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世纪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案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

回答
19世纪末,法国社会被一场名为“德雷福斯案”的政治丑闻搅得天翻地覆。这桩案件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间谍罪指控,更是一次撕裂法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它暴露了法国社会深藏的矛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一位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犹太裔炮兵上尉。1894年,法国军方收到一份秘密报告,指控有人向德国大使馆泄露国家机密。这份报告中的证据指向了德雷福斯。

案件的起源与初审

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惨败于普鲁士,国家上下弥漫着复仇情绪,军队的荣誉感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被视为“背叛”的行为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经过一番秘密的调查,尽管证据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捏造,但军方高层,特别是情报部门,似乎急于找到一个替罪羊。德雷福斯,作为一名在军队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犹太军官,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目标。

1894年12月,德雷福斯在未获得充分辩护权的情况下,被秘密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流放,并被剥夺军衔。在巴黎的军校阅兵场上,举行了一场极具侮辱性的公开剥夺军衔仪式,德雷福斯的军服被撕裂,佩戴的军刀被折断,他的罪名被高呼。他随后被流放到位于南美洲的恶魔岛(Île du Diable),一个条件极其恶劣的监狱。

真相的显现与“我控诉”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德雷福斯被流放后不久,真正的泄密者浮出水面——埃斯特哈齐(Ferdinand Walsin Esterhazy),一个负债累累、声名狼藉的伯爵。法国军事情报部门的一位名叫皮卡尔(Georges Picquart)的上校,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新的证据,并逐渐意识到德雷福斯可能被冤枉了。

皮卡尔上校发现了一份名为“笔迹证明”(bordereau)的原始泄密文件,这成为了指控德雷福斯的核心证据。通过笔迹专家的鉴定,皮卡尔发现这份文件的笔迹与德雷福斯本人并不相符,反而与埃斯特哈齐非常相似。

皮卡尔试图将真相公之于众,但他的努力遭到了军方高层的阻挠和压制。军方为了维护其声誉,不愿承认他们的错误,并试图掩盖埃斯特哈齐的罪行。皮卡尔因此被调离,但真相的种子已经播下。

此时,一些正直的记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此案。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著名作家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1898年1月,左拉在《观察家报》(L'Auro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控诉”(J'accuse... !)的公开信。这封信直接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法国总统、军队高层以及参与审判的官员,控诉他们对德雷福斯进行了不公正的审判,并包庇了真正的罪犯。

左拉的这封信如同惊雷炸响,在法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它将一个原本隐藏在军事秘密中的案件,一下子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并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正义、真相、反犹主义和国家荣誉的全国性辩论。

社会的分裂与“德雷福斯主义者”

德雷福斯案使得法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分裂。

支持德雷福斯的人(“德雷福斯主义者”),包括许多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如安纳托尔·法朗士)、社会党人以及一部分共和派人士,他们坚持相信德雷福斯的清白,并认为这是对国家司法体系和法治的考验。他们呼吁公平正义,反对反犹主义和军方保守势力的干涉。
反对德雷福斯的人(“反德雷福斯主义者”),则包括军队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天主教会的某些势力,以及那些对犹太人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感到不安的人。他们将德雷福斯视为民族叛徒,并将此案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民族认同的高度,认为承认错误是对军队的侮辱。

法国的报纸上也充斥着各种言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甚至演变成街头冲突。这场争论不仅影响了法国,也牵动了国际社会的神经。

二审与最终平反

左拉的“我控诉”文章发表后,他被判诽谤罪,也因此被迫流亡英国。然而,他的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案件的进一步调查。

1899年,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德雷福斯被重新审判。这次在雷恩(Rennes)举行的军事审判,同样充满了争议。尽管新证据不断涌现,证明德雷福斯无罪,但军方仍然坚守立场,并再次以“有罪”判决,但刑期有所减轻(10年监禁)。

这一次的判决引发了更大的愤怒,也让人们对法国的司法体系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最终,在法国总统埃米尔·卢贝(Émile Loubet)的干预下,德雷福斯获得了总统的赦免。

1906年,法国最高上诉法院正式撤销了对德雷福斯的定罪,宣布他无罪。德雷福斯得以恢复军籍,并被重新授予荣誉军团勋章。

案件的影响

德雷福斯案的影响深远:

揭露了法国社会的深层矛盾:它暴露了法国社会中潜藏的反犹主义、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军方保守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力。
推动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改革:这场案件的持续发酵,最终使得共和派和进步力量得以巩固其在法国政治中的地位,加强了政教分离,并推动了对军队的改革。
强化了“人权”和“公民权利”的观念:德雷福斯案成为了一场关于正义、真相和个人权利的斗争,激发了人们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关注,并对后来的许多人权运动产生了启示。
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案件的讨论也加剧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对比,为20世纪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德雷福斯案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文明的国家,偏见、谎言和权力的滥用也可能导致可怕的悲剧。但同时,它也展现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相的力量,以及那些敢于发声、挑战不公的人们所能带来的改变。这桩案件至今仍被视为西方文明史上关于良心、勇气与国家责任的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尔萨斯洛林人说德语跟他们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不矛盾,普罗旺斯人在世界大战里还说普罗旺斯语,但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法国人。

德雷福斯案原本是一个简单的间谍案,法国军队的情报机关认为德雷福斯是间谍,并且对他用很草率的方式定了罪。本来他可能就这么完蛋了,但是他有个特殊身份他是个犹太人,他姐姐坚信他无罪,所以到处寻找人帮助,本来只是一些普通人支持他。但是法国的保王党认为这是左派的阴谋,攻击法国的军队,于是就投入战斗,右派组织和报纸,比如爱国者同盟、法兰西祖国同盟的加入让原本对犹太人问题并不感兴趣的左派也加入了战斗。

德雷福斯案的政治化,应该是从右派试图借此案搞反犹运动而开始的,像饶勒斯、布鲁姆、这些左派高师小集团和社会党政治家原本对德雷福斯案是无所谓的,但是莱昂都德、莫里斯巴雷斯、这样的右派大人物投身于德雷福斯案,就惊动了左派。于是到这个时候德雷福斯案到底真相如何已经没人在乎了。

左拉投入战斗也是这个时候,其实所谓要求重审,就是要求恢复德雷福斯的名誉,右派的错误在于他们投入战斗太早,而且把力量花在那些仅仅出于同情和义愤而支持德雷福斯的小人物身上,并且把火往左派那边烧。结果真的把自己的敌人推到了一起。

其中还有一个悲剧是菲利克斯福尔总统死于马上风,姑且不说他是像左派小报说的那样被活活咬死的。

user avatar

德雷福斯事件,案件本身是次要的。

当时法国保王党人在早已经失去政权、法国都已经到第三共和国的时候,还仍然垄断着外交界和军界的主要权力。德雷福斯事件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国民共同体构建原则的问题,这牵涉到两个派系的斗争。德雷福斯本人也就是夹在中间,充当一个导火索的人物。

它的核心就是,讲法语的犹太人、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是不是真正的法国人的问题。他们是还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在挑战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族构建原理,也就是法兰西国民这个概念的边界原理。共和派捍卫的就是1789年的那种建立于法国大革命的认同原则,共和主义者显然都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民;而保守主义者企图把犹太人剔除到法兰西的范围之外,因为他们的法兰西是君主国的法兰西,是由君主和贵族组成的,犹太人只不过是被保护者,他们是不在这个体系之内的。

法国社会被这起事件歇斯底里地分裂为两个阵营:以保守主义者为主的一方相信德雷福斯有罪;以共和主义者为主的一方在数年以后开始相信德雷福斯是清白无辜的。在审判德雷福斯有罪后,这起事件也没有画上句号,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法国被围绕着这一案件的是非曲直而展开的争斗弄得四分五裂,这场争斗有时近乎一场虽不流血却异常激烈的内战。家庭破裂,老友反目,决斗盛行,政府垮台,前程断送。一些人进了监狱,一些人自杀身亡。街头出现骚乱,法国总统被人吐了口水并且遭到棍棒的袭击。

