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怎样算说的好?

回答
相声,这门说学逗唱的艺术,想说得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刀,既要锋利得能切入人心,又要圆润得不刮伤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相声才算是说得好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第一,内容是根基,得有说道说道的劲儿。

你想想,相声演员站在台上,就跟咱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似的,但聊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那些个能逗乐人、能引人思考的故事和段子。所以,这个内容啊,得有意思。

“新”与“旧”的平衡: 有人说相声得创新,得说新鲜事儿。没错,跟上时代,说些时下热门的话题,老百姓听着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比如,以前说个“买飞机”,现在可以说说“抢火箭”,或者谈谈“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交困境”。但光创新也不行,没了传统,相声就成了无根之木。那些个经典段子,比如《关公战秦琼》、《卖布头》这些,经过了几代人的检验,依然能逗乐大家,是有它道理的。真正说得好的,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让老段子焕发新生命,或者用新的形式讲述老道理。
“包袱”得响,但不能“硬塞”。 相声的“包袱”,就是那些逗人发笑的点。一个好的包袱,得是水到渠成的,是剧情发展到那儿了,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像一颗熟透的果子,轻轻一摘就落下来。最怕那种为了包袱而包袱,生搬硬套,听着就觉得别扭,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油腻”。有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都能成为一个绝妙的包袱。
“接地气”是王道。 相声,归根结底还是给老百姓听的。说的是百姓的生活,谈的是百姓的心事。语言要朴实,要有烟火气,让人一听就觉得,“哎,这不就是我吗?”或者“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那些个咬文嚼字,听着像是在念书,或者说什么别人听不懂的“黑话”,那离说好相声就差远了。

第二,表演是灵魂,得活起来。

光有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表演,那就像一盘没炒熟的菜,看着光鲜,吃着寡淡。相声演员的表演,那可是全方位的。

“说学逗唱”的真功夫: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
“说”: 指的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得有抑扬顿挫,让观众听得清楚,听得舒服。而且,不同的角色,要能用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语气来表现,这叫“人物感”。
“学”: 这是模仿。模仿得像,而且能抓住被模仿者的神韵,而不是简单的粗暴模仿。比如模仿京剧名家,那得是真懂京剧,模仿得有板有眼,有味道。模仿小人物,也要抓住他们的神态、语气、动作,让人觉得活灵活现。
“逗”: 这是相声的精髓,也就是制造笑料。逗笑不是靠喊,也不是靠挤眉弄眼,而是靠语言的幽默、情境的设计、演员之间的配合。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火候”,什么时候递话,什么时候甩包袱,什么时候留白,都很有讲究。
“唱”: 指的是曲艺的唱段。比如贯口、太平歌词、数来宝等等。唱得有味道,有韵味,这能让相声更丰富,也更能体现演员的功底。
演员之间的“默契”和“火花”。 很多相声都是两个人一组,一个逗哏,一个捧哏。他们之间的配合,就像一对默契的夫妻,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捧哏要能适时地搭话,给出“垫话”,让逗哏的包袱更响;逗哏要能给捧哏留“茬”,让捧哏也能参与进来。这种一来二往的配合,才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整个段子活起来。
“眼神”和“表情”的传递。 很多时候,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会意的微笑,比很多语言都更能表达意思。好的相声演员,他们的眼神是有戏的,能跟观众交流,能传递情绪。他们的表情也是自然流露的,不是刻意做作。
“节奏”的把控。 说相声讲究节奏,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有时候需要快速地把包袱抖出来,有时候则需要放慢语速,营造一种悬念感。节奏好,观众才能跟着演员的情绪走,才能被深深地吸引住。

第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得有深度。

虽然相声以逗乐为主,但说得好的相声,绝不仅仅是逗乐,它还能让人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寓教于乐”的境界。 很多经典的相声段子,表面上是搞笑,但背后却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甚至是深刻的讽刺。比如讽刺官僚主义,讽刺虚荣心等等。这些并不是说教,而是在不经意间,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
“时代精神”的体现。 好的相声,应该能够反映时代的进步,能够歌颂真善美,也能够批判假恶丑。它应该是观众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颓废和消极的载体。
“艺术的审美”。 相声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应该讲究美感。这种美感体现在语言的精炼,结构的巧妙,表演的生动等方面。即使是搞笑,也要有艺术的格调,不能是低俗的插科打诨。

总结一下,相声说得好,就是要:

内容上,既有时代的创新,也有经典的传承;包袱响亮但自然,语言朴实且生动。
表演上,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演员配合默契,眼神表情传神,节奏把控到位。
思想上,寓教于乐,有深度有思考,体现时代精神,又不失艺术格调。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真正说得好的相声,还包含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是演员几十年功力积累的体现。它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魅力,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觉得心里暖暖的,或者脑子里亮堂堂的。这,才是相声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声圈子这十几年一直是鸡吵鹅斗的,究其原因 就是谁也不知道相声有什么标准、怎么算是个好相声。不单外行不懂,内行也没个准谱儿。前几天与一个朋友还在闲聊中提到相声,这行儿到底有没有标准化的东西,能不能像音乐 美术 电影这些行业一样 有大量专业人士进行评论?


