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广电总局发布禁韩令?

回答
广电总局发布“禁韩令”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禁韩令”的背景和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禁韩令”并非一个正式、公开、以法律条文形式发布的官方文件。它更多的是一种 “默契”和“不成文的规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国内的媒体、平台和相关行业,最终体现在对韩国艺人及其作品在中国境内的播出、推广和合作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禁韩令”的具体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限制韩国艺人来华活动: 严禁韩国艺人参加国内的演出、综艺节目、影视剧拍摄等。
限制韩国影视作品引进: 暂停引进新的韩国影视剧、电影,以及对已引进的作品进行播出限制。
限制韩国文化产品推广: 减少对韩国音乐、偶像团体的推广和宣传,包括在音乐平台、社交媒体等。
限制与韩方合作项目: 限制国内企业与韩国公司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合作。
“限韩令”概念的演变: 最初可能源于2016年左右,与萨德(THAAD)部署问题有关,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和涉及的领域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

二、 官方的模糊态度与解读

广电总局及相关部门从未正式承认或发布过明确的“禁韩令”。官方的表态往往是含糊其辞,例如强调“支持国产影视发展”、“内容审查更加严格”、“促进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等。这种模糊性使得“禁韩令”的执行和影响更加难以量化,但也给了不同解读的空间。

三、 各方观点与分析

对“禁韩令”的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1. 从国家利益和文化主权的角度:

支持者认为:
保护本土文化产业: 在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限制外国强势文化(如韩流)的过度涌入,有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本土的影视、音乐、综艺等产业,为中国本土艺人和作品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 一些人认为,过度依赖和追捧外国文化可能对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带来潜在风险,需要适当引导和控制。
政治考量: 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敏感时期(如萨德事件),通过文化交流限制来表达外交立场,也成为一种可能的手段。

反对者或质疑者认为:
“一刀切”的弊端: 这种模糊且一刀切的限制方式,不仅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也可能导致一些优秀的韩国文化产品无法被国内观众接触到,限制了消费者的文化选择。
非理性民族主义: 一些批评者认为,“禁韩令”背后可能存在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将文化交流与政治立场过度捆绑。
影响经济合作: 文化产业的交流也是一种经济活动,限制韩流也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合作和投资。

2. 从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角度:

支持者认为:
为国产内容腾出空间: 在韩流盛行的情况下,国内很多优秀的制作和艺人难以获得市场关注和发展机会。“禁韩令”为国产内容提供了更多展示和成长的空间。
激发国内原创力: 外部竞争的减弱,理论上可以促使国内创作者更加注重原创内容的质量和创新。

反对者或质疑者认为:
缺乏良性竞争: 真正的产业发展需要良性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禁韩令”是一种行政干预,阻碍了市场自我调节和进步。
创新动力减弱: 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国内产业缺乏外部刺激,创新动力不足,长期来看反而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观众的文化需求: 观众有追求多样化文化内容的权利,过度限制会损害观众的文化体验。
市场机会的流失: 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限制引进也意味着中国平台和相关企业失去了这部分潜在的市场机会。

3. 从艺人和从业者角度:

受影响的韩方艺人: 大量韩国艺人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演出、代言和发展机会,经济损失严重。
受影响的国内平台和公司: 平台(如视频网站、电视台)无法获得热门韩剧和韩综版权;国内影视公司、经纪公司在与韩方合作受阻后,项目推进困难。
关注韩流的粉丝群体: 粉丝无法正常追星,作品引进受限,满足了部分粉丝的文化需求。

4. 从外交和国际关系角度:

政治工具: 如前所述,在特定时期,文化交流限制可能被用作一种外交工具,以回应或施压。
影响国际形象: 一些观点认为,采取此类模糊且具有排他性的政策,可能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形象。

四、 “禁韩令”的长期影响和演变

“后韩流”时代: “禁韩令”的长期存在,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国文化的接触减少,也为国产文化(如国风、古装剧、本土偶像团体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新的合作模式: 在无法直接引进韩流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开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通过购买版权制作翻拍版本,或者借鉴韩国的制作经验和模式。
“隐形”的限制: 即使没有明确的“禁韩令”,在内容审查、市场准入等方面,韩国文化产品依然面临着更高的门槛和不确定性。
中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发展: 一方面,这种限制促使中国文化产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不足。

五、 结论与思考

总而言之,“禁韩令”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国家政策、文化主权、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

