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反正文化输出这事就不要想太多了。
现实点地说:
一,中小内容生产商,血崩。
那些小工作室小团队小创业公司,搞动漫搞电影搞独立游戏的,惨。
他们缺乏应对审核的渠道和经验,也难以承受审核失败的资金后果。一部番剧的下架、一款小游戏拿不到版号,很可能都是百来万到小千万的亏损。
内容领域的中小微自主创业就不要想了,依附于巨头打杂吧,要么转个自媒体。
其实转自媒体也有很多局限。要知道自媒体也是不让拍小网剧和迷你纪录片的,十年前火遍全网的各种微电影,现在不可能。
国内内容生态的底层长期就是瘸的,这两年基本是把腿打断,彻底断了念想。
二,巨头加速内容垄断。
很多巨头拿版号轻车熟路,过审也便捷。不仅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更因为他们“朋友”众多。
这些巨头的政府事务部(GR部门),挤着一堆前公务员,就是从那些监管部门里跳槽过来的。
有钱,有流量,有路子,整个投资回报的链条可预测、稳定安全。因此不单单巨头自己会逐步垄断这些内容的生产和持有,外部资本也会更加看好剧透的内容业务。
整个内容行业的投资、人才、用户,都会被政策倒逼到巨头手里。
三,内容的高度同质化。
出于投资稳定收益的要求,巨头是不会试错的,而内容中小微企业已经瘫痪了。
那可以预见的是:整个内容行业的产品会高度同质化,安全的题材会被用烂用尽,互相模仿乃至抄袭会成为绝对主流。
其实这也不用预见,现在就是这样。只不过随着监管导向的收紧,那种冀望内容市场整体繁荣、给小众题材带来些许空间的念想,会被钉进牢牢的棺材板里。
这算一种“主动样板化”?
眼下讲希望,那唯一的希望就是放弃抵抗,转入全力支持未成年人内容与成年人内容的区隔。
说得奔放点:我支持督工的儿童手环。建议未成年人戴手环,他们一看成年人的电脑电视手机内容就会被电击警报的那种。
没法子了。你改变不了导向,就只能希望导向踩油门到底,做绝,实现1000%的既定目标。这样达成目标后,反而有可能给成年人一丢丢回弹空间。
例如苟局这种管理思路。
但这个预期,暂时想想就好,某些部门的治理能力让人不敢寄以如此厚望。
当然,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
没多少未成年人了,就没多少家长了。
没多少家长了,那非家长群体的需求就会逐渐拉高权重,最后影响导向。
我觉得这条路径实现得可能更快,现在的生育率全面反映到教育领域,其实只差五六年。
总之,文化输出就免了,除非你把被猎奇目光关注也算成一种成功。
人是一种生物,这就注定了人的审美会带有生物性,会爱看暴力争斗和大白腿。
这些内容当然不是文化输出的骨干,但它们是文化的基液、耗材、载体,是重要的提味和补充。
我八岁那年被老妈拉去佛山影剧院看泰坦尼克号,票还要托人买。那时候太小,温斯莱特的上半身我看不懂,不过我相信剧院里满满当当的大人们是懂的。
那片刻的喉头干涩,也不影响泰坦尼克号对当时国人审美的冲击。
但现在网上看泰坦尼克号,你要找未删减版。
我相信缺了那个镜头,卡梅隆还是卡梅隆;不露胸,中东导演们也能拍出好故事。
问题的关键不是不露胸,不是色情不良情节,而是:
凭啥?
凭啥讲不清楚,内容创作就一团浆糊。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
小时候经历了爱国教育
成长中相信了“公知”的宣传
再到疫情下看到了西方媒体的“真相”
再经历铁拳“砸到”自己身上
假设这每一次经历让这个人进行一次兔到神或神到兔的转变
那么
一个人的思想经历了这么多次转换 不停地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他/她会不会突然醒悟到说自己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了 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我挺好奇的
都2021年了,就算游戏防沉迷,动漫被封禁,发达的互联网生态不是还为未成年人们留下了名为“短视频”的广阔天地吗?
小孩们没有游戏玩,没有动漫看,不是还有抖音快手来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完整的三观吗?
