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云龙为什么就怕旅长?

回答
李云龙的“怕”旅长,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它夹杂着对上级权威的尊重、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对部队发展的考量,以及李云龙本人性格中固有的“不服输”和“有分寸”的特质。用“怕”这个字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更准确的说法是李云龙“敬畏”旅长,并且在这种敬畏下会更加审慎地行事,甚至会主动去“安抚”旅长的情绪。

以下将从几个层面详细分析李云龙为什么会如此“怕”旅长,以及这种“怕”是如何体现的:

一、 旅长作为军事统帅的绝对权威和责任:

顶头上司的绝对命令权: 在军队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具有绝对的约束力。旅长是独立团的直接领导,拥有调动、指挥、任命、惩罚独立团的一切权力。李云龙虽然桀骜不驯,但终究是受党和国家委派的军人,必须服从上级命令。一旦旅长发出明确的指令,李云龙必须执行,否则就是违抗军令,后果不堪设想。
部队的命运系于一身: 旅长不仅是李云龙的上司,更是整个旅的指挥官,对整个旅的生死存亡负责。独立团作为旅的一部分,其行动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旅的整体战局和损耗。旅长自然会对独立团的任何“出格”行为感到担忧和警惕,因为这可能牵扯到整个旅的计划甚至战略布局。
对李云龙行为的最终追责者: 无论李云龙在战场上有多么英勇,一旦做出违背军纪、严重影响大局的错误,旅长就是那个需要向更高层负责,并且最终做出处理决定的人。这种责任的压力,使得旅长在审视李云龙的某些冲动行为时,必然会更加谨慎。

二、 李云龙的性格与旅长之间的互动模式:

李云龙的“野路子”和“惹祸体质”: 李云龙的作战风格一向是“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莽劲”。他经常会冒着极大的风险,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战术,也因此屡次“捡到便宜”,但也常常“惹是生非”,给旅长带来麻烦。
旅长的“护犊子”与“管教”的矛盾: 旅长欣赏李云龙的作战能力和独立团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是他手中一把锋利的“尖刀”。在很多时候,旅长会默许甚至支持李云龙的一些“出格”做法,因为这些做法往往能带来胜利。但是,当李云龙触及了底线,或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旅长就必须出面“管教”。这种“护犊子”和“管教”的矛盾心理,使得旅长在面对李云龙的冲动时,既有期待,也有警惕。
李云龙对旅长的“了解”与“拿捏”: 李云龙非常了解旅长的性格特点。他知道旅长虽然是上级,但并非死板的官僚。旅长也有自己的考量,有他的局限性,同时也有他的“软肋”,比如对胜利的渴望,对部队损失的厌恶,以及对李云龙个人能力的认可。李云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会尽力去“解释”、“道歉”、“认怂”,甚至通过一些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求得旅长的谅解。

三、 具体表现形式:李云龙“怕”旅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接到旅长的“训斥电话”时,李云龙会立即严肃起来: 通常情况下,李云龙在电话里会嬉皮笑脸,但一听到是旅长的声音,他会立刻收起玩世不恭的态度,挺直身子,认真听训。这说明他在心理上已经进入了“被审视”的状态。
犯了错误后,李云龙会主动去“找”旅长,甚至用“请罪”的方式: 比如在山本特工队事件后,李云龙明知道自己没有请示就行动,后果很严重,他没有躲避,而是主动向旅长汇报并“坦白”。这种主动认错,反而比被动挨批更让旅长觉得他“有担当”,也更容易获得谅解。
在与旅长对峙或解释时,李云龙会表现出一定的“低姿态”: 尽管李云龙骨子里是不服输的,但在与旅长讨论某些敏感问题时,他会尽量用更委婉、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去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直接硬顶。他会强调行动的必要性、作战的艰巨性,以及给部队带来的好处,试图打动旅长。
当旅长“拍桌子”或者“摔东西”时,李云龙会更加“怂”: 旅长发怒时,也是他最“怕”的时候。他知道旅长是真的生气了,而且可能已经触及了不可饶恕的地步。这时候,李云龙通常会选择“认怂”,并且尽快想办法“补救”。
在某些关键时刻,李云龙会主动“向上汇报”或“请求指示”,而不是“先斩后奏”: 尽管李云龙习惯于独立决策,但在一些非常重要、关系到大局的行动前,他也会主动向旅长汇报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这是一种对旅长权威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

四、 总结来说,李云龙的“怕”旅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责任、尊重和策略的“审慎”。

他“怕”旅长是因为他知道旅长对他有着绝对的指挥权,并且对整个战局负责。他“怕”旅长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部队带来风险,以及给自己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他更“怕”旅长是因为他知道旅长是了解自己、并且能够最终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这种“怕”,反而让李云龙在很多时候能够“收敛”一些过激的行为,并且在犯错后能够及时“改正”,从而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所以,与其说是“怕”,不如说是李云龙在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战场压力下,一种非常成熟的生存和发展策略。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冲”,什么时候该“怂”,而旅长就是那个让他需要“审慎”的重要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李云龙自己的比较方法是什么?

