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居正?

回答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改革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要评价张居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的政治抱负、改革内容、改革的成效与弊端,以及他个人品德和历史地位等。

一、政治抱负与领导能力:

张居正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他深知当时明朝政治的腐败与积弊,有着强烈的匡扶社稷、重振朝纲的政治抱负。他能够洞察时局,抓住机遇,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稳步崛起,最终成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并辅佐年轻的皇帝掌握大权。

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张居正深谙权术和策略。在万历皇帝即位初期,他一方面稳固内阁权力,一方面又善于笼络人心,拉拢有识之士。他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需要极高的政治勇气和魄力。
坚定的改革决心: 明朝自嘉靖以来,国力日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张居正上任首辅后,以雷霆手段推行一系列改革,致力于解决这些积弊。他明白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但他义无反顾,展现了非凡的政治韧性和毅力。
卓越的组织和执行能力: 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力。张居正不仅制定了宏伟的改革蓝图,更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并且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他通过层层任命和考核,确保改革能够深入到各个层面。

二、核心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张居正主政期间(约15721582年),推行了“一条鞭法”、“考成法”、“整顿吏治”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整顿吏治(清丈田亩,革除弊政):
清丈田亩,清查土地: 这是张居正改革的基石。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官员和士绅逃避赋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张居正派遣官员进行全国性的田亩清丈,核实土地的实际拥有情况,将隐匿的田产重新纳入税收体系。
清理亏空,整顿税赋: 通过清丈田亩,为国家增加了税源。同时,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清理朝廷和地方的财政亏空。
革除弊政,严格官员考核: 张居正深知官员的腐败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他推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对于不作为、贪污腐败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甚至处死。他敢于罢黜朝中重臣,打破了过去“朋党”的格局,使得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地营私舞弊。

2. 推行“一条鞭法”:
简化赋税,将名目繁多的赋役合并征收: 这是张居正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改革之一。在一条鞭法之前,明朝的赋税制度极其复杂,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多种名目,征收和计算都非常麻烦,且容易滋生腐败。
以银代物,折银征收: 一条鞭法将大部分赋役折合成银两,统一征收。这不仅简化了征收程序,便于管理,也方便了农民,他们可以将手中的产品按市价折算成银两上缴,减少了运输和损耗。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一条鞭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也方便了商品流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其简便易行,后来被其他朝代所沿用和发展。

3. 加强边防,整顿军务:
募兵制改革: 张居正改变了过去募兵制度中的许多弊端,提高士兵的待遇,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聘请戚继光练兵: 他聘请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负责蓟州镇的边防事务,整顿军务,加强了北部边防。
对蒙古采取强硬策略: 在对外关系上,张居正采取了相对强硬的策略,对抗北方的蒙古各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维护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三、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明朝的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史称“万历新政”。

财政状况改善: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国库充实,能够支撑国家的正常运转和边防开支。
吏治清明: 官员的办事效率提高,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社会秩序稳定: 改革措施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边防巩固: 边境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抵御了外来侵扰。

四、个人品德与争议:

尽管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个人品德和改革方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家产问题: 许多史书都记载,张居正生前生活奢靡,在江陵故乡建造了奢华的宅邸,这与他强调节俭的改革精神似乎有些矛盾。不过,也有说法认为,他对家人的优待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不被政敌攻击家人而造成的牺牲。
高压政治: 张居正的改革手段过于强硬,甚至带有恐怖色彩。他滥用“廷杖”,对政敌毫不留情,使得许多官员敢怒不敢言,压制了不同意见。这种高压政治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目的,但也埋下了隐患。
权臣的形象: 他以师傅的身份辅佐万历皇帝,但随着皇帝的成长,他并未及时放权,反而集聚了巨大的权力。在他去世后,万历皇帝对他进行清算,抄没其家产,也说明了他晚年权力过于集中,引发了皇帝的不满。
“孤臣”的悲哀: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树敌众多。他虽然能力超群,但始终是孤身一人在战斗,缺乏足够坚实的政治盟友来支持他的改革。

五、历史地位与评价:

张居正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改革是明朝中后期一次重要的尝试。

积极评价:
他挽救了明朝一度衰败的国势,使明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明朝续命了近半个世纪。
他“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对后世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他的历史远见。
他敢于改革,不畏权势,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和魄力。
批评性评价:
他的改革过于依赖个人权威,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导致在他去世后改革迅速瓦解。
他以高压手段推行改革,虽然见效快,但也带来了副作用,压制了政治活力。
他个人权力的过度集中,为自己埋下了被清算的祸根,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上的局限。

