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本质就是日本在二战后一直到《广场协议》之前,一直搞“半计划经济”埋下的祸根。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二战后其实是“半计划经济”,美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把日本叫做“日本株式会社”,大藏省就是这家株式会社的董事会,任何敢于违逆大藏省的日本企业,都别想顺利获得外汇。
日本半导体企业之所以能获得“内存战争”的胜利,就是大藏省牵头发挥“日本株式会社”的作用,让日本几大半导体企业联合研发的结果。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设美联储牵头,让德州仪器、苹果、英特尔、谷歌一块研发光刻机那是什么场景。
但是,公务员牵头研发是不会孤注一掷赌新兴产业的,英特尔不开发cpu就距离破产不远了,日本大藏省公务员要是敢让日本半导体企业集体豪赌cpu,失败了,这口锅谁来背?
日本国内金融机构被保护得更好,可以说在《广场协议》之前根本没有在“国际金融市场”这个大海里扑腾过,只在日本国内小水池子玩过水。
日本泡沫经济被戳破之前,日本金融层面其实是双轨制,国际一套,日本国内一套,日本金融机构和聪明人借着“双轨制”在国内可劲儿收割韭菜,日本房价暴涨就是日本当年聪明人收割韭菜。
《广场协议》后日本央行(以及背后一部分精英)下定决心要把日元国际化,要打破“双轨制”,所谓“失落的十年”其实就是日本金融与国际接轨的代价;别只看日本失落的十年,更要看到日元国际化成功了,日元目前是全球唯一非欧美国家的国际化货币。
日本房地产硬着陆本质上也就是日元国际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国内目前根本不可能让人民币国际化,根本不可能取消金融体系的“双轨制”,因此说什么软着陆,硬着陆根本没有意义。
不能软着陆,更不能硬着陆。
看来房价的方向已经确定了……
信用货币不过是纸,在危机中为了保纸价搞紧缩把实体经济搭进去,是蠢到不能再蠢的操作。
30年代美国试了一次,搞出大萧条和二战。
80年代日本又试了一次,从此再也没爬起来。
有些人口嗨“刺破泡沫”,心里想着泡沫破了我去抄底,纯属是被托底政策保护的太好了,没体验过什么叫真紧缩。
一个小常识:
日本经济硬着陆、泡沫破裂、经济萎靡不振的那几年,人均GDP差不多在3万刀左右
房地产是结果,而非原因。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下行归结为房地产过热后泡沫被刺破,却罔顾90年初东京都市圈实际上已经拥有全日本40%人口的事实。
家父当时住在后乐园一代,算是东京都不好不坏的地方,基本已经开发完毕。90到22年,后乐园的房价没什么变化,后乐园的工资也没什么变化,普通毕业社员30万左右,建筑熟练工60-100万日元/月,和高级社员相当。很多人说日本房价如何降,其实在东京,新房还是贵,只是老房子太多且一直在折旧,造成了部分人觉得日本房地产崩溃的错觉。
那为什么没有继续放水继续涨呢?主要是水接不住,也没必要放水去接。我们的高速增长,来源其实很简单,四个字:有地可卖,各位想想,现在土地财政占gdp的比重?然后再想想,这些土地哪儿来的?首先,地价是可以操作也必须高价的,其次,这地得是zf来卖的,这游戏才有后续。日本二三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出,地卖不掉了。东京都虽然挤满了人,但没有新地可以开发了,所谓的“泡沫破裂”实际上是没有必要再去吹那个无利可图的泡泡而已。
日本惨么?其实也并不至于。于人民,日本人买房相当容易,而且一户建为主的形式也更有归属感(不会折旧后烂掉可以自己修葺)。首府低,利率低。很多人拿日本1%每年的房产税说事,但问题是第一日元购买力三十年没变,而且在中国买了房实际上是有资金面远大于1%的损失的(我们的利息至少3%)。
我们的发展引擎就是卖地,现在呢,城市化快到尾声了,2021年整个长三角珠三角非核心城市,比如东莞中山嘉兴,房价已经开始阴跌。下一步肯定就是同日本韩国一样,高端人才继续往大城市汇集,结果就是除了一线外房子卖不动。地方债问题那么大,发钞倒逼买房也是必然的,但房地产是人口和金融政策的结果,人口摆在那人均都50平朝上了,23-25年第一个死亡高峰(每年2500万人)一到,巨大的抛盘会让地方上的地都卖不掉,那个时候zf是只有靠印钞保价不保值,稀释实际债务一个办法。
但土地财政无法继续,我们最基本的经济增长引擎已经没有了。巨大的放水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也会让中小企业一塌糊涂。打个比方,你开个厂一年利润5%,但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10%,你还累,为什么不去买核心资产呢?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这种地方,最稀缺的房产价格可以一直跳涨的原因,现在法租界50万一平的独栋已经买不到了,十年前10万/平ok的。继续限购的话,这种分化还会愈演愈烈,大家先竞争到一个房票,然后想办法把尽可能多的钱放在这个核心房票上,你就能打败几乎所有的企业主了,这个逻辑应该能懂吧?