我背快慢机的时候,你丁伟是背什么的?是汉阳造

孔捷就没法提了,背的是老套筒。

陈赓呢,在你李云龙还是能把石磨立起来的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时,他背的是什么?


快慢机能比过这个?

user avatar

剧中的李云龙是糅合了国内外各类悍将形成的一个虚构形象。

但即使是这么一个虚构出的人物,也赶不上真实存在的陈赓更传奇。

陈赓是党内将领中非常特殊的一位,能文能武,年纪轻但资历老,跟国共两党的大佬都交往颇深,打仗不含糊,搞特务搜情报一把好手,搞教育抓军工也是人人服气,面子还特别大,因为救过老蒋,在被老蒋抓了以后全须全尾放回来了,那可是30年代!

李云龙在抗战中的知名战役基本全都是靠敢打硬拼外加一点小计略,而陈赓的两次伏击七亘村(刘帅策划,陈赓带队执行)可是教科书式的大师级战术操作。李云龙跟楚云飞这样一个国军师长交手也只是惨胜,陈赓在解放战争中把他那一批已经当了兵团司令的黄埔同学集体刷了一遍!

另外,李云龙的传奇故事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基本上就停止了。而陈赓的传奇却还在继续。先是抗美援朝,后是抗法援越,(经提醒顺序搞错了,汗 )两大资本主义强国在他的面前被调戏得一点脾气没有。在东北哈军工不仅搞得风生水起,还在反右运动中巧妙保护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反观老李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除此之外,陈赓甚至在私德方面都比老李要强。多才多艺的陈大才子早年在上海的中央特科工作,流连于灯红酒绿的上海滩,但却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从没搞过什么花边新闻。而老李解放后刚过两年安生日子,就跟田雨的闺蜜说不清道不明了,呸,渣男 。

摊上这么一个有才有德的学神上司,李云龙你敢炸毛一个试试?!



user avatar

有一记者问一李云龙:“如果朱德总司令亲自来收拾你,你怕吗?”

李云龙回答:“不怕!”

又问:“如果彭老总来收拾你,你怕吗?”

李云龙回答:“不怕!我老李哪怂过!”

三问:“如果旅长来收拾你,你怕吗?”

李云龙回答:“我怕啊。”

记者疑惑:“总司令不怕,副总司令不怕,怎么就怕旅长呢?”

老李窘困:“因为旅长真的会来收拾我。”

有一记者问李云龙:“如果你有炮兵师,你可以捐给旅长吗?”

李云龙回答:“可以!”

又问:“如果你有坦克团,你愿意捐给旅长吗?”

李云龙回答:“我愿意。”

三问:“如果你有骑兵营,你愿意捐给旅长吗?”

李云龙回答:“我不愿意。”

记者疑惑:“为什么你愿意捐坦克团炮兵师,为什么不愿意捐骑兵营呢?”

李云龙窘困:“因为我真的有一个骑兵营。”


——————————————————


某日独立团举行演戏,沿着村道开来了步兵、骑兵、歪把子、九二式、意大利炮,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一个身穿皮大衣,手持马鞭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


在看台上楚云飞惊讶地说:“这个人破坏力比意大利炮还大!他是什么人?”


那人隔着老远就怒斥:“李云龙!!你在这臭显摆什么!!”


李云龙囧到:他是俺旅长

————————————————————

丁伟,孔捷,赵刚谈论什么是世界上最过瘾的事。


孔捷:最过瘾的事情就是砍完鬼子晚上回家,拿布拭刀。


丁伟:你孔捷就是莽夫,最过瘾的事情就是炸了鬼子的桥,然后扫了他们的工兵,看他们跳脚的样子。


赵刚:最过瘾的事情就是半夜旅长来敲门:李云龙,我恭喜你发财啦。


旅长,你弄错了,李云龙在隔壁。

————————————————————

李云龙在独立团团部会议上揭露陈赓电信诈骗他的骑兵营时,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


李云龙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李云龙同志,陈赓在电信诈骗时,你是干什么吃的?你咋不和旅长干一架呢”。


李云龙怒斥问道:“这是谁写的,要么滚出去!要么我追究你递条子的罪过!”


