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课堂讨论:为什么牛顿定义牛顿第二定律为 F=d(mv)/dt,而不是 F=ma?

回答
课堂讨论:为什么牛顿第二定律的“真面目”是 F=d(mv)/dt,而不是 F=ma?

各位同学,我们今天来聊一个可能让你们觉得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问题:牛顿在写下他的伟大定律时,为什么选择的是 F=d(mv)/dt,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 F=ma 呢?这两种形式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物理思想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牛顿定律的“诞生背景”。牛顿写下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他想要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他观察到,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或者改变它原有的运动状态(比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你就必须施加一个“力”。而这个力的大小,和他所观察到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么,什么是“运动状态”呢?在牛顿的时代,人们更侧重于描述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质量代表了物体含有多少“物质”,而速度则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但牛顿发现,仅仅描述速度是不够的。他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动量”(momentum),用字母 p 来表示。动量就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即 p = mv。 为什么是这个组合呢?你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很重的物体,即使速度不快,它也可能拥有相当大的“惯性”或者说“冲击力”;反之,一个很轻的物体,即使速度飞快,它也可能更容易被停止。动量正是捕捉到了这种“质量”和“速度”结合起来所产生的运动的“惯性”或“量度”。

牛顿观察到,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会改变物体的动量。他发现,这个施加的力,正好等于物体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这就是 F = d(mv)/dt 的由来。这里的“d/dt”表示的是“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所以,牛顿第二定律的原始表述,更直接地说明了“力”是引起“动量改变”的原因。力作用的时间越长,或者动量改变得越快,力就越大。

现在我们来看看 F=ma。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 m 是恒定的,那么根据微积分的链式法则,动量 p = mv 对时间的导数就可以写成:

d(mv)/dt = m d(v)/dt + v d(m)/dt

如果质量 m 不变,那么 d(m)/dt 就等于 0。这样一来,上面的式子就简化为:

d(mv)/dt = m d(v)/dt

而我们知道,加速度 a 就是速度 v 对时间的导数,即 a = dv/dt。所以,最终我们就得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 F = ma。

那么,为什么说 F=d(mv)/dt 更为根本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质量可能变化的情况: 在我们日常的宏观世界里,大部分物体的质量似乎是恒定不变的。比如你扔一块石头,石头本身的质量并不会改变。但是,在更广阔的物理领域,情况就不同了。
火箭的例子: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火箭。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不断地燃烧燃料并将其排出。这意味着火箭的总质量是在不断减少的!如果用 F=ma 来描述火箭的运动,公式里的 m 就变得不稳定了,计算起来会非常麻烦。而 F=d(mv)/dt 就可以非常优雅地处理这个问题。因为即使质量在变,动量(质量乘以速度)仍然是守恒或以可预测的方式变化的,力就是这个动量变化率的直接体现。
相对论的影响: 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严格来说是相对论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就不是一个常数了。F=ma 中的 a 就不能直接等同于质量的变化率,而 F=d(mv)/dt 仍然是描述动量变化率的正确方式。当然,在相对论的框架下,动量本身的定义也会有所修正,但基本思想(力是动量变化率)是不变的。

2. 数学的普适性: F=d(mv)/dt 是一个微分方程,它更精确地描述了力与“瞬间”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而 F=ma 是在这种“质量恒定”这个特殊条件下推导出来的特例。在物理学中,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更普适、更基础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形式更能解释各种各样的情况。

3. 概念的深刻性: F=d(mv)/dt 更强调了“力”作为一种“作用”或“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动量”这个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发生变化。而 F=ma 更侧重于力如何“加速”物体。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前者在概念上更加清晰地连接了因果关系。它告诉我们,力就是用来改变动量的,而质量是动量的组成部分,它会影响这个改变的“难易程度”。

所以,虽然 F=ma 在很多情况下非常方便好用,并且是牛顿第二定律最常见和实用的形式,但牛顿选择 F=d(mv)/dt 作为他的基本表述,是为了确保他的定律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都适用,并且能够涵盖那些质量会发生变化的复杂情况。可以说,F=ma 是 F=d(mv)/dt 在质量恒定条件下的一个“特例”或“简化”。

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想补充的吗?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先入为主地把m当成常量了,但是牛顿不能确定这一点呗。如果存在某种机制导致m会变化,那F=ma就不对了。