动漫问题数量之庞大、教唆行为之恶劣简直令人发指。未成年人在如此环境熏陶下变得猎奇乖僻,妄图以自己尚未成熟的心智迎合扭曲邪恶的观念,以低下羸弱的行为能力模仿高危暴力的举动。更有甚者深陷其中成为不为舆论所忍的“二刺螈”,在当代社交社会中苟且于自己的一方角落,沉湎于抽象而非具体的人与物,有悖于未成年人该有的上进与朝气,为肃清动漫荼毒提供了反面教材和有力证据。
反观风靡全年龄段的短视频,以其一众优点完爆作为文化毒瘤的动漫,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心头好。
干净利落的播放节奏、引人入胜的深刻标题、律动明快的背景音乐有效降低了审美门槛,让学识尚浅的未成年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红利,丰富课余生活,戒除迂腐有害的纸片人;
青春阳光的俊男靓女、撩人心弦的肢体暗示、开朗大方的交友指南充分刺激荷尔蒙分泌,在未成年人青涩懵懂之时及时普及两性知识,在运用自媒体进行性启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循循善诱的直播带货、自导自演的微型剧场、充满乡野气息的通俗文化完美贴近生活,帮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拓宽学习的边界,在方寸屏幕中认清大千世界的轮廓;
三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十个你必不知道的冷知识、码!2077年中考必考压轴题!更是寓教于乐,将知识的海洋分流于休闲放松的欢乐时光,在未成年人徜徉其中的同时提醒他们作为学生的本分和天职。
如此看来,短视频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代表产品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必须成为未成年人行为举止的风向标、思想道德的启明星。成功只会留给有准备的文化产品,而脱离人民群众和主流思想的糟粕和渣滓绝没有好下场!
当然,退一万步说,就算短视频中可能包含了那么一点点有待商榷的消极元素,但家长、老师、审查guanyuan自己也享受其中。作为尝遍百味、阅尽千帆的成年人,完整的三观、丰富的阅历给予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强大素养,他们的选择无疑能帮助尚未开化的未成年人排除成长中的错误选项,斩断通向堕落的歧途,锚定最为正确的阳关大道。这是两代人的双赢,文化市场的盛世,互联网时代的福音!
1.不管黑暗多么强大,人们心中的光明是不会消却的!
2.不可以使用暴力,这是我在地球得到比人物更重要的东西。
3.到底为什么而战,迪迦?是为了守护他们而战吗?因为他们是我的伙伴,因为他们是我所爱的人!
4.孩子们凭着梦想,才创造出地球美好的未来!要实现梦想,就要向现实挑战。
5.每个人心中都有黑暗,但也有光明,我现在能够相信了,只要努力到最后都不轻言放弃,我相信人类一定能创造出光明的未来,也能创造出美好的生命。只要珍惜重要的东西,我相信就一定可以办到。
-《迪迦奥特曼》
“什么叫优秀动画片啊?”
“当然是弘扬真善美的动画片啊”
“什么叫弘扬真善美的动画片啊?”
“当然是主旨健康向上的了”
“什么动画片可以归为主旨健康向上的啊?”
“废话,当然是优秀动画片啊!”
“那什么叫优秀动画片啊”
————
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场面话车轱辘话可以反过来倒过去的讲,但就是不给具体量化标准,“暴力血腥,低俗色情”之名看似明晰,怎样界定呢,看场景?看熊孩子的影响?看片名?看官员们的刻板印象?这四罪只要被有心人强加附会给任何一个动画片、特摄、游戏,又是谁能够承受的呢?哪怕这个作品本身如何优秀,如何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真的这样下去,确实青少年们和8090后可以无欲无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下大同”了。
接下去又会是一波粗制滥造的骗补贴动画片出场了。十多年前就有这么一波动画片整治了,也是一样的调调,一样的处理,然后就出现了耗资2100万人民币,2010年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雷锋的故事>。2010年2100万,放现在起码值3000万。作为对比,当时国漫的天花板我为歌狂是1600万。我为歌狂主题歌是胡彦斌唱的,当时的顶流。
那么这动画什么样?让咱们开开眼
最后结局如何?我为歌狂,因为涉嫌教唆早恋,被停止播放,而自制雷锋的故事的老庞家(这动画公司全是姓庞的…)突然就发了…
今日播放
早八点到十点
动画片《智取威虎山》(动画几乎不动,全靠旁白)
十点到十二点
3d动画《沙家浜》(庞氏家族倾情制作)
十二点到下午两点