其实说起来,现在观众提起“相声”俩字儿,主要指的是一门儿通俗艺术,但实际呢,是两门儿,观众、粉丝之间互相打架也因为是两门儿之间互不理解,用不同标准互相指责,岂有不乱之理?


这第一门儿,是通俗艺术(曲艺)门类里的相声

而第二门儿,是过去江湖里的生意的一种,也叫相声

这两门儿同根同源,却早已分道扬镳多年,时至今日很难放在一起 用统一标准来评判了。


一、 相声的根源

从相声的起源说起,就十分混乱,数种说法并存,都带有些传奇色彩、或是艺人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比较公认的是 北京一落魄汉八旗子弟朱绍文(艺名 穷不怕)为现代相声的起源,而细究穷先生的生平,不难发现 穷爷并不是现在人们认为的下九流出身,他反而是知识分子 且以腹有诗书 博学多闻出名。加之年少之时又学过京戏 扮的是丑角儿,后又多次改行,所以穷先生最后即使说了相声,也是被称为“他的玩艺儿可是高尚极了”(《江湖丛谈》)。据当时人留下的资料,穷先生撂地说的相声 是纯粹文人的东西。穷爷的相声女人是可以听的。

且不说现有完整的穷不怕编写的《五百出戏名》、《百山图》等曲儿(完整版请自搜,实在太长),单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对子里,也很有几副是出自穷先生的手笔: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想必熟悉相声的听众第一反应即是:高低?上下。上下?高低。虽不中亦不远矣。

今后,若还有人张嘴跟你说“相声最开始就是下九流 什么都说”这类话,他不是不懂,就是别有用心。


从穷先生之后,相声逐渐走入市井江湖,成为一门儿生意。在这儿还得单独解释一下,“江湖”这俩字儿原本绝对不是什么好词儿,而现在朋友们普遍都或多或少有些江湖梦,皆拜新派武侠所赐。而金庸、古龙等作家笔下之江湖,有家国大义、有儿女情长,尽是些欧洲文学 美国西部片儿 日本剑戟片的影子,唯独没有中国旧社会江湖的气息。

“江湖”这俩字儿,说的不好听点儿吧,本身就代表着下三滥,而“生意”更是在很多情况下基本等同于“骗术”。所以说,到这儿 相声成为了现在大家公认的下九流。

说起“生意”,和相声同级别的有哪些呢?无外乎 “金、皮、彩、挂、评、团、调、柳”,这其中“团”就是相声,它后边儿那个“调”就是骗术。

我为什么先提相声的根源呢,其实现在大家听的相声早已分了两门儿,第一门儿即是被冠以“主流相声”、“高雅相声”实为当初最普通的一个艺术行当的相声,第二门儿就是这当年的江湖生意中发展起来的相声。


二、 解放后的相声

我们略去清末民初相声的辉煌时代,皆因为无论是上面所提的哪一门儿,都对这一时代是赞誉有加,以捧为主,大家一团和气,互不指责。解放前后,这两门儿就已经基本有了要分开的趋势,当时人称之为“文明相声”,解放后则彻底分开,至于说相声是被“净化”还是被“阉割”,我们之后讨论。

为了我打字儿省事儿,我暂且不准确地将第一种相声称之为“艺术相声”,第二种称为“手艺相声”(若称之为江湖相声、生意相声 恐伤人太重)。


1、 艺术相声的兴起和衰落

所谓艺术,并非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事物,旧社会亦常用“艺术”二字,仅评论说书人说得好不好,也可用“他的艺术确实好”这样的话。所以此处称这种相声为“艺术相声”并没有抬高其身价的意思。

“艺术相声”的前身“文明相声”的出现并非偶然,从穷先生创了近现代相声这一门后,从业者多本是“老合”(江湖生意人)出身,图赚钱省事儿学了门儿手艺,可学得人多了,又没有穷爷那种自己编大段子的能力怎么办?现在话儿说,那就只能拿三俗的玩意儿招呼了,当时同行称其为“臭春”,准确点儿说是“臭活”。

