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周王室在镐京,直接和犬戎挨着?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周早期政治地理和军事安全的核心。为什么西周王室要把国都设在镐京,并且离犬戎那么近?这背后其实有非常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战略失误”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犬戎”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敌人,而是一个庞大的、游牧性的族群集合体。 它们是生活在中国西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的原住民族群,以游牧为生,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与以农耕为主的周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它们理解成如今我们对“国家”的概念那是不准确的。

那么,西周王室为什么选择在镐京建都,又为什么会和这些族群“挨着”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一、 历史的继承与地理的现实:

周的起源地: 西周的始祖后稷,传说中的活动区域就是在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周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壮大,并最终推翻了商朝。因此,镐京(位于今天的西安附近)作为他们的都城,是顺理成章的“祖业”,是他们的根基所在。周人没有理由放弃自己发迹的地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国家。
关中的地理优势: 关中地区,尤其是镐京周围,有着肥沃的土地和相对封闭的地形。它被秦岭、黄土高原等天然屏障环绕,易守难攻,为周王室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治中心。选择这里建都,是基于当时对地理条件的判断,是为了稳固统治。
“挨着”是相对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即使我们说“挨着”,那也是相对于更广阔的西部荒原而言。周朝的统治范围,尤其是早期,可能并没有深入到今天我们概念中的“犬戎”核心区域。周人可能是在一个区域性的划分上,认为自己是“先进”的文明,而西部地区是“边疆”,与这些族群存在接触和边界。

二、 军事与战略上的权衡(也是最关键的):

防御并非唯一目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其选址都必然要考虑防御,但绝不是唯一因素。镐京的选址,更侧重于控制和整合,而不是完全的与世隔绝。
“控制”而非“隔离”: 周朝的建立,是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盟完成的。他们并非要完全消灭或隔离西部的所有族群。相反,他们需要通过军事力量来威慑、征服、羁縻这些族群,将他们纳入周朝的统治体系,或者至少保证他们的游牧活动不会对周朝的统治构成致命威胁。
利用与缓冲: 西部的犬戎,虽然对周朝构成威胁,但也并非全是敌人。某些时候,一些犬戎部落可能也会与周朝进行贸易往来,甚至成为周朝军事力量的补充。将都城设在靠近这些区域,也方便周朝进行“招抚”、“分化”和“利用”。同时,这些族群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对周朝东部敌人(例如后来的晋国、楚国等)的一个战略缓冲。
经济与资源: 西北地区,虽然以游牧为主,但也可能拥有周朝所需要的某些资源,例如马匹(对军事至关重要)、皮毛等。靠近这些区域,也有利于周朝获取这些资源。
军事力量的部署: 周朝在镐京附近必然部署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来自西部的直接进攻,也是为了辐射和控制更广阔的区域。而“犬戎”的存在,恰恰是这种军事力量部署的一个重要考量点。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反应、能够向西用兵的基地。

三、 政治与文化上的考量:

“天命”与“王道”的体现: 周朝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命”和“德治”的理念。将都城设在离“蛮夷”较近的地方,可能也包含了周朝统治者希望通过“王道”来教化、感化边疆民族的政治宣示。他们认为自己的文明是更先进、更正统的,有责任将这种文明推行出去。
巩固统治的需要: 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不断地向外扩张和巩固。西部的犬戎,是周朝初期需要面对的重要外部压力。将都城设在相对靠近这些区域,也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这种外部压力,并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和威望。

那么,为什么最终镐京会失陷于犬戎呢?