总结:

张居正是一位充满争议但功勋卓著的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坚定的改革决心和高效的执行力,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成功地遏制了明朝的衰败趋势,使得国家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他的改革措施,如“一条鞭法”和“考成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也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改革过于依赖个人权威,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制度支撑,导致在他去世后,改革成果迅速付之东流。他以高压手段推行改革,也加剧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为自己埋下了被清算的隐患。

总体而言,评价张居正,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概括。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功绩不容抹杀,但他的局限性也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他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明朝政治的阴霾,虽然瞬间的辉煌过后,留下的更多是深思。他的历史地位,既是改革者的典范,也是权臣的警示。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革的经验,更有对政治改革深层逻辑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芸芸众生之中,有几人能在阶级流动性有限的时代,凭借一己之力,不靠家世背景,成为一人一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的都有了,权势、名誉、财富、地位,你还会不会想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倘若你选择了施以援手,这代价是用你的身家性命、健康、名节来换呢?

————————————正文————————————

为官当如张居正。

在其位,谋其政。

张居正从小是个天才,才名远播,他爹也一直没有中举当官,然而并没有想到基因突变生下这么一娃。

事实上,张居正出身草根,爷爷是个小区保安,爹没有做官资格(秀才),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屌丝典范。这一点正史上往往有所隐晦。

看一下别人家孩子的成长之路:

13岁,因为申论写得好,市委书记接待了张居正。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阿,你的未来很远大!(我国考申论才46分,泪流满面)

这一年,张居正中了秀才,准备过三年和他爹一起考举人。

16岁,又因为申论写得好,省委书记兼江南才子顾东桥接见了他,跟他说:“你是腰玉之人。”

腰,名词做动词,意为你是有能力佩戴玉带之人。

省长之流只能佩戴犀带,玉带只有宰相能系。

果然被人赏识还是需要实力阿。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为了磨砺这个背负着远大使命(挽救明朝国祚40年)的宰相,省委书记故意令其落榜。

后面可以看到张居正性格的变化,他成为一个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而不是类唐伯虎一样少年成名、中年潦倒、最后凄惨死去的矢志之人。

我为什么要提唐伯虎,因为唐伯虎比他更会考试。

后来,张居正中了进士,成了近侍,点了翰林,大部分人到了这一步也该歇歇了,该拜入谁门下就拜入谁门下,熬个大员退休,简直人生赢家。

你读这么多年书,不就是为了这个吗?有朝一日,掌大权,别人给你送房送车送美女,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拥护,拍你马屁,啥事都不用你干,装逼就行。谁都希望沾沾你的光,欺男霸女鱼肉百姓。

然而张居正从翰林院一毕业就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改革。

没必要啊,实在没必要。

起初我都怀疑他的动机。

因为张居正是个老狐狸,他不可能不知道万历皇帝不喜欢他(不然他也会在执政中后期主动请求辞职),他改革可能是为了死后博个名。

可是后来我真的发现他是一入政坛就要改革,而且还句句都不来虚的:

他说我们的吏治很腐败,我们的财政很困难。有钱人可以不用交税,贫民饿到人吃人。这样下去,非得亡国亡党。

可是穷人关你什么事?饿死的又不是你张家的人,也不是皇帝的家人,更加不是当时一手遮天的严嵩的家人,你已身登高位,距离权力中心只有几步,那些贱如草芥的平民,只能怪他们投胎技术不行,要您来操什么闲心?

这封一针见血的奏章没有人管,皇帝没看到,总理(严嵩)也没有看到,张居正一怒之下,回家了。

他不想当官了,面对黑暗他感到无能为力,人怎么可以这么坏呢?穷人就不是人?

虽然研究了五年的政治,然而只不过是在一个无聊的机关无聊地抄了五年的文件而已,说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我的心现在受到压抑、受到扭曲,我在京城没有办法呆了,我要回老家。回到老家归隐林下,或许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得到解脱。

可是,连放弃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张居正一直没有考上举人的父亲,不乐意。

不乐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考了半辈子举人,一直没有当上后备干部,在张居正他爹心里,当官简直就是莫大的喜事,哪里有人会弃官不干?

你不干你就是不孝,你就不是我儿子了。哪怕你再痛苦,为了光宗耀祖,为了齐享富贵,你也得给我干下去!

