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世纪的台湾高山族土著和同期印第安人比,哪个惨?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谁“更惨”,因为两者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但具体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要详细比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19世纪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那个时期的境遇。

19世纪台湾高山族土著的处境

19世纪的台湾,正值清朝统治后期,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觊觎。对于居住在台湾山区的原住民(我们今天常称之为高山族,但当时清朝的称呼更加复杂,比如“生番”和“熟番”的区别),他们的生活状态是:

清朝统治下的“化外之地”与高压政策: 尽管清朝宣称统治台湾,但对高山族的直接控制力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对于清朝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完全驯服的“化外之地”。清朝政府对原住民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招抚”、“开山抚番”等政策来开发山区资源、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常常采取高压、武力征服的手段。
资源掠夺与土地丧失: 随着汉人移民的不断涌入,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清朝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和经济,会鼓励甚至强迫原住民迁移,将他们的传统狩猎和耕作区域“开垦”给汉人。这种土地丧失是造成原住民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动荡的重要原因。
政策性压迫与同化: 清朝政府会推行“改土归流”等政策,试图打破原住民原有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用汉人的行政体系来取代。这包括强制他们改汉姓、穿汉服、学习汉语,甚至改变宗教信仰。这些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上的压迫和同化,旨在消除原住民的民族认同。
周期性的冲突与屠杀: 尽管有“抚番”政策,但由于土地、资源、文化习俗的冲突,以及清朝官员的贪婪和傲慢,原住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几乎从未停止。一旦爆发冲突,清军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武力手段,造成大规模的屠杀和村落的毁灭。例如,19世纪末的“牡丹社事件”及后续的日军侵台,虽然是19世纪末期,但已预示着日后更残酷的压迫。
疾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与外界的接触增多,原住民也更容易受到外来疾病的侵袭,这些疾病往往是他们祖先从未接触过的,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同时,他们原有的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等传统生活方式也受到冲击,被迫接受或改变,对他们的社会文化造成了深刻的破坏。
经济依赖与剥削: 部分原住民开始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但常常处于不平等地位,被商家和官员层层剥削。他们用山里的珍贵物产(如鹿皮、樟脑)换取廉价的工业品,经济上逐渐依赖外部,也容易被控制。

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的处境

19世纪的北美,是美国和加拿大殖民扩张的黄金时期。印第安人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被压迫,在19世纪迎来了更为系统化、规模化和残酷的毁灭性打击:

大规模的强制迁移与“种族灭绝”的意图: 19世纪是美国“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思想盛行的时期,美国政府将向西扩张视为神圣的使命。这导致了对印第安人土地的系统性掠夺和大规模的强制迁移。
“印第安人迁移法案”(Indian Removal Act of 1830): 这是最臭名昭著的政策之一,法案允许总统与东部的印第安部落谈判,将他们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领地”。然而,这些所谓的“谈判”往往是在武力威胁和欺骗下进行的。
“眼泪之路”(Trail of Tears): 这是《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最惨痛的后果之一,切罗基族等部落在被强制迁移的过程中,经历了饥饿、疾病、寒冷和残酷的对待,数千人在迁移途中死亡。这不仅仅是一次迁移,更是一场人为造成的灾难。
“保留地”(Reservations)制度: 随着西部土地的不断开放,印第安人被剥夺了绝大部分土地,只被限制在狭小的“保留地”内。这些保留地往往是贫瘠、不适宜耕种或狩猎的土地,且管理混乱、资源匮乏。
军事征服与暴力镇压: 为了夺取土地和资源,美国政府和军队对反抗的印第安部落进行了残酷的军事打击。
印第安战争: 整个19世纪,印第安人与美国军队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例如苏族战争、阿帕奇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美军常常采取“焦土政策”,摧毁印第安人的村落、牲畜和食物来源,对抵抗者进行无情的杀戮。
屠杀无辜: 许多屠杀并非发生在激烈的战斗中,而是针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例如,“伤膝河大屠杀”(Wounded Knee Massacre)虽然发生在1890年,但代表了19世纪末印第安人遭受的系统性暴力。
文化与宗教的摧毁: 美国政府通过强制同化政策,试图彻底抹杀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身份。
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s): 印第安儿童被强制送往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学习英语、基督教,并禁止说母语、保留传统习俗。许多儿童在学校遭受虐待、疾病甚至死亡。
压制传统信仰: 印第安人的传统宗教和仪式被视为“野蛮”而受到压制,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
经济的瓦解与社会结构的崩溃: 土地的丧失、传统狩猎方式的被禁、以及保留地内的贫困,使得印第安人的经济基础彻底瓦解。许多部落依靠政府配给的食物生存,陷入贫困和依赖,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也随之崩溃。
疾病的侵袭: 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对印第安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许多人在19世纪仍然遭受着这些疾病的困扰。

比较分析:谁“更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几个维度:

1. 政策的系统性与灭绝意图:
北美印第安人: 19世纪美国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和保留地制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组织性和明确的“清除”意图。美国政府并非简单地剥削,而是系统性地将印第安人从他们的祖传土地上驱逐出去,并将他们限制在贫瘠的区域,同时实施文化灭绝政策。从这个角度看,北美印第安人承受的政策性压力和灭绝性打击,在规模和系统性上更为残酷。
台湾高山族: 清朝政府对高山族的政策,虽然也包含剥削、压迫和同化,但其控制力和执行力在山区相对有限。高山族部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土地、社会结构和文化,尽管面临巨大压力。而且,清朝政府的政策更像是一种“边疆管理”的延续,试图将这些区域纳入统治,但其“灭绝”意图不如19世纪美国政府那么彻底和系统。

