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世纪,便士作为辅币是否价值过高?

回答
19世纪的英国,便士(penny)的价值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判断它是否“价值过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认知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便士”在19世纪英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的主币是英镑(pound sterling),1英镑等于20先令(shilling),1先令等于12便士。所以,1英镑等于240便士。在这样的体系下,便士是最小的法定货币单位,通常用于购买最基础的商品和服务。

说便士“价值过高”的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日常消费品的购买力: 19世纪初,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早期,虽然物价在上涨,但相对于很多人的微薄收入,即便是最小的面值货币,购买力依然不容小觑。例如,一份报纸可能只需要一便士,但一天的工钱可能只有几便士。这意味着,一便士能买到的东西,对于很多底层的工人阶级来说,是需要花费相当一部分劳动时间才能换来的。
举个例子,一个在曼彻斯特的工厂工人,如果一天工作12个小时,收入可能在6到8便士之间。那么,一份报纸或者一小块面包,虽然标价一便士,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比如,在一些乡村地区,一便士甚至可以买到一些简单的蔬菜或者一小份油盐。这意味着,在很多时候,一便士并不是那种可以随意丢弃、微不足道的零钱。

对小额交易的便利性: 尽管便士的购买力相对较高,但也正是因为其最小单位的属性,它在日常小额交易中是必不可少的。从街头小贩那里买点心,到支付路费,再到慈善捐款,便士的流通都是非常普遍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便士的价值非常低,那么很多本该由便士完成的交易,可能就需要更高面值的硬币来凑,这反而会增加找零的麻烦。从这个角度看,便士的“价值”确保了它在经济流通中的实用性。

货币的“象征意义”与实际购买力的错位: 随着19世纪的发展,英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增强,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以后,物价的相对稳定和工人工资的缓慢增长,使得便士的购买力相对前些年有所下降。
到了19世纪末,一便士或许已经不再是早期那样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的单位了。比如,一些更复杂的商品,或者服务,一便士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即便如此,便士作为最小单位的货币,其“名义价值”仍然是固定的。这种名义价值与不断变化的实际购买力之间的相对“错位”,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它的“固定价值”显得有点“过高”,尤其是在与更复杂的金融交易相比时。

从反面来说,便士“价值并不高”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作为辅币的必要性: 英国货币体系的特点就是有明确的主辅币划分。便士的存在,正是为了填补主币(英镑、先令)在小额交易中的空白。没有便士,很多小额交易将无法顺利进行,反而会造成不便。
例如,如果要通过直接兑换先令或英镑来支付相当于一便士的金额,会非常麻烦。

工业革命带来的商品丰富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商品的种类日益丰富,许多新出现的商品,即使是低价商品,也可能需要多枚便士才能购买。这反过来也说明,便士虽然是最小单位,但它能够承载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

不同阶层的感受差异: 贫富差距在19世纪的英国非常显著。对于富裕阶层来说,一便士确实微不足道,可以随意花销。但对于贫困阶层而言,一便士的价值则完全不同。
所以,“价值过高”这种判断,很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那些相对富裕,或者从事大规模商业活动的人的视角,他们可能觉得为这些小钱投入精力去计算、收付,显得效率低下,或者说“不值得”。

总结一下:

19世纪便士是否“价值过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及你指的是19世纪的哪个时期。

在19世纪早期, 相较于普通工人的收入,便士的购买力确实相对较强,一便士能买到一些必需品,对于生活拮据的人来说,价值不菲。
在19世纪后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动,便士的实际购买力有所下降,但作为最小的辅币单位,它在支撑日常小额交易方面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你是问,是不是“经常有许多东西只卖一便士,而且那一点点钱就能买到很多东西,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那可能有点夸大。但如果你是问,是不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一便士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小额,而是代表着一份实实在在的劳动和购买力”,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便士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在货币体系中的功能性和在不同社会阶层手中所代表的意义上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用“过高”或“不高”就能概括的。它的存在,是那个时代经济运作结构的一部分,是连接大额交易与日常琐碎之间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我还想找找19世纪英镑购买力的,题主已经替我写好了,感谢嘿嘿嘿。。。

19世纪英国币制系统还有个比便士还要小的单位:法新(Farthing),4法新=1便士。

19世纪就拿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为例,1838年~1901年期间铸造维多利亚女王头像的硬币,面值从1/4法新铜币到1镑金币,也就是说1便士硬币(铜币或者银币,1898年1便士是银币,其余是青铜币)可以换16个1/4法新的铜币,

好啦太多面额啦,就把2便士以下面额的硬币贴出来,往上还有2,3,4,6便士,1先令,1弗罗林(2先令),半克朗(2/- 6p), 1克朗,半镑金币,1镑金币。往前威廉四世还有索维林这种币制。

