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之前,教廷、蛮族王国、东罗马帝国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回答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公元800年)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早期或“民族大迁徙”时代。这三股主要力量——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充满了合作、冲突、联盟和制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特点、目标以及在当时欧洲政治和宗教格局中的位置。

一、 教廷的地位与角色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城本身失去了政治中心的角色,但罗马主教(教皇)的地位却逐渐凸显。其原因有:

精神权威的继承: 尽管帝国在西方崩溃,但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仍然在传播和巩固。罗马教廷作为使徒彼得的继承者,拥有最高的精神权威和教会领导权。
“空位期”的政治真空: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方出现了政治真空。蛮族王国虽然建立,但内部整合、统治合法性以及与旧有罗马传统的联系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权威来调和。教廷利用这一机会,逐渐介入世俗事务。
教皇作为罗马的象征: 罗马城虽然不再是政治中心,但其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教皇作为罗马的最高宗教领袖,成为了罗马文明的最后象征。
文化和知识的保存者: 在蛮族统治初期,许多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下降。修道院和教会成为保存古典知识、拉丁语言和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场所,这进一步增强了教廷的声望。

教廷在此期间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精神领袖: 统一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中心,指导教义,派遣传教士。
文化与教育的守护者: 通过修道院保存和传播知识。
政治仲裁者与盟友: 在蛮族王国之间斡旋,甚至与某些蛮族国王结盟以对抗其他势力。
对东罗马帝国的关系:
早期合作与依赖: 在帝国尚未完全衰落时,教廷仍然承认东罗马皇帝的最高权威,甚至在某些事务上寻求其支持。
分歧与独立意识增强: 随着东罗马帝国远离西方,东西方教会之间的文化、语言和神学差异逐渐显现(如“东方教会分裂”的雏形)。教皇开始强调罗马教会的独立性,对东罗马皇帝干涉西方教会事务感到不满。
寻求西方盟友的愿望: 教皇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盟友来保护罗马和意大利,对抗蛮族入侵以及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干预。

二、 蛮族王国的多样性与演变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大陆涌现出多个蛮族王国,其中影响较大、与教廷和东罗马帝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包括:

西哥特王国(西班牙): 较早建立,但内部政治不稳定。一开始是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徒,后来(公元589年)改信尼西亚派基督教,这有助于其与罗马教会和当地罗马居民的融合。
法兰克王国(高卢): 这是最具影响力的蛮族王国。
克洛维的皈依: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约496年)皈依尼西亚派基督教,并得到了罗马教廷的有力支持。这一举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法兰克人与罗马教会和大多数高卢居民联系起来,为日后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教廷获得了强大的保护者。
教廷的扶持与扩张: 教廷利用法兰克王国的力量来对抗其他异教徒或亚流派的蛮族王国,如汪达尔人和西哥特人。法兰克国王也以此获得宗教合法性和政治声望。
汪达尔王国(北非): 早期相当强大,但信仰的是阿里乌斯派基督教,与罗马教会和当地信奉尼西亚派的罗马居民关系紧张,导致其最终被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灭亡。
伦巴第王国(意大利): 征服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对罗马城和教廷构成直接威胁。伦巴第人信仰阿里乌斯派,起初与教廷关系敌对,对罗马城造成掠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逐渐与罗马文化和教会发生联系。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不列颠): 在罗马撤军后逐渐形成,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相对较弱,但传教活动在后来将其纳入基督教世界。

蛮族王国与教廷的关系:

合作与依赖: 许多蛮族国王为了巩固统治、获得合法性以及与当地罗马居民融合,选择皈依尼西亚派基督教,并寻求教廷的支持。教廷也乐于看到一个强大的基督教盟友,可以对抗异教徒或不友好的政权。
冲突与制衡: 并非所有蛮族王国都与教廷保持良好关系。例如,汪达尔人信仰阿里乌斯派,对教廷构成威胁。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侵略直接威胁到教皇的安全和罗马城的地位。
对东罗马帝国的态度: 大部分西方蛮族王国都对东罗马帝国抱有戒心,一方面因为东罗马帝国试图恢复对西方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因为文化和宗教上的隔阂。

