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怎么看,羡慕呗。
现在北上广的卖房中介制造焦虑常用的话语之一就是“孩子”。所谓“你自己回去了,你的孩子还要重走一遍你的路”之类是他们用的非常纯熟的话术,高考录取率、医疗资源等也是这些人常常提及的东西。在这些人的嘴里,似乎只要人在北上广,一切就都解决了。
但这些人在跟你讲北上广资源如何如何好的时候,可从来不会跟你讲北上广的资源分化有多严重。
如果你说“中国GDP世界第二,所以中国人生活都很好”来说事,肯定有人会说你别光看总量,你要看人均。但是在说北上广深的时候,很多人就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了。实际上,现在的北上广深不但资源分化已经越来越严重,其总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严重不足的。我这里所谓的“不足”,不是绝对不足,而是“相对不足”。
什么是相对不足?北京考生考985的录取率大约是5.5%,按5万多人的总考生人数计算,总录取人数不到3000。单从5.5%的录取率上看,这个数字几乎是很多省份的两倍、三倍以上,在北京上个好大学当然容易。但是,如果翻一翻北大的就业质量报告的话,会发现北大毕业生每年留京的人数都有3000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北大毕业生的子女,别说考北大了,就算能考上个普通985都算是学习成绩不错。
你可能会说,既然北京985的总录取率是2000多人,那3000多北大毕业生的名额也还是基本够分的,他们的孩子考上985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可是,清华、人大、北师大、北航、北理工、中农、中央民族……这一堆985学校的学生呢?这些985院校每年留京的毕业生多则四五千,少则一两千。这几万毕业生要一起来抢这2000多个985名额。换句话说,如果单纯从概率上看,你搞个随机抽样,北京孩子考上名校的几率的确比很多内陆省份要高很多。但是,如果从微观上看,这些985、211的家长大多数都不能忍受孩子考一个远比自己差的学校。
所以,为什么北上广深会有“鸡娃”?因为这里本身就云集了一群985、211出来的做题王,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全面教给孩子。但与此同时,北京优质高校的招生人数相较于他们这个群体本身的数量,又非常非常少。所以,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大学,他们只有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反而是那些二三线城市的人,几乎不怎么“鸡娃”——因为大多数人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别混的太差就行了。
所谓“他是爽了,但是他后代以后起点就低了”这句话的可笑之处在于,说这句话的人在于他们天然地将北上广深看成了高人一等的存在。他们眼里的中国是下图左边这样的,北上广深第一等,就算是北上广深垫底的人也比二三四五线顶级的人要强得多。
但真实的中国应该是右边这样的,北上广深作为最头部的几个城市,占据着很多优势资源,也有着其他城市难以达到的发展上限。但是,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的如何,却要看你怎么选择。比如,如果的水平处于B的位置,那么你在北上广深可能是中高层,但是到二三四五线有可能是顶层。而如果你处于C的位置,则你在北京出于中层,在二三四五线可能处于中上层,在六七八九线则有可能处于顶层。只有对于D来说,北京的意义才是最大的——因为即便他处于北京的底层,所享受到的各种福利也是县乡村的中上层人很难享受到的。
站在为孩子考虑的角度上说,如果你处于D的位置,北京的确拉高了你孩子的起点,因为即便他再不努力,也可以有一个相对还说得过去的保障。但越往上走,就越要面临选择。而很多时候,如果真是为了孩子,或许离开北京才是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假如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考虑,那自然要买学区房。但是,如果在北京,稍好一些的学区房就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平,1000万也不过是能买个三五十左右的学区房。这样局促的空间,很难说给孩子留下什么好的童年回忆。但是在不少城市,最好的学区房也不过是四五万一平米,而且这里的学区房对口的学校很多都可以实现70%、80%甚至更高的一本率。只要孩子稍微认真学习,考个985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比多少北京的父母抠抠索索鸡娃孩子真的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更不用说更大的房子能让孩子更好地玩,可以给她更多独立的空间,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只有到了A的层面上,本身你的资源已经非常高,高到只有北上广深能满足你,那你除了这里真的没地方可去了,留在北上广深才可以不让孩子的起点变低。但到了这个层级,谁又会在离不离开北京之间纠结呢?
