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近两年生鲜电商纷纷布局私域?

回答
近两年生鲜电商们扎堆往“私域”里钻,这事儿吧,你细品,其实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这个行业当下的一些困境和机遇。

为啥都瞄上私域了?简单说,就是“不安全感”和“渴望确定性”。

你想啊,生鲜电商这碗饭,本来就不好做。成本高,损耗大,获客成本也蹭蹭往上涨。传统电商平台虽然流量大,但就像一个大卖场,你进去买完东西就走了,商家很难真正留住你,培养你的忠诚度。而且,平台规则多变,算法一改,你这店可能就得重新适应。这就像在大海里做生意,随时可能遇到风浪。

在这种情况下,生鲜电商们就想着,能不能有个“自己的地盘”,一个能和用户建立更直接、更紧密联系的地方?这就是“私域”的魅力所在。

1. 摆脱平台依赖,掌控用户生命周期:

过去,很多生鲜电商都是在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公域平台上起步的。但平台就像个房东,你住得再好,也得按人家的规矩来,房租(佣金、推广费)说涨就涨。而且,用户来了又走,你很难知道他们是谁,喜欢什么,下次还会不会来。

私域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把用户沉淀到自己的微信群、小程序、APP里。这就像是在社区里开了一家街坊小店。你可以和顾客们直接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掌握用户的“生命周期”,从第一次购买,到复购,再到成为你的忠实粉丝,这个过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2. 提升复购率,降低获客成本:

生鲜这东西,尤其是水果、蔬菜、肉类,属于高频消费品。用户一旦选定了,一旦认可了你的品质和服务,他们大概率会持续回购。但怎么让用户持续回购?这就需要精细化的运营了。

在私域里,电商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社群运营: 建立用户微信群,每天分享新鲜到货信息、时令推荐、烹饪小技巧、甚至可以组织团购、拼单。这样一来,用户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有了归属感,自然也就更容易产生复购。
内容营销: 通过公众号、小程序文章、短视频等形式,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产地溯源、食材辨别、健康饮食建议等。这不仅能吸引用户,还能建立你的专业形象,让用户更信任你。
会员体系和积分: 建立一套完善的会员体系,通过积分、等级、专属优惠等方式,激励用户持续消费,增加用户的粘性。
个性化推荐和触达: 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比如,前几天刚买了西瓜的用户,你可以在西瓜季快结束的时候,提醒他“最后几天的甜度巅峰,赶紧囤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相较于在公域平台上烧钱买流量,维护好一个私域用户,长期来看,其获客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要低得多。

3. 差异化竞争,打造品牌壁垒:

生鲜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时候,消费者选择哪家,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价格。但价格战打到最后,受伤的往往是商家自己。

私域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竞争的绝佳舞台。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建立壁垒:

极致的品控和溯源: 在私域里,你可以更直接地向用户展示你的供应链有多么可靠,产品有多么新鲜。比如,直播产地采摘过程,展示冷链运输环节,让用户眼见为实。
精细化的服务: 比如,提供比平台更快速的响应,更灵活的配送选项,甚至一对一的客服咨询。这种“有人情味”的服务,是你在公域平台上很难做到的。
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 通过持续的互动和价值输出,让用户不仅仅是买东西,更是认可你的品牌理念,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用户对你的品牌有情感连接时,价格就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了。

4.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测试新模式:

私域的灵活性也很高。当你有一个新产品想推,或者想尝试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时,可以在私域里进行小范围的测试,快速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策略。这比在公域平台上进行大规模推广要风险小得多,也更高效。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里面也藏着不少挑战:

用户增长和沉淀的难度: 虽然私域好处多多,但怎么把公域的用户,或者新用户,有效地“引流”到你的私域里,并且让他们愿意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很多用户可能习惯了在平台上“一站式”购物,或者对加各种群、关注各种公众号感到厌烦。
运营能力和专业度要求高: 私域运营不是简单的“发发广告”,而是需要精细化的用户洞察、内容策划、社群管理、活动组织等等。这需要一支专业且有执行力的团队。
信任危机和用户疲劳: 如果运营不当,比如频繁骚扰用户、信息轰炸,或者承诺无法兑现,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甚至产生信任危机。毕竟,用户在私域里,对你的期望会更高。
数据分析和转化能力: 如何将私域的用户数据转化为有效的销售线索和最终的订单,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转化能力。