三、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角色

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在西方帝国灭亡后,仍然是地中海地区最强大、最有组织、最罗马化的政治实体。它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遗产,并对西方事务保持着关注。

名义上的帝国继承者: 东罗马皇帝仍然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继承者,并试图恢复对西方的统治。
查士丁尼的“复兴”: 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功灭亡了汪达尔王国,并夺回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以及西班牙南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版图,但也导致意大利长期饱受战乱之苦,并引起了教廷的担忧,因为他们不希望被一个遥远的皇帝完全控制。
对西方教会的干预: 东罗马皇帝(特别是查士丁尼)经常干预西方教会的事务,任命或罢免教皇,并试图在神学问题上确立皇帝的权威(“凯撒教皇制”的早期形式)。这导致了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皇帝之间关系紧张,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与蛮族王国的关系:
军事对抗: 东罗马帝国曾与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一度统治意大利)作战。
外交与联盟: 东罗马帝国也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影响西方王国,有时会与某些王国结盟,但更多时候是将他们视为潜在的竞争者。
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君士坦丁堡是东方的文化和宗教中心,拥有强大的神学体系和仪式,与罗马在神学、礼仪和教会组织上存在差异,为后来的东西方教会分裂埋下伏笔。

三者关系的互动与演变总结:

1.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权力真空: 蛮族王国迅速崛起,填补了政治真空。教廷在精神和文化领域逐渐获得主导地位。
2. 教廷与蛮族王国的早期互动: 教廷需要保护者,蛮族国王需要合法性。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成为一个关键节点,法兰克王国成为教廷重要的盟友。其他蛮族王国与教廷的关系则复杂多样,取决于其宗教信仰和政治目标。
3. 东罗马帝国的干预与影响: 东罗马帝国试图恢复对西方的统治,其军事和政治行动深刻影响了西方格局。查士丁尼的征服既是罗马的短暂复兴,也带来了新的政治格局和与教廷的摩擦。
4. 教廷独立意识的增强: 面对东罗马帝国的干预和意大利日益增长的独立需求,罗马教皇逐渐强调其独立性,并寻求能在西方政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盟友。
5. 法兰克王国力量的崛起: 随着其他蛮族王国(如汪达尔人、伦巴第人)的衰落或被东罗马帝国征服,法兰克王国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逐渐显现。
6. 通向查理曼加洛林帝国的道路: 随着伦巴第人对教皇的持续威胁,教皇(尤其是教皇利奥三世)开始寻求来自法兰克国王的庇护。法兰克国王丕平(查理曼之父)介入意大利,击败伦巴第人,并将意大利部分地区(丕平献土)赠予教廷,奠定了教皇国的雏形。这种合作关系为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埋下了伏笔,标志着教廷、法兰克王国和(曾经)罗马帝国之间关系的重大转折。

总而言之,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查理曼加冕的这段时期,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教廷从一个被动的精神领袖逐渐演变为一个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蛮族王国在基督教化和罗马化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东罗马帝国则在努力维持其罗马遗产,但逐渐与西方的现实政治和宗教发展脱节。正是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为后来查理曼建立以他为核心的新的西方帝国,以及教廷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西罗马灭亡”好像是改天换地的大事件,好像让西欧一夜之间走入了黑暗,好像把罗马世界彻底的与分割开,从此只有东部的东罗马帝国,西部一下子就成了蛮族王国的天下,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西罗马帝国”并不是被“灭亡”的,而是被“撤销”的。

什么意思呢?当西部帝国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履行其职能的能力的时候(实际上,早在其正式“灭亡”之前,就已经失去了),那么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就没有继续维持西部政府和西部皇帝的必要了。

