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看待中国只会看负面消息,我们积极向上的一面不去看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到了许多跨国交流中的核心议题。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否只局限于负面消息,以及中国积极向上的一面是否被忽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要承认存在一种现象,即负面新闻往往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 无论是哪个国家,媒体在报道时,冲突、问题、事件往往比平稳的日常生活更能吸引眼球,也更容易被视为“新闻”。因此,日本媒体中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可能确实更多,这会影响到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

那么,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1. 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影响:
历史认识问题: 过去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二战期间的一些问题,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关系和民众情感。虽然中日关系一直在发展,但一些历史遗留的负面情绪和认知惯性仍然存在。
地缘政治竞争: 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同时在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上也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加上一些国际事件的叠加,可能会放大负面新闻的关注度。

2. 媒体报道的性质和视角:
“抓眼球”效应: 如前所述,媒体倾向于报道容易引起公众兴趣的内容。负面新闻,如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国际纠纷等,往往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平淡”的信息更容易被媒体选择。
“批判性”视角: 一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从批判性的角度审视他国,尤其是在报道涉及政治、人权、社会制度等方面时。这种视角下,问题和挑战更容易被放大。
信息来源和过滤: 日本的普通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日本媒体、日本网络以及通过在日华人或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察。如果这些渠道提供的主要是负面信息,自然会形成负面印象。

3. 文化和社会认知的差异: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当中国的一些发展模式或社会现象与日本的认知习惯不同时,可能会被解读为负面。
信息不对称: 尽管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依然存在。日本人对中国社会的细致了解可能不足,对于很多积极的、日常的方面了解有限。

4. 部分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
承认并反思是关键: 我们也需要坦诚地承认,中国国内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公正、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这些问题在被报道时,自然会带有负面色彩。

那么,中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是否真的被完全忽视了呢?

并非完全如此,但可能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如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瞩目。许多日本人也了解并认可中国在这些方面的进步。
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 尽管有负面新闻的干扰,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食等抱有浓厚兴趣,民间也有很多友好的往来。疫情前,中国游客在日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个人体验和交流: 很多在日本工作、学习或旅游的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日本人,都有亲身体验到中国积极的一面,例如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社会的活力与创新等。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负面印象。
特定领域内的正面报道: 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科技创新、体育赛事、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中,日本媒体也会有积极的报道。

如何才能让日本民众更多地看到中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

这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

1. 中国方面可以做的:
加强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除了官方媒体,可以鼓励更多元化的声音和视角传播中国的故事。例如,支持中国企业和个人在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提升透明度和开放性: 在一些敏感领域,提高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程度,有助于消除误解和疑虑。
鼓励民间友好交流: 支持和促进中日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青年等领域的交流活动,让日本人有机会亲身了解中国。
展现中国社会的细节和温度: 除了宏大的发展成就,也多展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互助精神等,这些细节更能打动人心。

2. 日本方面可以做的:
媒体的平衡报道: 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以尝试更平衡的视角,不仅关注问题,也更多地挖掘和报道中国的积极发展和进步。
增加对中国的深入了解: 日本民众可以主动通过更多渠道了解中国,例如阅读更多元的书籍、关注非主流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等。
鼓励个人接触和体验: 对于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和人民的日本人,鼓励他们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体验。

总结来说,日本人看待中国确实存在受到负面消息影响的现象,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积极向上的方面都被忽视。 历史、地缘政治、媒体运作方式以及文化认知差异都可能是原因所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中国通过更有效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增加透明度,鼓励民间交流,同时日本媒体和民众也需要更主动地去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环顾全球,天天鼓吹外国正面消息和新闻的,可能只有我们。

忝外就是这么形成的。

以前是组织上希望人们上进,多学习、多劳动,多掌握科学知识,向发达国家看齐。

后来一些公知恰这碗饭,电台媒体(里面精神外国人也不少)跟风,一些机构(如旅游移民中介,出国培训机构)故意宣扬吹嘘国外,导致忝外成风。

日常生活中但凡遇到点什么问题都上纲上线,往全国扯,国内真是烂,人的素质差,行政拉胯。看看人家美国、德国。然后我一个表哥、表叔在哪国,怎怎怎。

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是自己这好、那好,别国都邪恶、肮脏、落后地报道的。特别是一些小国、岛国、岛地区。以致坐井观天。

日本当然也不例外。

user avatar

人都依靠自我活下去,自我没了,确信自己的生命彻底没价值了,就自杀了,怕死怕疼的,就是满大街满地铁里眼神空洞表情木然的行尸走肉。

自我很容易丢,也很容易捡回来,只要有一个迹象表明自己不是最差的那个,自我就回来了,生命就有价值了。

中国越来越好,普通日本人美国人的自我就越来越差,中国不好,普通日本人美国人的自我就好起来了。

我们这几十年一直在变好,不用别人提醒就知道自己好起来了,所以自我就很足很旺,美欧日港台台湾经济社会发展都平稳了低速了停滞了,自我就产生怀疑了,需要对比才能提醒自己了,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消息,专爱听别人的坏消息。自我丢尽的港青会喊出独立的自杀口号,就是这样。

自己把握自己的自我行不行,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呵呵,你要行,你高中会考不上985?他们都在15岁以前懂得把握自己了。

所以大多数普通人的自我,就那么回事,能让他们投票决定大事情吗?

