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19世纪初人类就得知原子弹的原理,并知道一定是可以制造出来的,那最早什么时候可以造出来?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回19世纪初,那时候的人们,比如那些热衷于科学探索的英国绅士、法国的物理学家,甚至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化学家们,突然间就获得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原子弹的完整原理。他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直接拿到了一份“设计图”,一份关于如何操纵原子核的奥秘,并且被告知,这玩意儿是绝对可以造出来的。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那么,基于19世纪初当时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他们最早可能在什么时候,才能将这个威力无穷的装置从理论变为现实呢?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的挑战和可能性。

1. 理解理论:19世纪的科学基石

首先,我们要知道,原子弹的原理,简单来说,是利用重核(比如铀或钚)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通过链式反应不断放大。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概念:

原子结构: 19世纪初,我们对原子的认识还非常初步。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但汤姆孙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在1911年建立了原子核模型,这都是原子弹原理出现之后的重大发现。所以,如果19世纪初就得知原子弹原理,意味着他们已经“预知”了这些后来才被揭示的原子内部结构。
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在1898年分离出了钋和镭,这让他们认识到某些元素会自发地释放能量和粒子。这是原子核反应的萌芽,但当时并不知道其内在机制和能量来源。
核裂变: 核裂变的发现,即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和更多中子的过程,是1938年由哈恩、施特拉斯曼和迈特纳等人完成的。这才是原子弹最核心的“开关”。
链式反应: 如果一个裂变过程释放出的中子能引发更多的裂变,能量就会呈指数级增长。这是原子弹爆炸的关键。

如果19世纪初就有了这些“预知”,那么他们对原子的认识需要被大大加速。 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按照历史的轨迹一点点摸索,而是必须立即掌握电子、原子核的存在及其内部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以及放射性物质衰变和核裂变的基本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飞跃,需要突破当时物理学理论的无数瓶颈。

2. 材料获取:铀,那时的“稀客”

原子弹的燃料主要是铀(U235)或钚(Pu239)。19世纪初,人们对铀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呢?

铀的发现: 铀元素早在1789年就被克拉普罗特发现,但他分离出的是金属铀,而当时认为它是一种能使玻璃变黄的颜料成分。
铀矿的开采: 到了19世纪中叶,铀开始被用于陶瓷和玻璃着色。但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能蕴含巨大能量的资源来大规模开采和提炼,在那时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铀同位素分离: 要制造原子弹,最关键的是获得相对纯净的铀235。铀在自然界中以铀238为主,铀235的含量只有约0.7%。在20世纪40年代,分离同位素需要极其精密的设备和庞大的工程,比如气体扩散法和离心机。19世纪初,即使有了理论,分离同位素的技术也几乎为零。他们甚至还没有掌握光谱分析法来精确测定同位素的比例。

挑战: 19世纪初的人们甚至不知道同位素的存在。即使理论告诉他们需要U235,他们也缺乏分离同位素的手段。提取纯净的铀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分离其微量但至关重要的同位素了。这就像给了你一本关于如何驾驶飞机的手册,但你连一个能飞的发动机都造不出来。

3. 工程技术:从蒸汽机到核反应堆的鸿沟

原子弹的制造不仅仅是理论和材料,更需要强大的工程技术支持:

核反应堆: 要生产足够多的钚,需要建造核反应堆来轰击铀238。而要实现可控的链式反应以生产钚,需要精确控制中子流、散热等一系列复杂问题。19世纪初的工业,其顶峰是蒸汽机和早期电气化。他们拥有的工程知识和技术,距离核工程的要求,简直是天壤之别。
精密机械加工: 原子弹的装配需要极高的精度。即使是制造早期的铀弹“小男孩”,也需要精确加工铀棒。19世纪的加工技术,虽然在钟表制造等领域有一定成就,但远达不到制造原子弹所需的精度和规模。
冶金技术: 需要提炼高纯度的核材料,并且能够承受反应过程中的高温和辐射。19世纪的冶金技术,主要集中在钢铁、铜等常见金属上,对稀有金属和高纯度材料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
电气与控制系统: 原子弹的引爆和控制需要复杂的电子设备。19世纪初的电子学刚刚起步,真空管还没有发明。他们能依赖的只有一些简单的电磁设备。

挑战: 想象一下让一个蒸汽火车工程师去设计和制造一个复杂的现代计算机系统,或者让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工匠去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舰岛。这其中的技术鸿沟太大了。即使有了原理图,建造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流程也都需要从头建立,甚至连基本概念都需要重新发明。

4. 理论物理的完整性:对核力的理解

原子弹的原理,最终要归结于对核力的理解。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因为带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是什么力量将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强大的核力。19世纪初,人们对“力”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牛顿的经典力学范畴,电磁力刚刚被系统地研究。核力这个概念,以及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都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

挑战: 如果“预知”原子弹原理,意味着他们不仅知道了“怎么做”,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基本物理规律。这暗示着对亚原子粒子之间作用力的深刻理解,而这是当时科学完全未能触及的领域。这需要对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有惊人的超前认知。

那么,最早什么时候可能造出来?