在这个层面上说,到北上广深有些类似于移民。移民里过得最爽的,是那些最富的和最穷的。最富的人到哪里都是爷,最穷的人在美国随便打打工就比国内挣得要多几倍。但普通的上班族,在第一代绝大多数都会面临较大的阶层的跌落,并且谁也难保后代会混出头来。
当然,以上的所说都是从非常功利的角度出发。也许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又或者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这个人我是羡慕的。而对于那些一心想要留在北上广深的人来说,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们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那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也就是千万不要想着“到了北京,我孩子随便就能上985”或者“我的孩子到了起点要比家乡的所有人都高”,而是“就算我的孩子不成器,以后也能混得比老家的普通人舒服点”。否则,就算到了北上广深,或许你也无法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带来的生活。
在这个国家,你快,永远有人比你更快。
如果哪天你想到了有什么发财或者钻空子的妙招,你极大概率不是第一个尝试的人。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便,想要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物件来解决,不妨先淘宝一下,可能你的想法早就有人做出来商业化成品卖了几千件了。
理财投资创业更不用说,你能想到的一切生意,100%都有人先试过了,走的通的会迅速红海,走不通的你真敢进去极大概率有死无生。
卖掉一线房产去二线过逍遥日子,如果真的可行,那为什么2021年了这事儿还能被当做一件轶闻在网上激发讨论?“有新闻/讨论价值”,已经给这件事对大多数人的可行性画了叉。
我也不是要危言耸听,川皇逊位之前留下的刺激计划和睡王新通过的刺激计划加起来有三万亿了吧,这个量,差不多比天朝所有外汇储备都多吧。
这个时节,卖掉一线城市住宅,买入弱二线或者说三线城市的房产,再买一百多万的易耗消费品,剩下几百万现金在手里,心可真大。
当然,知乎主流肯定是挺他的,而且会集中焦点在下一代教育这个实质上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呵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自己的财产怎么处置都随他乐意,不过未来十年内,让他发愁的一定不会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对了,我前几天见曹丰泽在这个问题下嘲笑他见过的一人,说那人卖了长春700平大庄园再背了贷款买华清嘉园鸽子笼,评论区诸人纷纷讪笑之。
目瞪口呆. jpg
算了,至少开心过了,不也挺好的嘛。
川普炸掉几个亿的trump tower,辞职去佛罗里达生活,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后代起点”是北京新市民惯用的自我麻醉话术。然而就像“舒服是有钱人的”,“高起点”也是别人的。
大家不是不觉得背房贷买上千万价款的学区房的北京家长都是傻?是不是觉得北京遍地的鸡血妈、鸡血娃都是傻?放着北京本科率80%的好日子不过,非要选择高难模式?
北京高考录取率再高,中考普高升学率也是全国统一线50%。孩子不挤进前50%,根本没有高考参赛资格,造成北京push娃从小抓起。
北京的重点中学、非重点学区、城四区与非城四区之间的高考录取率相差悬殊。
昌平、通州、大兴这几个新市民“上车”常见区的北清录取人数,常年比不上人口规模仅为这些区一半的很多山东农业大县。
嗯,这样的县在山东GDP排名第四潍坊也就是有五六个吧。潍坊GDP当初差点就赶上山东省会济南了,没想到济南把隔壁地级市吞了。
你在北京不拼命玩死自己,不牺牲你后代的幸福童年,你后代的起点不如本科录取率42%的山东的农民。好吧,这么说偏颇了。你的后代的起点不如农民考上县一中的后代。综合来看,估计比不过山东县城公职人员。要不然今年北清山东选调报名三千多人……
更何况还要考虑北京这生活质量,一般战斗力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会有后代么?一个个群租房新市民拿什么跟一个家产千万的省会城市中产阶层比“后代起点”哟?趁早认清形势,该回老家回老家。
就算他考云南大学是北京户口加成吧,他考云南大学的研究生可是全国统一划线吧。一个个自诩做题家,无视他的做题水平,就因为他一步到位实现你“奋斗”五十年之后的生活。
难道不是“崽卖爷田”?
