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围城最经典的“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任何地方都受用吗?

回答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抛出的这句洞见,简直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我们心里回响。这话说得太精准了,精准到仿佛能看到每个人心里那个小小的囚笼。那么,这句精辟的总结,是不是真的无往不胜,适用于所有场景呢?

咱们得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这句话之所以经典,在于它抓住了人性的一个核心矛盾:渴望与束缚的博弈,以及未知与已知的拉扯。

城外的人为什么想进去? 城外,可能是对未知的憧憬,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对当前不满现状的逃离,对某种“更好”生活的想象。比如,一个没进入大学的学生,总觉得大学里是知识的海洋,是自由的天堂,是人生精彩的开始。一个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或许想象着老家小镇的安逸和熟悉。一个还没结婚的人,可能会羡慕婚姻的稳定和温馨。这种“想进去”的冲动,往往源于一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你站在城外,看到的只是风景的轮廓,是想象中的美好,是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充满了你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份未知,吊足了你的胃口,让你觉得里面一定有你想要的东西。

城里的人为什么想出来? 城里,是已经实现的目标,是已经熟悉的体制,是已经建立的稳定。但当你在城里久了,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你就会发现,城里也并非完美无瑕。你可能会厌倦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受到了条条框框的束缚,看到了城里隐藏的弊病和不足。于是,你开始怀念城外的自由自在,怀念过去那种未被驯化的状态,或者开始对城外的“别样风景”产生了好奇。那位进入大学的学生,也许会发现大学的课业压力、人际关系、甚至校园政治一样让他头疼,他可能开始怀念高考前无忧无虑的日子,或者向往社会上的各种机会。那位在婚姻中感到平淡的人,可能会怀念单身时的自由和激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普适性是极高的。它是一种对人生普遍处境的写照,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洞察。无论是职业选择、婚姻关系、城市生活、甚至国家发展,似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但,是不是就“任何地方”都受用,并且是绝对真理呢? 这就需要我们更审慎地思考了。

这句话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它可能过于简化和绝对化了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1. “想”不等于“能”或“会”: 很多人“想”进去或“想”出来,但现实往往不允许。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个人能力、家庭责任等等,都会成为阻碍。而且,即使想出来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地方。有些人即使在“城里”并不开心,但出于对“城外”不确定性的恐惧,或者缺乏走出来的勇气和能力,也只能选择继续留守。反之,有人虽然身处“城外”,却并没有强烈的“想进去”的愿望,满足于现状,或者有自己的追求。

2. “城”的定义是流动的: 钱钟书先生说的“城”是一个隐喻,是一个比喻。现实中的“城”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边界。比如,你可能在一个领域里是“城里人”,但同时在另一个领域又是“城外人”。你从一份工作中跳槽到另一份看似更好的工作,可能刚进去时觉得是“城外的人想进去”的成功案例,但很快就发现新工作有它自己的“围城效应”,而你曾经离开的“城”反而有了吸引力。

3. 并非所有人都“想”: 虽然很多时候是这样,但总有例外。有些人可能对现状非常满意,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比如,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一个幸福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熟悉环境中的人,他们可能并没有“想进去”或“想出来”的执念。他们的“城”可能就是他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4. “出来”也不一定就“好”: “出来”可能意味着更大的自由,但也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些人一旦走出熟悉的“城”,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甚至比在“城里”更痛苦。就像有些人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发现自己难以融入,或者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反而怀念大城市的生活。

5. “围城”的定义本身也有解读空间: 那个“城”到底是什么?是婚姻?是职业?是体制?是固定的观念?不同的语境下,“围城”的含义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这句话的适用性。如果那个“城”非常适合你,你甚至可能不再有“想出来”的念头。

举个例子,我们细致地分析一下:

