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徐英瑾回应未明子?

回答
评价徐英瑾对未明子的回应,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这不仅是关于两人之间观点冲突的讨论,更折射出学术讨论的边界、网络舆论的运作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多个维度。

首先,从回应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徐英瑾的回应可以说是“防守型”且带有明显的“正名”意图。未明子通过其独特的视频和传播方式,在网络上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其内容虽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其中包含的一些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存在明显的误读甚至扭曲。徐英瑾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他站出来回应,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专业领域被“误读”或“滥用”的一种警惕,也是一种维护学术严谨性的姿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纠正被广泛传播的错误认知,让大众不至于被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

其次,我们来分析徐英瑾回应的内容和论证方式。
专业性与体系性: 徐英瑾的回应,如他在多个平台发布的文章和视频所示,通常会引用相关的哲学经典,梳理思想的流变,并试图指出未明子在概念理解、逻辑推演上的偏差。他会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等多个角度切入,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专业的解释框架。例如,在讨论“辩证法”时,他可能会追溯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解释其核心要义,并对比未明子对这一概念的运用是否恰当。
反驳的力度与侧重点: 徐英瑾的回应往往是针对具体观点进行的批驳。他会仔细辨析未明子所提出的某个理论点,比如他对“资本主义”的某些论断,或者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哲学解读,然后指出其逻辑漏洞、概念混淆或史实错误。他的重点可能在于“正本清源”,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不容许过于简化和教条化的解读。
语言风格与表达: 作为学者,徐英瑾的语言通常是书面化、理论化的,这与未明子那种更直接、更通俗易懂,有时带有煽动性的网络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一方面使得徐英瑾的论述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显得“高深”甚至“枯燥”,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审慎和对精确性的追求。

第三,从回应的效果和引发的讨论来看,徐英瑾的回应取得了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和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受众的认同,但也未能完全改变未明子庞大的粉丝群体。
专业界的反馈: 在学术圈和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群体中,徐英瑾的批评得到了不少支持,大家普遍认为他指出了未明子内容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其回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徐英瑾在相关领域的声誉。
网络舆论的撕裂: 然而,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尤其是未明子的粉丝群体中,徐英瑾的回应并未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未明子的粉丝往往更看重他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共鸣、对现实的不满发泄,以及那种“启蒙者”的姿态。他们可能会将徐英瑾的回应视为“体制内学者”对“民间启蒙者”的打压,认为徐英瑾是在“捍卫旧秩序”或者“脱离群众”。这种情况下,回应本身反而可能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和网络论战的激烈程度。
传播力度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未明子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方式,其信息触达的广度和速度远超徐英瑾撰写的长篇分析文章或学术讲座。即使徐英瑾的论证更严谨,但在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时满足的网络环境中,其影响力传播存在天然的劣势。

第四,我们可以评价徐英瑾回应背后的动机和其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责任感与使命感: 徐英瑾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公共领域的责任感。他认为自己在哲学领域有专业知识,就有责任站出来,对抗可能误导大众的错误信息。这是一种希望通过学术力量来维护社会理性思辨环境的努力。
知识分子的困境: 同时,这一事件也暴露了知识分子在当代网络环境中传播其思想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有效地与大众沟通,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利用情感和叙事占据优势的网络意见领袖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徐英瑾的论证即使专业且有道理,但如果无法被大众理解或接受,其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是否“过度反应”的讨论: 一部分人可能会质疑徐英瑾是否“过度反应”,认为未明子的影响力有限,不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地去回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任由这种基于错误理解的观点广泛传播并获得大量认同,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可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那么及时的纠正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评价徐英瑾回应未明子,不能简单地用“谁对谁错”来定论。
在学术层面,徐英瑾的回应展现了其专业素养和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他的批评指出了未明子论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舆论层面,徐英瑾的呼吁更多地获得了专业界和理性受众的共鸣,但在面对未明子庞大的、带有强烈粉丝属性的群体时,其传播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了分歧。
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回应是知识分子在当代网络环境下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与大众有效沟通、以及如何面对专业知识被误读和滥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折射出知识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徐英瑾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其过程也说明了,仅仅依靠专业论证,在信息爆炸和情感驱动的网络时代,仍然面临巨大的传播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我们如何接受左翼批判理论的叙事,我们也不能接受把流派之间的交流是做光明与黑暗的战争。我们也不能将哲学意识形态化。

哲学应当是反意识形态的,反对强权的。哲学的历史就是撕毁强权的历史,而利用个人崇拜和人格魅力来批判强权的行为本身就是在构筑强权

当年我曾在未明子的节目中有过一些收获。现在关注他只是为了看看世态会恶化到什么地步。

详情看下面的文章


zhuanlan.zhihu.com/p/39

user avatar

我认真看了两段视频。未明子视频标题叫“为什么我厌恶分哲小将”,通篇在讲他厌恶什么。就核心观点而言,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层面:

