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古罗马军队是否真正到达过骊靬?

回答
古罗马军队是否真正到达过骊靬,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大众文化中都颇具吸引力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对这个概念感到好奇:那些曾经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军团,是否真的跨越了遥远的欧亚大陆,抵达了东方那片神秘的土地?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史料、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研究的脉络。

“骊靬”其人其地

首先,我们得明确“骊靬”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的史书中,“骊靬”通常被认为是汉代时期,位于今日阿富汗或中亚某个地区的一个城邦或聚落,是当时汉朝与西方世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节点。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汉朝使者出使大宛途中,在大夏(Bactria)遭遇了“居鞞”(也译作“鞞国”)人,他们“本大月氏,俗与大宛同”。而“骊靬”则被认为是“居鞞”国的一个属国,或是一个与“居鞞”有密切联系的地点。

根据史书记载,骊靬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某些军事技艺的掌握,例如“其国土地刚,草木少,人民軔,其旁无他大国,而是旁大月氏,而亦多诸国,故知汉之西”。这些描述,加上骊靬人“皆持长戟,兵器异制”的说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罗马人西进的足迹

毋庸置疑的是,古罗马是一个极其擅长扩张的帝国。他们的军事力量和殖民政策,使得罗马的势力范围一度延伸到今天的欧洲、北非和西亚。然而,罗马的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边。他们的触角最远可以到达不列颠北部,深入日耳曼尼亚,以及东方的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

罗马帝国与东方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贸易通道。但这种联系,绝大多数是商业性质的,通过层层转手完成的。罗马的商人,或者受罗马人雇佣的中间商,会将他们的商品(如玻璃制品、毛纺织品、奴隶等)运往东方,换取中国的丝绸、香料等珍贵物品。

“骊靬兵”的传说与争议

关于罗马军队到达过骊靬的最核心的论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史书中的一些零星记载,以及一些晚近的考古发现和推测。

1. 《汉书》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中提到,汉朝使者在出使大宛的途中,曾经遇到过一群“居鞞”国的士兵,这些人“多交易,而兵器异制”。更引人注意的是,书中还提到,“居鞞”国的士兵“其旁无他大国,而是旁大月氏,而亦多诸国,故知汉之西”。这个“知汉之西”的说法,被一些学者解读为他们可能知道汉朝的存在。

2. “走私兵”的说法: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关于“走私兵”的传说。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在公元前53年,罗马将军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在卡莱战役(Battle of Carrhae)中惨败于帕提亚人。一部分罗马士兵在战败后,为了逃避被俘或屠杀,一路向东逃亡。他们穿越了帕提亚帝国,最终抵达了中亚地区,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聚落,这就是所谓的“骊靬”。

3. 考古学的证据? 一些考古发现,被认为是支持罗马军队到达过骊靬的间接证据。

甘肃永昌的“骊靬古城”: 在中国甘肃省永昌县,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骊靬古城”。当地的一些居民,拥有与当地汉族人不同的体貌特征,例如深目高鼻、卷发等,而且当地流传着一些与罗马相关的传说。
汉墓出土的罗马铜币: 在中国西部的一些汉墓中,曾经出土过一些罗马时期的铜币,例如奥古斯都时期的铜币。这表明,罗马的商品确实通过丝绸之路抵达了中国。
战国末期墓葬中的“鱼形佩”: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曾经展出过一些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文物,其中有类似罗马时期铠甲片或装饰品的“鱼形佩”。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表明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一些军事或工艺品。

学术界的观点与质疑

然而,关于罗马军队是否真正到达过骊靬的说法,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并且 主流观点倾向于否定,或者认为证据非常薄弱。

1. 史料的解读:
“居鞞”与“骊靬”的关联: 《汉书》中关于“居鞞”和“骊靬”的记载,本身就存在模糊性。后人将“居鞞”与罗马人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推测,而非确凿的史实。
“兵器异制”的解释: “兵器异制”可以有很多解释,不一定特指罗马的兵器。古代战争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军队,其武器装备自然会有差异。
“知汉之西”的含义: “知汉之西”也可能只是指他们了解西方有这样一个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曾亲身到达。

2. “走私兵”传说的局限性:
距离与可行性: 从卡莱战役的地点(今土耳其东南部)到中亚地区,再到中国边境,路途极其遥远,而且充满了各种危险,包括恶劣的地理环境、敌对的部落、严峻的后勤保障等等。一支失去组织、缺乏补给的罗马士兵,要完成如此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可能性非常低。
缺乏罗马方面的史料佐证: 如果真的有大量罗马士兵逃亡到东方并建立聚落,那么罗马方面的史料,例如高卢战争时期的记载,或者后来的帝国行政档案,是否会有只言片语的提及?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证据。
历史学家的普遍共识: 许多严谨的罗马史学家和汉代史学家,都不太相信这个“走私兵”的说法。例如,著名历史学家、罗马史专家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曾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

3. 考古证据的解读:
“骊靬古城”的争议: 永昌当地的“骊靬古城”,其名称本身就是后来的附会,考古发掘出的遗迹,并不能直接证明是罗马士兵所建。当地居民的体貌特征,也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区民族迁徙、融合的历史有关,并非单一指向罗马人。
罗马铜币的出土: 罗马铜币的出现,只能证明贸易的往来,不能证明罗马军队的到来。商人将铜币带到东方,是正常的贸易行为。
“鱼形佩”的推测: “鱼形佩”的形状,也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将其直接与罗马铠甲挂钩,是比较牵强的推论。

