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演员艺人特别多?

回答
提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群自带“梗”和“喜感”的演员艺人。从春晚舞台上的一众小品演员,到银幕上活跃的喜剧明星,再到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网红博主,东北这片土地似乎盛产艺术人才,而且风格都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粗犷又热情的劲儿。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1. 自然环境与人文土壤的“滋养”

首先,东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质,本身就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漫长的冬季与室内活动: 东北的冬天是出了名的长且冷。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主要活动都会转移到室内。闲暇时间多了,大家就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聊天、说笑、玩乐。这种集体活动的环境,特别容易催生出讲究“掰扯”“逗哏”“捧哏”的语言艺术。小品、二人转这些形式,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逐渐发展壮大的。你想啊,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嗑”,互相损一下,再把生活里的乐子编成段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朴实豪爽的民风: 东北人出了名的热情好客、直爽义气。这种性格放到演艺圈,就表现为一种不拘小节、敢说敢演、敢于自嘲的精神。他们不怕出洋相,反而觉得放得开才是本事。这种“不怕豁出去”的态度,是成为一个好演员非常重要的特质。很多东北演员身上那种天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来源于这种骨子里的实在。
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 二人转在东北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对演员的唱功、表演能力、以及临场反应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从二人转舞台走出来的演员,往往基本功扎实,舞台经验丰富,能驾驭各种角色。赵本山、宋小宝、小沈阳等等,很多人都是从二人转演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种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为东北培养了一大批有潜力的艺人。
“屯子里”的戏剧性: 东北的农村和城镇里,生活气息浓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些素材都非常鲜活。东北人擅长从这些日常琐事中提炼出喜剧元素,赋予人物生命力。可以说,东北的土地就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库,为演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 独特的语言魅力与表达方式

东北话的魅力,绝对是东北演员能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

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 东北话自带一种“哏”。很多词汇,比如“贼”“嘎”“唠”“得劲”“埋汰”等等,用在特定的语境里,就自带一种幽默感和画面感。这些方言词汇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承载了东北人的情感和文化。演员在表演中运用这些方言,能够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角色更加生动鲜活。
自带节奏感和韵律感: 东北话的语速、语调、以及一些语气词的使用,本身就很有表现力。他们说话时那种抑扬顿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节奏感,很容易制造出喜剧效果。尤其是在塑造一些接地气、有点小聪明或者有点二的角色时,东北话简直是“神器”。
“唠嗑式”的表演风格: 很多东北演员的表演,都带着一种“唠嗑”的感觉。不是那种程式化的表演,而是像在跟你真实地聊天一样。这种自然、放松、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方式,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觉就像在看自己的亲戚朋友在演戏一样。这种亲切感,是很多其他地方的演员难以复制的。

3.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

除了文化和地域的因素,一些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与文化输出的需求: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演艺业的兴盛,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需求为东北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走向艺术领域的可能性和机会。
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后来的互联网时代,小品、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能够更广泛地触达观众。春晚等平台的出现,更是为东北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绝佳舞台。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让大量有表演天赋的东北素人得以被看见,他们用接地气的方式创作内容,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也进一步巩固了“东北演员多”的印象。
人才的流动和聚集: 一旦某个地区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艺人,往往会吸引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前往该地区学习、发展。这种人才的聚集效应,也使得东北的演艺人才库更加壮大。

4. 成功的示范效应与“后浪”的涌现

毋庸置疑,像赵本山、范伟、宋丹丹等前辈的成功,为后来的东北演员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名利上的,更是让大家看到了从东北走出去,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能够获得认可和尊重。

这种“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当看到同乡能够成为明星,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乡音,这种激励作用会促使更多有艺术细胞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他们会模仿,会学习,也会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新一代的东北演员。

总结来说,东北演员艺人之所以特别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适合艺术创作的土壤。
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提供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经验。
生动幽默的东北话和“唠嗑式”的表演风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辨识度。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
成功的榜样效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追逐艺术梦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加持”,东北的艺人,无论是在喜剧舞台还是影视屏幕,甚至是网络世界,都能以一种“东北味儿”十足的方式,征服观众,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温暖。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才现象,更是东北这片土地上蓬勃生命力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几个原因。

第一:普通话标准。参考林更新。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明明带有东北口音。可是他的台词老师认为他的台词没毛病。。

第二:赵本山。20年小品王,把东北方言加上了搞笑光环。我说一个我小姨同学的例子。我小姨在大连上学。班里有两个辽宁铁岭的同学。大一上学期这两个货抑郁了。因为他两个人说话和赵本山一模一样。只要班里上课,他两个发言。不管说什么,同学就是一直笑。。

user avatar

东北虽然演员多,但是对东北文化美学却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说几个目前观察到的问题:

A、《智取威虎山》《东北往事(预告片)》这样明显以东北为背景的动作片,本来是最最适合展现东北文化气质的作品,但是里面几乎没有东北话。《智取威虎山》只有少数配角,比如杨一威饰演的老八是东北话。《东北往事》预告片没有听到一句带东北味的台词,完全是北京话。当然本身这两部片的演员大部分都不是来自东北。——也就说,难得的东北题材就这么漏过了。