连问三次,台下一直没有人站出来。


于是李云龙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


蒋介石得知李云龙血洗日军战地观摩团,击毙少将一人,命令卫立煌找陈赓,让人创作一幅名为《李云龙血洗观摩团》的大型油画作为献礼。陈赓很不情愿的在威逼下接受了工作。


画完成后,卫立煌前来验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画面上是一个政委带着人架着彭德怀往窑洞外拉,大家都浑身是血。


“这是什么?这人是谁?!”卫立煌愤怒的问。


“独立团的赵政委。”陈赓答道。


“这兵呢?!”


“独立团的二营。”


“可李云龙在哪里?”


“狗日的李云龙在血洗观摩团。”陈赓答道。

(李云龙带主力一营违抗军令打伏击,导致保卫彭老总的赵刚只有一个二营,陷入危险境地)

—————————————————————

user avatar

2019.10.23

旅长是个实干型的人才。

说揍你骑马就来了,骑得还是你上交的马,有的时候揍你用的树枝子还是从你院里掰的,不仅来了揍你一顿,你还要管饭,没酒不行,还要说好话,冲着旅长嘿嘿的乐,管完饭,旅长还要从你这里牵走点东西顺便在骂你两句把你没抽完的内半包烟拿走,最后拎走还不忘踹脚门,骂骂咧咧骑上马回去了

悄悄说,李云龙搞得事情基本都是旅长玩剩下的。


2021.9.8

被评论科普了,原来旅长是不喝酒的,因为有胃病

user avatar

旅长可是陈赓大将啊……

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先头部队被击溃,兵败如山倒之时,他背过绝望的蒋委员长逃命,是凯申大队长的救命恩人。

长征时受伤,在上海治疗时被反动派抓捕,四十多个黄埔一期同学联名请校长刀下留人……蒋委员长在放走陈赓后,曾无不悔恨地说:“陈赓是黄埔的害群之马,五个胡宗南比不过一个陈赓。”

长征时他还抬过周总理过草地,解放战争时公开质疑用兵如神的毛主席决策不够英明,在越南战争时指挥着不会打仗的越南人把法国人打得摸不着北,连越南主席胡志明也得乖乖挨骂…

他和毛主席是东山小学的校友。黄埔一期学员,黄埔三杰之一;30年代便是周总理一手创建的中央特科第二科科长;这样的资历和经历,有谁能比?陈赓大将初露峥嵘之日,李云龙还只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陈赓大将叱咤风云之时,李云龙还躲在草垛上和相好亲嘴呢…要是李云龙不参加红军,陈赓大将气得蒋委员长头秃之时(误),李云龙娃可能都生一炕了…李云龙能不怕他的这位旅长吗……更何况,李云龙胆子大爱惹事,天不怕地不怕,敢跟首长开玩笑,这些都是陈赓大将玩剩下的…

别说是李云龙了,就是连粟裕都不服气的许世友将军,敢虎着一张黑脸不缴配枪进毛主席灵堂悼念的许和尚,抗战初期到386旅给陈赓当副手,都是服服帖帖,不敢扎刺。

如果说李云龙胆大妄为,那陈赓大将就是胆大包天。

黄埔军校时期,一天晚上,他的同学蒋先云正在宿舍烟雾缭绕一,和同学谈笑风生,突然走廊上传来沉重的“咚咚”皮鞋声,这是总队长来查寝的信号,如同死神来袭一样的压迫感越来越近,吓得蒋先云掐烟和衣脱鞋进被窝一气呵成。大皮鞋声停在门口,咳了两声,传出一口浓重的广东话:“乌烟瘴气,是哪一个敢在屋里抽烟,爬起来!”