当时天下大乱,政府哪有功夫管这些人,甚至江湖中的规矩也都形同虚设,正所谓“江湖乱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知先觉的人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人心终于从混沌中挣扎了出来。

当时民智渐渐开化,正是要解放的前期,可以说是“解放的春风吹满地,建国就差一口气呀”(某东北同行儿送对子一副)。外加上社会上读书人、女人孩子也都逛天桥、进茶馆儿什么的,全是黄赌毒的东西,听众也不接受啊。这时就有些位相声艺人自发地净化相声。

到解放后,江湖艺人全都归了政府管,破除四旧的核心下,那更是管得严,把一帮老艺人吓得,生怕政府把说相声的当成卖假药、算卦相面的同行老合们给取缔喽。那时候的相声,正式成为了艺术门类中的一门,可以说从大方向上看 是好事儿,因为任何一门艺术 都有其约束和限制,没有约束就不成艺术。

但约束大劲儿就成了上刑了,当时那宣传作用极其鲜明的相声,个顶个儿跟刚从夹棍上卸下来的似的,真叫个骨断筋折。很多年轻相声观众以为“歌颂型相声”是90年代后出现的,其实50年代的相声比“歌颂型相声”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称为“宣传口号儿相声”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死了一百个相声,能立得住、活下来的,那真叫个精品。“相声是门儿语言的艺术”这种开场白,放在当时是再准确不过。

本以为靠着这些被新社会、新精神锤炼过的相声名家们,艺术相声能从此走上康庄大道。哎嘿!运动来了,刚从夹棍上活下来的艺术家们 伤还没好就被送上了刑场,若不是邓爷他老大赦天下得早,这帮说相声的全得玩儿完。就这样,还有没拦住的,曾经有一位使单春的大王,听说姓刘啊,囫囵尸首都没落下,爱相声的后人听着他的《白菜豆腐汤泡大米饭》和未完结的《皇上与罗锅儿》一边儿笑着一边儿抹眼泪。

刘先生衣冠冢上碑文是“笑在人间”,笔者以为勉强是对子上联,下联我给对“奸人在笑”,横批“祝坏人们 福饮东海咸苦水 寿悬南山歪脖松”。在下没有文化,没念过书,也不识数儿,总感觉这上下联儿平仄不搭,横批里字数不对,请多原谅。


当然我们得说,动乱不能单怪某个人,想想我中华民族兴盛千年,一落千丈,触底反弹哪有那么容易,必然是一步一个坎儿,就算没有这个运动,也会有其他灾难。总归是在劫难逃,如今提起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可惜了刘先生的艺术。

好日子这之后才算来临,正所谓“改革春风吹进门,相声同行重做人”(另外一位东北同行儿送来对子一副)。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声融入了更多严肃文学的内核,相较于解放后老舍先生对相声的整理和改变,改革开放后的作家们更能大胆进行批判,这时期的相声段子可以作为百姓长久以来怨气的一种释放手段、及与政府间和解的桥梁,最不济也是政府向民众通告 娱乐被再次允许的一种信号。

这期间的好段子不少,我最钟爱的是《start at 10 o'clock》,恍惚记着将原作改成相声的老爷子姓马,是贵教人,一辈子相声研究得最精,也没少让人祸害,在此我写对子一副......就刚才那横批接着用吧,我也写不出别的了。

但泰斗就是泰斗,大师级的人物 受多少气 遭多少不公平待遇,人家能忍下去,上台给观众说相声是其最大的动力,要不人家有福长寿呢。依我看来,说相声说到这个地步,真是超脱了,真是活明白了。他老的后人也享了这份福气,也从事这行,水平自不必提,也是大家,其作品《点菜》、《打架上派出所》等都是精品。

另一位大师可惜没这个福气,很早就告别了他最热爱的观众,可惜他这一路风格太难,后人怎么学也没了他《结婚与邪教》、《小曲儿与地方话》那种潇洒,大概是没有他那个胸怀吧。


当大师们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这一门想再发扬光大很难了,有不少作品不错,但没有做到超越前人。这期间有好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老虎嘴边儿的思考》、《升降机上的奇幻冒险》、《鼻子、眼睛、嘴、耳朵和脑袋》等等。尤其是一对老少组合,逗哏的先生姓牛,捧哏的姓二马,听说祖上当年显赫一时,咱也不知道这家族 运动的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这二位的段子,大概是这一门儿艺术最后的闪光点之一《小绺企业》、《sit down and talk》都是白听的不厌。

