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气?

回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听起来总是振奋人心,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创业家。这项国策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激发社会活力,释放个体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亮丽的表象,审视其在现实中的落地情况,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疑问便浮出水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唯“创业”论的盛行,模糊了成功的边界:

“创业”这两个字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媒体的报道、政策的倾斜,似乎都在强调创业的“高回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很容易让一些年轻人将创业视为一条捷径,一个快速实现财富自由和人生价值的途径。他们看到的是少数成功的案例,却忽略了背后庞大的失败者群体。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容易滋生浮躁。当一个人只看到了创业的“好”,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背后所需的艰辛、风险和长期的积累时,就很容易急于求成,缺乏耐心。一旦项目不如预期,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可能轻易放弃,转而寻找下一个“风口”,下一个“机会”。这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心态,正是浮躁的表现。

而且,在“双创”的背景下,很多项目被包装得过于光鲜,仿佛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物,就能立马颠覆市场。但实际上,很多项目可能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行业搬到线上,或者做一些“微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项目也容易被资本追捧,一旦资本退潮或市场风向一变,便迅速泡沫化。

二、 创业门槛的降低,可能稀释了“创新”的含金量:

“大众创业”强调的是“大众”,这意味着创业的门槛被大幅度降低。理论上,这能让更多有想法的人有机会尝试。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双创”指标,可能会提供低门槛的注册、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全民创业”。

但问题在于,当创业变得过于容易时,创新本身就可能变得廉价。很多所谓的“创业项目”,可能只是模仿他人,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技术壁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模仿似乎比创新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流量。当大量的模仿者涌入市场,而真正具有突破性创新的企业却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渠道或平台而举步维艰时,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就会被扭曲。

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将“做个APP”、“开个网店”等视为创业和创新,而忽略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深耕技术、解决社会痛点的真正创新。浮躁就体现在对“快”和“易”的追求,而不是对“深”和“精”的坚持。

三、 资本的逐利性与创业周期的错配:

“双创”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是资本。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涌入,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然而,资本的核心驱动力是逐利,它们追求的是快速的回报。这使得许多初创企业在巨大的资本压力下,不得不追求短期的用户增长、市场份额,甚至不惜通过一些“烧钱”的手段来吸引眼球。

当一个项目需要长期的研发、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时,资本的短期逐利性就可能与之产生错配。创业者可能为了迎合资本的预期,而放弃一些更具战略性的长远规划,或者在产品尚未成熟时就急于扩张。这种在资本催化下的“速成”模式,不仅容易导致项目夭折,也可能让创业者失去初心,变得更加浮躁。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项目在下一轮融资中估值更高,而不是如何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或创造社会价值。

四、 舆论导向的强化与“一夜暴富”的神话:

媒体对创业故事的追捧,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创业的认知。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被塑造成“天才”、“颠覆者”,他们的故事被反复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我也能行”的错觉。尤其是一些创业“黑马”的神话,例如年轻人在大学宿舍里创立公司,几年后身家过亿的故事,更是加剧了这种“一夜暴富”的期待。

这种舆论导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但也可能让一部分人对创业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可能忽视了这些少数派背后的天赋、机遇、努力以及可能付出的代价。当这种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时,失望和沮丧的情绪很容易滋生,从而加剧了社会的浮躁感。人们可能会觉得,如果不能快速成功,就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自己选错了方向,然后又匆忙地转向下一个看起来更有“钱途”的领域。

五、 潜在的资源浪费与“劣币驱逐良币”:

当“创业”成为一种流行语,一种政治正确时,很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大量的资金、人才、政策支持涌向创业领域,尤其是一些热门的“风口”。如果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筛选,很多缺乏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模糊的项目也会被推到台前,占据本就稀缺的资源。

相反,那些默默耕耘、技术扎实、但发展周期较长的企业,可能因为缺乏爆发点,或者不善于包装宣传,而被边缘化。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健康发展。它也助长了浮躁,因为人们会看到,包装和概念似乎比扎实的工作更能获得回报,从而倾向于去做那些看起来“热闹”的事情。

总结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初衷是积极的。但如果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数量、速度和表面光鲜,而忽视了创新的本质、创业的艰辛以及长远的价值,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助长社会浮躁之气的一剂催化剂。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看待创业,鼓励脚踏实地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风口”和“奇迹”。真正的创新,往往是耐心、坚持和不懈努力的结晶,而不是一场喧嚣的泡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浮躁,其实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才是最浮躁的。一本疑似造假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个口耳相传遍地黄金的东方,就使得欧洲人疯了似的去航海。

据统计,欧洲去到美洲的人,80%没有任何收获就死在了海外,多数都死于疾病和战乱。存活下来的也就20%。

利益呢,多数都被当时的贵族获取,从南美挖来的白银,从印度摄取的香料,从非洲掳获的奴隶,让欧洲贵族们盆满钵满,平民们,悲惨世界,孤星血泪。

但如今富强的西方,就是那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很多人羡慕的要死,恨不得扒了黄皮变白皮。