所以说小面额不缺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世纪的英国,便士(penny)的价值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判断它是否“价值过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便士”在19世纪英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的主币是英镑(pound sterling),1英镑等于20先令.............
  • 回答
    19世纪以来,欧洲贵族在经济上的相继没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力量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有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冲击。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首先,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在工业化之前,欧洲的经济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比较,将一个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庞大帝国与一个当前主导全球事务的超级大国放在一起审视。要判断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21世纪的美国谁的“地位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因为“地位”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权力、影响力、经济实力、文化渗透、国际规则制定等诸多层面。19世纪的大英.............
  • 回答
    19世纪欧洲犹太人的遭遇,是一段复杂而沉痛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被排挤和打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遗留与根深蒂固的偏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犹太人在欧洲遭受的歧视并非始于19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在基督教主导的欧洲社会中,犹太人一直被视为“他者”.............
  •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谁“更惨”,因为两者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但具体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要详细比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19世纪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那个时期的境遇。19世纪台湾高山族土著的处境19世纪的台湾,正值清朝统治后期,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觊觎。对于居住在台湾.............
  • 回答
    19世纪的英国火枪手对阵同年代的清朝盾牌兵,这场跨越时空的较量,如果发生在战场上,那画面可真是想象空间无限。要论谁输谁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来看看咱大英帝国的火枪手。19世纪,英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是相当先进的。他们的主战步枪,像恩菲尔德步枪(Pattern 1853 Enfield rifl.............
  • 回答
    19世纪末,法国社会被一场名为“德雷福斯案”的政治丑闻搅得天翻地覆。这桩案件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间谍罪指控,更是一次撕裂法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它暴露了法国社会深藏的矛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一位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犹太裔炮兵上尉。189.............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19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运动前夕,来对比清军八旗骑兵和同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骑兵的胜率,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要说谁胜谁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得具体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发生的作战场景。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八旗骑兵。到了19世纪中期,八旗制度虽然仍存在,但其作为一.............
  • 回答
    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尤其是在淘金热和铁路建设的时代,他们形成“唐人”这个特殊的自我认同,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在异国他乡,面对生存挑战、文化隔阂和歧视时,为了凝聚力量、维护权益、保留文化而自然产生的集体认同。1. 历史渊源的召唤:“唐”的象征意义“唐人.............
  • 回答
    在深入探讨19世纪之前的东亚和东南亚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被宏大叙事和主要事件所掩盖的、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外交逸闻。这些故事虽然不常出现在史书的显要位置,却真实地折射出那个时代国家间交往的微妙与复杂,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的独特风采。朝鲜王朝与日本的“通信使”往来: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与情报交流提.............
  • 回答
    自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瑰宝——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结晶的建筑,如同风中残烛,不少都未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漠视,而化为尘土。它们曾是时代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声叹息。“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并非仅仅是自然因素的简单叠加,更多的是历史洪流中,那些无法预料的变故,.............
  • 回答
    19世纪德国的崛起,从一个分散的邦国联合体,蜕变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强权,其过程曲折而深刻,对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的发展,有着相当多的值得玩味和借鉴之处。这并非简单的“复刻”或“模仿”,而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思考与引申。首先,国家统一与强盛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石。 德国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19世纪的伦敦,尤其是最贫困的工人阶级,在面对大英帝国在工业和财富上的辉煌成就时,是否应该“自信地挺起胸膛”?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矛盾、讽刺和深刻的社会不公。为了详细解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工人的生活现实与帝国辉煌之间的巨大鸿沟。一、 帝国辉煌的光鲜外衣:首先,我们必.............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19世纪欧洲大国格局的形成以及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意大利和西班牙在统一/强盛的时机、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以及发展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导致了它们在19世纪末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19世纪统一的意大利能够迅速挤入列强行列,而面积和资源都更为.............
  • 回答
    在19世纪后,欧洲国家纷纷将自己称为“帝国”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动机,既有对历史辉煌的回溯,也有对当下力量的张扬,更有对未来扩张的野心。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阐述:1. 历史传统的继承与重塑:罗马帝国的遗产 罗马帝国的光辉: 罗马帝.............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回19世纪初,那时候的人们,比如那些热衷于科学探索的英国绅士、法国的物理学家,甚至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化学家们,突然间就获得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原子弹的完整原理。他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直接拿到了一份“设计图”,一份关于如何操纵原子核的奥秘,并且被告知,这玩意儿是绝对可以造出来的。这.............
  • 回答
    19世纪欧洲皇室和贵族正式服饰从华丽繁复的宫廷礼服转向更为简洁、严肃的军装,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是“融合”与“演变”,但军装的风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正式着装规范。首先,时代背景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19世纪是欧洲历.............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