三年后,张居正只好又回来,这一次,他和那个能够结成同盟的人正式合作。

尽管这时候,这个人还在中央党校埋头苦干。

这个人,是一个身材瘦小,喜怒不形于色的小老头,名徐阶,朝廷名义上的二把手,国务院副总理,又称内阁次辅。

阶者,尔升也,注定要步步高升。

张居正和他关系很好,只因两人都希望从黑暗之中看到光明。

可是,要触摸到光明,首先要战胜黑暗。

所谓黑暗,就是严党,领头的名唤严嵩,名副其实的朝政一把手。

徐阶作为二把手,和一把手已经斗了很久很久。

很久的意思,是十八年。

十八年难分胜负,最终得以笑到最后,是因为有人站在他背后出谋划策,帮他拍板决策。

张居正站出来告诉他:

我们要对付这个人,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下场就和夏言一样(夏言被腰斩)。

要搞他,就要从他的羽翼下手,比如说,他的儿子。

这是最好的入口,因为严嵩的儿子严世藩腐败。

腐败,明目张胆的腐败,从来都是最好的理由。

虽然大家都不干净,可是你惹了我,就可以以腐败的理由弄死你。

这个局做了三年,三年之内,徐阶出面,张居正操纵幕后,具体步骤为让严世藩失势——被流放——被杀——动严嵩。

严党倒台,这三年是张居正极具政治生命的三年,从一个国立大学的虚职到朝廷三把手,眼看光明就在眼前。

三个月后,徐阶取代了严嵩的地位,成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国务院总理,一纸调令,张居正进入重要部门。

所以说,跟对人很重要啊。

严党炙手可热的时候,徐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看上去很好欺负的小老头。

所谓重要部门,第一是管人的部门(吏部),第二是管钱的部门(户部)。

而张居正这次的职位,是吏部的二把手。

所谓管人部门的二把手,内阁后备干部是也。

张居正41岁的时候,嘉靖皇帝死了,严嵩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

这个时候,张居正很傻很天真地以为,上头换人了,他的改革大计就会实现。

然而新上位的隆庆,依旧是一个什么都不管的主。

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看那些地方官上来的折子。

折子的内容为:

某省发生一奇葩事,一个村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女人。

某省又发生一奇葩事,有一座假山一直在长高,围观的村民说怎么还在长?它就不长了。

……

实在不是因为地方官傻逼,而是因为领导好这口。

或许也不能怪隆庆,因为他毕竟受到了长期“不立太子”的心理折磨,二十岁开始放荡不羁,三十岁彻底放弃人生。

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大臣。

这期间张居正干了一件事,就是建议重用海瑞。

从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一次应该是第一次。

徐阶很听张居正的话,重用了海瑞。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海瑞一上来就指着徐阶的鼻子骂他贪。

后来内阁大洗牌,高拱上任,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张居正建议考核官员任绩他让所有的省级干部给皇帝推荐三个干部。

当时,得票最高,呼声最旺的也是海瑞。

海瑞是一个相当极端的人,他要当清官,他就一个子都不贪,还不准别人贪。

极端的人往往被人喜欢,因为他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张居正和当时的首辅高拱说,这个人要重用,因为老百姓喜欢他。

这一次,应该是张居正第二次推荐海瑞。

结果就是,海瑞去苏州府当行政一把手,干了两年税收减了一半,很多富人在他上任的时候都纷纷转移资产,都移民到松江去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人不缴税就算了,亏空的税就把富人捆起来,让家人拿钱来赎人。他不发展经济,他就做这样一些管理的措施,所以就导致了很多流民的产生,就是说不种田不要紧。这样一来,最后弄得他这个班子里面的人都不跟他干了,班子里面的人宁愿不当官也不跟海瑞干,上上上下下都搞不好,他一看没有办法,他就跟皇上写了一个辞职报告说我不干了。

高拱看到辞职报告之后,当时就批了。

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海瑞是一个能干事的人,之所以重用,很纯粹是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

海瑞很生气,拿了辞职报告就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坏人,举朝上下都是女人,你们都不是君子。”

当第三次有人举荐海瑞的时候,张居正已经是内阁首辅了。

张居正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做人正派不一定能当好官。

经过十几年的残酷斗争,前赴后继陪葬了那么多官僚之后,张居正终于爬到这个位置。

他曾经少年老成到什么程度,一整天不说一句话,但是一开口就是一针见血。

已经是国务院总理了,百官都听候你的调遣,可以衣锦还乡、证明自己的圣贤书没有白读了。

张居正还是要改革,为了改革,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与小人为伍。

海瑞那样的人是没有指望去干什么大事的,他太孤傲,太清高,精神洁癖严重,看不起所有有污点的人,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而张居正不同,他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多卑劣,多肮脏,他都不在乎。