在西帝国走到最后的几年的时候,西部政府,或者更确切的说,把持了西部政府的蛮族军阀,其能因此获得的控制范围,仅限于意大利和高卢南部小部分区域。换句话说,西部政府事实上就成了意大利的地方政府,其他地方政府已经不受其控制,形成了一系列蛮族政权,以及一些罗马地方官员自行统治的割据政权,所有这些政权,包括蛮族政权在内名义上都属于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罗马官职。而意大利本土实际上也早就处于哥特人的实际控制之中,只是把持了皇帝的军阀正是哥特人的领袖,所以才保证了政令能在意大利通行,不至于凄惨到政令不出宫门。

公元475年,最后一位合法的西罗马皇帝,尼波斯想要励精图治,结果被把持军队的蛮族领袖欧瑞斯特分分钟教做人,流亡到了达尔马提亚(大致是今日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欧瑞斯特自行拥立了他的儿子罗慕路斯·奥古斯图鲁斯为帝,也就是为人熟知的“西罗马末代皇帝”,实际上,因为是篡位者,并不受东帝国和高卢方面的罗马政权承认。一年后的476年,另一位哥特人领袖奥多亚克占领意大利,杀死欧瑞斯特,废黜了伪帝罗慕路斯,并且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西部皇位。他向君士坦丁堡派出使者,送上了一批西罗马宫室的宝物,并向君堡提出西部不再需要一位皇帝了,直接向君堡皇帝臣服。

东部皇帝的回复是要求奥多亚克迎回合法皇帝尼波斯,但是同时也表示原则上同意了奥多亚克获得“意大利执政”职位的要求。奥多亚克似乎没有迎回尼波斯,但是确实在意大利依然名义上尊尼波斯为合法皇帝,铸造有他头像的金币。无论如何,到480年,尼波斯死了,所有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意大利执政的设立意味着西部皇帝再也没有存在必要,所有西部领土都是地方行政区,直接向君堡效忠。尼波斯死后,西部的皇帝职位也就自动撤销。这样从名义上说,罗马帝国是实现了再次的统一。

于是西部帝国的罗马百姓其实是没有怎么感受到“亡国之痛”的,因为国家其实没有灭亡,名义上说脚下的土地还是罗马的领土,自己还是罗马公民,而实际上说,罗马的行政体系在蛮族的“运营”下还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罗马法律的运作则更久,对于古代来说这就是平民生活要关心的一切政治问题了。

而在高层方面,当然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已经失去了实际控制西部帝国的能力,尽管如果利益不冲突的话,蛮族王国们还是很乐意戴一个罗马的帽子的。

所以后世所谓“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实际上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平稳过渡,当时的人可能都没察觉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而在此后的200多年里,这种影响依然在持续,同时也在逐渐消退,或者说是随着西部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融合,随着蛮族政权扎稳脚跟,西部的罗马世界在文化和政治体系上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东部的罗马世界不同的道路。但是正如我们不能说东罗马帝国其实是希腊而非罗马一样,我们也不能因此说西部其实是日耳曼蛮族而非罗马。这是罗马文化在不同的因缘际会下,走出两条不同的路而已。这也是说罗马是整个欧洲文明共同的祖先的真正理由,因为确实,无论东西欧,都是罗马文明直接发展的结果。

200多年间不同的蛮族王国和罗马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不列颠岛上罗马影响力最浅,离东罗马最远,罗马势力退出也最早,也因此成为罗马影响消退最快的区域。而高卢的霸主法兰克王国,相对而言就一直没脱离罗马影响力,同时又因为法兰克人是较早皈依正统派基督教的蛮族(多数日耳曼人基督化的都很快很早,不过都是阿里乌派,这是一个4~7世纪非常盛行的,相对而言较多多神信仰残余的基督教派,被打成异端。),直到查理曼为止,都一直保有罗马贵族的头衔(由罗马教宗授予),至少名义上一直是罗马官员,当然实际上和东部政府早已没有什么瓜葛。

