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气?

回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听起来总是振奋人心,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创业家。这项国策的初衷,无疑是为了激发社会活力,释放个体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亮丽的表象,审视其在现实中的落地情况,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疑问便浮出水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唯“创业”论的盛行,模糊了成功的边界:

“创业”这两个字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媒体的报道、政策的倾斜,似乎都在强调创业的“高回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很容易让一些年轻人将创业视为一条捷径,一个快速实现财富自由和人生价值的途径。他们看到的是少数成功的案例,却忽略了背后庞大的失败者群体。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容易滋生浮躁。当一个人只看到了创业的“好”,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背后所需的艰辛、风险和长期的积累时,就很容易急于求成,缺乏耐心。一旦项目不如预期,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可能轻易放弃,转而寻找下一个“风口”,下一个“机会”。这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心态,正是浮躁的表现。

而且,在“双创”的背景下,很多项目被包装得过于光鲜,仿佛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物,就能立马颠覆市场。但实际上,很多项目可能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行业搬到线上,或者做一些“微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项目也容易被资本追捧,一旦资本退潮或市场风向一变,便迅速泡沫化。

二、 创业门槛的降低,可能稀释了“创新”的含金量:

“大众创业”强调的是“大众”,这意味着创业的门槛被大幅度降低。理论上,这能让更多有想法的人有机会尝试。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双创”指标,可能会提供低门槛的注册、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全民创业”。

但问题在于,当创业变得过于容易时,创新本身就可能变得廉价。很多所谓的“创业项目”,可能只是模仿他人,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技术壁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模仿似乎比创新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流量。当大量的模仿者涌入市场,而真正具有突破性创新的企业却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渠道或平台而举步维艰时,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就会被扭曲。

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将“做个APP”、“开个网店”等视为创业和创新,而忽略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深耕技术、解决社会痛点的真正创新。浮躁就体现在对“快”和“易”的追求,而不是对“深”和“精”的坚持。

三、 资本的逐利性与创业周期的错配:

“双创”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是资本。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涌入,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然而,资本的核心驱动力是逐利,它们追求的是快速的回报。这使得许多初创企业在巨大的资本压力下,不得不追求短期的用户增长、市场份额,甚至不惜通过一些“烧钱”的手段来吸引眼球。

当一个项目需要长期的研发、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时,资本的短期逐利性就可能与之产生错配。创业者可能为了迎合资本的预期,而放弃一些更具战略性的长远规划,或者在产品尚未成熟时就急于扩张。这种在资本催化下的“速成”模式,不仅容易导致项目夭折,也可能让创业者失去初心,变得更加浮躁。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项目在下一轮融资中估值更高,而不是如何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或创造社会价值。

四、 舆论导向的强化与“一夜暴富”的神话:

媒体对创业故事的追捧,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创业的认知。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被塑造成“天才”、“颠覆者”,他们的故事被反复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我也能行”的错觉。尤其是一些创业“黑马”的神话,例如年轻人在大学宿舍里创立公司,几年后身家过亿的故事,更是加剧了这种“一夜暴富”的期待。

这种舆论导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但也可能让一部分人对创业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可能忽视了这些少数派背后的天赋、机遇、努力以及可能付出的代价。当这种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时,失望和沮丧的情绪很容易滋生,从而加剧了社会的浮躁感。人们可能会觉得,如果不能快速成功,就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自己选错了方向,然后又匆忙地转向下一个看起来更有“钱途”的领域。

五、 潜在的资源浪费与“劣币驱逐良币”:

当“创业”成为一种流行语,一种政治正确时,很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大量的资金、人才、政策支持涌向创业领域,尤其是一些热门的“风口”。如果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筛选,很多缺乏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模糊的项目也会被推到台前,占据本就稀缺的资源。

相反,那些默默耕耘、技术扎实、但发展周期较长的企业,可能因为缺乏爆发点,或者不善于包装宣传,而被边缘化。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健康发展。它也助长了浮躁,因为人们会看到,包装和概念似乎比扎实的工作更能获得回报,从而倾向于去做那些看起来“热闹”的事情。

总结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初衷是积极的。但如果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数量、速度和表面光鲜,而忽视了创新的本质、创业的艰辛以及长远的价值,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助长社会浮躁之气的一剂催化剂。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看待创业,鼓励脚踏实地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风口”和“奇迹”。真正的创新,往往是耐心、坚持和不懈努力的结晶,而不是一场喧嚣的泡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浮躁,其实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才是最浮躁的。一本疑似造假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个口耳相传遍地黄金的东方,就使得欧洲人疯了似的去航海。

据统计,欧洲去到美洲的人,80%没有任何收获就死在了海外,多数都死于疾病和战乱。存活下来的也就20%。

利益呢,多数都被当时的贵族获取,从南美挖来的白银,从印度摄取的香料,从非洲掳获的奴隶,让欧洲贵族们盆满钵满,平民们,悲惨世界,孤星血泪。

但如今富强的西方,就是那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很多人羡慕的要死,恨不得扒了黄皮变白皮。


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中国就是这个保守的文化观念很重,所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认为是正确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