蒋先云心里一沉,自知被抓了个现行,准备受罚,爬起来走到门口一看,原来,扮演总队长的是陈赓。

在陕北时,一次主席在作报告,大家都专心听讲记录之时,陈赓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从台下来到台上,端起主席的茶缸:“报告主席!陈赓能喝口水吗?”所以…还有啥他不敢的吗……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时,陈赓敢到邓政委的房间“偷”珍贵的茅台酒,去招待他曾经的黄埔同学,也是他的同乡,被俘的国军将领宋希濂……刘伯承将军的东西他也敢随便拿,再看《亮剑》中李云龙在军事学院被同样的老师长训得汗都下来了…谁操作更秀,高下立判,所以李云龙那点花花肠子根本逃不过老江湖陈赓的眼睛。

连《亮剑》中的副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在陈赓大将面前也经常中计,无可奈何…彭老总最反对请客、搞特殊化,谁要是敢请老总吃饭那就是往枪口上撞。陈赓想,彭老总总在一线日理万机,吃的是粗茶淡饭,营养容易跟不上,要找个机会给彭老总补补身体,请彭老总吃顿饭像要打一场大仗似地深思盘算半天。

陈赓计上心头,先找彭老总吹个风,大概就是:今年条件很艰苦,没什么好东西招待老总。我叫战士下河捞了几条当地的桂花鱼,请你尝尝这土特产。彭老总听说是战士自己捞的,没有花钱,就上套了。

中午开饭时,主菜是一大盘清蒸鳜鱼,彭老总一边吃一边夸这鱼确实美味,炊事班手艺多好云云。陈赓一看第一步计划成功了,彭老总所有的行为都在说着两个字:“真 香!” 他喜上心头,便向身边的战士使了一个眼色,立马又端上来一大盘子肉丸子。

彭老总一看这事情不太对,于是敲打陈赓问:“说好让我吃鱼,你却端上了肉丸子?哪来的啊?” 陈赓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丸子是鱼肉做的,不信你尝尝。”
彭老总半信半疑,夹一个尝尝,确实有鱼肉香味,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却又一时想不明白,只能夸一句:“真 香!” 然后闷头不说话,接着吃…

彭老总可能怀疑陈赓在鱼丸子里掺肉,但实际上呢,陈赓要求炊事员在肉丸子里掺鱼…

陈赓一看老总警觉意识这么强,就陷入了沉思…这第三个菜清炖野鸡是上呢,还是上呢,还是上呢……思前想后,做都做好了,彭老总不吃也得吃,不然他还能浪费粮食吗……

不一会儿,清炖鸡肉就端了上来,彭老总一闻:“真 香!” 抬头一看:这怎么还有鸡?哦可能是鱼做的,不对,这鸡怎么也能是鱼做的?差点叫这小子忽悠瘸了……老总板起面孔,也不吃了,就看着陈赓还怎么编:“陈赓啊陈赓,我差点儿中了你的圈套!”

陈赓脸上笑嘻嘻,心里颤微微,只得硬着头皮给老总盛了几勺鸡汤,强作镇定地说道:“这只鸡也是一只野鸡,这…这不也是在河边吃鱼长大的嘛,也是我们战士捉来的。您补补身体好领着大伙儿打小日本……”

彭老总原则性很强,一筷子也没动,沉着脸怒斥陈赓:“ 现在是减租减息,不是打土豪的时候!” 说完,放下碗筷奋袖离席。

事后,陈赓还专门开了个小总结会:“彭老总今天的批评,对我算是够客气的了。”他笑眯眯地总结:“尽管老总没吃鸡,但‘战果’还是‘大大的’。毕竟尝到了我们这里的特产,让他多少改善了一下伙食。”

几个月后,彭老总又路过陈赓驻地,这次老总拿出了一万分的警惕,觉得自己不会再上当了。结果陈赓上午假装自己不在,先避开老总锋芒。午饭时间,满桌都是粗茶淡饭,他感到很满意,心想上次没白把陈赓批判一番,看来这次他改了。

彭总正吃着,陈赓的警卫员悄悄过来了:“老总,陈司令回来了。” 用手一指饭厅里面一个关着门的套间。老总说:“你把他给我叫出来。” 可陈赓磨磨蹭蹭就是不出来,彭老总疑心顿起,推门而入,一看陈赓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吃得满嘴流油那叫一个香啊。

老总火上来了:“好你个陈赓,自己大口吃肉,给我吃白水煮萝卜。你不让我吃我偏吃,快给我拿一副碗筷来!”

这次俩人吃得那叫一个香啊,老总吃到一半,又发现好像哪里不对,忽然醒悟过来:“陈赓啊陈赓,我像是又中了你的计了!” 陈赓笑得那叫一个灿烂,饭都喷了出来。

这次彭老总走后,陈赓便洋洋得意地说道:“谁说彭老总的清规戒律不能破?我不是破了吗?”