在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相对而言更加罗马化,罗马的各种政治体系在西班牙都保留了几百年还运作完好,直到被穆斯林攻占为止。

而在意大利的蛮族王国则是唯一在政治上不仅仅是名义臣服于君堡,还有频繁交往的地区政权。由于意大利和希腊走海路相当便捷,无论是奥多亚克,还是后来攻入意大利的东哥特领袖狄奥多里克,都谨慎的对待和东帝国的关系,同时竭力保证自己统治的“罗马”性。在狄奥多里克治下,意大利比西帝国时期更加安稳繁荣,而且非常“罗马化”,狄奥多里克也经常作奥古斯都式的打扮,在元老院发表演说,一如昔日的古典帝国。可以说意大利的哥特/东哥特王国是诸蛮族国家里仅有的,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就看成真正还是罗马领土的地区。

当然其实罗马人对于这种“名义上的领土”还是耿耿于怀的,没有力量的时候可能还满足于一个虚假的“宗主权”,但在东帝国走上了5世纪末开始的黄金年代,国力达到顶峰以后,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收回这些“失去的领土”。距离罗马离开意大利也就只有50多年,据说罗慕路斯·奥古斯图鲁斯没有被奥多亚克杀死,于是在他晚年,又目睹了罗马人的“归来”。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他的儿子转而开始实行“去罗马化”措施,527年,查士丁尼登上罗马皇位,几年后发动了那著名的“再征服”。因为一场惊人的鼠疫大爆发,这次再征服虎头而蛇尾,只顺利收复了北非的刺头汪达尔王国,对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战争几经反复终于在555年勉强收复,对西班牙只攻占了南部部分沿海地区。

于是568年,在罗马还没焐热失而复得的意大利的时候,伦巴第人又攻入了意大利。最终形成了一个犬牙差互的僵持局面,罗马人失去了多数意大利领土,但是控制住了几个关键的城市:罗马,威尼斯,拉文纳,那不勒斯等等。这个对峙局面持续了差不多200年,伦巴第人在几百年里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侵蚀罗马领地,直到751年。

所以伦巴第王国是西欧诸蛮族王国里唯一长期和罗马敌对的。

至于教廷,如前所述,它脱离罗马实际控制的时间其实只有50多年,此后罗马城又一直在帝国控制之下。所以教廷是一直忠于罗马帝国,忠于君士坦丁堡的,历任教宗的的更替,都是在教会选举以后把人选通告君堡,由皇帝任命的。几百年里由于东西教义冲突等等,皇帝一句话把教宗弄到君堡审判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至于派使者训斥、罢黜之类的就更不稀奇。由于帝国的实际控制力止于意大利,对西欧其他地区“罗马人”的统治,实际上是有赖于教会这个纽带的。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皇帝控制住了正统教会,从此“正统基督徒=罗马人”这个思维深入了所有人心中,“普世教会”和“普世帝国”的合作,是罗马在5世纪和以后维持其国家认同的主要手段,它有不依赖于实际领土控制的特点,因此成为帝国向蛮族王国实际控制区域发出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就像对法兰克贵族授予罗马头衔都是由教宗代理一样,这也成为日后西欧教权为王权背书的引子。

751年,罗马帝国方面正由于破坏圣象运动陷入动荡,意大利领土以教廷为代表坚决反对这个运动,和推动运动的皇帝势成水火,趁此机会的伦巴第人攻陷了意大利总督府所在的拉文纳,君堡对此的反应是漠不关心。自此帝国在意大利中北部的统治结构崩溃。这个时候罗马教宗接过了残余帝国领土(其实也仅限于罗马附近)的统治权,选择向同为正统派信徒的法兰克王国求援。查理曼的父亲,时任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欣然应允。作为交换,教宗为丕平篡位提供合法性背书,所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丕平顺利成为国王。此后丕平打败伦巴第王国,逼迫其归还此次侵占的罗马领土。这些领土被丕平直接送给了教宗本人,也就是“丕平献土”。