歌舞剧《红色娘子军》(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由男性穿罩袍表演,刀剑换为勺子)
下午两点至四点
重制广播剧版《白毛女》(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考虑,与忍饥挨饿,贩卖人口有关部分全部去除)
下午四点至四点零二分
两分钟感恩环节
四点零二分至六点
有声漫画《红灯记》(为防止不良联想,实际画面红灯改为白灯)
晚六点至早八点不播放,防止青少年沉迷
次日循环播放
勉强回答一下:
我个人支持给青少年看“健康向上”的动画片,但是这则公告总让我想到十多年的相声行业的兴衰起落(背上沉重的“教育”包袱后无法前行)。既然谈对动漫整个行业的影响,就说一下我个人感受到的这则公告的“背后精神”,不谈没有明确标准等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公告中体会比较深刻的是两点:
第一点是监管和我们对于动画的“定位/理解”差异,公告中提到了办好“儿童频道”,也提到了动画的主体是儿童,很显然,监管角度“动画绝大多数都是给小孩看的”,而在大家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有的观众作为成人也需要动画需求,有些观众则认为动画是一种“文化输出”的产物,绝不仅仅是“儿童教育片”,显然监管和观众很多定位和着眼点是不同的,这就带来了后面第二点,因为监管定位带来的“教育意义”。
第二点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公告中显然强调了动画的“教育”意义。显然这个公告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弘扬真善美”和“健康向上”的重要意义,至少从公告中可以看出,这些应该是监管部门希望动画的核心内容。
这使得我想到了15~25年前的“相声行业”的兴衰起落,核心就是背上了沉重的“教育包袱”导致后续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相声起源于天桥,是市井谋生的手艺,后来建国后经过侯宝林等一批大师的改造,登上大雅之堂。然而,随着电视相声的盛行,相声逐渐背上许多沉重的“教育包袱”,也被严格监管(电视相声中很多段由于种种原因是不能说的),此后相声一度“失去了生命力”,直到15年前相声“回归小剧场”的潮流之后,再一次重获生命力……
郭德纲这个人或许有不少争议,但是他对相声的一些看法和评论其实还是值得参考的,相声就是一乐,不用背上什么“弘扬真善美”的包袱,动画片也是同理,游戏也是同理,首先是娱乐方式,其次才是教育方式,本质是娱乐,而不是教育。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作品监管自然应该严格一些,不应该让动画行业全都背上“教育”的包袱,但是因为监管层面上,动画受众几乎等于青少年,一切标准混在一起,仅就这一点而言,对动漫行业发展而言,未必是好事……
不只是动画,每一次为游戏“发声”的时候,同样也是要以“教育意义”为基础,而并不肯定其作为娱乐方式的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对游戏、动画行业发展长远而言,谈不上利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的争议的名单列表中,包含了《刺客伍六七》这种登上“国家文化出口重点名单”的作品,这样的监管或许对于“文化输出”而言,并不是积极的。
日本动画走向世界,输出的先是优秀的娱乐作品(好看的动画和好玩的游戏),其次才逐渐实现自身文化在作品中“潜移默化”的输出;
美国电影辐射世界,首先做到的是好看、刺激、娱乐性强(特效、好莱坞流水线),其次才是电影背后的美国价值观,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强调严肃而有意义的文化产品……
我们目前在经济、军事等领域正在努力争做世界顶尖,文化领域和文化输出则还有不少可以挖掘的潜在空间,但是这种让动漫行业背上“教育包袱”的监管方式,可能至少不算是最好的办法……
其他相关回答: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几段文字。
一.“我被日军拉去充当伙夫时,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杀人无常,杀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有一天日军让我把水挑到后院的屋里去,我一进屋,便看到了两位女同胞赤身裸体地躺在一个毯子上,两位满脸横肉的日军军官正在狞笑着望着她们。后来随着日子久了,我才知道日军三天两头地从外面抓了许多妇女带到军营,有时候也见到许多妇女的尸体被日军拉出去,整个军营几乎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发出凄惨的叫声和淫笑声,让人听着心里无比的悲愤!”