从积极方面看, 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护和空间,促使国内更加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质量。
从消极方面看, 这种模糊且“一刀切”的行政干预,限制了正常的文化交流,可能导致市场活力减弱,也牺牲了观众的文化选择权,并可能引发一些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看待“禁韩令”时,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和多元的视角,认识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最好的发展模式,应当是既能坚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主权,又能以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与世界各国进行健康、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互鉴,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最终,对于“禁韩令”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评价者所站的角度、所看重的价值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它既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自我保护和寻求文化独立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的政策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媒普遍认为此次禁韩,是中国针对韩国同意美国在其国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而实行的制裁措施。不管中方原有政策目标是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因此禁韩就成了朝核问题的延续,而要谈朝核问题就不可避免成为“国师”了。

为了嘲讽知乎上的理聪,我就当会国师吧。

今年年初朝鲜试爆氢弹,看到媒体普遍用“氢弹”二字,知乎上的理中客瞬间就高潮了,哈喇子止不住的流,开始熟练在键盘上先敲下“先问是不是”5个字,然后侃侃而谈朝鲜试爆的当量不够,就是脏弹而已。我当时就笑哭了,这些人该有多迂腐才会在这个时候还谈这些无意义的东西。中美日韩俄一直对朝核试验持否定态度,而中国又被美日韩认为是朝鲜政权的大哥。大哥们坐在一起谈判的结果是决定维持现状,你小弟先砍人,这时候谈是否砍死人了没任何意义,只要小弟砍人你作为老大脸上就挂不住,对面就会觉得你这老大没威信,或者没诚意。这么简单的道理,理聪们就是不明白,谈些当量这样细枝末节没有意义的东西。

当初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觉得美国吃了暗亏,心里美滋滋的愤青理中客们,没过多久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朴槿惠同意在韩部署萨德系统。要知道去年九月朴槿惠对萨德系统还是持反对意见的,2015年抗日战争纪念日朴槿惠不顾美日等国的反对还来中国参加典礼,并在中国收到和普京同级别的待遇。就是这样一位亲中的韩国领导人,4个月内对华态度被迫180度转弯。

维持朝鲜现状,中国到底想要什么?说到底,中国对朝政策以及更高的战略目标根本不明确。维持朝鲜现状对中国来说,到底是不想美国介入东北亚地区,想创造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还是就想膈应美国,只要美国不开心就好?

如果不想美国介入东北亚地区,那一味的放任朝鲜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本来由于日韩历史和领土矛盾,韩国选择接近中国,韩日美三国联盟出现缝隙,结果中国任由朝鲜发展核武器,韩国被迫重新战队,这样美国介入东北亚事物就更深了。同样,如果想维持东北亚战略平衡,显然和战略目标走的也更远了。日本由于朝鲜核问题,可能提高军事投入,美国遏制日本军事扩张的意愿会削弱。同时韩国也会被迫提高军事力量。

金氏政权核力量越大,对中国军事保护的依赖程度就越低,就越有能力绕过中国,直接和美韩谈判。金正恩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美国国务卿克里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不要以为我这是随便说的,自己搜搜最近朝鲜当局表达的朝美直接对话的意愿。同时朝鲜的核力量越大,也会造成韩国对中国越不信赖,越敌视。韩国对中国敌视,自然朝鲜在大陆眼中就会更重要。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朝鲜金氏成为最大赢家,中美韩被迫出棋,而本来出棋的主动权在中国。

如果长期来看这个问题,那么后果就更严重了。韩国和朝鲜的差距不断加大,朝鲜和韩国和谈的砝码却在提高,朝韩两国之间统一的愿望比大陆和台湾强,当朝鲜出现民主化政局动荡时,凭借核武器金氏政权的要价更高,也就更容易和韩国谈成协议,且依赖核武器朝韩谈判完全可以不顾及中国的意愿。

统一且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半岛是什么概念?韩国5000万人口,加上朝鲜2500万人口,就是中国旁边躺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德国。由于韩国政权应该占主导地位,中国长期扶植朝鲜,那么这个新成立的国家很可能是反华的。如果日本也在朝鲜的刺激下提高军事力量,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旁边躺着一个反华且拥有核武器德国体量的统一朝鲜,还有一个比德国体量还大且和中国有领土纠纷的日本,你觉得中国东北亚平衡目标这时达到了么?