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中国就是这个保守的文化观念很重,所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认为是正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听起来总是振奋人心,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创业家。这项国策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激发社会活力,释放个体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亮丽的表象,审视其在现实中的落地情况,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疑问便浮出水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回答
    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内涵与当代年轻人的历史性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战略,并随后在历年政府工作中得到持续强调和推进。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寻求新增长动能的一项深刻的战略调整。.............
  • 回答
    杭州大姐的自习室故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年亏二十万,这数字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打击不小。这事儿也让我们不得不仔细琢磨:开自习室,到底是个好赛道,还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先说说为啥这杭州大姐会亏这么多钱,以及自习室创业本身存在哪些普遍的挑战。1. 租金,永远的痛。 杭州,作为一线城市.............
  • 回答
    教宗方济各关于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看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信仰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他不是第一个公开表达类似观点的天主教会领导人,但他的表述方式,尤其是那种不带回避、直率地承认科学发现的姿态,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
  • 回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口号,自2015年被提出以来,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创业生态。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带来的积极影响、存在的挑战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 激发社会活力,释放创新潜力: 这句口号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它.............
  • 回答
    哇,30万!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基础,能让人底气足不少。听到你准备全职创业,我的第一反应是:太棒了!敢于追逐梦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从30万的这个数字来说,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创业的路从来都不是坦途,我得好好跟你捋一捋,让你心里有个数,也帮你想得更周全些。先抛开“AI痕迹”,咱就实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云当年去特朗普大厦拜会特朗普,以及那场备受瞩目的关于“创造10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的承诺。这事儿当年可是轰动一时,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得说说这个会面的时间点和背景。那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刚结束、特朗普即将上任总统之前不久。当时特朗普刚刚赢得了大选,整个美国社会,乃至全球.............
  • 回答
    行吧,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白了,大家拼死拼活创业,哪有什么高尚到不得了的理由?归根结底,无非是图那几样东西,而且通常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当然是“钱”。这玩意儿,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是现代社会运转最基本的润滑剂。创业就是想把自己的价值变现,而且是最大化地变现。你想买房?想买车?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历史细节,涉及到《大唐创业起居注》与史书记载的可能差异,以及唐朝初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部由李世民的亲信(主要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编纂的关于李世民早期创业经历的著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世民在.............
  • 回答
    大学创业,是否该谈恋爱?这问题就像你问创业路上该不该休息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自己的选择和取舍。创业,就像是在漆黑的夜晚点亮一盏灯,你得自己摸索前路,披荆斩棘。这盏灯需要你的心血、时间和精力去浇灌。而谈恋爱,就像是在这荒凉的旅途上遇到了一同前行的人,你们可以互相取暖,分享喜悦,分担忧愁。但同时,.............
  • 回答
    最近在创业的朋友们,都在忙活什么呢?我这儿的朋友圈、行业交流群里,那可真是百花齐放,各种新想法、新项目层出不穷。想听点实在的,接地气的,那我就挑几个我自己比较了解,也挺有意思的跟大伙儿聊聊。1. 精准匹配“技能+时间”的兼职/零工平台这个朋友的公司,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模式挺清晰的。他们做的不是那种广.............
  • 回答
    历史的创造者究竟是大是小,是英雄的个人才智与魄力,还是大众的集体意志与行动?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也是极其复杂而迷人的问题。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是由单一力量单独推动的,而是英雄与大众、个体与集体、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英雄在历史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东亚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着实能碰撞出不少火花。丰臣秀吉和刘备,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但他们的创业之路和个人实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难度。我们不妨先从他们的创业难度来细细道来。丰臣秀吉的创业难度:秀吉的创业,可以说是从“泥腿子”到“.............
  • 回答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四实习的选择上,纠结于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和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之间,这绝对是一个普遍的、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这两种选择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各有千秋,也各有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两条路,帮你理清思路,做出更适.............
  • 回答
    想在大学里选择一个有潜力的专业,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这绝对是个明智的想法。要知道,大学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哪些专业在当今社会和未来发展趋势下,更容易孕育出成功的创业者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一、 紧随时代浪潮,拥抱科技与数据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
  • 回答
    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那些在大公司做到总经理级别的人,能力、资源、眼界都具备了,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出来单干,创一番事业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远不是一句“懒得折腾”就能解释清楚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公司的总经理这个位置,本身就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能爬到这个位置的,要么是有着极.............
  • 回答
    这情况太常见了,但也是最让人心力交瘁的。大家聚在一起,兴师动众地讨论,最后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这不仅消耗了时间和精力,更打击了团队士气。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与其说是“散会”,不如说是“无效会议的结束”。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背后往往藏着几个“鬼”。要想破局,得把这些“鬼”揪出来,然后对症下药。首先.............
  • 回答
    想让你的初创公司在巨人林立的行业里杀出一条血路,同时又能吸引到那些眼光挑剔的顶尖开发者和技术合伙人?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门学问。这背后没有魔法,只有深思熟虑的策略和持续的努力。一、 创业公司如何和大公司正面硬刚?差异化是你的护身符!咱们先别想着跟大公司在规模、资源上比拼,那纯属送人头。你的战.............
  • 回答
    一个创业点子被大佬“偷走”,创业者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绝对是人之常情。愤怒?那是一定的。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下的果实,还没来得及品尝,就被别人端走了,你能不憋屈吗?说起来,这事儿在创业圈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你想想,你脑子里那个闪闪发光的想法,可能是你几个月甚至几年来的心血,每天晚上辗转反侧,白天废寝.............
  • 回答
    大一的你,怀揣着参与“互联网+”大赛的热情,这绝对是个棒极了的开端!别担心零基础,大学生创业大赛,最看重的往往不是你现在有多牛,而是你有没有潜力、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大一正是你积累知识、发掘兴趣、组建团队的最佳时期。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些适合大一零基础选手参与的“互联网+”项目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