“大街有许多裸体的女尸,这些可怜的女人活着的时候遭到日军惨无人道的奸污,死了也被日军残忍的虐尸,许多女尸被日军开膛破肚,乳房也被割掉,甚至有几个孕妇尸体旁边还有血淋淋的胎儿。”
以上这段回忆出自南京大屠杀中幸存的伙夫之口。
二.《南京安魂曲》
进了走廊,我们看见一个日本兵,像个哨兵一样站在一间宿舍的门口,一手攥着步枪,枪托戳在地上。那人想拦住我们,但一眼看见那军官和随从,就改了主意。我们从他身边冲过去,进了房间,看见一个年轻妇女赤身裸体,躺在一块绿色雨布上,一边哭叫一边挣扎,一个络腮胡子日本兵,一手狠插在她两腿之间,发出欢快的声音。一把刺刀就立在她脑袋旁边。我们冲过去,目瞪口呆地看到那日本兵的整只手都插进了那妇女的阴道,她身下是一汪血水和尿水。明妮喊道:“放开她,你这畜生!你没有母亲和姐妹吗?”
那日本兵吓了一跳,抽出手来,站起了身,嘴唇颤抖着还带着笑意。那女子痛楚地呻吟着,合上眼睛把头转向墙壁,只见她右耳下边有一块胎记。如果不是两三秒钟一次的抽搐,她的身子会让我想起一大片正待切割的肉。
三.《金陵十三钗》
我姨妈书娟此时并不知道,她所见闻的是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最丑恶、最残酷的大屠杀中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周边,处处铺陈着南京市民的尸体,马路两边的排水沟成了排血沟。她还得等许久才知道好歹,知道她是个多幸运的孩子,神父和教堂的高墙为她略去多少血淋淋的图景和声响;人头落地,胸膛成为一眼红色喷泉时原是有着独一无二的声响。
四.《南京血祭》
十二月十三日。 敌人入城。敌人的舰队和战车都到了下关。各处仍有小规模的混战:下关的守军杀死了一个游说的汉奸。紫金山有一团人突围而走。太平路上有人在破碎不堪的房屋里向游行的敌人放冷枪。
南京的占领,应该是流血的终止,而事实上却相反,是流血的开始。
十二月十三日是一个血的日子。敌人开始搜查难民区,把钱财和年轻人全带走。敌人在紫金山下含笑作“斩杀千人竞赛”。敌人侵入金陵女子大学,掳去了女人。敌人在街道上一面走一面放枪,街道流着血。
敌人的飞机炸沉了美国炮舰巴纳号。
敌人要行人向他们行礼,要行人在他们的脚边狗一样地俯伏着,还搜查女人的裤裆。
敌人把一个女孩刺了七刀:一刀挑出大肠,一刀割断咽喉,一刀刺瞎一只眼,一刀刺入生殖器,一刀从左肩割到右臀。
这些场景应该足够暴力血腥吧,为什么不禁止呢?
因为这些暴力可以被美化为“爱国主义暴力”,这些血腥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在本就充满暴力事件的历史中,将“暴力血腥”纳入抗日救亡的宏大框架之下,自然就将其合法化、合理化了。
“暴力血腥”本身是不具备属性的,或者说作品中的“暴力血腥”是创作者的表达工具,它的好坏是由人来定义的。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审视影视作品中的血腥暴力,真正应该被禁止的是:
以《七宗罪》为例,这部电影整个看下来就是一部杀人流水账,但是当创作者将他放在宗教框架下,杀再多的人都有了合理性。
再比如《解除好友2:暗网》,这部电影不停地在死人,但是创作者将暴力血腥和暗网、网络环境等热门话题进行连接,暴力血腥也有了思考价值。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这段话节选自《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讲述了女孩被老师诱奸,却说服自己爱上老师的故事。
其实想一想,暴力也是在青少年教育中缺席的一个部分。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讲究井水不犯河水,这也导致青少年对于暴力的认知成形成了两种极端:极端的no和极端的yes。
广电总局禁播一些暴力血腥的作品是因为重视这些作品的教育意义,这个初衷绝地是好的,但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
从这个层面来说,适度地像小孩子渗透“暴力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暴力是合理的?”这些概念很有必要。
毕竟我们不希望小孩子拿着“真善美”去对待坏人对吧。
不得不承认奥特曼是日本风格明显的作品,对于极其擅长模仿的小孩子而言,这样的作品有一定的“危险性”。
回到奥特曼被禁播这件事上,我感到很遗憾。我不是奥特曼迷,从小到大只看过《赛文》、《迪迦》和《泽塔》这三部,小时候买过奥特曼的光碟,现在还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我看奥特曼的时候,没有人引导,但是我也没学坏。在我的认知里,奥特曼不是讲述超能力者大战异形怪兽的暴力故事的无脑动画片,我所看到的是在正义和邪恶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战斗意志,是坚不可摧的勇者之心。
我那时候经常和朋友讨论说:奥特曼总要经历一次濒死,然后才能奋起反抗、逆风翻盘,所以即使他胸前的灯快要熄灭了,也不用担心,他一定会赢。
人性的善恶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议题,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滋生出暴力行为,战斗类的网游手游保持热度就是因为人类的本性可以在游戏中尽情暴露而不必负责任。
泛滥屏幕的无脑暴力镜头令人感到不适,缺少现实基础的暴力失去了道德感和美感,而只剩下快感,这样的暴力血腥应该被抵制,它们只会加剧这个社会的泛娱乐化。
仅用三个问题表达我的感受,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感谢阅读。
这是为你好。
你选择一种模式就要接受他的全部,他不可能今天打击资本家,明天又在文化领域变得更开放。
如图
最近硬盘下来点了,有升级电脑需求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了
问题是哪些是健康向上的?