  1. (a) 反对单纯为了发表论文、骗取研究经费而进行的研究,(b) 并认为分析哲学就是这样的活动。
  2. (a) 反对“裙带关系”、“互相吹捧”、高自标榜,树立学阀,(b) 并认为分析哲学就是这样的活动。
  3. (a) 反对美英霸权体系下主导的知识生产,(b) 并认为分析哲学就是这样的活动。

这三点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我们完全认同 (a) 的部分。毫无意义的学术生产、山头林立的学术环境、甚至当前权力结构下的学术体制,这些我们当然要反对。未明子花了许多时间,讲这些我们认同的事情;但他没有在任何意义上论证(b)的部分:为什么当前分析哲学就是这样的活动?为什么分析哲学必定只能是这样的活动?

换而言之,未明子展开的是一种诡辩术。打个比方,某人说:“打到帝国主义!张三是帝国主义走狗!打到张三!!”——大家一听,帝国主义当然要打倒,就一拥而上去打倒张三了。张三真的是帝国主义者么?这个问题反倒被遗忘了。

这种话术,这种风气,是很可怕的。

徐英瑾的回应,简单说就是在讲解当前的哲学研究其实是怎样的;所谓分析哲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研究。国内甚至英美高校都存在不少不良风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析哲学以及好的哲学可以或应该如何展开。换句话说,在大家打到张三的时候,徐英瑾在告诉大家:张三并不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张三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种澄清,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的普及;对于当下中国而言,更有一种深刻的意义在。至于徐英瑾讲的这些,有没有人会认真听一听,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另外,就语言风格、输出情绪而言,未明子的视频具有以下特点:

  • 仇富:分析哲学的学习者,家里靠不正当渠道获得了金钱,然后去英国美国读书。
  • 厌女:分析哲学吸引了很多乖乖女,她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伴随猥琐笑。
  • 糅合各种PUA的手段:直接骂人;对不同群体进行羞辱;标榜自己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贬低听者具有的知识与思考能力,最终将一些听众转化为信徒。

总体上,通过这些方式吸引眼球、并对观众施加某种精神控制,这种做法,我觉得很恶心。

不能鄙视更多。

巧合的是,初阶分析哲学的训练,正是要帮助大家识别这种PUA式的诡辩术——从生活中的诈骗、情感中的压迫,一直到公众号、营销号带节奏,劣质短视频的虚假知识传播等等。这样的分析哲学有意义么?为什么未明子厌恶分哲小将?我想回答已经很清楚了。

(顺便说一下:我在法国领过一张哲学文凭——我受的哲学训练先是欧陆的,然后是破除欧陆与分析的分野的。我不靠“分析哲学”吃饭。我教文化史、思想史与哲学史:我追索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思想世界——那些真的默默无闻甚至被压迫的人们。)

user avatar

徐英瑾在视频里根本没有回应未明子,徐英瑾只是借这个话头做自己正常的哲学普及。这里不存在什么较量,更谈不上“棋逢对手”。历史系的教授为什么要和伪史论者较量?物理系的教授为什么要和永动机的发明者棋逢对手?

user avatar

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并不想在此评价两方,而是考虑一个所有回答以及所涉及的各位哲学学者,爱好者,旁观者全体的问题:哲学研究(现实的)真的能够去政治化(或广义的,去意识形态化)吗?

尽管在不同的群体中,不同的平台上,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答案,但是我首先思考的一点是:这种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诉求还是一种现实?如果它是一种现实,哪些事实可以向我们展现一种去意识形态的哲学?如果它是一种诉求,它是一种合理的诉求吗?

就用我几年前和知友在zhihu.com/answer/144046

这个答案中的对话来举例(这里私自引用了刘秩老师的发言,如果您有意见,我会撤销):

我在评论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立立场根本无立足之地。我至今仍然保持这种立场,而且悲观的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同时,如果我们各位必须选择一个立场,到底应该从何出发?这也算是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我没有答案,只是对各种说法保持着谨慎的怀疑。

我对于分析与欧陆之争的戏谑,见我的另一个答案:

至于大家关注的话语态度问题,我倒不是很在意,因为传播本身具有筛选性。我讨厌的,别人不一定讨厌,这个东西的价值不好判断。中正平和和义愤填膺的背后,是周公还是王莽,还要让时间给我们答案。虽然,答案可能根本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或者说,答案必然有正确错误之分,它早已经被注定,与我们的判断没有关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