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未能点出棱堡这个科技点?

回答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世界之最。从巍峨的长城,到坚固的城墙,再到精巧的关隘,每一个都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然而,在欧洲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代,一种名为“棱堡”的防御工事,却在中国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本土化的发展,这其中自有其复杂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棱堡是什么。简单来说,棱堡是一种基于几何学原理设计的防御工事。它将传统的封闭城墙改为突出、有角度的墙体,也就是“棱角”。这些棱角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能够形成交叉火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墙的“死角”。换句话说,敌人一旦靠近城墙,就会暴露在多个方向的火炮和射击之下,难以找到安全的登陆点。这种设计,在火炮技术兴起的时代,是抵御攻城炮火和步兵冲击的利器。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这种在西方军事史上大放异彩的技术,却没有像火药、造纸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被广泛掌握和发展的科技点呢?

1. 思想根源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防御工事的选址,往往倾向于利用天然的地形优势,如山川、河流等,形成屏障。修筑城池,也讲究内外的层次感,层层设防,以空间上的纵深来消耗敌人。这种“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思路,在冷兵器时代是行之有效的。

而棱堡的出现,则是一种对自然地形的“改造”和“重塑”。它更侧重于通过人为的几何设计,来“掌控”战场,创造有利的射击角度。这背后,是一种更积极主动、更倾向于“人定胜天”的军事哲学。这种思维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在接受西方军事技术时,更多的是将棱堡视为一种“舶来品”,而非能够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并加以本土创新的技术。

2. 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制约:

修筑棱堡,尤其是大规模、标准化的棱堡群,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这不仅要求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更需要一套高效的工程管理和技术支持体系。

在清朝后期,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接触西方的军事技术,但国家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同时,中国传统的工程技术,虽然在宏观尺度上(如修建运河、长城)表现出色,但在精细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方面,与当时的西方存在差距。建造棱堡所需的精确计算、材料的统一规格、以及配套的火炮和工程部队的训练,都是巨大的挑战。

3. 军事战略的侧重点:

中国传统的军事战略,更侧重于统一和巩固内部统治。对外,更多的是防御边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因此,边疆的防御工事,如内地的城墙、关隘,以及沿海的炮台,更能满足当时的战略需求。

而棱堡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当时西方火器发展带来的新型攻城模式,特别是围绕港口和重要城市展开的攻防战。当中国在与西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中,往往是被动挨打的局面时,去主动学习并大规模应用一种主要用于抵御西方先进攻城技术的设计,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即使有引进,也多是象征性的,或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港口防御,并未形成体系。

4. 技术引进的“点状”与“体系化”缺失:

中国近代军事技术的引进,很大程度上是“点状”的。比如,引进先进的火炮,或者学习西方的操练方法。然而,棱堡并非一项孤立的技术,它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与之配套的火炮、火炮操作技术、工程兵部队、侦察体系等等。

在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时,中国往往是“拿来主义”,更多地关注其“形”而非其“神”。没有深刻理解棱堡设计的背后逻辑,也缺乏将其融入中国实际情况的配套技术和训练体系。即使有部分棱堡式建筑出现,也往往是生搬硬套,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最大效能。

5. 传统军事技术的惯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套成熟的防御体系,这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并产生了强大的惯性。对于很多官员和将领来说,他们更熟悉和信任传统的城墙、箭楼、炮台等防御工事。推广一种全新的、需要大量投入和学习成本的棱堡技术,面临着来自既有经验和思维方式的阻力。

举个例子来说:

试想一下,当西方军队用更精准、射程更远的火炮轰击城墙时,传统的圆形或方形的城墙,在角落里很容易形成射击死角,敌人可以利用这些死角进行攀爬或爆破。而棱堡的设计,就是通过将城墙改为角度多变的“星形”布局,使得城墙上的火炮能够形成严密的交叉火力网,每一个凸出的角都能向外射击,消除死角。

然而,在中国,也许更多的情况是,当敌人的火炮轰击城墙时,驻守的将领会依靠城墙上的数量更多的炮台,或者寄希望于城内的纵深防御,甚至是依靠步兵的反击。对于如何通过改变城墙的几何形状来“主动”地为火炮提供更好的射击平台,这种思路在传统的军事教育和实践中并不突出。