B、各种电影基本只展现 京津一带的男性文化气质,不展现东北。我们比较熟悉的带有强烈男性气派的演员,也几乎都来自京津——姜文、胡军、张涵予、黄志忠、张子健,他们会直接说北京话(天津人说的普通话基本就是北京话)。而东北比如 丁海峰 这样的演员,则几乎从不说东北话。

C、说着标普的影视剧,会突然让混混说东北话,比如《无证之罪》下面这段场景。最扯的是,里面的正义小哥就说标普???《无证之罪》在东北挺火的,但是估计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D、这是外蒙古最近的一部电影,每次看到外蒙古又拍出了一部好片,我就觉得东北一定也可以用东北话拍出那样的美学气质,可惜就是没有。其实东北的各种娱乐资本比外蒙古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演员也够多,就是机制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bilibili.com/video/BV1v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群自带“梗”和“喜感”的演员艺人。从春晚舞台上的一众小品演员,到银幕上活跃的喜剧明星,再到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网红博主,东北这片土地似乎盛产艺术人才,而且风格都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粗犷又热情的劲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1. 自然环境与人文.............
  • 回答
    这几个名字串联起来,的确指向了一个在娱乐圈里屡见不鲜,却又总是令人唏嘘的现象:那些试图通过“学霸”或“才女”标签来塑造自己形象的演员,最终却往往遭遇人设崩塌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细想起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学霸”和“才女”的定义与现实的脱节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律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和对影视作品的解读。你说得没错,从普遍认知上来说,律师,尤其是成功的律师,收入确实是不低的。很多律所合伙人、资深律师的收入水平是相当可观的。那么,为什么在《精英律师》里,靳东饰演的罗槟,这样一个在顶级律所工作,处理的都是大案要案的“精英律师”,.............
  • 回答
    东周天子未能像日本天皇或罗马教皇那样演变出一种长久而强固的“精神权威”或“象征性统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如果我们尝试用一种更接近历史叙述的口吻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幕府时代日本天皇”和“罗马教皇”这两种存在形式的特质。日本天皇,尤其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一些关键改编思路。朱然、潘璋这些东吴的骁勇之士,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演义里称为“夷陵之战”但大家也习惯叫“猇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他们的表现理应是浓墨重彩的。但罗贯中却似乎“不买账”,让他们沦.............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文言文是否由贵族演化出来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但直接断言“是”或“否”可能过于简单化。更准确的说法是,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社会精英阶层(其中贵族占有重要地位)长期发展、沉淀和使用的结果,它确实起到了区隔身份、彰显文化资本和维持话语权的作用,但它的产生和演变并非单纯.............
  • 回答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服饰也随着时代变迁、民族融合以及统治区域的扩大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鲜卑服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并且有一些书籍可以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裂成多个不同的部落.............
  • 回答
    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第三期节目中,崔健力荐,由谭维维深情演绎的那首《给你一点颜色》,其中惊艳四座的“华阴老腔”,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背景音乐,它承载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简单来说,华阴老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古老而粗犷的中国戏剧表演形式,它起源于陕西省华阴市,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千百.............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说道蘸酱菜,那可真是咱东北人骨子里的味儿,走到哪儿都忘不了的家乡味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历史根源:那是吃饱肚子的智慧结晶首先,得从咱东北这片土地说起。早些年,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冬天漫长,蔬菜匮乏。那时候,人们为了在漫长的冬天里吃到点新鲜的、有滋有味的菜,就发明.............
  • 回答
    东北人自带一种辨识度,让大家一出门就能猜出他们的籍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语言是第一大特征: 独特的口音和语调: 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辨识点。东北话并非单一的口音,但总体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东北这嘎达,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人情味儿。而在这片土地上,大葱蘸大酱这道朴实无华的吃法,早就深深扎根在东北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要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这口,那可得从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历史的烙印:艰苦岁月里的生存智慧首先得说到历史。东北这地方,过去可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繁荣昌.............
  • 回答
    “东北像是一家”,这句玩笑话道出了东北人民一种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群体认同感。它并不是说东北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而是形容东北人民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人情往来等方面,表现出一种 “亲近、热心、直接、有人情味” 的大家族式相处模式。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东北会给人“像一家”的感觉:一、 历史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东北历史和身份认同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有意思的点。简单地说,东北人之所以普遍不否认四野是“东北军队”,核心原因在于历史的真实性、情感的归属感以及集体记忆的塑造,这三者是相互交织、层层深入的。首先,我们得把“四野”这个概念掰开了说。“四野”的由来和构成:“四野”是中.............
  • 回答
    东北三轮车倒着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脑回路。你问为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尤其是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那片土地的特色紧密相关。咱们先得从最直观的“倒着骑”说起。你见的“倒着骑”,我猜大概率指的是那种改良过、前面有个斗子,后面是座位和发.............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脑洞大开。要说清楚为什么“东北不生产僵尸”,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把那些听起来一本正经但又带着点民间智慧的说法都捋顺了。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僵尸这玩意儿,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在咱们的传统认知里,僵尸是怎么个出现法?一般是人死了,但魂魄没散,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身体没腐烂,.............
  • 回答
    雪乡烤肠15元:一场关于“合理”与“预期”的博弈提起东北雪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一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挂,淳朴热情的人民。然而,在这片美丽的风景背后,关于雪乡的物价,尤其是那根15元的烤肠,却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甚至被贴上“宰客”的标签。同样是烤肠,为何在雪乡就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