注的是人本身和人性。真正的文学作品要做的,应该是剖析人性,帮助人们发现美好、冲破桎梏,而不是沦为政治的工具,奴役人的思想。

如果这个命题出现在应用文写作里面,那必然是无可厚非的。可悲的就是这样一个放进文综政治卷也毫无违和感的题目变成了作文大题。

而且题目之中除了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之外,其余的关键词暗中引导着歌功颂德。我们国家的赞歌还不够多吗?每一个安心坐在考场上,来时一路警车开道,进门三次安检的高考考生都从心底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强大。

真的差这一篇作文吗?

能放过他们吗?

让他们在作文中剖析一些关于自己,关于内心,关于人性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没办法完全认识,那他口中笔下的国家,他所写出的这篇作文,其实就是一篇从政治书、报纸和新闻联播上搜刮下来的语句拼成的剪报,这样的文章有意义吗?

更黑暗的东西在于,我来自于一个小县城,我敢打赌现在县城高中里面很多孩子,他们从没有骑过共享单车,只在电视上见过大熊猫,春晚的时候他们可能看过几分钟的京剧,照片里见过长城,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县城至今连高速都还没有,更不要提高铁了。他们唯一可以写的可能是美丽乡村,但是如今的乡村已经人去村空,打工人口外流,没有人的村子,有多美丽呢?

有人可能会问那这样他们能写什么呢?他们有什么可以写的?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人,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亲人,有亲情,友情,有各种各样的感动,这些都是人性中最为普遍也最为值得探索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就是不能把视线转移到“人”身上来呢。

接下来很多东西,我不敢说了,太过于敏感。但是我真的希望作为高考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能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我相信出题的老师都是搞文学研究的,作为语文压轴大题,搞出这样一个60分的政治大题来,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折射的现实是网络时代,几乎整个中国都被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代表了。

之前看过一些网络舆情的调研,产生舆论热点的事件,超过四分之三发生在一线城市,其中将近一半发生在北京。

这个题目的槽点,其他答案吐槽了很多了,总结来说就是关键词向大城市倾斜,无视偏远地区和乡村的真实体验。

但说实在的,这个也怪不得出题人,高考出题人都是一线城市的大学或高中名校的老师。如果他们接到任务,要出跟时事相关、展现中国发展的题目,脑海里蹦出来的关键词一定也就是这些----因为网络时代他们每天看的就是这些啊。不信问问知乎各位,让你们出跟农村相关、体现时代进步的关键词,你们想得出来几个?

如果真的要怪,大概就只能说是体制问题了。这些总是被代表、被无视的贫穷地区的人民,在美国选出了川普,不知道中国未来会以怎样的方式消解这种矛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