所以中国的战略目标无论是阻止美国更深层次的介入东北亚,还是以中国占优势的东北亚平衡,放任朝鲜开发核武器都是蠢招。想想尼克松当年不允许台湾拥有核武器的战略目标多明确,美国的目标就是遏制苏联,苏联的战略地位比中国高的多,为了这个目标就不应该制造中美之间的紧张,就不能允许台湾研发核武器。如果当年美国允许台湾台湾研发核武器,就想膈应一下中国,大陆会选择和美国站队么?同时面对苏联和中国两个有核武器国家的敌意,美国战略平衡有效果么?

在大陆面前摆着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牵扯到美、日、越(1亿人口的国家),旁边韩国现在有求于中国,希望缓和朝核问题,他和日本还有矛盾。如果你像当年的尼克松抉择台湾问题一样,你觉得中国的战略目标应该怎么排序?你觉得中国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刺激韩国,出台一些排韩法案,而不是试图修补两国的矛盾,非把对方挤到对立面么?关键制裁人家,还选一个影响面最大,实际损失最小的文化输出,汽车、钢铁、手机、家电哪个行业不更好?

理聪们,就别再窃喜自己明白一些无关紧要的当量问题了,呵呵。

user avatar

高票给韩国洗地的真多。

事实是,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远大于对美国的经济依存度。

韩国必须为站在美国一边遏制中国付出代价,就这么简单。

这国家怎么了,看别人电视剧能培养出一批汉奸来。

user avatar

先总结我的观点

1) 限制前台艺人来华捞金,但对幕后技术团队开放吸收学习
2) 限制前台艺人并不是闭关锁国。艺人参与演艺是工作,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天然义务对外国人开放工作机会,这和限制贸易或者抵制外来商品完全不是一回事。
3) 外来艺人并不会对已成名的国内艺人造成大压力,相反,他们抑制了本土演艺新人出头的机会,让已成名的无演技本土小生小花们更加有肆无恐。

4) 负责管制的应该是人社部或者移民部门(譬如即将成立的移民局)


长篇大论在下文:

------------------------------------

很多国人的经济思想很多时候太迷信于所谓自由经济,并运用于所有领域。其实很多时候,经济自由主义就能促进产业并不是普适的,一个简单例子,台湾对好莱坞电影大力开放,对韩剧陆剧开放程度也很大,他们影视产业起来了吗? 没有嘛。韩国曾经对外来娱乐限制那么大,现在还有限制,结果人家娱乐产业如火如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王道,很多时候不能一刀切。

在文化产业方面,与他国进行娱乐文化产业交流,目的主要有两个

1) 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

2) 促进本国文化影视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中韩交流好不好,当然非常好

但是具体交流不宜粗放,而是要精细

要以上述两个目标为基准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满足观众需求。对于韩流观众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韩流迷,第二类就是路人观众。韩国迷的比例在我国观众占多少? 有10%就不错了,也就是各大综艺和电视剧电影用韩流明星,其实只是满足那10%的观众而已,剩下的90%的观众有的人对影视综艺里是否有韩流明星无感,但是很多则是反感甚至厌恶。而即便是那少数派的韩流观众,其实你去调查就会发现,她们当中也不希望韩流明星出现在国产影视剧里,甚至觉得玷污或者毁了他们心中的偶像。可以这么说,让韩流明星大肆渗透在各国产综艺和影视中整体上来说不是满足了观众需求,反而是让很多观众不爽。

那么接下来看第二个,中韩娱乐交流是否促进中国文化影视产业发展呢?这要分情况。

在分情况讨论之前,我要说一个观点,那就是中韩娱乐交流要在尽量让韩流少赚钱和少发展的基础上来促进本土娱乐产业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信政府和各位吃瓜网友都希望我们的影视文化产业能够走出国门,去输出中国软实力,这对于改善中国形象,促进他国民间对华正面态度以及促进中国产品/旅游出口有极大帮助。但是中国未来输出文化娱乐,最大的敌手除了美日(日本主要是动漫),就是韩国。美国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很难去竞争,可以说韩流韩剧韩影将是我们娱乐产业壮大后会在海外市场直面竞争的。对于即将正面竞争的对手,尽可能不让其壮大无疑是重要的

韩国国内电视行业从业者认为,限韩令对韩国电视行业造成的影响将会比想象中大。就职于某三大电视台对外合作部门的金英敏(化名)告诉记者:“限韩令的长期实施,将对电视台的经营状况乃至韩国国内节目创新的驱动力造成重大影响。”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限韩令是长期的,韩国娱乐圈或有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会失业。”