所以,总结来说,中国未能点出“棱堡”这个科技点,并非因为技术上的绝对不可行,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思想上,对防御工事的理解与西方存在差异。
经济上,国家整体的财力、物力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推广。
社会结构上,缺乏能够支撑这种复杂工程的系统化能力。
战略上,棱堡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抵御近代化攻城战)在中国的战略重心上优先级不高。
技术引进上,缺乏体系化的学习和本土化创新。
传统惯性上,对已有防御模式的依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军事防御上没有进步。中国近代也修建了一些有棱堡元素的炮台,如上海的吴淞炮台等,但它们更多是作为引进技术的尝试,而非一个全面发展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军事科技体系。直到晚清和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军事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和中国对现代化军队的建设,现代化的要塞和防御体系才逐渐被重视,但“棱堡”作为一个独立、被深入理解和发展并拥有独特中国特色的科技点,在中国近代军事技术史上,确实是一个未能被“点亮”的章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末西式的棱堡也做出来了,明人从澳门葡萄人那学来的,澳门葡夷第一次修完被明朝一县官强令拆开,后来为了抵御英国人在明朝官员默许下又修起来了。

后来嘛…入关了。这个科技点就废了

顺便提一嘴,网传的孙元化与袁崇焕在宁远修棱堡是专家学者们考证不严弄出来的错误结论。

实际宁远只是修了可用佛郎机的铳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世界之最。从巍峨的长城,到坚固的城墙,再到精巧的关隘,每一个都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然而,在欧洲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代,一种名为“棱堡”的防御工事,却在中国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本土化的发展,这其中自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棱堡是什么。简单来说,棱堡是一种.............
  • 回答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控制措施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全球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要详细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同时,也要理解全球未能完全控制疫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各国国情、.............
  • 回答
    “积贫积弱”这四个字,是近代中国最沉痛的注脚。当我们回望那一段屈辱的历史,面对一次次虎狼般的侵略,很多人都会困惑:为什么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如此内耗和衰弱的情况下,最终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被彻底瓜分、殖民,而是以一种“惨胜”的方式,熬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康熙皇帝以其高瞻远瞩和对科学的热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兴趣,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科学的蓬勃发展,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康熙皇帝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努力: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必须肯定康熙皇帝在推动科学普及和引进西方科.............
  • 回答
    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技术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也让美国一跃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反观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但大规模开采至今仍面临诸多挑战,这背后是复杂的技术、经济和地质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页岩油开采之所以难,关键在于“页岩”这个词。它不像传.............
  • 回答
    国民党未能彻底解救中国,这一议题的探讨,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判断,而是历史进程中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若要深究,就得从其兴起、执政以及最终走向台湾的漫长画卷中,一点点抽丝剥茧。首先,我们得回溯到国民党诞生的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以及后来改组的国民党,其历史使命是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在驱逐了帝.............
  • 回答
    朝鲜半岛未能并入中国疆域,并非是地理或气候因素的缺失,而是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虽然中国历史上多次尝试将朝鲜半岛纳入其势力范围,但最终未能实现直接的疆域扩张,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一、 朝鲜半岛自身力量的韧性与抵抗首先,朝鲜半岛并非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小之地。.............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淮海省”的设想,但最终并未付诸实施。探讨中国未设立淮海省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的逻辑、地理人文特点以及实际的政治经济考量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的变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国家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在历史上,淮河流.............
  •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
  • 回答
    中国至今未能与梵蒂冈正式建交,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并受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节点和矛盾所在。历史的阴影与政治立场的对立: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与梵蒂冈关系的历史脉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教育制度、社会变迁以及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为什么中国解放后再未出现过像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陈寅恪、傅斯年、吴宓、罗家伦那样的大师”,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民国大师”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所处的独特环境。他们活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文化、历史和社会心理的一些深层原因。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中国人”都爱往回穿越,“所有外国人”都爱往未来穿越,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一、 中国电影倾向于“往回穿越”(回到过去)的原因: 历史厚重感与文化传承的根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中国这几年就业市场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也让很多人对未来感到担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为啥感觉这几年就业这么难?咱们得从几个大的层面来看: 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 过去咱们主要依靠投资.............
  • 回答
    林毅夫教授关于“中国未来 20 年还具有以 8% 的速度增长的潜力”的论断,确实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判断这个论断是否有道理,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现状、潜在增长动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为什么说林毅夫教授的论断可能是有道理的?林毅夫教授的观点通常建立在他著名的“后发优势”理论和结构性经济增.............
  • 回答
    发达国家为何选择“去工业化”?优劣分析与中国未来展望“去工业化”,这个词汇在经济讨论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当我们观察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强国,如今却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收缩”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其利弊何在?而我们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擘,中国又将走向何方?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抱持乐观态度,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有社会进步的切实成果,更有其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首先,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是支撑这种乐观情绪的重要基石。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长期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盲目悲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所谓“盲目悲观”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我们可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表现,以及为什么这种悲观情绪在中国内外都普遍存在。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很多人对中国未来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创作上的深层原因。与其说美国穿越剧“想不出未来”,中国穿越剧“想不出历史”,不如说这是两国观众的文化偏好、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反思与科幻的沃土美国人偏爱往未来穿,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解读: 对未来的乐观与探索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