中华民族的一大优点是:为子女后代创造更好的起跑线。
世代如此,哪怕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会底层,在自己可能的范围也会尽量争取为子女创造一个比自己好的起点。
享受生活、提前消费谁不会?
在北京有房子,乎里面天天高喊的996、内卷和他有一毛钱关系吗?
北京土著卖掉他在北京价值 1000 万的一套房子,留下其余几套房子收租。全家保留北京户口。辞职去昆明生活,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土豪真会玩!
过份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就输了。为这个北京土著点赞!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什么是自身之外?那就是别人的看法。看法这东西很是虚无缥缈,你说他有用,他就高高在上,荣誉呀,奖章呀,地位呀。你说他没用就没用,至少对某些人来讲一点儿也没用,比如别人的看法对一个躺在ICU里的病人,只要能延续他的生命,只要能给他健康,他宏愿把全部家产都给你。
北京土著的做法无可厚非,相信他一定是经过慎重考虑、充分评估之后做出的抉择。现在分析,或许这还是个最佳的方案。昆明的生活质量、工作压力、生态环境,可以说样样都好。当然此土著绝不是彼土著。
与此同时,正在攒首付的同事酸得不行:我们一辈子奋斗图个啥,不就是要个北京户口吗?不就是在首都扎根吗?不就是为下一代打基础吗?
幸福,在每个人心中的评价标准不同。
有人说,幸福来自于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你可以看到马斯克又多挣了多少个亿成为首富,但是你不能容忍隔壁老王买彩票中了五百万。
也有人说,幸福是对目标的追求和对目标的实现。你的目标定得太高了,实现起来就很难,你就不幸福。原计划2020年存款增加20万,可是不曾想,新冠疫情出来捣乱,全年过去了,存款只增加了5万,你很痛苦。可是,你在农村老家的邻居,今年打工挣了3万5,高兴得不行,大宴宾客,好不热闹。显然,他很幸福。
幸福来自于想象,痛苦也是。
很多人学会阿Q,自足常乐,不攀比,不羡慕,开开心心过日子,既有诗和远方,也有近处的苟且。但是我们不相信这位土著绝不是阿Q。
很多人自寻烦恼。天天在想,为什么当年班里的那个“学啥啥不行,打架泡妞第一名”的学渣也能在省会买房子,我这学霸天天起早贪黑还付不起首付?
至于说“后代的起点低”,简直是个笑话。虽然家庭背景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成功,但是,古人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成器的,你怎么提携也没用。相反,有出息的,根本不需要多少祖辈的资源。
相信那句古话,厚德载物。没有实力的,再好的资源也是浪费,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生前不问身后事,什么叫“他爽了,子孙起点低”?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个人选择轮不到别人指责,我在云南大学上过一年,他的选择是我梦寐以求的,如果可以,我也想去昆明永久居住。
昆明有多好?四季如春的春城名不虚传,在那里的一年真的是每天都是艳阳天,太阳高高挂,和煦的微风划过脸庞,不需要笨重的羽绒服,一年都在温暖中度过。
当然除了环境之外,相比于北京,昆明的消费水平确实低了很多,比起在北京的压力,他一个北京人来到昆明肯定就地起飞啊,别谈什么为子孙着想,为自己想也没错啊,再说了,你敢确定他的孩子就喜欢北京的生活环境?
看一下他个人信息,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了,他是个自由人,单身,还没结婚没有孩子,完全具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啊,你关心的并不一定是他关心的,更不要替他的子孙担忧,别想多了吧您!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来自《无声告白》
把握主要矛盾,找到问题才有答案。
先找问题,请问,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不是这个:
“在三四线城市过更低成本的生活”和“在北上广打拼更美好的未来”选哪个?
我个人认为,不是。
“他后代以后起点就低了”
这句话纯粹是为了坚定自己留在北京的信念而已。他包含了三个假设前提:
1. 在北京能获得的资源比在昆明多
2. 在北京一定比在昆明发展得好
3. 走了就回不来了
这是你的同事在为自己的选择做辩护,不要被迷惑了。
把这个问题嚼一嚼再想想,这三个假设前提真的成立吗?
1. 在北京能获得的资源比在昆明多?
