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为什么衰落?

回答
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政治制度的弊端:

分封制的局限性显现:
诸侯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大量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形成诸侯国。这种制度在初期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诸侯国,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对周天子的权威构成挑战。一些诸侯国甚至开始独立自主,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矛盾: 宗法制原本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血缘关系和等级秩序。然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其封君往往是周天子的亲属或功臣,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宗族体系。当这些诸侯国的实力强大时,其内部的宗法关系就可能优先于对周天子的效忠。此外,血缘关系也会随着代际的传承而逐渐疏远,当分封出去的诸侯与王室的血缘关系变得遥远时,忠诚度自然会下降。
权力继承的混乱: 虽然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王位继承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著名的例子,如周厉王被流放,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嫡立庶,导致国人暴动和犬戎之乱,都暴露了王位继承的权力斗争和制度漏洞。这些内部的权力斗争极大地消耗了周王室的力量。

官僚机构的低效和腐败: 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西周的官僚机构也日益庞大。然而,这些官僚的选拔并非完全基于能力,而是受到宗法和血缘关系的影响。一旦官僚体系内部出现腐败、裙带关系和低效,就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民怨沸腾。

二、 经济基础的动摇:

井田制的衰落: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主要的土地分配和耕作制度,理论上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计,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收和兵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例如,土地的重新分配并不频繁,导致一些人拥有过多的土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人口增长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耕地。更重要的是,一些诸侯和贵族开始侵占公田,将国有土地据为己有,形成私田,这使得国家税收和对农民的控制力下降。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一些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土地,而普通农民则可能失去土地沦为依附者,或者承担更重的赋税。这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对周王室的经济支持减弱: 随着诸侯国的强大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经济支持也逐渐减弱。周王室赖以生存的贡赋和劳役收入不稳定,导致其财政困难,难以维持庞大的统治机构和军事力量。

三、 军事力量的衰退:

军事实力的分散: 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虽然名义上周天子是最高军事统帅,但实际上各诸侯国的军队更效忠于自己的君主。当周天子需要调动军队时,往往会遇到阻碍,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军事技术的停滞: 相较于春秋时期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不断革新,西周的军事技术可能相对停滞,这使其在面对更具侵略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外部力量时处于劣势。
军事上的失误和打击:
犬戎之乱: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黜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的生母申后及其家族是周朝重要的军事盟友。幽王废嫡立庶的行为激怒了申侯,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犬戎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进攻是西周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但也反映了西周边防力量的薄弱和应对外部威胁能力的不足。

四、 社会矛盾的激化:

贫富差距加剧: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政治腐败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一部分贵族和官僚拥有大量财富和土地,而大部分平民则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阶级矛盾尖锐: 西周社会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加剧,下层民众对上层贵族的剥削和压迫日益不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国人暴动”的预警: 周厉王时期,实行“专利”, monopolizing山川河流等资源,禁止国人染指,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最终爆发了“国人暴动”,迫使厉王逃亡。这次事件是西周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体现,预示着周朝统治的危机。

五、 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德治”的动摇: 西周初期强调“德治”和“敬天保民”,以此来巩固统治。然而,随着政治腐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这种“德治”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失去了说服力。
礼乐制度的维护成本高昂: 西周以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然而,维护如此庞大和细致的礼乐制度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严格的执行,当中央集权削弱,经济基础不稳时,礼乐制度的执行必然受到影响,其约束力也随之下降。

总结来说,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相互强化的结果:

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内在缺陷和未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初期有效,但后期未能有效抑制诸侯的强大和中央集权的削弱。
经济基础的动摇是重要支撑。 井田制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导致了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是加速衰落的催化剂。 内部的政治斗争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使其无力应对外部挑战。
外部压力(如犬戎)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内部矛盾重重、实力衰退之时,外部的打击便会显现出致命性。

西周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其衰落的经验教训也为后世的王朝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西周史、金文爱好者,这个问题不回答一下心里就会很慌。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过,西周的灭亡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是一系列结构性危机导向的结果。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周作为中国历史上原始国家向成熟国家迈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体制无法超出历史局限,最终导致多领域的结构化失衡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灭亡。