这恰恰说明了,即使是战略上经过权衡的选址,也无法完全抵御历史的洪流和内在的衰败。

周朝自身的衰落: 到了西周晚期,王室内部腐败、权力斗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这种内耗使得周朝的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大幅下降,无力有效应对外部威胁。
犬戎力量的壮大与联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犬戎部落可能也发展壮大,并且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或外部压力而联合起来,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战略上的疏忽或误判: 即使在周朝鼎盛时期,长期将都城设在一个存在强大外部威胁的区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后期国力衰退,这种风险就更加暴露无遗。

总而言之,西周王室在镐京建都,并与犬戎“挨着”,并非单纯的战略失误,而是历史进程、地理条件、军事现实、政治考量以及文化理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镐京的选址,是周人基于自身起源、关中地理优势以及对当时天下格局的认知所做出的选择,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能够辐射四方的统治中心。他们希望通过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来控制和影响西部地区,而“犬戎”的威胁,恰恰是这种控制和影响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要变量。最终的失陷,更多的是周朝自身从内部开始衰败,无力应对外部压力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归咎于都城选址的“错误”。

希望这样的解读,能够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戎人与周人本来就是一伙的。《竹书纪年》里经常会看到:周天子心情好的事后,称呼他们为某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直接骂他们“姜戎”。戎人与周人的关系本来就是姬姜联盟,犬戎入镐京其实是窝里斗,并非外族入侵。

而且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像匈奴蒙古人那样的纯粹游牧民族,其实要到春秋晚期才出现;而之前的所谓放牧人,其实还是有固定的村落居住的,他们的生产方式更接近于陕北一边种地一边放羊的农民。所以犬戎等戎人并非居无定所,他们不过是放羊的比重比种地更大而已;相比同时期南方还在刀根火种的原始农民,他们的流动性并没高出多少。周天子把戎人们分封在其西部边境也是因地制宜之策,毕竟他们之间有姬姜联盟的默契,就像满蒙联姻那样。

另外,周天子在中后期也不忘向戎人里渗沙子,其中最典型的一手就是册封秦人始祖非子为附庸。秦人的祖先是周公东征中被打败流放到西垂的奄国(后来的曲阜)人后裔,他们是殷商的远亲。周天子把这群亡国奴放在戎人群里,就是利用了秦人与戎人的民族矛盾来制衡戎人集团。而在平王东迁后,秦人就毫不含糊的把戎人们都赶出了关中地区;反而是晋国收留了那些流亡而来的戎人,并安排他们去开荒,毕竟晋侯也认同与戎人的远亲关系嘛。比如洛阳边上的陆浑戎就是这么被安排定居下来的。

总而言之,犬戎灭周不是外族入侵,而更像是内部政变。只是这次政变玩脱了,直接玩成了安史之乱,最后各方都没法收拾了。所以堡垒最怕从内部被攻破,祸起萧墙是也。

user avatar

1,

先思考一个问题:

何以见得外服诸侯就一定要比近畿诸戎更忠于周室?

2,

说一个最基础的常识:

中学教科书未必一定对,甚至有些内容是故意不对。

至于为什么有故意不对的内容,在于阶段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学习比较认真的朋友都会发现,初中的知识会把小学推翻,高中又推翻初中,大学又推翻高中。如果碰上走心点的老师,还会告诉你等你升学以后这块就作废了,不过现在就这么考,你先这么记。

一聊这个,顺便也解释了在任何学科的讨论中总能碰见一些无能狂怒的中学生——毕竟,确实是有一部分中学生还没有发育到能够理解上述常识的程度——别笑,真有人发育得慢。

3,

中学教科书对西周分封制的讲述有些问题。

西周以分封制为本位的地方系统大致分为以下6类:

一是诸侯;

二是诸监;

三是采邑;

四是县、郡;

五是直属邑;

六是方国。

按照惯性思维,估计你会认为郡县的长官一定最忠诚,诸侯在中间,方国最不安生——这当然是自作多情的臆想。

如果放在实际历史环境中,显而易见的情况应该是:

周室越强,各个地方政府越忠诚,且距离周廷越近或交通越便利忠诚度越高,这与是郡县还是诸侯还是方国并没有太必然的联系。

4,

具体在西周中期至后期:

先是位于远方的东夷和位于黄土高坡的西戎在闹,再是远方的诸侯在闹,后是王都周边的国人在闹,最后近畿的诸戎才闹起来。

而且,近畿的诸戎也就算雷声大雨点小。注意两点,一个是西虢国留在原地的小虢一直活蹦乱跳的直到在春秋前期才被秦国掐死,另一个是秦伯在周宣王时期打服诸戎更多是诸戎服软,动真格的要到春秋时期。