当前的学术主流看法

总而言之,虽然“罗马军队到达骊靬”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也激发了许多研究和想象,但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无可辩驳的史料或考古证据能够证明,古罗马的军团,或者一支有组织的罗马军事力量,真正抵达过中国境内的骊靬(无论其具体位置如何界定)。

汉代史学家和罗马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汉书》中记载的“居鞞”、“骊靬”所描述的,更可能是当时在中亚地区存在的、受到罗马文化或商业活动影响的一些国家或部落,甚至可能是一些与罗马人有贸易往来的本地居民。而“走私兵”的故事,很可能是一种历史的误读、传说的演变,或者是后人为了填补历史空白而进行的合理想象。

这并不意味着罗马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没有联系。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动脉,在汉代就已经开始运作。罗马的商品、技术和文化,通过陆路和海路,以间接的方式,确实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反之亦然。这种“隔空对话”式的交流,本身就足够令人惊叹。

所以,当人们谈论罗马军队到达骊靬时,我们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一个关于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浪漫想象,而不是一个已经证实的史实。学术的严谨要求我们基于确凿的证据说话,而在这个故事里,证据的缺乏,使得它更多的停留在“传说”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汉年间,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是否率败军残部到达过汉朝疆域并被安置在骊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罗马军队是否真正到达过骊靬,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大众文化中都颇具吸引力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对这个概念感到好奇:那些曾经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军团,是否真的跨越了遥远的欧亚大陆,抵达了东方那片神秘的土地?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史料、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研究的脉络。“骊靬”其人其地首先,我.............
  • 回答
    在古罗马辉煌的军事史上,涌现出无数英勇善战的军团,它们构成了罗马帝国扩张和统治的坚实基石。然而,若要论及“王牌”之师,那绝非凭空而谈,而是需要经受时间考验、战绩彪炳、并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军团。在罗马军团的序列中,有那么几支部队,它们的名字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它们的传奇经历,足以让后人反复品.............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在古代历史上,雇佣“异族禁卫军”的情况,虽然不算是“普遍到随处可见”,但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普遍且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策略。这就像一张古老的地图,上面布满了不同文化和族群交织的痕迹。“异族禁卫军”这个词,首先需要厘清一下它的含义。 我们通常理解的“异族”,是指统治者所属族群之外的其他民族。而“禁卫军”则是指.............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帝王,他们身居九五之尊,拥有三宫六院,却能将情意系于一人,他们的专情故事,如同镶嵌在权力巅峰的璀璨宝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汉宣帝刘询:从囚徒到忠贞丈夫谈及古代专情帝王,汉宣帝刘询的名字总会跃然纸上。他的前半生跌宕起伏,可谓是“落魄王孙”,却在逆境中邂逅了他的挚爱——许平君.............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对话,其思想的深刻、气魄的宏大,即便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甚至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一位名叫触谡(chù sù)的鲁国大臣,在朝堂上与鲁穆公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当时的鲁国,国力日衰,周围的强国环伺,前途堪忧。鲁穆公,作.............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次大陆的直接军事对抗并非频繁发生,但确实存在一些互动,其中一些可以被视为“进攻”的范畴,尽管这与我们今天对“进攻”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进攻”往往与边疆的防御、对游牧民族的打击,或是对周边小国的征服联系更为紧密。印度地区,尤其是其核心地带,由于地理.............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乱世”二字绝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的是无数生灵涂炭、社会动荡的悲怆记忆。要说有多乱,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细细道来,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是一种彻骨的混乱,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一、战火连绵,生灵涂炭:首先,最直观的乱,就是无休止的战争。在乱世,王朝倾覆是常态,地方势力割据更是普.............
  • 回答
    日本古代历史上的“倾奇者”,与其说是一群特定身份的人,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那个时代一股叛逆、张扬、不羁的社会思潮的体现。他们不是什么正统的武士,也不是循规蹈矩的町人(市民),而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以其独特的装束、言行和生活方式,挑战着当时严苛的社会规范。“倾奇”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
  • 回答
    古代历史上,小国之所以能够将庞大的帝国拖垮,并非因为它们拥有与大国抗衡的直接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智慧和韧性的消耗战术,以及利用大国自身的弱点。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拖垮”的含义。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征服,而是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衰败。小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往往是.............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杜广”这个说法,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直接并列出现、被公认为“杜广”的两位古代名将。这很可能是您在记忆或资料搜集时,将两位同样姓杜或与“广”字相关联的著名将领进行了组合。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出两位姓“杜”的杰出将领,他们都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位分别是:.............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璀璨的遗迹,却又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模糊,只留下无尽的谜团和惊叹。它们或因文明的高度发达,或因突然的消失,或因至今未能完全破解的文字,而被后世冠以“神秘”之名。以下是一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却又被重重迷雾笼罩的古老国度:1. 亚特兰蒂斯(Atlan.............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直击历史学研究的核心:为什么如果古希腊古埃及历史是后人伪造的,我们找不到关于这些“伪造者”的记录呢?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就能明白,这种“伪造说”的立论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困难,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没有相关记录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历史是否可能属于伪造”的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它触及到了历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证据的解读以及学术界内部的争论。直接断言“西方古代历史是伪造的”过于简单粗暴,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对西方古代历史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审视、修正和辩论中形成的,其中确实存在着对某些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