为了站到权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暧昧,可以和太监称兄道弟,可以被人骂,可以被人误解,他都无所谓。

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群体,很穷,很无奈,穷到卖儿卖女,穷到去吃观音土。

如果换了海瑞,他才不管别人饿不饿死,只要别人都是道德君子,别脏他的眼,就行了。

张居正为了百姓,可以重用没有学历文凭的一个瘸子,把一个办事员提拔为扬州知府,解决了内河漕运。

当时的官僚合伙害死了这个人,原因仅仅是因为嫉妒。

我们辛辛苦苦读了几十年书换来的功名,你凭什么能够踩在我们的头上?!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张居正很伤心,很悲痛。因为他觉得失去了一个人才。

他知道用人之难,可是没有办法。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干事很容易,没有人能抓你的过错,所以在官僚系统里面,很多人都是在混。

但是张居正他干事,他不但干事,他还较真,所以必然得罪人。

所以和他共过事的人,一部分怕他,一部分恨他,恨到什么程度?由于改革触犯一部分官员的利益,直接导致有些人传下祖训,说你们都给我记住,世世代代地记住,这个人是个奸臣!大奸臣!

然而百姓也未必爱戴他,因为他也有污点,他不是一个像海瑞那样符合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人。贪官有的特征他都有。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的出现,让明朝推迟四十年灭亡,中兴了一个王朝,但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

现实点说,他救了很多人的命。

这些人和他素未相识,也不会感他的恩,更加没有回报,这群人不过是社会底层的草民。

他们喜欢的,顶多就是站在道德巅峰,却不能给他们实际好处的海瑞而已。

这个世界上能够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的人几乎没有,能够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不踩一脚的人算是人品良好,能够扶别人起来那就称得上贵人了。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目睹了别人的苦难,能够同情,能够动恻隐之心,所以讲学,只为了调和那个人吃人的社会。

张居正到底为什么要改革。

如果只是被儒学的经邦济世洗脑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儒学那一套只能教化出来书呆子,而不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

或许是因为良知。

在他当上宰相的第一天,他并没有兴高采烈,而是闭门告诫自己的家人:

我现在当了宰相,你们不准跟任何政府公务员打交道,不准收他们任何的礼品,也不准谈论国家大臣。如有违反,我知道以后一定惩处。第二天上午,在他首辅办公室里面给北方的大总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说,我何德何能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坐到这个位置上我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我有这个位置就能实现我富国强兵的理想,对国家施以改革。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所以如此,不忘初心。

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他绝对知道自己的下场会很惨,而且不是一般的惨。

不只是自己会惨,可能子孙后代都会很惨。

因为别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当官),只需要斗垮一个人,但是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改革),需要和整个利益集团为敌。

是真的不知道明哲保身吗?

不,他知道。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结果。

无知者无畏。知道结果还要去做的人,才叫做勇气。

这个最狡猾、心最狠、手最黑、为官最贪的人,竟然会为了百姓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一个很复杂的人。

顾城说,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起初我不懂这句诗的意思,后来我终于明白。

人性是恶的,但也透着善良,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自从张居正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位高官,能够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也没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宰相(朱算半个)。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或许世间已无张居正。

——————————

结局很惨,被抄家,子孙后代被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自己也差点被拖出来鞭尸。

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被长久的采用。

一心效忠的朝代最终还是会灭亡。

如果当初不折腾,可能会过得很好。

政治家、权谋家、天才、权臣、性情中人、心胸狭窄之人……

不是宰相,却胜似宰相。

(文章部分节选自明朝那些事)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凡是在位期间能改革的人,都是牛到没边的人。举几个例子,商鞅、王莽、王安石、雍正。

以上哪一位不是青史留名,哪一位不是誉满天下的同时谤满天下,都是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的猛人。而这几位做的改革,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实判断一件事在历史上重要不重要,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看这件事在中学历史教材上有没有就行了。