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
① 在房屋均价5万的北京(首都,超一线城市),拥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产;
② 在房屋均价1.5万的昆明(省会城市),拥有一套价值400万的房产,一辆价值100万的汽车,并手持500万可投资现金。
就不深入挖掘了,不如问两个问题:
其一,到底是①的周边配套和教育资源会更好,还是②?
其二,究竟是①状态下结交的朋友圈更值钱,还是②?
2. 在北京一定比在昆明发展得好?
真的吗?也不展开思考了,聚焦于两点:
其一,发展增速,虽然房住不炒,房价仍然可以反应一个地区的增速: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三教经济圈和滇中经济圈增速有没有可能比京津冀要快?
五年之后,他卖掉的那套1000万的北京房产大概价值会是多少?
五年之后,他拥有的这套400万的昆明房产大概价值会是多少?
其二,购置房产之后余留下来的巨额现金意味着什么?
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即便有通胀,强势货币依然具有时间价值。
500万哪怕不理财,按大额存单全存银行,按3.8%算是20万利息(相当于每月1.66W);买理财产品的话,银行可以给到年化6%的利息,那就是30万(相当于每月2.5W)。
2020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6.9W,工资中位数6909/月,仅有7.3%的人月薪高于2W。
3. 走了就回不来了?
吗?
这个投资回报,不一定是钱,看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求不同,标的不同,答案也不同。
只有羡慕,只有感恩。
建议买一个比特币(24万元),这样退休以后可能仍然有一千万。
这算啥,我还见过把长春700多平的大mansion卖了去华清嘉园买鸽子笼“追求梦想”的呢。
而且还额外背了几百万贷款。
非常靠谱的选择。
昆明是个发展极其迅速的城市,而且物价和东部地区县城差不多。(或者说东部县城和昆明物价一样高更合适)
1000万在北京要么学区房蜗居,要么非学区,在昆明可是郊区大平层+市区学区房一步到位还能剩500万,户口一落1000万直接买四套房,那真是师老党立西南版。
后代起点?很明显是昆明起点高啊。
同样1000万身家,北京培养出来的孩子唯一优势是自带一个北京户口。
这种案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没啥参考意义。
因为当你已经有了千万级别的资产和没有,完全就是天上地下两种选择状态,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抉择问题。
比如 @霍华德 作为昆明土著,即使在深圳已经待得很不舒服了,多次租房暴雷被坑,天天加班,工资性收入永远赶不上深圳的房价上涨速度,他也不会考虑退回昆明生活。
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第一,没有千万级的资产。第二,在昆明没有和目前薪酬匹配的工作。
很多人想的退居二线的理想方案都是,XX的房价是一线城市的五分之一,那我退居某二三线城市,能找到一个收入五折的工作也可以啊。
事实就是,大部分产业的工种,出了一线城市就没有,你退居二三线城市,面临的就是更换职业赛道,在二三线城市重新开始。
我在以前的回答里就聊过,大城市的特点就是产业足够大,所以分工也会很细,每个人都只专注于一个小领域小工种去工作,而且做好了在这个小赛道内跳槽,工资还能上涨。
但是小城市即使有对应的产业,分工也不明确,要求可能也不高,需要的就是这个领域万金油式的员工,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个各方面都懂一点,又都不怎么懂的二半吊子,方方面面做出来的活都马马虎虎,扔在一线城市的职场就是战五渣的水平,但是每一个他都能做出来,组合在一起,小城市的老板就很满意,觉得这是自己的得力干将。
面对这种情况,你即使再厉害,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小城市普遍更依赖熟人关系,好的工作要么是体制内,要么就是互相介绍的,全都是裙带关系,错综复杂,你一个外乡人过去,很难起步。
题主这种带着千万现金去的,自己又是云大毕业的,靠校友资源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更关键的是,人家带着资产去的,起步就是小资本家,和我们打工人真的没法比。
大家还是该干嘛就干嘛去吧,好好打工,攒下千万资产了,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会比较合适。
问题不是离开北京去昆明。
问题是在哪去赚一千万。
一般人,你为什么去北京啊?