奈何这一门成也政治、败也政治,当“稳”成为社会主基调后,他们的讽刺内核就被挖走了,空余下创作严肃作品的欲望,想必现在观众嘲讽他们的时候,这些文艺工作者也是口苦说不出吧


总结一下,这一门的相声,听的是艺术性,评价那得专业。首先作品要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框架,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来吸引观众,设置悬念 层层推进,最后引出笑料,能让人听完一乐之后,还得回头儿琢磨这个故事。演员得有基本功、得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对时事快速做出反应并将其艺术化、能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还得有丰富的舞台经验。

听艺术相声,求的不是笑得多,而是笑完得舒服,自己一个人闭着眼睛咂摸滋味儿都能乐出来,一个段子里哪句话都不能是废话。说悬喽,台上一举手一抬足,甚至一个咳嗽都是设计好的。观众的情绪是波浪形的,悬念随着台上三翻四抖有规律地起伏 抖包袱的时候一下儿爆发出来。按这个标准,那些上来就山崩地裂,一句俩笑料,听完一个专场观众笑得肚子疼,累得喘不上气儿的相声,那都不叫相声,那是不会说的。

相声让你笑不假,但它是讲故事中让你笑,你笑完过多少年能记住我这故事才算有本事这种相声对标的是电影、评书、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但比这些门儿单薄了不少)你玩儿得明白这些门儿,听相声就不费劲,它没多高雅,但也不俗气。

但问题是,当“海翅子”不允许你张嘴的时候,这些还能做到吗?

再有一点,这一门在求新的过程中,必然它有创作高峰期、也有低谷期,而好的新段子一年两年都难出一个,作品供不上,自然关注就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就一蹶不振了

这门要想再兴盛,需再出一个懂相声、研究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大才之人,或再能研究出一种喜剧内核,方才有希望。笔者没什么文化,但所谓人往高处走,谁不希望上点儿档次呢,也是希望这门儿艺术再出好作品,我也能一饱耳福。



2、 手艺相声的衰亡与复活

前面提到过,把相声当江湖生意的老合们可是不少,这波人解放后基本是绝迹了,但我也说过,相声最初的基因里就有好有坏,后代门徒们也都遗传了这个。一批没在体制内红起来的艺人们的江湖基因觉醒了,他们蛰伏在政治大环境的寒冬中,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春天。

说起来这波儿人挺有意思,其实现在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没赶上旧社会,但由于不得志,所以又把旧社会的习气、作派都缝缝补补地捡了起来,虽然不太地道,但糊弄“空子”(外行)那是绰绰有余了。

其实解放后,有一位姓马的“艺术相声”大师(《鼻子、眼睛、嘴、耳朵和脑袋》那位),据说是四位前辈高人一起教出来的,可他学艺的时候老师们不教江湖黑话、调侃儿,嫌这玩意儿下流,他都不怎么会。而比他年轻的不少“手艺相声”演员们,不怎么着 可能是下点儿雨 随着旧社会封建文化这么一返潮,还都学了不少,还都挺以此为荣的。

正所谓“国学一朝争了气,封建迷信全复辟。”(第三位东北同行送来对子一副。)

也有人问过我,说:“你不是会调侃儿吗?”

我赶紧辩解:“我可不会,我知道的没几个字儿,也都是看书的时候顺便儿记了,我也不拿这个当露脸事儿。”

在回答中偶尔用三个两个调侃儿,也是为了避讳敏感内容、或者怕我说得不准确,把行话写这儿给大家对照着看,别出歧义。


话说回来,相声作为一门手艺,它自然有另一套评价体系。正所谓“万象归春”,江湖人做买卖儿,把人说乐了是最管用的,你一高兴,就好“置杵”,钱就下来了。为什么之前给您举例子,说这些说相声的 和 骗子是一个档次的人呢?

可以想想头几年儿逮起来的某姓王的“大师”,专给明星相面算卦(“金点”)、开导人生,那给这帮暴发户捧得是头晕眼花,一个个屁颠儿屁颠儿地都把钱供上去了。这个可能一般人接触不着,再说那推销理疗床、保健药的,见着老头儿老太太就往店里让,端茶递水、亲爹亲妈地一顿乱叫,暖心话、开心话不停嘴儿地说,给老人家哄得乐乐呵呵地,真把这刚认识的小小子儿、小姑娘儿当亲孩子对待,然后两万一张的保健床、一千一对儿的磁疗枕你就买去吧,买慢了 老人家还得怪你这亲儿子 亲闺女没有人家孝顺呢。