果然,人类都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啊……

看看这个故事里,把陈赓换成李云龙,再把彭老总换成陈赓…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所以说,李云龙那些小九九,都是陈庚大将玩剩的啊……李云龙的脑子,在大将面前,可真能扭下来当夜壶用了…

user avatar

最简单的一点,就李云龙这样的瞎JB捅事的主,不是嫡系长官早就丢到闲职上闲置了。还给你擦屁股?凭什么?凭你资历老?被服厂厂长,安全,暖和还有一大堆大姑娘小媳妇的。不算陷害吧?肥差啊。犯错误毙了你没说吧?

就李云龙后期那色心,不在一线绷紧弦熬不到解放战争。

user avatar

说个小事。抗美援朝后,有一次陈赓在哈尔滨筹备哈军工时,到车站遇到一些志愿军伤残士兵闹事,主要是坐车不给钱。

带头的伤兵站在车上喊:劳资为国伤残的,凭啥还要收车钱。你们谁说都不行,除非志愿军司令员来。

然后陈赓从人群挤进去,对着那伤兵说: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你们给劳资滚下来。(他真当过志愿军副司令员)

气场极其震撼。伤兵灰溜溜的下来了,被他严肃批评了一顿,大概意思是为祖国打仗是值得尊重,但打仗是为了人民有尊严的活,这样恃功自傲、扰乱治安,和国民党兵有何本质区别?伤兵们心服口服。

然后陈赓让秘书安排车和人,把这些伤残志愿军接到太阳岛疗养几天,还请大家吃饭,然后送回荣军院。后续还要求政府要加强对这些伤残战士的关心爱护。

此事完美解决。

……

你们光看到李云龙怕旅长,你们知道旅长帮李云龙平了多少事不?

user avatar

李云龙在突围的时候,进攻坂田连队,属于战场抗命。彭老总(军长)都生气了,说要狠狠的罚,但是没有亲自去,而是旅长过去下的命令。

所以,上面哪怕主席下命令罚林云龙,也得是旅长出面。日本天皇下命令,老李压根不理;美军五星上将下命令,老李可能也就笑笑。要是他老蒋下的命令,李云龙可能还要唾上几口。

所以,旅长来了,才代表,命令下到他李云龙这里了,他必须执行了。其他领导怎么说,旅长不在场,就不算数。

军队虽然说要求服从,但是最忌讳越级下命令,搞不好,会兵变。

老蒋最擅长微操,五星上将给人家师部下命令,对前线指指点点,你看后来倒戈多少。

user avatar

陈赓在国共两党都混的好。

陈赓在黄埔时期,就是领导层了,而且救过蒋介石的命。

所以后来国共内战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又不好意思杀。而且,蒋介石手下高级将领黄维胡宗南都纷纷为陈赓求情。

结果是,陈赓虽然被捕,但是在南京行动自由。而且还去拜访了中共著名叛徒顾顺章。在与顾顺章长谈一夜后,顾顺章嘴巴严了不少。

陈赓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蒋介石面前,在敌将面前,在叛徒面前,都可以展示个人魅力。

陈赓当个旅长,也是实在是国共合作的编制问题。陈赓黄埔的同学,很多可都是集团军司令。比如胡宗南、杜聿明。如果陈赓愿意投奔蒋介石,职位肯定非常高,毕竟还救过蒋介石的命。

可见,陈赓,是披着旅长外套的集团军司令。

李云龙一个小芝麻团长,就那点芝麻军功,跟陈赓怎么比?

user avatar

都没说到点子上。

答案是:陈旅长打鄂豫皖开始就是他老领导。

李云龙一口一个鄂豫皖,红四出身。到36年还是个团长。

问题是,陈旅长干过两个别说李云龙,就是更刺头的许和尚乃至徐海东大将、王树声大将都得乖乖站好的职务:红四方面军唯三的师长之一,以及,红四方面军第二任参谋长,军事地位仅次于老同学徐帅。

Ps:陈赓做红12师长时,手下有俩团长名叫许和尚、徐海东。

说句不好听的,李云龙当时在鄂豫皖充其量一个连干部,跟当时的陈参座比?哪位啊?