1.地缘的结构性失衡

周王朝发轫于关中,在两次东征彻底消灭殷商和亲商诸侯之后,建立起幅员辽阔、多元复杂的全新国家,巨大的版图让新生的周王朝面临了前代无法想象的复杂局面。

从地理上看,西周版图可大致分为两个主要地理单元:三门峡以西的关中平原称为西土,三门峡以东是广阔的东国。西土是周的基本盘,公亶父、季历、西伯昌、武王的多代经营整合让周王朝在这里拥有强大的支配力和动员力,共同灭商的历史记忆也促使关中平原内的诸多文化加速融合;而在东国地区,殷商的遗民、面貌迥异的各类土著文化让这里的局势异常复杂,周采用了和关中地区不同的分封策略镇抚东国。

从西周早中期的历史发展来看,由周公召公开始的“分陕之策”不得不说异常成功,东国诸侯的周化进程迅速,胡萝卜加大棒的统治术和方国间的政治平衡让曾经令殷商走上末路的东国震荡始终可控。向南方的扩展也多次打击淮夷,让强大一时淮夷集团始终分裂。

但是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周王朝的地缘性危机:东方扩张政策+东方分封政策的结果是,在周王朝的扩张中收取实利(土地+人口)的往往是东方诸侯,周天子除了获得一些战利品和诸侯的忠诚之外,关中大本营并不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

在西周中期的扩张减速之后,西周的统治者才意识到,周王朝在东国的扩张并无法实质上增强自身的实力,而在这个时期,西周西部边境对于犬戎的防御陡然加大,周王朝必须独自面对越发强悍的敌人,而在西周前期的扩张中毫无收获的西部诸侯则开始和敌人互通款曲,试图两头获利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1]

对于此时的周王朝来说,补救似乎为时未晚,厉王、宣王两代消灭了南方强大的噩国,试图在噩国旧土上封建南申分化西方强邻申国,并重新将南部建设为天子的基地。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三门峡地区对于西周王朝的重要性,令忠于王室的虢伯在此地建立了新的虢。

然而,垂垂老矣的西周终于在一次战略误判中遭受了对戎作战以来最大的失败——太子、申侯和犬戎里应外合,杀死了幽王,令关中沦陷。而西周脆弱的地缘结构也让关中沦陷之后,周王朝无法再收复家乡,或者建立新的根据地,不得不蜗居于成周等待死亡的最终来临。

总之,东西分陕的地缘结构让周王朝负担过重,在只能充分控制关中基地的同时,又必须在东西单元都负担天子专征专伐的义务。这样的矛盾导致天子不得不过度汲取关中地区的资源,导致关中的社会矛盾激化。

2.政治和财政的失衡

在成王二次东征获得成功后,远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万邦并立的历史结束,大量古来有之的东方氏族在军事征服和移民潮水的冲击下解体,传统的血缘-地域结合的政治模式被冲涤殆尽。

为了实现新形势下对广阔领土和参差百姓的统治,同时削弱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以周天子、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为代表的西周早期统治者采取封地授民的分封策略。新的封国中,不同血缘的属民杂处,自然形成了以君臣关系为纽带的全新政治结构,影响至今的官僚政治拉开序幕

掌握文字案牍的殷商贵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依附于西周军事贵族,形成世袭官僚,通过文书系统协助周王朝进行高效统治,促使西周政治体制向成熟国家转型:

青幽高祖,才微灵处。于武王既践殷,微史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围于周,卑处角。惟乙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兹纳璘明,亚祖辛,敏毓子孙 。繁福多釐,齐禄炽光,宜其禋祀。胡迟文考乙公竞爽,得纯无谏,农啬越历。帷辟孝友,史墙夙夜不坠[2]