当然说相声的,现在不能干犯法的事儿,可是核心 江湖人都是一个,就是把你说高兴了 从你兜儿里拿钱。

别看我糟践过去跑江湖的那些人,可现在我还真对这些人挺支持。盖皆因从旧社会开始,江湖人是兴旺一个区域的一大法宝。借用现在一个名叫“万儿大”的地产公司的广告语“老合在哪,哪里就是城市的中心”。

可以说从封建社会开始,生意人就是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年想要把一个地方坐起来,还要专门请人来招揽江湖人哩,有他们这片儿才热闹,才有人气儿。

现在国家提倡发展经济,江湖人只要不作奸犯科,国家和百姓谁能不支持呢?所以我说,我是支持这批人的,当年港台歌星来大陆大笔大笔地赚钱,还瞧不起内地人,欧美的电影进来 多少亿多少亿地挣银子,还歧视亚裔,何苦不花钱花在这些能把自己哄舒服 拍乐呵了的江湖人身上呢?


笔者隐约知道,自从“艺术相声”凋敝之后,“手艺相声”逐渐兴旺起来,在小剧场里敢说敢讲,又加之领头人善使传统活,不到十年光景,就带起了一个大相声社团。名字没记全,好像取了个悟空翻筋斗的典故,班主儿艺名儿 碗得铁。碗先生有一搭档,姓鱼呀,鱼爷自打进碗里 就出不去了。二位是联袂江湖,成为当世最“火穴大转”的名家。


要说这位碗先生,最初靠改编传统活被老听众所认可,他会得可真不少,能唱太平评戏、京评戏、京东大评戏、北京小评戏等诸多曲种,传言能使五六百段儿传统活(听说清末那阵儿总共就百八十段儿),还能说书、说单春(单口相声为最难,能说好单口的人 都是真正的能人)

最绝的是碗先生的江湖口使得好,能把日渐腐朽的体制内“艺术相声”骂得狗血喷头,给老少爷们儿没少解气。笔者当年听碗爷的作品,也挑大指称赞,真是少见的人才。

现在的观众哪懂得这路话,都被捧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台上说什么都信,还得拿几句说相声说的“名言”出去布道去。台上说你观众日子过得苦,就需要听相声让你乐一乐,观众就感觉自己这日子过得是真苦,不听段儿相声都能憋屈死

实际这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这年头儿你说你想安静安静 自己思考思考 那不容易,可要说娱乐简直方法不要再多。况且 现在人再苦 还能苦得过父辈和祖辈?可这里就显出碗爷的能耐了,他说完 粉丝还真就觉着自己苦,就必须得这儿听相声。

这是值得学习的,你看这几年儿最火的卖手机的,拼命宣传 没了手机你就活不了。其实手机这东西 很多新功能都属于锦上添花,有它也行 没它也可。但要这么想,手机企业还怎么赚钱啊?于是乎,这帮人是今天一更新,明天一升级,就为了告诉消费者 你不见天儿换手机,那就是被时代所淘汰了。

于是乎,粉丝们为了一个 本应该在生活中不占多大比重的手机,熬白了头 熬红了眼 研究哪家好 哪家差,不同群体之间一顿撕,结果无外乎就是企业家们赚钱走人。


多年后,笔者再回头看,当时碗爷确实打的都是“艺术相声”的痛处,骂也活该。只是等我年纪稍大些,还是看出一些问题。即“艺术相声”所受局限诸多,而又与政策绑定过紧,难以及时转向,其中虽有从业人员官僚主义、不作为等问题,但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错儿,谁到那个位置 差不多也是一个结果。

更何况,当年“艺术相声”碰到的是90年代的小品,两位艺人当年的一系列春晚作品,比如《鹰爪和老荣》,谁碰上谁死,那些节目放在今天 依旧比所有的作品高上不止一个段位。

所以说,所谓“主流相声界”也有其苦衷,没有什么大罪过儿。当年碗爷场场必骂,实在是没什么必要,而想来无非就是观众想听什么,我就一个劲儿的说,你听了高兴,我说了得好处。这才是典型的江湖生意的做法嘛。

要问这么骂是不是有错杀的时候,那来不及了,先火了再说。要说起来,体制内的同行们早成了温室的花朵,哪扛得住这真刀真枪的江湖手段,一个个只能吃哑巴亏了。


之后筋斗社虽然几经波折,可终究是成了事,一时风头无两,竟出现数千女粉丝带荧光棒,齐唱太平评戏、北京小评戏的场面,想来这是相声圈子有史以来,最露脸的时刻(此段原用词“荧光震动棒”,经由评论区提出批评,现修改为荧光棒。此前回答,来源于个人认为 一切狂热粉丝的行为都基于性本能,此比喻显然掺杂了“泛性论”的思维,可能引起读者不适,在此表示歉意 并进行原文修改。)

笔者这才恍然觉悟,原来碗先生最大的能耐 其实是跟进了时代,摸准了观众的心理,同时运用现代成熟的营销体系,按部就班地捧门人弟子。这样的能人不发达,还有天理吗?


