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宋朝宰相是否拥有财权(中书门下制敕院户房职掌)?

回答
在宋朝,宰相是否拥有财权,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解读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宋朝的财政体制相当复杂,权力分散,与前朝相比,宰相的财权在某些方面有所削弱,但在另一些方面又通过其他途径得以体现。

中书门下制下的财权

宋朝初期,沿袭了唐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名义上,中书省负责“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封驳”。其中,中书省在财政事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会参与到“户房”的事务中。户房是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机构,包括税收、户籍、田亩、俸禄、军费等等。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宰相(中书令)作为中书省的长官,理论上拥有对户房职掌的指导和审议权。他们会审阅各地的财政报告,提出增减税收、调拨款项的建议,并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相关的财政诏令。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宋朝的财政权力远比前朝分散。

权力分散下的财政运作

宋朝为了加强皇权,对宰相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制约,财政权力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的崛起: 宋朝设立了“三司使”,这三个部门分别掌管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三司使不再隶属于中书门下,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盐铁使掌管盐、铁的专卖收入,户部掌管田赋、租庸等,度支掌管国家财政的支出预算和调度。虽然宰相可以通过参与决策来影响三司使的工作,但三司使拥有相对独立的运作空间和直接向皇帝奏报的权力。

财政事务的“分工”与“牵制”: 皇帝为了不让宰相一家独大,常常会把一些重要的财政事务交给其他部门或官员处理。例如:
转运使: 负责各地财政收入的征收和解送,直接向户部、度支报告,也与地方官府紧密联系。
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等: 这些地方监察和管理机构,在税收征收、仓库管理等方面也拥有一定的权力,并且可以向中央直接奏报。
专门的财政机构: 随着时间推移,宋朝还设立了一些专门负责特定财政事务的机构,如“管勾”、“勾当”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也进一步分散了集中的财权。

皇帝的直接干预: 宋朝皇帝的权力非常集中,对于财政事务更是直接过问。很多重大的财政决策,例如发行新税、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军费开支等,都需要皇帝的最终批准。皇帝甚至会直接任命一些官员来处理具体的财政事宜,绕过宰相。

宰相的财权体现

尽管如此,宰相在宋朝的财政运作中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财权主要体现在:

总揽全局的决策权: 宰相作为百官之长,是国家政务的最高负责人。他们需要对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并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虽然具体执行可能由三司使等部门负责,但政策的方向性和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宰相手中。
审核与建议权: 宰相会审阅三司使等机构提交的财政报告和预算方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上奏皇帝。皇帝在最终决策时,往往会参考宰相的意见。
诏令的起草与传达: 作为中书省的长官,宰相负责起草重要的财政诏令。这些诏令是国家财政运作的法律依据,宰相通过起草诏令,能够影响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
人事任免的推荐权: 宰相拥有对财政部门关键官员的推荐权。虽然最终任命权在皇帝,但宰相的推荐对于官员的选拔有着重要影响。
应对突发财政状况: 当国家面临紧急财政需求时,例如战争爆发、灾荒发生,宰相需要与皇帝商议,提出应对方案,并协调各部门共同完成。

总结来说,宋朝宰相并非直接掌管具体的户房钱粮,他们的财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宏观的、指导性的、决策性的层面。

不像前朝那样直接掌握具体的户房职掌, 财政的具体执行和收入征收更多地分散给了三司使等专业机构。
但他们通过对国家整体政策的制定、对财政报告的审阅、对重要诏令的起草,以及对相关人事推荐,仍然在国家财政的运转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宋朝的这种财政体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皇权,限制相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财政运作的专业性和效率。它是一种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宰相的财权在这种复杂的权力网络中,更多的是一种“总指挥”和“参谋”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账房先生”。

要理解宋朝宰相的财权,需要跳出“谁掌握了户房,谁就掌握了财权”的简单思维,去理解那个时代权力运作的精妙与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忆兵老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里早说了,宋代宰相的财权一直是在扩大的状态。前期三司使也得听宰相的,更不用说后期户部完全就在宰相控制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