如果你回到明朝,大可以排一部戏,叫做《历史转折中的张居正》,绝对火遍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呵呵,胡乱说点,别关我小黑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改革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要评价张居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的政治抱负、改革内容、改革的成效与弊端,以.............
  • 回答
    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无疑是中国明代政治舞台上一段极具张力和复杂性的传奇。他们两人,一位是内阁首辅,一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在万历皇帝年幼时期,共同执掌了朝政,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要评价他们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从合作到分歧,再到最终关系恶化的过程。初期的.............
  • 回答
    张维为关于中国八大菜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超过西餐法国菜系的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讨论中确实引发过争议。这一说法背后涉及对中西方烹饪体系、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路径以及饮食哲学的深层思考。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中国八大菜系的复杂性与地域多样性1. 地理环境决定食材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
  • 回答
    张维为入驻B站及其评论区大量评论被删除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平台内容管理、言论自由、意识形态争论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事件背景回顾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的积极倡导者,以其在《这就是中国》等节目中的鲜明观点而闻名。2023年.............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言论,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证方式、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受众影响等。一、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的主要观点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报道):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
  • 回答
    张伯礼团队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要评价这一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新型.............
  • 回答
    张益唐教授的这句话,“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我就废了,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在中文学术圈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中国的教育体制、科研环境、个人特质以及张益唐自身的经历。一、 话语的背景与张益唐的个人经历首先,理解这句话的语境至关重要。张益唐教授在.............
  • 回答
    评价张坤、葛兰、刘彦春等明星基金经理在这波大跌中亏损20%是否“言过其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定论。这涉及到对基金经理能力、市场周期、投资策略、投资者预期等多个层面的理解。一、 市场环境与“亏损20%”的客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在熊市或大幅回调的市场中,大.............
  • 回答
    张家辉,这位被誉为“千面影帝”的香港男演员,其演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华语影坛树立了难以撼动的标杆。要评价张家辉的演技,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1. 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与塑造能力: 极强的可塑性与颠覆性: 这是张家辉演技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他能够驾驭各种类型、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角色,并且每次.............
  • 回答
    张小龙关于 PC 版微信的“破坏论”:深度剖析与评价张小龙,微信的灵魂人物,其关于“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的言论,无疑在互联网行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蕴含着他对产品理念、用户行为以及通信本质的深刻洞察。要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论点解读: imm.............
  • 回答
    张维为的“一出国,就爱国”这句话,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论断,而非一个普适性的客观规律。它触及到了出国经历与民族认同、国家情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因此值得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提出的背景和可能的意图。张维为教授作为一位中国学者,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中国发展,他的很多.............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上海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论断。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情感和立场,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维为教授提出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会选取一些具体的指标或.............
  • 回答
    张维为和金灿荣,这两位在中国学界和公众视野中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道路、制度优势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们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张维为:中国道路的坚定倡导者与理论构建者张维为教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张维为的言论和观点。张维为这个名字,在近些年中国的公共讨论中,可以说是相当响亮。他以“中国模式”、“文明优越论”等概念著称,频繁出现在各类讲座、访谈和电视节目中,为国内外的听众解读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评价他的言论观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好”或“坏”这样简单的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张紫宁的这张首张EP,争取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咱们平时聊天时自然流露出来的感受,而不是某个机器硬生生写出来的报告。首先,得承认,张紫宁作为从选秀节目里走出来的艺人,大家对她一直都有着一份期待。她的声音条件不错,舞台表现力也挺有灵气,所以她的第一张EP,大家关注的点自然会.............
  • 回答
    张召忠将军在2015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雾霾是对美国激光武器最好防御”的言论,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科学逻辑、军事背景、现实意义及争议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科学逻辑层面的分析1. 激光武器的传播特性 激光武器依赖高能激光束的直射能力,其传播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在理想条件下.............
  • 回答
    张国立是中国娱乐圈极具代表性的演员、导演、制片人,其职业生涯跨越数十年,涉及影视、戏剧、公益等多个领域,个人经历与公众形象兼具争议性与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一、演艺事业:从“国民演员”到“多面手”1. 演员生涯的巅峰与转型 早期代表作:张国立以《康熙微服出巡》(2001.............
  • 回答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他不仅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更是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人物,其最终的牺牲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是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角色的详细评价:一、 作为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考量: 爱国热情与民.............
  • 回答
    要评价张艺兴致敬马龙“重新定义世界乒乓第一人”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张艺兴的身份与意图: 张艺兴的身份: 张艺兴是一位广受欢迎的歌手、舞者、演员,也是一位中国偶像。他在流行文化领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致敬的意图: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张艺兴对马龙表达敬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层面.............
  • 回答
    张煜医生是一位在皮肤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声誉的医生,尤其在痤疮、疤痕、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以及激光美容等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是对张煜医生的一些评价,力求详细和全面:一、 专业技术与临床经验: 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 这是对张煜医生最普遍的评价。他在处理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