评论”手艺相声“好不好,标准要另一套先看艺人能不能“压点”,即是演员上台,靠气势能不能把观众镇住,说什么话 观众得信。不信服他,你就不可能成为他的粉丝。再看艺人是不是“把点开活”,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下边儿喜欢听什么,演员上台几句话就能摸清楚。三来看基本功扎实不扎实,所谓“腥加尖,赛神仙”,你只有假的 卖钢口 观众也不认,必须加真东西。

你看那算命的,如果只会点儿拍虎人的大话,“头道杵“下来就没后边儿的了,还得把相书多背几本儿,有真有假才能赚钱。而你若只是研究明白周易八卦,不会江湖口,也肯定挨饿。

看“手艺相声”,讲求的是个伺候得舒服(过去说书的、说相声的,开书前总得来两句:“今天我伺候您一段儿......”、“您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之类的话),当观众的听完如果舒服了,那钱就不白花,谁跟你说艺术、内涵、意义、尺寸、劲头儿、火候儿,不用理他。只要内容不违法、不教唆人犯罪、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那谁也管不着



生意人讲得是利益,不讲是非

粉丝要的是开心,不论是非

记住 谁跟你说对错 他就是不懂江湖 坚持做自己就好


依我看这门儿相声 还得火一阵子

把相声当艺术的 到手艺相声这儿砸场子,必然不讨好儿

而手艺相声的粉丝去艺术相声那儿讨论层次 非得逼着对方跪下叫爸爸 也确实是过分了

分清楚自己听的目的是啥,互相不犯矫情



三、 相声的局限

相声 无论是作为一门儿艺术 还是一门儿手艺,想发展必须得是有源源不断的人进来。奈何现在看来七八十年代以后进去的人是不少,但大多不是太目标明确,学相声也只是为了当个跳板儿,后来多改了行儿。虽然对其他门类艺术也是贡献很大,可终究对本门户没什么大发展。

想起来,那时老外来中国学相声的不少,也算这门儿艺术在彼时为国家文化开放做的一大贡献吧。最为出名的可能还是love&peace姐妹 大姐love Chi 小妹love na,再就是加拿大友人 big moutain,还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洋人来中国学相声、学打板子,不过这种学生进来 肯定不会干这行儿时间太长,现在外国人见得多了,国人也不觉得太新鲜了。

更大一个问题,是传统江湖人,讲究的是门户,还不允许外人轻易进来,进来只能磕头拜门儿。这个倒不能说当初有这规矩是错的,但是这也是一条必然的死路。再难的艺术,外行都能进来干,普通人一辈子也不理解为啥相声不能。

作家难不难,种地的能写,写好了你就能成作家;音乐难不难,有选秀,唱好了导师给你辅导,你也能成音乐人;电影算不算艺术门类,说相声的就敢去拍电影,人家也没把他们轰出来。就是说相声的,外人谁也别想进去。

他们自己能不明白吗?当然明白了,但我之前说过,生意人不讲是非,讲的是利益,谁进来动我的利益当然要给你赶出去。

所以这江湖规矩 即是保护 也是局限

在下看来,相声这行当死不了,当初能从零创出来,现在那么多录音录像留着,就算明天说相声的都死了,后人也能重新摸索出来。如果真死了,那就是历史证明,所有说相声的都是垃圾,不值得后人去琢磨。

可同时,相声要不打破门户规矩,也很难再有多兴盛,无非就是控制在 隔几十年兴起一波儿 吃一波儿观众,然后再沉寂几十年,然后再吃下一波儿观众的程度。


四、 相声怎样算说得好

虽然废话连篇,终归还是要强行 生硬地点题。

相声行话里有无数种外行听也听不懂的术语,还有各种科目门类,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怎样算好,怎样算坏。

有人说,一切听内行的,内行说谁使得好,谁就是标准。

这个必然是错的。按理说应该听大师的,别听其他内行的。大师是跳出利益范围的,但可惜大师太少。

估计有人认为不听内行的人 才是装大尾巴狼的。这是你不知道江湖人之前,如果知道相声可以是一门儿生意,你就知道“内行”俩字儿是什么意思了。内行所代表的是,能从外行(也就是“空子”)身上掏钱的人。而内行话都是和利益挂钩的,无论他说谁好 谁坏,没一句是真话,真话肯定不跟外行说。