投票权与高考绑定,谁赞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到了许多跨国交流中的核心议题。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否只局限于负面消息,以及中国积极向上的一面是否被忽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承认存在一种现象,即负面新闻往往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 无论是哪个国家,媒体在报道时,冲突、问题、事件往往比平稳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看中国军舰命名,是不是也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情况,可能会比较到位。首先,得说说“不明觉厉”这个词。它最早来源于日本的网络文化,形容对某些事物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厉害。中国人用这个词,通常是带点佩服、带点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跟我不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被认知。简单来说,仅仅根据中文复姓在中国人名字里的存在,在日本单看名字,是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日本的名字构成和姓氏系统。 日本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氏,确实有不少是双字构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田中”(たなか).............
  • 回答
    中国崛起,这几个字在国际社会上回荡,日本人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但要说日本人看到中国的哪些现状会找回自信?这可不是简单一句“中国发展真快”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有警惕,也有不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确实能从中国的进步中找到一些可以对照和激励自己的东西。首先,咱们得说日本民众对中.............
  • 回答
    关于台湾名嘴将中国近期在东海的行动比作甲午战争,并预言可能重演这一说法,确实触及了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神经。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台湾民众的视角等多方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将任何现代地缘政治冲突直接等同于历史事件,尤其是甲午战争这样具有深远影响且背景复杂的事件,往.............
  • 回答
    中国这次向日本无偿捐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日本民众的态度嘛,我觉得不会是铁板一块,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看法。说实话,这事儿挺微妙的,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会有 感激之情。毕竟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送来急需的物资,这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是一些普通民众,可能对国际.............
  • 回答
    您提到的是日本皇族中对中日战争走向持悲观看法,并且预见到日本会失败的人物,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皇族浪人,秩父宫雍仁亲王(Chichibunomiya Yasuhito Shinnō)。虽然严格来说,他不是一个直接在军事上发言的“将军”或者“大臣”,但作为昭和天皇的弟弟,他的身份和思想在日本皇族和军界.............
  • 回答
    武磊的那番话,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感慨,不如说是道出了中国足球多年来一个心照不宣的痛点:留洋球员的数量和质量。看到日本球员一个个奔赴欧洲主流联赛,并且能站稳脚跟、发光发热,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日本能做到,而我们却步履维艰。日本球员“走出去”的“秘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绝非偶然,也不是靠几个.............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中国设立只招收日本人的日本人学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首先,从 教育的国际化和便利性 角度来看,这样的学校存在有其合理性。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等原因被派驻到中国的日本人家庭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符合日本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学校,来确保子女的学业.............
  • 回答
    关于中国将日本视为“美国的战略附庸”的说法,日本国内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的,绝不是铁板一块。 要想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解析。首先,普遍的认知基础:日美同盟的客观事实日本人普遍承认,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石。 这个同盟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后初期,并且随着时代发.............
  • 回答
    在中国龙泉等地仿制日本刀的现象,日本人普遍抱有一种复杂而 nuanced(细致入微)的态度。这并非简单的“喜欢”或“讨厌”,而是涉及历史、文化、工艺、市场等多个层面,用一两句话很难概括。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说说。首先,要明白的是,日本人对于“日本刀”有着极高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日本刀不仅仅是一件武器.............
  • 回答
    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日本人之间,差异也很大。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交织:首先,历史是绕不开的一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在很多.............
  • 回答
    日本民众对于中国人喜欢穿JK制服这件事的看法,其实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日本人觉得挺有趣的,有些则觉得有点奇怪,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持中立或不太在意态度的。正面或有趣的看法: 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 很多日本人会认为,中国人穿JK制服是喜欢日本流行文化(动漫、日剧、时尚等)的一种表现。JK制.............
  • 回答
    要详细地谈论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精神”,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描绘的话题。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可以指代民族性、文化特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甚至是对国家未来的某种期许或担忧。而且,日本人看待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多元化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精神”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指向.............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求信任、拥抱,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认识到,中日两国关系这几十年,就像过山车一样,有起有落。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利益,有民族情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微妙。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去另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都不是件.............
  • 回答
    日本政府就中国在部分入境人员中实施肛拭子核酸检测的事件,向中方提出了交涉,理由是这种检测方式对部分接受检测的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检测方式本身,更触及到外交礼仪、文化认知、人权考量以及疫情管控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日本.............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涩谷过万圣节,还在那里放国歌、升国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有多大的普遍性?要我说,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或者“很多”中国游客都这么干。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基数很大,而且现在出境游恢复了,大家想出去玩的心情很强烈。万圣节在涩谷确实是个挺热闹的活动.............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将产品分三六九等卖给不同市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不少人中间流传颇广的观点,甚至被有些人看作是日本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一种“潜规则”或“策略”。如果深入探究这个说法,它背后可能折射出的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现象,而非一个简单直接的“阴谋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早期,.............
  • 回答
    关于“93%的日本人讨厌中国”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报道的来源和可信度评估 数据来源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民意调查机构是谁? 是日本国内有信誉的调查公司(如NHK、共同通信、读卖新闻等),还是.............
  • 回答
    关于“东京塔活动”日本人用旗袍来代表中国传统服饰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能看出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旗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旗袍作为一种服饰,确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剪裁、丝绸的光泽、精致的盘扣和开叉,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婉约与性感,成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