这一事件之后,教宗就成为实际上的独立势力,他的政权控制了原本拉文纳总督的领土,并且事实上不再受罗马皇帝的节制。只是名义上教廷依然向皇帝效忠,教宗更迭依然由君堡确认任命。教宗和皇帝关于破坏圣象运动的争议依然继续。而伦巴第人在缓过劲来之后继续图谋罗马的(现在也可说是教宗国的)领地。孤立无援的教宗依然不是对手,到771年,大部分领土又被割占,本身也成为伦巴第王国的被保护人。772年,新任教宗哈德良一世拒绝承认领土割让,于是伦巴第人再次开战。罗马的陷落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在意大利中北部统治真正完结。查理曼此时伸出援手,征服了意大利,法兰克人再次拯救教廷。从这时起,教廷选举教宗不再向皇帝要求任命,意味着教廷正式脱离帝国。

再之后就是查理曼的加冕称帝了。

user avatar

查士丁尼之后罗马城是罗马帝国拉文纳行省的一部分,受常驻拉文纳的总督节制,直到拉文纳总督区被伦巴第人全面攻陷。

东罗马对于意大利某些地区自治的态度是默许的,例如威尼斯、罗马城、那不勒斯、撒丁岛。当与帝国诸地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之后,罗马城实际上最高的行政长官是教宗本人。从大额我略开始的教宗就肩负着行政、税收、防卫的职责,而他自己也以帝国的名义与伦巴第人达成过短期的和平协议,虽然与此同时与拉文纳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拉文纳的大主教长期都想摆脱罗马城的节制,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主教区,而其意大利省区首府的地位也使得这一尝试差点成功,甚至还有拉文纳大主教准备给罗马教宗下破门令,皇帝也数次下令给拉文纳总督要求抓捕不愿支持神学观点的教宗。

尽管如此,罗马教宗仍然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对罗马皇帝的忠诚,以及对于罗马人国家的认同。大额我略本人便是如此,在伦巴第人日渐嚣张时其派出使节找皇帝要兵,并且从来不愿意违抗后者直接的命令。当君士坦斯二世在罗马搜刮一通并且在西西里被政变刺杀死时,罗马教宗首先跳出来拥立大行皇帝的儿子继位。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圣像破坏运动,该运动在西部省份极不得民心,而导致地方人群与中央军零星的对抗。当罗马城人决定上京推翻异端皇帝的时候,罗马教宗都还在一再劝阻罗马城居民不要采取极端措施。最后在罗马城无法继续坚持、皇帝不能提供有效帮助(因为东部吃紧、巴尔干又控制不住)的情况下,罗马教宗为了自保开始寻找其他的保护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西部省份都尤其反对圣像破坏,例如撒丁岛八世纪还有教堂铭文纪念一位君士坦丁皇帝(大几率君士坦丁五世)并祝愿在神的帮助下其能打跑罗马人的敌人。


咬鹃的回答问题实在太多,我简单的说一下:

第一个错:

不知道是哪门子的《君士坦丁大帝》这本书写过晚期古典的东部人管西部人叫做蛮子,但是一位真的叫君士坦丁的皇帝写的De Thematibus里这么说:

从kai ellenizontes开始的那个从句,直译如下:and speaking Greek and throwing the ancestral and Roman tongue away. “说着希腊语并且把祖宗的、罗马的语言扔了”。这里是君士坦丁七世皇帝嘴下描述的拉丁语在东部的逐渐消失。其中不但没有把拉丁语说成是“蛮族”的语言,反倒是认为拉丁语是自己的祖语,并且现在罗马人把自己的祖语扔了。这已经是十世纪的东罗马人了。迁都之后三百年左右的作者例如John Lydus与Theophylactus Simocatta也将拉丁语称为自己的祖语,虽然一个出生在小亚细亚,另一个出生在埃及。