呵呵呵!
不提外国动画,单说国产动画,有一个算一个,若以暴力、违法为标准,国产动画真的都是禁片。
从中国学派开始到现在,1955年的《神笔马良》,片尾有贪官被淹死的画面,涉及血腥、暴力;1961的《大闹天宫》,片中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很多天兵天将,还聚众闹事,有涉黑情节;
1979年的《阿凡提的故事》,片中阿凡提有小智慧,小聪明惩治巴依老爷,令他身心俱损,有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1983年的《天书奇谭》,片中有怪力乱神,宣传封建迷信;
1984年的《黑猫警长》,几乎囊括了所有犯罪题材食人、袭警、偷窃、跨国集团犯罪;1986年的《葫芦兄弟》,葫芦娃们有裸露镜头,蝎子精、蛇精有暴力犯罪;
1987年的《邋遢大王历险记》,其中有邋遢大王变小进入老鼠王国的情节,涉及胡编乱造,宣传怪力乱神;1989年《舒克和贝塔》,两只老鼠成精了,竟然懂得开飞机、坦克,会对小朋友造成不良影响;
1994年的《魔方大厦》,片中把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详细扩充至26种,宣传暴力犯罪;1995年的《海尔兄弟》,片中的主角海尔兄弟只穿一条裤衩,有色情嫌疑;
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片中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头不符合现实,有诋毁残疾人士的嫌疑;1998年的《小糊涂神》,宣传乖戾乱神,几只蓝色小人为什么会法术;
1999年的《封神榜传奇》,封建糟粕的遗留,怪力乱神;1999年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一群动物成精了,与现实不符;1999年的《西游记》,封建糟粕的遗留,怪力乱神;
2000年的《蓝皮鼠和大脸猫》和2002年的《小虎还乡》,都属于动物成精,建国后妖怪不能成精;2003年的《哪吒传奇》,封建糟粕的遗留,怪力乱神;
2005年的《围棋少年》,历史虚无主义,没有一点正史的影子;2005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片中有烹煮、绑架等情节;2006年的《三毛流浪记》,过于体现旧社会的三破,破人、破物、破坏境;
2007年的《神厨小福贵》,本是动画片但是过于强调争斗与厮杀,过于阴暗;2012年的《熊出没》,片中有砍伐树木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2016年的《一人之下》,其中有杀人、僵尸等情节;
2016年的《镇魂街》,有实打实的怪力乱神;2018年的《刺客伍六七》,片中有颜色段子,下三路情节;还有各种网络小说改编的《斗罗大陆》、《星辰变》、《斗破苍穹》、《魔道祖师》等。
如果标准真的是这,中国的小孩子还是别看动画片了。动画片从十年动乱过来了,它们可能没想到它们还要一直经历这种浩劫。
有群人整天禁这禁那,举报这,举报那,中国文化何谈对外输出?真的以为建许多孔子学院就可以了,那些孔子学院加起来都不如一个成龙管用。
广电总局的三个要求:
1,内容健康向上。
2,抵制血腥暴力低俗色情。
3,优秀。
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我把这个发现叫做广电不可能三角。
说暴力血腥的话。
不用说大闹天宫,水浒,黑猫警长,葫芦娃
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也不达标啊。
英雄儿女肯定是不行了,上甘岭也不行
流浪地球,也有暴力场面。还有看守裤子没提好的镜头,也不达标。
厉害了我的国,好像还行。
国外的。
能达标的不太多吧。
不说英美,前苏联也是打打杀杀的片子多。
这个东西,倒未必是坏事。
就互联网来说,其实有过更紧的时候。
门户才有新闻。
但是,那个时代有BT资源,更早的时候有盗版盘。
BT电驴的年代,要看电影,要看英剧美剧日剧,要看NHK和BBC的记录片,字幕组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只要你勤快点,什么资源都有。