下面是分情况分析。

1)适当的放韩国影视剧进来,提升偶像剧和都市剧观众的口味,产生鲇鱼效应,迫使国产剧进步,这一点是OK的。但是最近搜狐公司,为了规避广电对境外剧的审核,居然玩起自制韩剧来,也就是出资让韩国剧组拍韩剧播,这种行为完全相当于资助韩国影视产业。同等品质下,买剧肯定比独资制剧便宜,这种情况要限制。

2)韩国幕后团队来中国发展,这个是可以的,最好能让韩国幕后团队在中国扎根,公司和团队全部过来。但是要有所规定,譬如要求雇佣韩国幕后团队的剧组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国幕后人员跟班学习。

3) 中韩合拍。事实上以前无论是大陆台湾合拍合适大陆香港合拍,结果都不太好,目前来看中韩合拍效果也不佳,所以这方面不应该鼓励,但是也不需要干涉和阻碍,让市场决定。

4) 韩国艺人来华拍片和参加综艺,这个就要大幅度抑制。目前中国影视产业最大的毒瘤就是粉丝经济,影视制作公司为了收视率把投资都用来抢偶像了,剩下的制作费就很少,这对影视产业损害很大。这种情况下还开放韩国偶像来加旺粉丝经济,根本就是百害无利。如果不开放境外的这些偶像去演戏,国内电影电视剧拍摄总得需要演员吧,这样那些名气小点的本土演员机会就多了,一方面是保护本土艺人权益,另一方面也让本土艺人曝光机会增多。增加本土明星,本土明星演员多了,价格就下去了。否则影视圈就陷入一种本土演艺新人出头机会被剥夺,境外的则轮流来淘金的循环。当然,如果以海外开拓为主的影视,利用韩流明星人气倒也OK,所以政策要引导使得仅仅那些以海外开拓为主的影视作品能用韩流明星。

很多人认为韩流来华是市场经济,市场行为,不能禁止,还说什么韩国艺人便宜,中国小生小花没有演技,娱乐圈太水,需要外部竞争。 这里我要说不要把一切行为当作市场行为并合理化。我们的程序员可以随意被美国IT公司雇佣吗?显然不能啊,因为有工作签证卡着。同理,外国艺人来中国工作也不是天然就合理的市场行为,艺人演艺一样是工作,工作权是一国给本国公民的天然权利,外国人不享有这个天然权利,而要受到该国具体的对外劳工政策限制。

大陆的问题就在于,本土公司不愿意培养新星,而是看到韩国台湾有新星马上就抢过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本土演艺新人难以出头,而出头成名的价格就高企。而韩国台湾乐于培养本土艺人和新人,结果就是明星源源不断制造。他们的艺人人数占就业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大陆,所以他们便宜,是因为他们从业人员众多,把价格拉下来了。

很多人说什么台面上的小生小花水平差,需要外来压力。这个是错觉,能给这些小生小花压力的是大量本土新人崛起,而不是外来明星。大部分国人还是喜欢追本土明星,而这些已经成名的小生小花对于他们来说是刚需,根本不会怎么受外来明星影响。很多影视制作最初都是找本土小生小花,价格之类的谈不拢才会去找演艺新人或者外来明星。外来明星影响的是本土演艺新人。引入外来明星,结果是打压本土新人崛起,让已成名小生小花更无压力。想象一下,如果太子妃升职记,旋风少女第一季,余罪等找的外来明星艺人,张天爱,杨洋,张一山怎么出头?


即将播出的韩国艺人参演的中国电视剧(不完全统计, 注:最新消息,因为限韩令传闻,漂亮的她剧组将金圣柱换了,用了一个不知名中国男演员,可见限韩令确实有利于本土新人/不知名演员出头)



大陆要做的就是要给新人机会。刚刚看了一个爱奇艺新综艺节目叫做《撕人订制》,里面就不说两个主持分别是港台的了,那6个点评的不知名小女生里一半都是台湾人(大陆人口基数可是台湾的60多倍)。你说知名的两个主持就算了,连这种打杂的都要请无名台湾艺人/路人,这种现象在大陆影视综艺里屡见不鲜。政策如此不保护本土艺人,本土娱乐影视公司如此轻视本土演艺新人,全世界也是罕见。很多影视公司抱怨本土成名明星价格高,但是给新人出头机会少,你怎么去压制那些出名本土明星的高额价格,怎么让影视制作回归正常?


5) 广电的手伸的太宽已经是民众长久诟病的问题,这次广电如果出来管,可能很多网民会不分青红皂白反感。一般来说,国际上各国管理外国人来本国工作的一般是内政/劳工部/移民局之类的机构,中国或许也可遵循该惯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