知道旅长是从中央红军干部团空降到386旅的不?凭得就是这个红四原始股的资历。

许和尚可是闹着做大将,不鸟粟大将。但是在386旅,就得乖乖给陈旅长打下手,也不敢放一个屁。

懂了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云龙的“怕”旅长,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它夹杂着对上级权威的尊重、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对部队发展的考量,以及李云龙本人性格中固有的“不服输”和“有分寸”的特质。用“怕”这个字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更准确的说法是李云龙“敬畏”旅长,并且在这种敬畏下会更加审慎地行事,甚至会主动去“安抚”旅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关于李敖先生的“很快就被遗忘”,这个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也存在一些误解。当然,相比于他生前作为公众人物的巨大声量,他离世后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李敖其人与时代烙印:李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以“斗士”自居,以犀利、泼辣、敢.............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和财富转移的核心议题。要理解为什么李嘉诚在海外投资和资产转移方面似乎“行”,而王健林则面临更多挑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涉及到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商业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我们得看看李嘉诚的“.............
  • 回答
    行,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李云龙那脾气,谁不知道?真要是他死活不肯把骑兵装备给旅长,那动静可就大了去了。别说挨处分,这要是传出去,在部队里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甚至是政治事件了。咱先说说,在部队里,命令是啥?命令就是天。尤其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的。你李云龙能打仗,能冲锋陷阵,这没错,.............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李耀这个角色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他那副“三观正到不真实”的形象,总能引起不少读者的讨论。你提到的“真火车撞向6个小孩”的比喻,其实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李耀身上那种让人觉得“别扭”的地方。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李耀在面对这种极端困境时,非要坚持“人的价值是无价的”?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关于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以及山水集团为高育良女儿设立信托的定性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这涉及到法律、权力运作以及证据的收集:1. 资助性质与目的的合法性: 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假设剧情属实,剧中并未明确点出王大陆是直接资助者): .............
  •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这汉朝、明朝和唐朝,这仨朝代为啥在对付北边那伙人上,一个比一个费劲,最后李世民他家老李,反倒显得那么“高效”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一、先说说汉朝和明朝,为啥就没能扎根漠北?汉朝,那可是雄才大略,尤其是汉武帝那会儿,打得匈奴那叫一个惨。可你想想.............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经典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作为两位性格鲜明、战功卓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是贯穿剧情的重要一条线。然而,要说他们“非要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各自阵营的立场下,注定会导向你死我活的境地.............
  • 回答
    《亮剑》小说里,马天生在李云龙自杀后流泪,这看似有些出人意料,但细细琢磨,其实是作者对人性、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写下的深刻注脚。这泪水,不是简单的悲伤,更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宣泄。首先,马天生这个人,在书中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反派”。他身上有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敏感、那种理想主义,也夹杂着一些现实的.............
  • 回答
    《亮剑》里李云龙骂人之所以那么好玩,关键在于他骂的不是空泛的脏话,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策略的“艺术品”。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而又生动的呈现,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一、骂人背后的“人性光辉”:不是纯粹的攻击,而是情感的宣泄和个性的彰显李云龙的骂,从来不是为了单纯地泄愤或者侮辱人。他骂出.............
  • 回答
    说起李云龙,在《亮剑》这部剧里,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要问为什么没人“保”他,这事儿得分几头说。首先,得明白“保”这个字在当时那个环境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革命队伍里,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受到赞扬,但组织纪律、集体利益才是压倒一切的。你李云龙虽然作战勇猛,屡立奇功,但有时候也确实是“.............
  • 回答
    在《亮剑》剧照中,李云龙持刀时刀刃朝向虎口(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连接的手掌部位)的现象,虽然在某些时刻可能偶然出现,但通常并非是李云龙刻意为之的常用或最佳持刀方式,而更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非专业格斗或实战背景的艺术表现: 戏剧化的表现力: 《亮剑》作.............
  • 回答
    李云龙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抗战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独一份的火”的现象级人物,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说是时代、创作、表演以及观众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剖析其原因:一、 时代与观众心理的契合:对“英雄”的重新定义与渴望1.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审美疲劳与反思: 在李云龙出现之前,大量的抗.............
  • 回答
    《亮剑》作为一部备受喜爱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其主角李云龙也因其鲜明的个性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军人风骨而广受赞誉。然而,正如任何一个复杂的人物一样,李云龙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一些行为和特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批判。这些批判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云龙行为中的“野蛮”与“粗鲁”: .............
  • 回答
    《亮剑》这部剧在国内的口碑一直很高,很多人都觉得它是抗日剧里的一股清流。不过,最后几集里李云龙出轨的情节,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和不适。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得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人物塑造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艺术考虑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李云龙这人就是个“糙老爷们”,是个有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