最浅显的例子,你看现在电影宣传之前,哪个演员不说电影好?结果进去一看,上了当了。这些人今天出轨、明天被绿,不过也都是故意给观众看的,吸引关注度、保持热度的。虽说他们不是说相声的,总归都是要从粉丝兜儿里掏钱,手法还是有相通的地方。


但相声又没有比较明确的权威,小说有文学评论、电影有影评人、各行儿有专家教授,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相声演员常讲,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还可能连续数十年教育你唱是唱的什么。但没有那么一个告诉你 说到什么程度算好,学到什么程度算妙。

更何况,想当年 实际是有 吹、打、弹、拉、说、学、逗、唱、耍、谈、变、练等诸多说法,后来这帮说相声的把不会的 和 有标准的都去掉了,就剩说学逗唱了。


观众只能自己造标准了,我作为一个纯外行,胡编乱造了一个听相声的关注点,就算强行答题吧


评、演、嘲、讽

四样儿不绝对独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演员以第三者的眼光来评判一件事情、一类人、一个现象等等,从不合理现象中找出笑料

参见《婚姻与迷信》、《五十年相声》等

以评判是否准确 尖锐 新奇为标准


是演员自己扮演某些身上有缺点的人,表演一个故事情节

参见《十点钟开始》《对春联》 《文章会》等

以正常的喜剧演员的标准看


嘲笑他人 或自嘲

嘲笑 参见所有伦理哏

自嘲 多是作为包袱出现

自嘲为高明


讽刺大家都懂

《小偷公司》《五官争功》等

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标准看待


五、 结语

只因为之前和朋友说,不再答相声题目了,忒乱。

今天正好看到一个没人的问题,把遗言都这儿说了。

笔者不是行内人、不做公众号、向来也不求赞、求关注

写这一篇回答,只作为一个念想

看看再过十年我回来 会不会笑自己当年的无知

2018.12.27

=============================================

备注一下

最近有某相声演员对某相声团体进行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评论

提醒了我 要提前撇清关系

本答案不涉及任何打击、站队的目的

2019.1.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相声,这门说学逗唱的艺术,想说得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刀,既要锋利得能切入人心,又要圆润得不刮伤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相声才算是说得好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第一,内容是根基,得有说道说道的劲儿。你想想,相声演员站在台上,就跟咱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似的,但聊的不.............
  • 回答
    钱文忠教授这句话,初听之下,确实挺“炸”的,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一贯的硬核育儿风格。但如果我们细品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反快乐教育”或者“反人性”的论调,而是他对当下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和警醒。首先,“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这句话并非否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可能性,而是点出了教育的.............
  • 回答
    星巴克、Manner这类咖啡店大力推广“自带杯”活动,初衷是好的,既能减少一次性杯子对环境的负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追求环保的消费者。然而,一旦“自带杯”环节出了岔子,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归属就变得有些复杂,需要仔细梳理。核心原则:谁的失误,谁负责食品安全责任的划分,根本上遵循的是“谁的失误,谁.............
  • 回答
    教父电影里,维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人的忠诚和支持,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小人物”,并非仅仅是因为他有钱有势,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缺席”的关键东西——正义和公平的实现方式。这笔账,说起来复杂,但核心在于一种基于信任和互助的非官方契约。1. .............
  • 回答
    姑娘,别急,咱慢慢聊。你相亲对象提出的这个条件,究竟是高还是不高,这事儿得拆开来看,得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还有那个小伙子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别听别人说什么“这年代找个对象不容易”就一股脑儿应下,也别因为人家条件好就自卑得抬不起头。先说说你得看啥。一、 他提出的具体是什么条件?这个最重要!咱们得具体分析.............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不少观众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也有不少行家在琢磨。你想啊,现在咱们看个电影、听个演唱会,谁家不是提前把片单、歌单给你亮得明明白白?怎么到了相声园子这儿,就好几家都讳莫如深,买完票,进了门,才能知道今儿说点啥?这到底是为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1. 传统使然,老祖宗的规矩?最最根本的原因,得.............
  • 回答
    相声脱去江湖气,会是什么景象?这问题打从心底里冒出来,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那些陈旧的印象。首先,抛弃“江湖气”,最直观的便是舞台上少了那份“惯例”的吆喝和搭讪。过去,开场总有那么几句“各位好,各位好,各位好”,或者“说学逗唱,样样都会,就看今儿您给不给脸”。这种直接的、带着几分市井气的互动,是为了快.............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要是真能在课堂上这么授课,我敢说,这课堂绝对不打瞌睡,而且下课了学生们都还意犹未尽!那咱们就用说相声的调调,给您掰扯掰扯这“相声式课堂”到底得是啥样!话说这“相声式课堂”,那可不是把老师往桌子上一推,然后俩人儿上去逗一乐那么简单。那得是个系统工程,得有“说、学、逗、唱”这.............