而且那个年代是真免费,为信息自由互相帮助,没有挂个二维码收费的事情。
各种小众论坛,分享资料。
其实,所谓知乎大V,早期都是论坛的活跃分子。张工资是HC的,马前卒是SC的。
后来,打击盗版,在线音乐视频崛起,大众才被几个巨头投喂。
现在的互联网用户也懒多了。
但是,一些真正的好东西,没有版权,或者没有审批,你看不到了。
如果,对网络视频管制加紧,把网络视频管理到2000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的水平。
这个娱乐性一定会让用户放弃在线视频。
下载,论坛分享会重新流行。这对文化来说未必是坏事。
家长A1:
家长A2:+像十字架,%像那个,要求取消数学。
家长A3:武松打虎,引发孩子的虐待小动物的暴力倾向,要求把水浒传开除四大名著。
家长A4:贾宝玉林黛玉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引诱孩子早恋,要求把红楼梦开除四大名著。
家长A5:猪八戒与嫦娥,唐僧与女儿国国王,黄色内容,要求把西游记开除四大名著。
家长A6:刘备拉着兄弟同床而眠,耽美情节,要求把三国演义开除四大名著。
家长A4:“十”像十字架,诱发孩子的自杀倾向,要求取消语文。
家长B:广电总局的谐音不好听,建议取缔。
家长C:
要求孩子们学习纯真手势。
大力支持播出雷锋的故事
广电就是硬气,既没有甩锅给家长称是由于家长举报,也没有甩锅给平台称这是平台自发行为,可以说又高又硬!
21部动画的问题比专家找出的f35的问题还多,厉害
灰太狼飞出去几次了?
不用任何人说,观众和家长也希望自己和孩子看“健康向上”的动画,本质在于什么叫做“健康向上”,是有公开的指标,或是一句话,还是就凭家长投诉的数量?优秀、健康、向上是根据什么来评判的?这些事情没有说清,那就没法实际“落地”。
具体的指标没有公开,具体的划分标准没有明确,具体的结果没有正式的流程和公示,那么健康向上凭什么选出呢?
《迪迦奥特曼》是按照动画片的标准走?还是按照电视剧的标准走?特摄片算哪个分类?
反战的《迪迦奥特曼》是不是“健康向上”?算不算得“真善美”?为什么看不到了?
国产的《刺客伍六七》,算“低俗”还是“暴力”,具体是那一条触发了监管?
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受众,那么成年人能不能看?
为什么一些日本动漫还在电影院里播放,涉及到更大尺度却没有禁播?
大力支持优秀动画片,可我看不到“优秀”的标准,很难给出什么期待,因为优秀的定义似乎并不公开……
以上。
四大名著哪个没点不健康向上的内容?全部禁掉。
历史教材哪本没有杀人?全部禁掉。
宫斗片哪个不血腥?全部禁掉。
古装片哪个不打斗?全部禁掉。
在一个历史讨论群里一名群友自称去问了自己一个做动漫的朋友。
是真是假自己认真分析
由于老有人往我院子里扔垃圾,我对着天装了个监控,只要楼上邻居不探出头伸出手来,监控就拍不到任何人影。
刚装上没几天,院子里多了个冰糕盒,还贴心地装在垃圾袋里,于是我开始翻找当天的监控录像,终于在下午四点多,看到了一个小孩探出头来,张望半天后扔下了那包垃圾。
为了以防万一,我带着监控视频,开着运动相机,还留了一个手机放兜里录音,才上楼兴师问罪。
敲开门,孩子很委屈:“哥哥,我从来不吃冰糕,吃冰糕会肚子疼的。”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想我小时候要是有这心态撒谎能少挨多少顿打:“真不是你扔的吗小朋友?我再给你一次机会。”
“不是的哥哥,我不知道这个垃圾是怎么回事,”孩子转头冲屋里喊,“妈,有个哥哥说他家有垃圾。”
他妈过来也是一顿解释:“我从来不给他吃冰糕,你肯定是找错人了bulabula……”
我掏出来监控视频:“这是你吧。”
“叔叔我错了 55555555555……”那倒霉孩子马上开始哭,“我怕被妈妈发现才扔的下次不敢了55555555……”
“垃圾我拿走了,”我拎起塑料袋,“孩子你动手吧。”
我转身下楼,听见屋里哭的声音更大了。
都怪动画片,让孩子学坏往我家扔垃圾。
难道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
所以我始终都不能理解之前因为偶像、游戏、网文被整治而叫好的人。
他们觉得就一定不会打到自己吗?