2. 规模与人口损失:
北美印第安人: 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口大幅度锐减,原因复杂,包括战争、疾病、饥饿、强制迁移造成的死亡等。很多部落在19世纪几乎被“消灭”或驱散。
台湾高山族: 尽管也遭受了人口损失和生存危机,但相较于北美印第安人,整体的部落消失率可能没有那么高。部分部落可能在山区相对孤立地延续了下去,但生存条件也十分艰辛。

3. 土地丧失的程度:
北美印第安人: 几乎失去了99%以上的祖传土地,被限制在极小的保留地上,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和生存基础。
台湾高山族: 也遭受了严重的土地丧失,但某些偏远山区部落可能在19世纪末前仍保留了一部分传统土地,或者是在后来的日据时期才受到更系统性的剥夺。

4. 文化同化的强制性:
北美印第安人: 寄宿学校制度等强制性文化同化政策,其目的是系统性地抹杀印第安人的身份,强迫他们成为“美国人”。
台湾高山族: 清朝的同化政策也有,但执行的力度和系统性可能不如美国。

结论:

从政策的系统性、意图的彻底性、土地丧失的规模和文化灭绝的深度来看,19世纪的北美印第安人承受的苦难,其“惨烈”程度和毁灭性,可能要比台湾高山族更为深重。

北美印第安人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有明确扩张目标的国家,这个国家有能力、有意识地在整个大陆范围内实施系统性的驱逐、屠杀和文化灭绝政策,导致了无数部落的毁灭和人口的锐减。他们的处境可以被描述为一场国家主导的、针对特定族群的“种族清洗”和“文化灭绝”过程。

而台湾高山族虽然也遭受了清朝统治下的剥削、压迫、土地掠夺和文化干涉,但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清朝的统治能力,使得他们的情况虽然同样悲惨,但或许保留了更多部落的延续性,并且其“惨烈”更多是边疆治理中的暴力和剥削,而非像北美那样,有国家层面系统性的“种族灭绝”规划。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台湾高山族的苦难可以被低估。他们同样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土地和生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者都是历史悲剧的组成部分,都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铭记。用“惨”来衡量生命,本身就带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所经历的压迫和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1661年郑成功攻克台湾开始,汉族移民逐渐增多。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已达200万人,高山族大约10万人。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在与汉人的竞争中处于很大的劣势,绝大部分原住民被驱赶到了高山上,各原住民被统称为“高山族”。

最终汉族的大量涌入使得高山族在狭小的台湾彻底成为了少数民族。

19世纪清朝在台湾划了一条“土牛线”,以西为沿海平原,为汉族居住区,农耕发达,人口稠密。以东为山区,官府管理不严,高山族过着狩猎的生活。

1895年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于日本。高山族继续在山区过着狩猎的生活,直到1930年雾社事件以后,日本加强了对原住民各部落的管理。

台湾高山族从没有被大规模针对性地屠杀,也没有死于各种各样的疾病。

二战以前台湾的高山族大约11万人,如今大约6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5%左右。

而印第安人历经几个世纪,人口一直在下降。从1492年欧洲人登陆美洲到19世纪前期,拉美美洲绝大部分地区独立为止。大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印第安人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战争和苦役,人口大幅度减少。

到19世纪初,北美的印第安人大约有100万人,拉美大约有750万人。

此时,美国的西进运动刚刚开始,北美的印第安人继续减员。到19世纪末降为20万人,仅占美国人口的0.3%。

而拉美各国则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纷纷独立。印第安人口止跌回升。

如今,美国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50万人,占美国人口的1.3%。

加拿大的原住民大约有100多万,绝大部分为印第安人,一小部分为因纽特人。占加国人口的3%。如今在政治上被列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享有一些特权,算是补偿。

拉美的印第安人总数在5500万以上,占当地人口的10%。拉美总面积2400万平方公里,大多气候温和湿润,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就有相对发达的农业和组织体系。玛雅、印加、阿兹台克三大文明都在拉美。在独立后的200年里,当地的印第安人繁衍生息,人口早已经超过了1492年之前。墨西哥和秘鲁是印第安人最多的两个国家,玻利维亚则是印第安人占大多数的国家。

台湾的高山族本来人口基数就小,在这区区3.6万平方公里的多山岛屿上,无法成长为强大的文明。高山族的声音基本被主流世界忽略。

印第安人虽然在殖民地时代损失人口数千万,但是凭借低谷期的850万人(北美100万+拉美750万),和美洲42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如今满血复活。成为拉美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user avatar

原住民分啥族啥族,是日本人來之後,根據人類學的定義,給他們的劃分與定義,在這之前,它們不覺得自己與隔壁村是"自己人"。

300年前,荷蘭人用dorp(村社)來形容原住民的聚落,比如麻豆社、塔加里揚社等等;村社有大有小,小的幾百人、大的有上千人;每個村社都算半獨立的自治體。

每年,荷蘭人會招開大會,各地村社的頭目(酋長)會聚集一堂,荷蘭人用此來宣揚自己的宗主地位, 並授予它們半自治的政治地位。好玩的是,荷蘭人來之前,村社原本是沒有頭目的,是長老們共治,荷蘭人為了治理方便,在村社增加頭目這個職務,在如今的台灣,原住民村子的頭目,等同村長的存在。

至於大肚王國,他並不是真正的一個國家,而是類似易洛魁聯盟一樣的存在,但荷蘭人承認其政權,認同他等同一個國家,所以荷蘭人在文書上,跟大肚王國是平等的外交往來。

至於屠殺原住民,荷蘭人有屠過村社、鄭家也有,清廷也有;清人還玩過一次鴻門宴,官家請某村社的全部青壯去喝酒,等到他們喝的醉醺醺,然後關門、上鎖、潑油、放火,把人全燒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