在史墙盘的铭文中,史墙的高祖可能就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从武王时,史氏氏族就担任周王朝的史馆职事,在周王朝的扩张中,史氏族也不断获利。可见,西周政治的官僚化对于周人和商人来说无疑是双赢的。

与官僚化这样早熟政治进程同时产生的,是西周政治和财政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商周时期经济仍然处于非常原始的发展阶段,商品市场和货币支付要么极度落后,要么根本没有出现。

同时,虽然原始氏族集团已经解体,但是生产的基本单位——邑依然由血缘家族主导,零散的自耕农生产方式即便已经出现,也依然不够普遍,赋税这样先进的国家财政政策显然是无法建立的。

而西周的政治体制需要供养空前庞大的统治机构, 和氏族时代相比,这样的统治结构产生了财政需求。没有商品市场,没有零散自耕农,政府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

空前的财政需求和落后的财政环境向周王朝的统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更加先进的秩禄制度也因此至少要在战国时期才能建立起来。西周统治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向官僚提供采邑,官僚通过控制采邑获得收入,而周王朝则通过采邑的分配控制官僚。

隹十又三月。庚寅王才寒次。王令大史兄䙐土。王曰。中。兹䙐人入事。賜于武王乍臣。今貺畀女䙐土。乍乃采。中對王休令。䵼父乙尊[3]

通过赐予可回收的采邑,周王朝建立起了高效的官僚政治,而这样的财政系统也潜藏着许多危机。

首先,是王朝官僚的腐败。缺乏监督、还保有采邑的官僚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利益,对西周赖以生存的国人基础造成了破坏。

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才師汓父宫。各大室。即立。公族䋎入右牧。立中廷。王乎內史吳册令牧。王若曰。牧昔先王既令女乍司士。今余唯或 改。令女辟百寮。有冋事包廼多乱。不用先王乍井。亦多虐庶民。厥訊庶右邻。不井不中廼侯之耤。以今 司服厥罪厥辜。王曰。)牧。女母敢〔弗帥〕先王乍明井用。于乃訊庶右邻。母敢不明不中不井。乃毌政事。母敢不尹人不中不井。[4]

牧簋铭文出名地古奥难训,但是学界基本的共识是,在周天子(可能是孝王)对这位叫牧的贵族的册命中,周天子痛陈官僚们的腐败,不遵循贤王的美德(不用先王乍井),暴虐百姓,刑罚泛滥(亦多虐庶民。厥訊庶右邻),以至于天子任命专门管理贵族官僚的司士,可见天子对于腐败的官僚系统已经管理无力。这样的官僚系统,是无法让周王朝长治久安的。

第二,分封出去的采邑可能很难收回,建立在采邑封赐基础上的王朝财政基础在西周中后期名存实亡

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道入右吴虎。王命膳夫丰生、司工雍毅 ,申厉王命 :取吴艿旧疆付吴虎。厥北疆客人暴疆,厥东疆官人众疆,厥南疆毕人众疆,厥西疆棻姜众疆。[5]

在吴虎鼎铭文中,在宣王十八年,宣王重申了厉王时代的一次采邑转封,假设厉王的命令是在执政的最后一年的颁布,宣王的18年加上共和行政的14年,在至少共计32年时间里这次转封都未能实现。32年就是一代半人,这样长的时间里原本应当属于天子支配的土地都无法正常流转。

这桩土地公案应当也不是孤立的:

隹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遟大室。鬲比以攸衛牧告于王曰。女覓我田。牧弗能許鬲比。王令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廼事攸衛牧誓曰。我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6]

在这篇宣王三十二年的铭文中,鬲比报告宣王,您许诺让牧转付给我的田地,牧却不给我。天子命令官员到虢公的军队中找到虢公的臣属牧,在虢公的调解下,牧才发誓将田地交付于鬲比,由此可知,在西周晚期天子想让占有采邑的贵族按照命令交出采邑非常吃力。

可见在西周后期天子对于采邑的支配已经逐渐淡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官僚系统在私吞土地之后获得经济独立之后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性,磨刀霍霍的官僚官族为肢解西周做好了准备。