5,

总之,在西周王朝可以正常运作的时期,周王室及西虢国、荣监(注)、苪国、召国、周(原)国等诸侯国或采邑国原本就能让近畿诸戎老实,没必要再搞大规模分封。

等西周王朝濒临崩坏的时候,周廷能做的也就是打打补丁,诸侯远比诸戎还不安生——实际毁了西周的主犯是申侯和西虢公,诸戎也就是个从犯。

(注:荣监的具体位置有争议,可能在关中南部,也可能在其他位置。)

user avatar

周和戎的关系被后世记载所歪曲了。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这一过程中,大部分西周文字资料都遗失掉了,现存记载是后人根据记忆重构的,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他们把西周灭亡时的周戎关系,错误扩大到了整个西周时代,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失忆”现象。

周与戎本是盟友关系,周与商的战争并不是后世常见的朝代继立,而是东西方两大国家联盟旷日持久的对抗,诸戎是以周为核心的西方集团成员。

起初商的势力远大于周,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决定性战役就是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并没有灭掉东方集团,周朝与东方集团的战争直到几十年后的周康王时代才基本结束。

牧野之战后,周朝开始将臣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据点,并制定严格的周礼体系,形成势力网络。这一过程中,原本的盟友们并非臣子,不怎么服从周礼,导致东方集团灭亡后双方关系恶化,最终刀兵相见,这种情况在后世还挺常见。

最初的华夏认同来源于是否认同周礼系统,而不是血缘。因此与周血缘关系比较远的楚、秦等被纳入华夏,血缘较近的戎反而成了异族。

若不是实在没办法,周人也不会轻易放弃经营四百余年的故地。迁往洛阳后,周的一蹶不振也不单单是实力受损,也是因为失去了盟友支持。

西周的遗产最终被秦接收,成了秦国崛起的根基。

下面列举一些相关材料,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跳过啦,喜欢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1、按照很多史书的说法,活跃于西方和北方的“戎”是西周的主要敌人,“戎祸”伴随西周始终,然而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金文考证,西周前期的主要征伐方向并不是西北,而是东南。著名的晋侯苏钟,其铭文就反映了周对东方的战争。

2、关于周的早期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这段记载显示周人原是农耕民族,后来有一段时间转向游牧,最终又恢复农耕。

实际上不仅是周,戎人普遍是农耕部落转化而来的。公元前2000年之前,北方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很多,西北方很多地方都是环境适宜的农耕地区,在前2000年~前1000年这段时间,这些地区迅速变干燥,无法继续务农,这段时间的考古结果明确显示出由农耕到半游牧到游牧的转变过程,周人是这种大环境下走向游牧的部族之一,只不过周人后来占领周原,重新恢复了务农。

戎在当时并不是周的敌人,而是周的盟友,类似于后来蒙古各部族的关系,彼此有冲突也有联合,周与戎人部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姻亲关系,这种关系持续到西周中期。

3、导致西周灭亡的犬戎不是单纯的异族敌人。申侯是王室姻亲,而犬戎又是申侯的姻亲,这一事件反映了周王室对关中诸国以及戎人这些昔日盟友失去了控制。

4、“戎”最初不包含贬义,可能与“夏”“商”一样是部族集团的名称。周人两大姓姬姓和姜姓的一些支系甚至直接被称为戎,也反映了周与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user avatar

华裔打华侨

user avatar

高中历史不可能说的那么仔细。

其实周的分封本意不是拱卫王室而是殖民。是在他国领土上册封监国,有名的就是三监用来监视殷宋,齐国是为了监视莱夷。燕国是为了监视肃慎,唐国也就是晋国是为了监视狄人。鲁国是为了监视莒,徐的夷人。其他同姓诸侯都有自己监视的对象。就不一一列举。