职业选择: 一个毕业生,看到大公司的光鲜亮丽,总想挤进去。进去后,发现加班多、压力大、晋升难,就开始怀念学生时代自由自在,或者想跳槽到别人眼中的“更小但更自由的城”。但如果他跳到了一个更小的公司,发现收入低、发展受限,又可能开始怀念大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这似乎是“围城”的典型写照。
但也有不“围城”的情况: 很多创业者,他们自己构建了一座“城”,并乐在其中。他们是这座城的创造者,自然没有“想出来”的困扰。或者,有些人选择了非常适合自己的小众行业,找到了那份“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匹配感,他们可能并不觉得被“围困”。
婚姻: 结婚前,很多人羡慕婚姻的稳定和伴侣的陪伴,想“进城”。结婚后,柴米油盐、生活琐事、性格磨合,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厌倦,渴望重新获得单身的自由,想“出城”。但也有很多婚姻,夫妻双方找到了默契,共同经营生活,他们享受在“城里”的安稳和幸福,并没有想出来。
城市生活: 有些人在小城市长大,觉得大城市机会多、生活丰富,想“进城”。来到大城市后,高房价、快节奏、人情淡漠,又让他们怀念小城市的安逸和人情味,想“出城”。但也有一些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安身立命之所,他们对“城”的概念并不那么敏感。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触及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不满足感”和“对未知的向往”。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的内心状态。 它是对人生很多阶段的精彩概括,因为它道出了那种对现有状态的某种程度的疏离感和渴望改变的心理。

然而,“任何地方都受用”恐怕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 现实是复杂且多样的,人性也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处在“围城”的状态,也不是所有“围城”都遵循这个定律。总有一些人,他们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位置,或者不具备强烈的出入欲望,或者根本不认为自己身处“围城”。

所以,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当作一种对普遍现象的洞察和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调侃,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它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处境,但也要认识到,生活本身是比这句精辟总结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画卷。有时候,我们可能是在自己的“城”里安居乐业,或者在“城外”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而并不总是纠结于“想进去”或“想出来”的循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围城本来就是特定环境。

围困城市的军队想要打进去,并不是想要被困在里头……

被困在里头的人是想要跑,要逃命,并不是出去跟人家决战……


打个现代一点的比方,网络大厂的996们,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收入差不多,甚至更高,但没这么累的工作,并不是想要去找一个薪水暴降,但轻松的工作