第三,周王室获取新土地的能力下降。

在西周中后期,西周王朝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新扩张的土地往往被赠予王畿外部的诸侯,天子的地盘始终局限于关中地区,原有的王畿被官僚们不断吞食,而天子又没有新的土地补充。在不断扩大的官僚集团面前,天子的财富已经捉襟见肘,采邑财政最终彻底破产。

厉王试图通过山泽专利获得新的财政来源,这样的努力在“国人暴动”中失败,厉王也被赶出王畿,称为后代万世的笑柄。

在席卷关中的犬戎之乱中,官僚大夫们只关注自己的财富和家族,不再团结在周王朝周围,甚至助纣为虐,分食了西周最后的基本盘。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7]

3.统治集团内部的势力失衡

在西周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也在不断掏空周王朝这只巨兽。

共王崩,子懿王畑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8]

西周中期,懿王死后并没有遵循西周嫡长子继承的传统继承方式,其弟孝王即天子位,而孝王死后,在诸侯的帮助下,本该继懿王位的太子夷王即位。

这次继承危机不禁让人想起动摇商王朝统治根基的中商“九世之乱”,在《史记》中记载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无疑在向我们昭示西周中期这次继承风波中地方诸侯对于天子继承的干涉。

在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中,一篇颇为古奥的古文可能反映了这次继承危机的一个侧面:

唯九月既望壬申王在镐京 ,各于大室 ,即位 ,咸。士疌右伯摄立在中延 ,北 乡。王乎作册任册命伯摄 。
王日:摄 ,乃克悉用朕命 ,越朕毖朕教 ,民朋 X兴从 显女 ,从 恭女与女 。日:穆穆不显,兹允非常人 ,王子则克悉用王教王学 ,亦义若时 ,我小人唯 由,民有日之⋯⋯所 弗克职 用朕命朕教 ,民朋 亦则兴仇 怨(简 27)女 .仇X女 。亦则唯肇不咨逆所朕命 ,获羞毓子。
…… :
余一人曷假 ,不则职知之闻之 言 ;余曷假,不则高奉乃身,亦余一人 永安在 位

这位“伯摄”被天子称为“王子”,而天子则反常地对王子伯摄恭敬异常,以至于“高奉乃身”。“摄”和“燮”上古读音相似,故此专家认为伯摄就是太子燮,也就是懿王之子夷王。[9]《摄命》的内容间接告诉我们,在西周中期孝王时代,周王朝上层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分裂,孝王虽然成功获得了天子之位,却无法真正战胜太子燮和支持太子的贵族集团。

而在此之后,诸侯们支持太子燮复位,使得诸侯权势膨胀,天子权威下降,以至于“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10]

可能是出于报复,也可能是为了重新获得权威,周夷王对东部最重要的诸侯齐侯下手了: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11]

这次齐人的逆反似乎并未受到周天子的惩罚,或者周天子的惩戒并未获得成功,以至于齐献侯可以在位九年并传位于其子。这更加象征周天子权威的下降,甚至可能暗示西周赖以发家的姬姜联盟关系破裂。

在宣王时,宣王对于周王朝最重要的同姓封国鲁国的继承干涉,更是摧毁了诸侯们对天子的信任: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後。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於遗训而咨於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於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後诸侯多畔王命[12]

上层集团的政治失衡(包括王室内部的政治失衡和中央-地方的政治失衡)加速了西周的贵族的离心化,导致周天子依靠亲族和上层设计建立起来的集权逐渐解体,为后来的二王并立埋下了祸根。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周王畿在幽王时期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13]

在天灾人祸的推动下,西周走向了自己的末路。在执政第十一年,幽王召集军队征讨西方窝藏废太子宜臼的申国,当他指挥着大军离开宗周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他将无法再回到祖先的宗庙中向烈烈祖先报告自己的胜利,而传奇的西周也将在这次出征后突然暴毙。