西周从来没有在自己直辖土地上分封大诸侯国,他所分封都是关内侯,说白了就是周王室直属臣子。土地不大,人口不多。一直处于周有效管控之下。(又看了一下史料,我有了一种想法,这些关内侯封地绝大多数都是在边境,会不会是类似于唐代的藩镇不同的是藩镇的长官是皇帝认命没有世袭制,而关内侯不同,他们是有世袭的是一个宗族来镇守边疆)

在这个思想上,他们无法在西部分封大诸侯国,因为这个诸侯对外与对内同样具有威胁。郑国就是例子

犬戎诸国与华夏本没有统属,周不可能利用自己天子身份去到他们地盘里分封诸侯国,其实就是没有土地做分封

所以保卫周本土的工作还是交给周自己做更为保险。

而且西周时期周的威胁一直在东部与南部。与西戎一直交好。并没有过大战争,主要还是周强大,犬戎弱小。

这就是为什么秦人一直养马有功也没有受封,而一直到周平王时期,周无力控制关中西部之后才会分封秦人为诸侯,以拱卫王室。

而之后周就出现内讧,而且还是一直内讧,比较大的周厉王,这些内讧虽然被解决但是,周的实力却受到大的影响。

以至于到了周幽王父亲宣王三十九年,姜戎在千亩打败周王师。《史记》周本纪: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按清华简

一直到周幽王,他的一些列行为,断绝了东部诸侯国与他的联系(其实就是闹翻了)。仅仅剩下晋国,郑国(那时候还是关内侯,而非邦君,非常感谢网友指正)几个国家还愿意听他调遣。而接下来的内讧关内侯申侯,曾侯与犬戎的联合军队在骊山下击败周王师幽王战死。之后犬戎攻克镐京。

这个就有些意思,说是周幽王得知太子在申国,就派兵去抓太子,结果申国反抗,周军改为强攻,结果强攻失败,周幽王就亲自出马,带领王师征讨申,申国全国抵抗。

这时候出状况了曾(缯)侯投降犬戎,然后和犬戎一起攻打周王师王师大败,周幽王战死。褒姒儿子也战死了(感谢网友指正,我有看了史料,我错了,这里改一下)

速度之快,让东方诸侯救之不及,只能跟着犬戎屁股后面收复镐京,

幽王战死之后,东部关内侯们先推举幽王弟弟上位称周携惠王(感谢网友指正,确实是他弟弟上位)。这是有法理的,

二十一年之后周携王被晋国杀死在虢。而支持周携王的东部关内侯们被晋国一一绞杀吞并,让晋国拥有关中大片土地。可是天下不服他晋国,而且周各地也在反对晋国。九年过去情况越来越糟。

晋国没办法在一个叫少鄂地方找到周平王(清华简上用了一个”逆”字)原文是:逆平王与少鄂。(网友说这是迎接,我不信就查阅《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突然感觉自己好羞耻。

而这时候,诸侯们开始不再朝觐周(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这时候晋国从黄河西岸到镐京被晋国人控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三年后他不得已在西部关内侯特别是秦人支持下,去了洛邑。另外也是因为当时晋国内乱(曲沃代翼)给了他们机会。

不要觉得这个秦人护送有功非常简单,整个路程长达400公理,按古人行进速度,就得走十几天,而这次迁都带着妇孺家眷,是大搬家,速度更慢,而且携带财务更容易被攻击。整个路程绝大部分都在晋军控制之下,而秦人却可以成功完成护送任务,没有黑吃黑。周平王感谢是发自肺腑的