总的来说,近两年生鲜电商布局私域,是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确定性”和“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是为了摆脱公域平台的束缚,更是为了通过更直接、更精细化的用户连接,提升复购,降低成本,建立品牌壁垒,最终在这个“看脸又看内涵”的时代,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这场“圈地为王”的运动,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玩法会越来越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谈到行业竞争的时候,营销是最重要的一环。

毕竟有了解过行业竞争过的人都清楚,开多少会搞多少战略方向用处真的不大,看上去宏大叙事的构思在落地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一地鸡毛。

毕竟所有人都清楚,战报这玩意可以靠买,但战线却做不能。

只要品牌舍得花钱,品牌的声势总归小不了,只要铺天盖地的通稿撒下去,反正不管别的,声势总归是能打出来的。

但很多生意往往也只停留在打出来声势这个阶段了。

这就跟很多餐馆试营业时的火爆一般,最早的时候馆子都是各种做着活动给着优惠,而且下足了力气做推广,所以整体看上去效果还不错。

但这种模式总归是做不长久的,对于长期运行的品牌来讲,重点输出,稳定运营才是关键。

可如何抓住重点并不是一件易事。

以生鲜电商行业为例,在疫情催化下,生鲜电商存在机会,但竞争却相当激励,在拉客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下,如何加速用户渗透、提高营销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品牌营销来讲,营销不怕花钱,怕的是没效果,没留存。

很多人都认为做营销要的是斤斤计较的,要的是精准卡到投入产出比,但其实真做过这些的人都清楚,精准的投入产出都是不存在的,营销这玩意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位,算大账其实合算,算小账往往吃亏。

这就是为什么春晚赞助费年年攀升但赞助商络绎不绝的原因之一了。

营销这玩意贵不贵不是问题,有没有用才是关键,对于品宣来讲,大型活动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其自带多少流量,在于它最终能撬动多少增量。

在品牌营销中,流程一般会分为两步。

找到渠道搞到流量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找准大的流量渠道来源来打基础,后续则是把流量进行转换,把过到手的流量转到自己那里。

前者相当于花钱买增量,投入高,效果好,但花费也较高,可持续不强,而后者则相当于引流,投入低,维护成本较低,可持续性也强。

总结来说,“买到流量”、“私域转换”是所有品牌绕不过的一环。

而对生鲜电商行业更是如此。

对生鲜领域来讲,它走的是长线盈利模式,短期的优惠活动可以做,但必然不能长久,维持利润的关键往往在于拉新和留存,但在线上买菜渠道还处于雏形的情况下,拉新很难做,而且投放的目标客户也很难精准。

在这种相对成长的领域中,最好的营销方案不是硬着头皮“傻投”,而是要借助类似“春晚”这种全领域性质的活动,因为在这种普适类的活动下,它涉及到领域是足够多的。

当然,春晚自然最好,但它也很贵,与其单纯瞄准春晚去看,带着“新年元素”的其它活动也是相对精准的。

而在这些新春环节里,五福可能是一个不错破入点。

从五福诞生时的全民集“敬业”走到现在,集五福已经从单纯的红包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新年必备的活动了,平时没事扫扫福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习惯,在扫码这个过程中,民众获取福字的同时也得到了祝福。

而在支付宝将五福ip开放给商家的时候,用户获得“福”从单纯的扫码,多了从商家小程序渠道获取的一条路径,大量新用户将涌入商家的小程序,这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增量。

于是你看到了一场私域营销比拼,各大商家将五福引流玩成了花。

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成功的品宣营销要走两步,找到途径只是第一步,走五福这条只是满足了第一条罢了,如何转换才是关键。

在私域流量大涨的时机,除了通过小程序福卡发放外,叮咚买菜还同时抓住了预制菜年夜饭的风口,借势推出了五福定制年夜饭,还搭配了优惠券希望提升用户转化,同时打出了自己招牌。

媒体报道称,它的小程序访问创下历史峰值、年夜菜2天抢空、生活号直播2万人在线围观。

因此,引流只是手段之一,如何将流量进行转换才是关键。

当然,在此次五福运营活动,叮咚买菜成绩亮眼,也得益于过去一年来在私域领域的大力布局,也得益于其精细化运营取得了成功,因为在五福之前,它已经在支付宝小程序有了充足的投入,生活号也在持续运营,在矩阵投入下,效果自然也不错。

抓住五福,是抓住了公域流量,转换私域,是找到了自运营的抓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