所以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的衰退会更加严重。因为大部分有创造力的人去买房票了,本应该更新产品的资金去核心资产了,新毕业的人才们都去考公了……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别以为考公结果能有多好。实际上考公热已经说明私有经济现在差到什么地步了。
有些聪明人要问了,那能不能缩小地方债的规模,减少城建投资,进一步紧缩财政不要大放水……这个属于不可说范畴,按照现在的路数是没啥可能的。反正我老家已经把今后十年的财政收入全花完了,建了两条有轨电车(长三角、某地)。
很多人总有一种被洗出来的错觉,就是我们8%的超高增长率是因为中国人异于常人的勤劳和努力还有聪慧,事实上真的没有。你现在一穷二白,有一天占了村长的地,每年卖几亩人家买了你的地种完还给你交保护费,你肯定超高速增长,隔壁昂撒要不是占了印第安人的地搞土地财政,同样也不会有19世纪西方列强最快的gdp增长速度,一个道理。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软、硬着陆都比别人惨?
日本当年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并且生育率也没这么难看。
其他回答都说的很通透了,我就说一点美国两房危机和日本房产泡沫策略的问题。
美国08年的时候出手救两房,核动力印钞机的底气是中国生产了天量的产品维持美元信誉,天量美元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后遗症情况下完成了救市。
而中国借着天量美元完成了巨幅的基建投资计划,等于钱在降息流出美国,加息回流美国的大循环中借美国的钱来搞投资。
于是美国砸钱稳住市场信心后,活下来了,没有失去的30年。
而日本泡沫破灭的时候,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替他的货币信用背书,靠天量的产品去托底。
他救不了市,救市就是抱薪救火,除了恶性通胀不会有任何结局。
早年的低息日元贷款在国际名声已经够臭了,日元升值堪称完美割韭菜。
现在的土耳其,就是放水版本的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你看看印钞机有用吗?
中国一样的,如果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愿意接中国的印钞机,替中国生产产品输出全世界维持人民币汇率,同时自身有大基建需求,愿意借人民币搞跨越式发展,那确实值得一试,可惜根本没有。
因为人类历史上的贷款大基建,只发生在2个国家:
一个是二战前借美欧钱大基建的苏联。
一个就是08年的中国。
苏联的解决办法是干掉债主就不欠钱了,于是斯大林把所有外国资本的工厂收归国有,坑的国际信誉跌入谷底,一直到解体了变成俄罗斯,国际信誉都是垃圾。
中国就不说了,说了过不了审。
总之猛药后遗症都很严重。
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这碗鸡汤十分滴珍贵,印度表示我不喝。
越南也表示应该兄弟国家先喝。
你连接盘的国家都找不到,愿意为你的核动力印钞机背书的接盘侠都没有,这个印钞机,你敢开吗?不开印钞机,你能救的了这些企业吗?
前段时间央行高层反复强调要放松贷款限制,主动给企业提供贷款,降息。
这是说给市场听的,你们要有信心啊!
但是实际上呢?银行内部现在出现坏账,直接即时绩效考核压力就到个人了,所以你这贷款,是放还是不放呢?
工作思维切忌〔既要...又要...〕,总想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怎么可能。
回归标题,你问与日本的比较,我只能说。
日本的房产硬着陆只能日本人民自己扛,中国的房产只有硬着陆,也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扛。
因为现在的国际社会,根本找不到第二个和08年的中国一样的冤大头去接盘。
看看燕郊的房价,在看看燕郊和北京的距离,你就知道,其实硬着陆,也就那样~
别做日本梦了。
多做韩国梦吧。
先说日本失去的20年
把这个归结为房地产泡沫破裂是肤浅和错误的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
日本所谓的失去的20年是成熟经济体面临技术换代难以避免的社会代价
换句话说
日本并没有什么失去20年
只是恰好地产崩盘和技术换代引发的经济大周期重合了而已
日本在90年代已经是一个微电子为代表的上一代技术体系支撑下的高度发达的成熟经济体
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全面变革的上世纪末
日本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不可避免地遭遇这种不匹配的困境
这是成熟经济体难以避免的代价
如此而已
至于房地产崩盘无非是一个金融周期现象
对日本经济社会的真实冲击不过是叠加一个小波动而已
日本这二十年问题的实质在于日本没能在技术换代的当代经济格局中保持曾经的优势
而这种优势地位一旦失去
差距就会日益扩大
直至下一次技术换代日本抢的先机之前
这种差距的扩大都很难逆转
所以
日本给我们的教训根本地不在房地产泡沫问题
这是自然的经济周期金融周期
无需特别理会
所有高速发展的社会都会经历这样的周期和波动
根本的教训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判定未来技术换代的前景并预做安排
经济体系社会结构越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达成熟到极致
越难应对技术换代的挑战
感恩就完事了
大伙儿感恩,都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真情流露,情不自禁,可歌可泣,泪流满面,眼泪绷不住,感激涕零的
上一轮讨论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一线房产的均价是多少?不错,东亚人一窝蜂的脾气差不多。但日本人口比中国少啊,所以炒一轮关东地产时间也短。译本的“日本房地产”很可能是“关东房地产”。而你说的“中国”是指“一线城市”吧,顶多加三五个省会。十四亿人口,往一线城市挤,要等到没有刚需来增援,得多少年?