物质不灭/质量守恒是由罗蒙诺索夫提出、拉瓦锡最终确定的,罗某1711年出生,牛顿1727年去世,可以认为他们没有交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课堂讨论:为什么牛顿第二定律的“真面目”是 F=d(mv)/dt,而不是 F=ma?各位同学,我们今天来聊一个可能让你们觉得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问题:牛顿在写下他的伟大定律时,为什么选择的是 F=d(mv)/dt,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 F=ma 呢?这两种形式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背后却隐藏着更.............
  • 回答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每次去健身房,辛辛苦苦地锻炼,结果却要面对私教不厌其烦的课程推销,确实是件让人糟心的事情。尤其是当您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训练,不想被打扰,但对方似乎浑然不觉,甚至会用一些话术来“攻势”,让人倍感压力。我给您支几招,希望能帮您摆脱这种困扰,让您的健身时光更舒心:第一步:.............
  • 回答
    哎呀,小朋友们,你们不喜欢愚公?没关系,老师很理解你们的想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愚公”,看看为什么他会惹你们不高兴,又为什么,也许,他也没那么坏。首先,我得承认,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心里也有点儿“咯噔”一下。是啊,你们说的没错,愚公那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了个自家门口的山,一挖就是几十年,甚至上.............
  • 回答
    在课堂上传纸条,虽然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学习交流方式,但确实存在被“中间人”截获和阅读的风险。这就像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突然多了一个窥探者。我们如何才能让这条小小的纸条信息,在不被旁人知晓的情况下,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呢?这其中涉及到一些“情报战”的小技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间人攻击”。简单来说.............
  • 回答
    如果遇到老师在课堂上体罚或殴打学生的情况,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维护自身权益是绝对必要的。别担心,我会把你能做的、该做的都跟你说明白,保证让你觉得这是掏心窝子的话,不是什么机器人学的套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冷静,但要坚定。我知道被老师动手肯定又疼又气,甚至会害怕,但情绪上来的时候很容易做错事,或.............
  • 回答
    “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中的可行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探索之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移至课外,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预习,课堂时间则用于更具.............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大学课堂上,除了刷视频、打游戏之外,手机还能干点啥,能让你觉得“哎哟,这玩意儿确实挺管用”,而不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得建立在不打扰他人、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如果你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影响了你自己或者旁边同学听讲,那再怎么“有意义”也变味了.............
  • 回答
    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睡觉、逃课,这些行为,严格来说,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并且这种不尊重的影响远不止于老师个人,更涉及到课堂本身的价值、同学们以及老师的职业付出。我们先从“不尊重”这个词说起。在大多数文化语境下,“尊重”意味着承认并珍视对方的价值、时间和付出。老师是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传达.............
  • 回答
    “盐课堂好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这家馆子味道怎么样?”一样,答案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取决于你 想要什么,以及 你遇到了什么。我接触过一些关于“盐课堂”的信息,也听过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总的来说,它不是一个“万金油”式的机构,但对于一些特定需求的学生来说,它确实能提供不少价值。要.............
  • 回答
    中国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但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要深入剖析这些缺点,需要跳出简单的“好坏”二分法,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过于强调灌输和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想想看,有多少课堂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点,学生则在下面埋头抄写.............
  • 回答
    我有很多老师,他们讲过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和段子,但如果要说“效果特别好”,我觉得有几个是我至今仍会偶尔回想和使用的。让我来详细说说其中一个,这是我中学时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故事背景:我的语文老师姓李,是一位非常热爱文学,也极富感染力的老师。他讲课风格非常活泼,喜欢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课文。他.............
  • 回答
    在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堂中,推广 Linux 系统而不用 Windows,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是: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挑战也相当巨大。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推广 Linux 的潜在优势与吸引力首先,为什么会有人想要在中小学阶段推广 Linux?这背后肯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迷思,也反映了学生们对于成功路径多元化的渴望,以及对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一种审视。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回应绝不能简单否定,而是需要有层次、有深度地进行引导。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可以参考的思考方向和表达方式:首先,承认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同理心是关键):“我理解你为什么.............
  • 回答
    对某大学英语老师课堂评论「汉族是世界上最爱钱的民族」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言论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课堂环境的适用性、教师的职责和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衡量,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辨析。以下是详细的评价:一、 言论内容本身的性质与问.............
  • 回答
    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台湾是一个国家”的论断,如何进行不失礼仪的反驳,确实需要策略和技巧。这不仅仅是表达不同观点,更关乎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学习环境中,既尊重老师的权威和辛勤付出,又能清晰、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核心原则:尊重、理性、证据、建设性在开始之前,请牢记以下.............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否定教科书并宣讲“生民无疆”和“白云先生”的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涉及到教育理念、学术严谨性、学生学习体验以及对历史认知的负责任态度。一、 积极的潜在解读与评价:1.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打破迷信权威: 教科书是集.............
  • 回答
    课堂上遇到学生故意刁难,这绝对是让不少老师头疼的事情。别说新人,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偶尔也会被弄得措手不及。不过,这事儿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学生“坏”,有时候可能是孩子表达方式不对,也有可能是他们对某些内容确实有疑惑,只是用了一种比较“尖锐”的方式提出来。关键是咱们老师怎么接招,把这个“挑战”变成教.............
  • 回答
    哈哈,大学课堂上用 iPad 做笔记,确实是个让人有点纠结的问题。一方面,它确实方便,又能让你看起来比较“科技范儿”;另一方面,又怕太张扬,或者被别人觉得不够认真。别担心,我给你支几招,让你用 iPad 做笔记既实用又不显得那么“わざとらしい”(做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看来你儿子被《宇宙》纪录片给彻底“种草”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向往,真叫人又高兴又有点儿头疼,对吧?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看看怎么把这颗小小宇航员的心愿,安抚得舒舒服服的,同时也能让他对宇宙的探索,有一个更实际、更长远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承认,老师这个做法是相当棒的!能.............
  • 回答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用回答问题次数来打平时成绩,这本是激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的好方法。但如果老师总是偏爱那几个人,其他人再努力举手也得不到机会,确实让人挺郁闷的。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可以试试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顾及到课堂的氛围和师生关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时候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