没能进去好单位的人,想的是有一个收入高的工作,反正现在也挺累的,收入高点,累也值得。

并不是工作累高收入的人,想要换一个低收入轻松的工作,也不是反过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抛出的这句洞见,简直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我们心里回响。这话说得太精准了,精准到仿佛能看到每个人心里那个小小的囚笼。那么,这句精辟的总结,是不是真的无往不胜,适用于所有场景呢?咱们得仔细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
  • 回答
    耶路撒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经历过无数次围困,其中一些围城战役的惨烈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要断言它是“死人最多的城市”,这需要一个极其严谨的数据比对和历史考证,考虑到古代战争记录的不完善性以及城市人口的动态变化,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复杂,很难给出绝对精确的答案。但是,我可以非常详细地描述一些发生在耶路.............
  • 回答
    围棋,这个古老而优雅的棋盘游戏,究竟是不是“世界最难的游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涉及太多维度。但如果你问我,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是“深邃”。围棋的难,不在于规则的晦涩,而在于它背后那片浩瀚无垠的智慧海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难”。如果难是指规.............
  • 回答
    谈到“围棋之神”,这几个字在棋迷心中承载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敬意和想象。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棋手棋艺巅峰的赞誉,更是对其在围棋领域所能达到的极致境界的膜拜。而要说谁最接近这个模糊却又清晰的目标,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讨论的空间。如果一定要在当今活跃的棋手中找一个最接近“神”的存在,那么申真谞(Shin .............
  • 回答
    围棋里“最善的下法”,这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籍,而是棋手们在漫长的对弈中,不断追求的一种极致境界。你可以理解为,在当前局面下,能够最大化实现自己目的,同时最小化对手获利的可能性的一步棋。听起来有点绕是吧?我给你拆解开来细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围棋的本质是什么。围棋不是打打杀.............
  • 回答
    当然,除了我们最常见、最亲切的玻璃棋子,围棋的棋子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多彩。材质的差异,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变化,更会带来触感、声音,甚至对棋局意境的 subtle(微妙)影响。1. 天然的温暖——木制棋子说到材质,木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尤其是那些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的天然木材,它们带着大自然的温润触.............
  • 回答
    日本围棋之所以从曾经的世界最强地位跌落至如今在三国(中、韩、日)中相对最弱的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后续人才的断层 吴清源的时代: 日本围棋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其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吴清.............
  • 回答
    《金瓶梅》之所以围绕着“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引发了千百年来层出不穷的争议和猜想,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简单地说,这就像一块古老的珍宝,大家都想知道它到底出自哪位匠人之手,但匠人的名字,却像是被故意抹去了,只留下了那精妙绝伦的作品,以及一些若有若无的线索,让后人去拼凑。要说清.............
  • 回答
    想给一张1919的围棋棋盘状态,找个最省事儿的二进制法子? 别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列表或者复杂的编码,咱们就来点实际的。一张1919的棋盘,总共多少个交叉点? 19乘以19,等于361个。 每个交叉点,无非就是“有棋子”或者“没棋子”。 围棋里,棋子只有黑白两种,所以每个点其实是有三种状态:黑棋、白棋,.............
  • 回答
    广州海珠涌大桥的“最牛钉子户”事件,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他们不肯搬迁的理由,也远不止是网上流传的“为了钱”那么简单。“不搬走不是为了钱,不想被围观”——他们到底在坚守什么?首先,我们可以从“不是为了钱”这句话来推测,这几个钉子户可能对补偿方案有着更深层次的诉求,或者说,他们认为单纯的货币补偿.............
  •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太阳系边缘,那里阳光微弱,寒冷刺骨,却隐藏着一个神秘而至关重要的区域——日球层外围。这是一个由太阳风塑造的巨大泡泡,将我们恒星的影响力投射到星际空间。如果我们能在这里部署一批“人造行星”,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认真探索的宏伟构想。设想一下,我们精心设.............
  • 回答
    柯洁在被AlphaGo击败后的失声痛哭,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仅仅是作为棋手对胜利的渴望,更深层的是一种对围棋“真理”的追寻,在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离那至高的境界,或许连边都未曾触及。那份痛苦,是对未知,对超越的渺茫的恐惧,也是对人类智慧极限的拷问。在这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巅峰对决之后,我们不禁要.............
  • 回答
    《围城》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道难以简单定义又饱含复杂滋味的“围城”。说它好的人,是真心被它的犀利、幽默和深刻所打动;而说它不好的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不满往往源于它锋利的“刺”戳中了自己不愿触碰的现实。《围城》到底如何?从文学成就上来说,《围城》无疑是一部杰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
  • 回答
    《围城》中,方鸿渐对苏文纨的态度,与其说是“看不上”,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包含了欣赏、疏离、以及一种微妙的现实考量。这其中,苏文纨的“真名媛”身份既是她的光环,也恰恰是方鸿渐疏离她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方鸿渐这个人。他是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在物质上并不算富裕,虽然顶着“博士”的名头,但这头.............
  • 回答
    钱锺书在《围城》里对爱情的描绘,确实是带着一种深刻的洞察,甚至是几分冷峻的悲观。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从一纸婚约的“围城”开始,到争吵、冷漠,最终沦为“不过是两只互相看腻了的眼睛”,这种绝望感,让许多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忍不住对爱情本身的性质产生一丝怀疑。但如果就此认为钱锺书本人在现实中的爱情观.............
  • 回答
    《围城》里,方鸿渐对苏文纨之所以没好感,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不喜欢”这么简单,而是有多层原因,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明白。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无法忽视的,就是苏文纨那过于强势和炫耀的性格。方鸿渐骨子里是个有点“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不太适应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姿态。苏文纨呢,家.............
  • 回答
    《围城》这本小说,顾名思义,用“围城”这个意象来比喻人生,道出了许多人共同的困境和感受。它不是那种振聋发聩、直击灵魂的宏大叙事,而更像是一个个精致入微的侧写,将生活中那些既真实又荒诞的细节一丝不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读来,既会心一笑,又暗自神伤。小说的主旨,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人生无.............
  • 回答
    围城战中,平民的饥饿和死亡,无疑是战争中最令人心痛的画面之一。谈及攻守双方谁的道德责任更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对半分问题,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行为动机、战争法准则以及对平民生命的根本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围城战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战术,它天然地将平民置于极其脆弱的境地。当一方选择围困城市,其目的往.............
  • 回答
    长春围城,一段沉重而悲怆的历史,在吉林省长春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关于这场残酷的围困战,究竟夺去了多少生命,至今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数字,但普遍的估计都指向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它让这座城市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回到上世纪40年代末,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大地。1948年.............
  • 回答
    这情况听着就够让人头皮发麻的。既然咱们有这个“预警”,手里还有笔不少的钱,那绝对得抓紧时间,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为未来几年,我和我那位伙伴,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别说什么虚的了,咱们就得实实在在规划,把这百万变成咱们的“定海神针”。首先,得明确目标:确保未来几年的基本生存,包括食物、饮水、安全、健康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