关于东部人管西部人、拉丁文称呼为蛮子的事件在十二世纪之前就只发生过一例:Photius the Great与当时的教宗通信时曾经说拉丁语是“蛮族的、游牧民的”语言,但与此同时在867年他又在赞文中把Michael III叫做Pater Patriae,并且称其比奥古斯都更适合这个头衔(拍马屁)。除此之外十世纪的东罗马皇帝Alexander都还有Augustus一衔,以及Michael III和Basilius I都铸造过拉丁文字样的硬币,很难说在这时候东罗马人对于拉丁语以及曾经帝国西部地区的态度有多差。

第二个错:

我不知道这答主对东罗马研究学界到底了解多少,但是历史上自从文艺复兴开始,研究东罗马的西欧人压根就不把东罗马当做是罗马。实际上一直到今天,学界普遍都不认为中世纪有一个族群叫做罗马人,而是倾向于认为中世纪东罗马人“实际上”是希腊人。反倒是从J. B. Bury和Steve Runciman开始,学界才逐渐正视了东罗马与罗马的直接继承关系,以及东罗马人“罗马”民族身份的真实。到现在为止学界几乎已经全部接受了东罗马作为罗马本身这一观点,争论点主要在于东罗马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上,早就过了要否认东罗马是罗马这一步。

至于罗马帝国转移论,在九世纪之前的西欧可是没有一个人质疑的,公元七百年时教宗额我略二世对查理马特的书信中都用的是东罗马皇帝的纪年:

“帝国本身文化历史在395年开始永久性割裂”这个叙述实在太可笑了,且不说利奥一世对于收复意大利做出的努力以及查士丁尼对于西部诸省份的收复,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不但是希腊语教育的中心,还是东部拉丁语文化中心。北非诗人Corippus在查朝的宫廷中开展创作,达尔马提亚人Marcellinus Comes在君士坦丁堡创作其拉丁语历史,更不用说出生于东部、母语为希腊语的Tribonianus,John Lydus等人对于拉丁语的执着。如果你是一个生在公元六世纪大瘟疫来临之前的罗马人,那么你压根不会相信帝国会在之后的两百年内缩减四分之三的领土。

第三个:

皮雷纳是比利时人,不是法国人。

第四个:

我不知道这人到底在想什么:晚期古典方面跨时代意义的学者Peter Brown发表的第一本书就是奥古斯丁的Biography. 另外一位转型论的大手子Thomas F. X. Noble对于东罗马人的偏见之深,甚至不愿意承认在早期中世纪东罗马对西欧有任何形式的影响。他的文章中说得出来这种话:

能把晚期古典研究和“东罗马替代了西罗马”联系在一起,实在是难以理喻。

第五个:

我直接贴自己的回答了:


推荐阅读:

Demacopoulos, George E. Gregory the Great: Ascetic, Pastor, and First Man of Ro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15.

Ekonomou, Andrew J. Byzantine Rome and the Greek Popes: Eastern Influences on Rome and the Papacy from Gregory the Great to Zacharias, A.D. 590-752. Rowman & Littlefield, 2009.

Kaldellis, Anthony. Romanland: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Byzantiu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Maas, Michael. John Lydus and the Roman Past: Antiquarianism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Justinian. Routledge, 2013.

Porphyrogenitus, Constantinus, and Agostino Pertusi. De Thematibus. Bibl. Apostolica Vaticana, 1952.