就是为了赚钱啊,难不成是为了建设首都啊。
首都多得是人建设,不差你哪一个。
至于有了一千万后,在哪生活,这压根不是一个问题,喜欢冷点去东北,喜欢暖点去海南。
这个话题压根就是伪命题。
有点钱自然是那舒服去哪。
大佐让你们去非洲,那说笑呢。
但是如果连昆明都嫌弃,昆明气候好,物价不高,基础设施完善,这还想不通。
那你真是从骨子里面喜欢内卷
更新,建议搭配阅读:
现在给你一千万现金,问:你选择去北京买1000万的房子,不剩几个钱,过打工人生活,还是去昆明买400万的别野,剩下钱过人上人的生活?
99%的人都会选去昆明当人上人。
但如果你已经有了北京1000万的房子呢?怎么,竟然选择就反过来了?我也不明白,怎么就不一样了?
这类心理实验也被做过很多次了,比如,那个:问你现在要100块钱还是明天给你1000块,大部分人选明天1000。但是如果一百块已经放你手里了,你选明天拿一千,得先把手里这一百还回去。那么选择结果就会产生大逆转!
我觉得这是人最需要克服的思维惯性之一:维护现有状态,哪怕是更好的选择也不改变,觉得已有的就是最好的,不仅不改,还非常没有自知之明,找各种理由,还要反驳那些选择改变的人。
哈哈。
我是从云南到上海生活和工作的云南人,刚好和他做了相反的选择。在云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一些的确是像他一样从大城市辞了职,到这边生活还有一些是我的同学们大学在外地读的,毕业了留在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到家乡。其实做这样的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多半这种选择的结果都不是很稳定。因为昆明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尴尬的地方。
虽然在昆明房价各方面会便宜一点,但是昆明毕竟也是一个省会城市,大城市有的喧闹繁杂,一样不少。你如果打算长期在那里生活的话,大城市会遇到的东西在这儿一样不拉你都会遇到。比如看病人多,比如小孩入学难………原来你可能觉得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这些问题是大问题,到了云南该轻松了吧,后来发现你到了昆明,该担心的一样不少。由于你的社保公积金户口等等问题,你可能还突然面临了比在原所在地更多的问题。毕竟你无论去昆明还是哪里,你是打算在那长期生活的。长期生活就会有这么多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来到昆明的这波人,最后分化成了两波。其中一波会觉得昆明依然不能满足自己,逃离喧嚣都市的愿望。他们会继续朝云南的更小的城市,甚至农村去走。我在大理才村的洱海边发现了一对深圳来的夫妇。老公是个在线英语学校的老师,每天在网上教小孩英语就行了,老婆在家料理家务。租下了一个农村里的小院,院子里有幢两层的楼房,院内杂草丛生,但是自己杂乱的种满了蔬菜。一家人过的也挺有滋味。
另外一波人慢慢的又回到了更大的城市。因为既然要避免的东西,在昆明也完全避免不了,甚至折腾了半天,可能获得的东西质量还没有北上广高。那何必折腾呢?在昆明呆了一段时间,算是休假,放松完了以后突然觉得自己百无聊赖,离不开原来熟悉的那个环境,毕竟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交圈子都在原来的那个环境,慢慢的又回去了。自己辞职逃离北上广到昆明的这段历史变成了重回北上,广在和朋友们茶余饭后之间令人艳羡的一段谈资。
所以说那些天天说刚需住房不是资产的,人家这不就资产变现了。人只要想开点,日子就好过多了。
接下来共和国经济成长率不会有以前那么高了,整个模式和社会氛围应该也会慢慢改变,一部分的人才和产业会慢慢从一线流出到二三线。而财富本来就是人带来的,有人口和产业汇聚的地方自然会有财富的聚集。
以我自己的观点,这种选择非常明智,即使不考虑城市本身未来的发展,现在带来的环境,健康,安全感也都是无形的红利。至于教育?第一教育最重要还是看家庭和个人天赋,学校起的作用很有限。第二真想提高机会完全可以上国际学校,成本,灵活度和成功率比守着户口去竞争顶尖公立好多了。
另一方面,这又让我感到个人的努力完全比不上在大势里的选择。对于才能相似的人来说,二十年前选择在不同的城市发展,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财富的积累速度;这中间每隔5-10年选择了不同的行业和公司的,也完全面对不同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