等新晋侯获得君位,周平王已经迁都完毕,他为了获得周天子承认,就归还关中土地,自己退回到晋国旧疆域之内。这就是东周的基本盘。

而这个时候犬戎已经控制关中西部大片土地,周平王无力夺回,就把这些土地封给了秦人。

按史记

自平王开始,周天子在各方国的国监都失去权利,各诸侯国国君开始主政(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另外从考古来看,西周在甘肃境内势力不小,当地的关内侯非常富有,从出土马车复原就能看出来,那是金碧辉煌,连轱辘都贴着青铜镂花片,由此可见古代甘肃的平凉,庆阳一代周人的富庶,天水是秦人老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周早期政治地理和军事安全的核心。为什么西周王室要把国都设在镐京,并且离犬戎那么近?这背后其实有非常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战略失误”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犬戎”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敌人,而是一个庞大的、游牧性的族群集合体。 它们是生活在中国西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
  • 回答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各地王侯的封号与封地出现不匹配,例如成都王封地在邺城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晋的宗室封建制度、政治格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晋初年宗室封建制度的特点。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灭亡.............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 回答
    说起二战德空在东线战场上涌现出大量王牌飞行员,而西线飞行员的战绩相对来说“略逊一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既有战场环境、对手实力、装备代差,也有战略意图、战术运用等等,就像一锅大杂烩,味道能不能好,得看食材配比和火候。东线的特殊环境:大规模空战与消.............
  • 回答
    五胡乱华,800万胡人?这数字听着确实让人心惊胆战,仿佛一夜之间,中原就被无数的“胡人”浪潮淹没了。但要说西晋王朝对此熟视无睹,还在内耗,这背后可有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远不是“睡着安稳觉”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把“800万胡人”这个数字放到历史的尺度里好好看看。这个数字,虽然在一些史书中有所记载,.............
  • 回答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对西晋王朝的衰亡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其中“齐王攸觊觎大位”是其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他认为,齐王攸的野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皇权继承机制的失能、宗室力量的滥用以及政治格局的扭曲紧密相连,最终成为了西晋走向覆灭的关键诱因。要理解吕思勉的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晋初年.............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
  • 回答
    王永康调离西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其原因和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永康调离西安的可能原因关于王永康调离西安的原因,官方的说法是“工作调动”,通常是认为他在一个岗位上表现出色,被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在讨论这种高层人事变动时,我们不能排除其他潜在的.............
  • 回答
    贫僧奉圣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幸蒙我大唐盛世恩泽,陛下拨付银两,为贫僧置办一辆宝车,以助行程。说实话,这突如其来的“赞助”让贫僧也颇感意外,毕竟我等修行之人,平日里靠双腿跋涉,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然陛下此举,正是出于对佛法兴盛的慈悲之心,贫僧岂敢推辞?既然要选择一辆车,贫僧以为,此车须得具备几点要紧之.............
  • 回答
    “大一统王朝”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历史语境里,指向的是一个政治版图完整、中央政府权威能够有效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疆域,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统一局面的朝代。它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个集权的、稳定的、能够有效治理全国的政权。要理解“大一统王朝”,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把握:1. 政治疆域的.............
  • 回答
    问得好!清朝收复西域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版图扩张”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当时国际大格局的连锁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 历史遗留的沉疴:千年失地之痛首先得明白,西域这块地,虽然在中国历史的版图里若隐若现,但自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 .............
  • 回答
    关于“王莽为汉朝挡刀”的观点,这是一种相当具有解读性的视角,并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这个观点,需要我们将其置于西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之下,并详细剖析王莽的政策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西汉末年,尤其是王莽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汉朝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西汉末年,汉朝的“病.............
  • 回答
    西藏冒险王王相军遗体确认,这个消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想到他最后停留在那片冰冷、壮丽的雪山之巅,就觉得既悲壮又心疼。关于他最后的时刻,虽然官方的调查结果还在等待,但结合他生前的种种视频和大家对他的了解,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可能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时的王相军,应该是带着他一贯的坚定和对自然的敬畏,独.............
  • 回答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公元800年)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早期或“民族大迁徙”时代。这三股主要力量——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充满了合作、冲突、联盟和制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特点、目标以及在当时欧洲政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八世纪之后,也就是查士丁尼大帝时代(6世纪)之后的拜占庭帝国,与西方世界那时的情况,尤其是查士丁尼王国(虽然“查士丁尼王国”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我们通常理解为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崛起的西方日耳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之间的区别。要理解这些区.............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制度的弊端: 分封制的局限性显现: 诸侯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大量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形成诸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