参考

  1. ^ 《史记·秦本纪》
  2. ^ 史墙盘,10175,殷周金文集成
  3. ^ 中方鼎,2785,殷周金文集成
  4. ^ 牧簋,4343,殷周金文集成
  5. ^ 吴虎鼎,《吴虎鼎铭文反映的土地制度》,《农业考古》2013年第四期,贾海生
  6. ^ 鬲比鼎,2818,殷周金文集成
  7.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8. ^ 《史记·周本纪》
  9. ^ 马楠,《清华简摄命初读》,《文物》2018年第9期
  10. ^ 《世本》
  11. ^ 《史记·周本纪》
  12. ^ 《史记·鲁周公世家》
  13.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制度的弊端: 分封制的局限性显现: 诸侯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大量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形成诸侯.............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帝国衰落后,西方世界为何未能“趁机”收复君士坦丁堡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议题,远非简单的“没能”或者“不想”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确“衰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奥斯曼帝国虽然在17、18世纪后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的一面,但其整体国力依.............
  • 回答
    中国京剧的盛衰与西方戏剧的活力,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其中牵涉到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以及艺术自身的生命力。京剧的式微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而西方戏剧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其韧性和适应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期为京剧的复兴提供新的思路。京剧的式微:历史的沉.............
  • 回答
    西方国家选择全球化,初衷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效率、获取更廉价的商品和劳动力,并打开新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带来了这些好处,比如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种类的商品,跨国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许多新兴国家也通过参与全球化实现了经济腾飞。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充满复杂性和两面性。全球化对西.............
  • 回答
    在中国方言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西南官话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率之高令人瞩目。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让文章显得生硬、模式化的表述,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西南官话的历史根基极其深厚。不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涉及多个层面和复杂的历史、经济、地缘政治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在当前选择同时打压俄罗斯而非将所有力量集中围堵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俄罗斯当前的行为直接威胁到西方核心利益和价值观这是西方对俄采取强硬政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 对欧洲.............
  • 回答
    最近二十年,中国西南与东北的发展轨迹出现显著分化,西南地区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亮点,而东北则面临严峻的挑战,曾经的“共和国长子”风光不再。要细致地梳理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要深入到历史、政策、产业结构、人口流动乃至文化心理等层面。西南的崛起: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到了人们在看待不同社会制度时存在的复杂心理和认知偏差。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历史记忆、意识形态、信息获取渠道、个人经历以及对“福利”概念的不同解读。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对“苏联福利”的浪漫化和理想化(“高唱苏联福利的赞歌”)这种现象往往源于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发展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中医长盛不衰”和“传统西医衰退”这两个前提,可能需要更细致地审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中医在中国文化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西医”这个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 回答
    汉宣帝的离世,确实仿佛给大汉王朝按下了加速键,仅仅过了短短几十年,那个曾经辉煌强盛的西汉,便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中走向了终结。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多重危机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宣帝遗留的“后遗症”:皇权旁落的隐忧宣帝本人是个厉害角色,他能够“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之苦.............
  • 回答
    西周为何被划定为奴隶社会,这是一个在史学界有过不少讨论的话题。当然,把整个西周社会粗暴地定性为“奴隶社会”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其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并且奴隶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家的运转,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一下,为何“奴隶社会”这个标签会贴在西周的身上。一、 战.............
  • 回答
    西周中期,这四个字说出来,总让人觉得蒙着一层薄纱,看不真切。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它不像商朝那样有着鲜明的甲骨文和直观的祭祀场景,也不像春秋战国那样烽火连天、诸子争鸣,西周中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稳定中的沉寂”,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模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神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周早期政治地理和军事安全的核心。为什么西周王室要把国都设在镐京,并且离犬戎那么近?这背后其实有非常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战略失误”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犬戎”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敌人,而是一个庞大的、游牧性的族群集合体。 它们是生活在中国西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西周分封,姬姓诸侯遍地开花,这本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战略。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身影反而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姜、姒、子、嬴、妫等姓氏的天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姓氏更迭,而是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形态发展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封建初期的“姬姓霸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