如果是2008年美国次债问题发生在前,给日本示范了一个榜样,那日本肯定就不会让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在90年泡沫经济的时候有的是机会,但就是因为这种事没遇到过,所有国民又认为就该让这些不动产公司倒闭,凭什么出动国民税金救这些贪婪的公司?结果政府不愿意担责,任由不动产暴跌,最后连锁反应到银行和证券公司。
也可以说,2008年美国就是看到日本这个坏榜样才决定一定要救两房。
现在轮到中国了。
不管怎么做,日本当年的方法都是最笨的方法,看到结果以后没有哪个国家还会再这么做。
不少回答和评论都在讨论住房与生育的关系。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住房从两方面显著影响生育:有无自有产权住房,以及户型问题。
有无自有产权住房显著影响到能否走入婚姻并最终关联生育的可能性。在这方面举欧美已经有大量非婚生子女的例子不太有用,因为在东亚地区生育与婚姻的关联度非常高,日韩的非婚生子女占比也是极少数。
“自有产权住房”且“自有想要的产权住房”的问题太复杂,我没有能力讨论,我想着重讨论一下住房户型的问题。
我认为,住房户型中卧室的数量也会影响最终生育子女数。国内城市里90%以上的住宅都是钢混砖混的公寓,户型改造难度极大(就是真的用一间卧室改出两间,也是更小的鸽子笼),而现状又是两室的户型占到大多数,这就基本决定了多数选择生育的夫妇只会生育一个子女。如果选择生育二孩,就需要花高昂的成本换改善房。
当然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换改善房,但就宏观来说,大部分住房都是两室户型,这就基本决定大多数能够步入婚姻并愿意生育的夫妇可能只能生一个孩子。
欧美的住房大部分都是独栋住宅,少量的公寓也基本作为公租房使用,也有一些作为高级公寓使用。在独栋住宅中基本上都是三室以上的户型。有些老房子逐渐没有人住废弃了坍塌了,政府就会把废墟运走,地块回收后又可以建新的住宅,这样户型的调整改造更新也是相对方便的。当然不免有人说,人种文化不一样,更何况美国是人少地多。那么人种文化与国内相近、同样人多地少的日韩是什么情况?
我认为日韩的不同住房模式与不同的生育水平是很好的参考。日韩生育水平都不容乐观,但矮子里也能拔高个。日本早就进入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但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却率先跌破1.0成了世界垫底,日本则大概还能维持在1.3左右。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果当然有复杂的成因,但这和韩国的住房模式一定是分不开的。
日韩的人口密度都非常高,都面临人多地少的局面。但日本的住房有不少还是独栋的一户建,这样的住房难免非常狭窄,但家里往往也有三个或以上的卧室;韩国的住房模式则以公寓特别是高层公寓为主,除大面积户型外大部分公寓和国内一样是两室户型。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日本一样有不少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但愿意生育的夫妇就可以在三室的住房里方便地养育两个孩子;而在韩国,愿意生育的夫妇在两室的住房里能养一个孩子就不错了。住房模式对生育的影响最终就体现在生育率的差异上——一个还在1.3,一个朝着0.7/0.8的方向走——有的人不生,生的大多只生到一个,那总和生育率怎么可能到1.0呢?
如果我的猜想为真,那么国内的生育情况很有可能会朝着韩国的路径发展,因为国内的住房模式是非常类似韩国的。一旦像日韩那样真的进入了“单身社会”,是不是新的经济风口我不清楚,但由于多数生育的夫妇只生到一个孩子,而不婚不育的人越来越多,总和生育率很快就会向韩国现在的水平看齐。
之前国家统计局相关发言人每年都说我们目前还是普婚普育的社会,直到前几天光明日报发文说现在“女性终身不婚率可能性增加”并“值得反思”,是不是也意识到了某种可能的后果呢?我想很可能是。
这样的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如果是独栋住宅,可以通过小规模的拆改就达到二室/三室户型比例调配的目的(何况人家的老房子本来也就是三室户型),但高密度的钢混结构公寓基本上没有拆改的余地。
何况前面还有个我没有能力讨论的“自有产权住房”的问题。
综上:
我对中国的人口结构的问题保持谨慎悲观。
会!
1.日本好歹迈进发达国家行列,底子比中国厚。就算栽跟头,家大业大的虽然跌起来更痛,但是耐操性更强。
2.有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给底层兜底,破产者至少还有活路。底层有保障,不需要积蓄太多钱而敢于消费。有消费经济就活跃起来。
3.在房地产泡沫破碎前,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在国际市场培养起竞争力。国内房地产扑街,不影响通过出口汽车,电子产品赚全世界的钱。保住出口,也就保住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4.房产泡沫破碎前,日本早就有相当比例的资本布局海外。可以通过这些海外投资获得收益源源不断流会本土,以投资拉动经济复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