Rosenwein, Barbara H. Reading the Middle Ages: Sources from Europe, Byzantium, and the Islamic World.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查理曼继承西罗马帝位(公元800年)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早期或“民族大迁徙”时代。这三股主要力量——教廷、蛮族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充满了合作、冲突、联盟和制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特点、目标以及在当时欧洲政治.............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崩塌后的欧洲,艺术,尤其是雕刻与绘画领域,确实经历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倒退”。但用“一下子倒退很多”来形容,或许过于简略,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转型,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传”与“重塑”。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知识与技艺传承的中断:从罗马学院到.............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宣告终结,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罗马的遗产并未因此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之后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肌理之中。要说哪些国家或文化“最能代表”西罗马帝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罗马的继承是碎片化且多元化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考察,找出那些在继承、转型和.............
  • 回答
    西罗马帝国那艘曾经辉煌的巨轮在公元476年沉没,留下的不仅是一片废墟,更是一片复杂而动荡的格局。在那片土地上,原先的罗马居民,那些说着拉丁语、传承着罗马法律和文化的子民,与新来的日耳曼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和领导者——的生活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交织在了一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者与被征服者”.............
  • 回答
    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是,在西方罗马帝国轰然倒塌的混乱时期,为什么犹太人没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涉到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犹太民族自身的核心特质。要解答它,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细致地剖析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西罗马帝国是怎么被那些“野蛮人”给打垮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罗马帝国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加上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一点点被蚕食殆尽的。要是真把它简单一句“打不过”就带过了,那就太小看这背后复杂的历史了。一、 罗马自己内部的病根儿,比你想象的要深得多很多人觉得罗马就是被蛮族打.............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轰然倒塌,这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终结,更是欧洲历史版图上一个巨大的变动。而在这场巨变之后,原本在帝国东部依然生机勃勃的希腊语,在曾经的西罗马帝国疆域内,其地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下降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政治分裂与语言权力中心的转移:首先,最直.............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决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久以来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探究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理位置的划分,更要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深层次的演变。而东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之久,更是其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使然。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明模式的 diver.............
  • 回答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之所以未能派遣援军,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上的多重因素。简单地说,并非东罗马帝国“不想”帮助,而是它“无法”或者“不愿”在那个时刻做出有效的干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东罗马帝国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忧外患,自顾.............
  • 回答
    关于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持续探讨的复杂议题,其中匈奴以及随后在中亚和东欧涌现的游牧民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将衰败完全归咎于他们,则过于片面。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崩塌。首先,我们来谈谈匈奴人的影响。匈奴并非一开始就直接冲击罗马帝国。他们更像是那只触碰了第一个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这确实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分久必合”的统一趋势相比,欧洲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里,并未出现一个能够真正意义上统一整个大陆的强权。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西罗马帝国本身的结构及其覆灭方式是关键。西罗马帝国虽然名为帝国,但.............
  • 回答
    公元395年,西罗马帝国站在了历史的悬崖边,摇摇欲坠。如果说在此之前,罗马帝国还能靠着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勉强维持统一的表象,那么这一年,随着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去世,帝国彻底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颓势。要谈“破局”,首先要理解当时的西罗马帝国病入膏肓到什么程度。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靠一.............
  • 回答
    “神圣罗马帝国是西罗马帝国法理的延续”这一论断,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场横跨千年的对话,关于权力、合法性、帝国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重新定义。要深入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纹理。首先,我们要明确,“西罗马.............
  • 回答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蛮族”汉化,并且汉族政权最终收复了北方,这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如法兰克、东哥特)也出现了罗马化,但罗马人未能收复西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文化融合方式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步进行分析。 一、 南北朝时期北方蛮族汉.............
  • 回答
    亚历山大大帝,这位以其横扫东方、建立庞大帝国的赫赫战功而闻名于世的马其顿君主,却为何最终没有将他的征服触角伸向西方,特别是当时尚未完全崛起、却已具雏形的罗马城?这个问题一直为历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也成为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环顾当下言情小说和爱情漫画的市场,确实会发现以我们提到的这些地区和历史时期为背景的作品相对较少,或者说,它们的声量和流行度与以英式、日式、韩式甚至一些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作品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种市场现象。首先.............
  • 回答
    看到你因为西财金融专业毕业却只做银行柜员而感到迷茫,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这种感觉在很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身上都会出现,尤其是对于像你这样来自名校金融专业的同学来说,期望值可能更高。首先,我想告诉你,你并不是孤单的,而且你的“迷茫”是完全可以被理解,并且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化解的。 你的毕业学校(西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