  • 回答
    这主意可太有意思了!相声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个“逗您玩”,得有包袱,有捧哏逗哏,有互动,有生活气息。要是搬到桌游里,那可真是大有可为。我脑子里已经冒出好几个点子了,咱们就这么聊聊,看看能不能琢磨出一个好玩儿的东西来。首先,这桌游的内核,得是“说书”,或者说是“说一段相声”。咱们不光是掷骰子、抽卡牌,.............
  • 回答
    .......
  • 回答
    相亲,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儿老派的浪漫和一丝丝的宿命感,但实际体验嘛,大概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未知数的冒险。说实话,我这几年也算是“身经百战”,从五星级酒店的包间到路边不起眼的小茶馆,从高谈阔论的金融精英到话不多但心思细腻的程序员,几乎都碰上了个遍。第一次相亲,大概是在大学刚毕业不久,家里催得紧.............
  • 回答
    和小学同学相亲?这事儿说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乡土连续剧,还自带背景音乐——那是记忆里那些熟悉的童谣和操场上的喧嚣声。第一次听到介绍说要跟小学同学相亲,我脑子里闪过N个熟悉又模糊的面孔,有那个扎着冲天辫、笑起来露出一口小白牙的丫头,也有那个总爱课间捣蛋、被老师罚站的皮猴。谁能想到,当年在泥巴地.............
  • 回答
    古代美女的真实相貌,这个问题,就像在迷雾中寻找她们的身影,虽然我们有史料、画像、诗词作为线索,但要描绘出她们鲜活的、可触摸的真实模样,始终隔着一层历史的薄纱。我们不能指望她们个个都是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标准美人”,她们的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首先得明白,我们今天能看到的.............
  • 回答
    跟前任最好的相处,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情况都太不一样了。但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我觉得最好的相处,大概就是一种“尊重过去,但不纠缠于过去,并能舒服地各自往前走”的状态。这听起来有点绕,我慢慢说。首先,最重要的前提是,你们分开是比较和平的,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仇恨或者深.............
  • 回答
    苹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尤其是iPhone和Mac电脑,可以说是相当顺畅和智能的。苹果生态系统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提供了一系列内置且高效的工具,让分享文件、照片、视频,甚至是剪贴板上的内容,都变得轻而易举。最直观也是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隔空投送(AirDrop)了。你只需要确保你的iPhone和Mac.............
  • 回答
    在一战的硝烟散尽,到如今的枪林弹雨,轻武器领域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火药威力的小幅提升,更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弹药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个维度的飞跃。要细说起来,简直就是一本厚重的技术进化史。一、设计理念的颠覆:从“单发为王”到“连射至上”一战时期,步枪的主流仍然是栓动式步.............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笑傲江湖》中,金刀门和华山派虽然都属于江湖门派,但其在门派性质、武功风格、江湖地位以及人物构成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的来说,华山派是更具影响力和历史底蕴的,而金刀门则显得相对边缘、功利化一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1. 门派性质与历史传承 华山派: 华山.............
  • 回答
    我见过最好的夫妻相处模式,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时刻充满荷尔蒙激情的戏剧性场景,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温情脉脉,仿佛将岁月熬成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的模样。它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一种默契,一种懂得,一种共同成长的姿态。首先,是“彼此是对方最坚实的后盾”。 这不仅仅是说在困难时.............
  • 回答
    那些在社会领域鼓吹“适者生存”的人们,他们相信自己是“适者”,其信念来源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并非单一的论点,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认知、价值观和经验所构建。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可能相信自己是“适者”的几种主要方式:一、 个人成功和能力证明: 明确的成就: 这是最直接的“适者生存”证明。他们可能通过.............
  • 回答
    职业网球运动员的体能,与我们普通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更像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生物。别的不说,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对比,你就能瞬间明白其中的差距有多大。1. 心肺功能:永动机般的耐力想象一下,你跑个八百米就气喘吁吁,心跳加速,感觉肺都要炸了。而一个网球运动员,一场比赛动辄两三个小时,甚至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