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肃清内部舆论阵地是整体决策,可不会管你是谁。
你喜好的东西是不是正能量、三观有没有问题都不重要,只要判断它会有动摇思想的隐患,就会毫不犹豫的解决它。
是不是三观正,可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
从2017年至今,各级机构积压的未过审电视剧和电影,将近55%的作品在立项阶段就被Pass,能够过审也未必乐观。
大约3/4的作品会经历大幅度的删减。
当然我们都应该支持这些举措,这是为了保卫思想舆论阵地的必要手段。
从2018年开始,中国境内的所有动画从立项开始就要由地方部门审查通过。
从剧本到成片大约需要审核四到五次,最终才能正式获得上市放映的资格。
理论上你现在能看到的所有中国动画,都是已经历过多个部门反复审核的,但这些动画依然会因为各种因素下架。
说明过审只是第一关,可不是护身符。
另外,被官媒点名表扬≠一定没事。
《刺客伍六七》在今年8月是上过商务部刊登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一个月后,就因为血腥暴力被下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各位可千万别觉得官方表扬你就能万事大吉了。
其实有时我在想,许多人寄予厚望的《黑神话·悟空》能不能拿到版号呢?
这个已经被吹成「国产单机之光」的游戏如果最终不能在中国境内上架....
隔壁《太吾绘卷》不就没过审嘛。
拍个扶老太太过马路,叫不叫健康向上?
别那么麻烦分类了。就十八岁下全禁,十八岁以上全开最好。
网站登录就要实名认证,再加上视频认证,游戏都能做到,网站做到并不难。
麻烦的是电视。那就电视必须联网,每次开机都要输入身份证登录,还要不时视频认证。而且电视机要拿销售许可证,就必须要有联网功能和摄像头。又是一波产能升级,销量大涨。
我认为教育小孩『世界上没有黑暗』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虚渊玄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只能靠表情交流,写出来的文字十个有五个是错词错字,并且他们中大部分一生只看过八部电影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文明交流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思维禁锢,闭门造车的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发生文化碰撞和融合现象,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国际之间文化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国际之间传递文化的个体?”
“他们叫盗版商。”
暴力血腥并含有性内容的影片,也一样可以是健康向上的,甚至是不朽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是没有被侵犯的圣处女?
上甘岭没有打得血肉横飞?
董存瑞炸碉堡之后需要活蹦乱跳?
黑猫警长不办凶杀案?
唐僧不许通过女儿国?
铳梦不践踏所有的肉,如何触及什么是生命的终极价值观?
羊脂球大哭一场是活该?
恰恰相反,完全没有暴力血腥和性内容的作品,也一样可以是有毒有害的。
汽车人总动员难道是很好的道德示范?
雷锋的故事3d难道是鼓励少年心向党?
大嘴巴嘟嘟难道是在发扬核心价值观?
(原先写了大耳朵图图,感谢评论区指正)
。。。。。。。。
白昼流星不需要打马赛克,毒害巨大。
陈朵死亡时浑身打满码,也光辉万丈。
奉劝上面,别打着红旗反红旗了!!!
表现手段是皮,剧情价值观是骨。
你们的公告,无非是在说,
我们支持人要做好人,
但我们认为画皮是人,
长得像钟馗的则是鬼。
比如张飞,一定要杀。
感恩!祝他们身体健康!
我觉得老爷们要么别掺和这事,要么最好把动画甚至一切娱乐都给禁了。
不是我吹,任何一部作品我都能解读出“恶意的政治隐喻”。
只要我足够卑鄙无耻,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向上”,真的。
怎么说呢~
我觉得对我个人比较大的影响就是,如果以后这些动漫作品都被封禁了。那我就肯定会剽窃这些动漫的故事,然后睡前讲给我孩子听,然后告诉她这些故事都是你爹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