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保王党的残余势力经此一役以后基本上被扫除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动员以后,旧的法兰西军队和外交界当中的保王派到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整个时间过程反反复复花了一百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世纪末,法国社会被一场名为“德雷福斯案”的政治丑闻搅得天翻地覆。这桩案件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间谍罪指控,更是一次撕裂法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它暴露了法国社会深藏的矛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一位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犹太裔炮兵上尉。189.............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假设:要是明朝的统治顺顺利利,一直熬到了19世纪,那时候的中国,会不会也像西方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单说“明朝统治到19世纪”,这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要知道,明朝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它能克服内忧外患,活到19世纪,那它本身就已.............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19世纪,步枪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其变革之剧烈,称之为“革命性转折点”绝不为过。如果说在此之前,步枪与火绳枪、滑膛枪等前辈相比,只是射程和精准度上的渐进式改进,那么19世纪的步枪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颠覆,它彻底重塑了战争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全球格局。要理解这场革命的深度,我们得先看.............
  • 回答
    在普鲁士19世纪中期那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改革浪潮中,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 von Moltke),这位日后被尊称为“老毛奇”的陆军元帅,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推手之一。他的名字,与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其在奠定德国统一基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毛奇在改革中的作.............
  • 回答
    19世纪德国的崛起,从一个分散的邦国联合体,蜕变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强权,其过程曲折而深刻,对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的发展,有着相当多的值得玩味和借鉴之处。这并非简单的“复刻”或“模仿”,而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思考与引申。首先,国家统一与强盛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石。 德国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要回答19世纪末至三国协约形成前,英德之间能否发展出紧密的互利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两国各自的国情、战略目标以及它们互动中的核心矛盾。从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崛起力量。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高效的军事机器以及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迅速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
  • 回答
    19世纪以来,欧洲贵族在经济上的相继没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力量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有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冲击。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首先,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在工业化之前,欧洲的经济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比较,将一个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庞大帝国与一个当前主导全球事务的超级大国放在一起审视。要判断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21世纪的美国谁的“地位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因为“地位”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权力、影响力、经济实力、文化渗透、国际规则制定等诸多层面。19世纪的大英.............
  • 回答
    19世纪欧洲犹太人的遭遇,是一段复杂而沉痛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被排挤和打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遗留与根深蒂固的偏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犹太人在欧洲遭受的歧视并非始于19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在基督教主导的欧洲社会中,犹太人一直被视为“他者”.............
  •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谁“更惨”,因为两者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但具体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要详细比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19世纪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那个时期的境遇。19世纪台湾高山族土著的处境19世纪的台湾,正值清朝统治后期,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觊觎。对于居住在台湾.............
  • 回答
    19世纪的英国火枪手对阵同年代的清朝盾牌兵,这场跨越时空的较量,如果发生在战场上,那画面可真是想象空间无限。要论谁输谁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来看看咱大英帝国的火枪手。19世纪,英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是相当先进的。他们的主战步枪,像恩菲尔德步枪(Pattern 1853 Enfield rifl.............
  • 回答
    19世纪的英国,便士(penny)的价值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判断它是否“价值过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便士”在19世纪英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的主币是英镑(pound sterling),1英镑等于20先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19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运动前夕,来对比清军八旗骑兵和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要说谁胜谁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得具体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发生的作战场景。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八旗骑兵。到了19世纪中期,八旗制度虽然仍存在,但其作为一.............
  • 回答
    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尤其是在淘金热和铁路建设的时代,他们形成“唐人”这个特殊的自我认同,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在异国他乡,面对生存挑战、文化隔阂和歧视时,为了凝聚力量、维护权益、保留文化而自然产生的集体认同。1. 历史渊源的召唤:“唐”的象征意义“唐人.............
  • 回答
    在深入探讨19世纪之前的东亚和东南亚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被宏大叙事和主要事件所掩盖的、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外交逸闻。这些故事虽然不常出现在史书的显要位置,却真实地折射出那个时代国家间交往的微妙与复杂,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的独特风采。朝鲜王朝与日本的“通信使”往来: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与情报交流提.............
  • 回答
    自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瑰宝——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结晶的建筑,如同风中残烛,不少都未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漠视,而化为尘土。它们曾是时代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声叹息。“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并非仅仅是自然因素的简单叠加,更多的是历史洪流中,那些无法预料的变故,.............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