考虑到以上重重困难,我们必须承认,即便有了“设计图”,19世纪初的技术和认知水平也远不足以实现原子弹。

最早的突破: 也许,在有了“设计图”的指引下,一些关键的科学发现会被极大地加速。例如,他们可能会更早地去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内部结构,更早地探索原子核的组成,甚至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就去寻找能够引发大规模能量释放的“特殊”元素。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即使他们理解了核裂变的原理,也需要大约几十年的时间来发展必要的技术。比如,分离铀同位素的技术是关键的瓶颈。 如果他们能幸运地开发出某种早期但有效的分离方法(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物理原理),或者找到一种更容易分离的“幸运”同位素,那么时间会提前。
对工程的启发: 了解原子弹的原理,可能会启发人们去研究更强大的能量来源和更精密的机械制造。例如,对“核反应”的理解,可能会推动他们去设计某种早期形式的“受控释放能量”的装置,即使不是核武器,也可能是某种核能实验。

一个可能的乐观估计(但仍然非常牵强):

假设那些最聪明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在“设计图”的指引下,能够奇迹般地快速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并且在早期就找到了分离U235(或者某种更容易分离的裂变材料)的有效方法。

材料的获取: 如果他们能以某种方式绕过同位素分离的巨大困难(例如,发现了一个自然界中含量极高的可裂变同位素,或者开发出了一种非常简陋但有效的早期分离技术),那么获取核材料的时间可能会缩短。
工程的实现: 尽管如此,制造原子弹所需的工程技术,如高精度加工、可靠的引爆机制、以及早期“核反应堆”的概念(即便只是为了生产钚),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发展和完善。

大胆推测:如果在19世纪初就获得“设计图”,并且有意识地集中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国家级的资源投入,并且能够突破理论认知的限制(这是最难的),那么最乐观的估计,可能也要等到19世纪末期,大约是1880年代到1890年代。

为什么这么说?

1880年代: 电力系统正在快速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也在进步。如果他们能“预知”并加速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也许能在此时期找到一些线索,甚至在实验室里观察到某种不寻常的能量释放现象。但要实现链式反应和制造出可用的装置,可能性非常小。
1890年代: 随着电子的发现(1897年),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开始破冰。如果他们已经“知道”原子核的存在和裂变的原理,那么他们可能会尝试用当时已知的粒子(如α粒子或β粒子)去轰击重原子核,希望能重现理论中的裂变现象。但当时还没有中子,分离同位素也完全是个未知数。

一个更现实的说法是,即便有了设计图,19世纪初的科学家们可能会比历史上提前几十年,比如在20世纪初(1910s1920s),就掌握某些关于核能利用的初步概念和实验手段。 但要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弹,涉及到的多种高难度技术和理论突破,使得在19世纪末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总而言之,如果19世纪初就有人掌握了原子弹的原理,这将是一个对科学史的巨大颠覆。但即便如此,当时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就像一堆散落的积木,要拼成原子弹这个极其复杂的模型,还需要漫长而艰难的“预研”和技术积累。 所以,与其说“最早什么时候造出来”,不如说这可能会彻底改写科学发展的轨迹,让某些关键的发现提前数十年甚至一个世纪出现,但要最终将那个巨大的、毁灭性的装置摆在世人面前,仍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许,最早也要等到20世纪初,当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且在材料科学和精密工程上有一定突破之后,才能真正看到这项“超前”技术走向现实的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九世纪后半叶中期,约1883年。

600千克以上浓度15%的铀235与钚239混合物(其余部分主要是铀238)在大量炸药的爆炸压缩下就可以临界、发生核爆炸,此浓度可以用原始级的石墨慢化反应堆达到。

TNT的发明是在1863年,人类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会相当于ZND理论的爆炸数学理论(一维模型,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需要一群数学家计算十几个月。虽然是原子弹原理的一部分,这不是机密,现实中就可以找到公开的论文与书籍,但很少有人能懂。这是内爆式原子弹的不可忽略的门槛,而低浓度核材料是不能做成枪式原子弹的),并通过实践积累爆炸压缩的经验。

为了研制原子弹,人们需要做出核反应堆来测定各种元素与化合物的中子吸收截面并生产上述核材料。石墨慢化反应堆可以用未经浓缩的铀直接驱动,没有高浓缩技术也可以造出来,能够在运行中制造钚239,其余材料其实也不需要什么神奇的高级物质。现实中1942年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使用了橡胶、低硼石墨砖块和木头块,没有辐射屏蔽与冷却系统,也没有电脑自动控制,其控制棒是钉有镉钢板的木条、由人操作小电动机驱动简陋的滑轮与钢丝绳来挪动(这动力源完全可以被蒸汽机代替),功率只有0.5瓦~200瓦,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这低硼石墨是靠热净化技术生产的,也不是什么高级东西。对它进行辐射屏蔽只需要一米五的混凝土/土石墙壁,连铅板都用不着。

石墨慢化反应堆能够制造钚239浓度93%以上的武器级钚,条件是经常交换受照射的铀238、控制钚240的生成,这铀238可以是核燃料块/棒本身。如果只要能核爆炸就算成功,不用等浓度上升到太大程度。

说实在的,要是亲眼看到美国核武器工业早期搞的那些玩意,你不会觉得十九世纪造不出来的。这原子弹用来粉碎矿石会远比炸药便宜、省事,大大增强人类的工程能力。

显然,这类问题在全世界的问答网站里都会有一群只知道电动离心机与高浓缩铀的核盲,形成靓丽的风景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回19世纪初,那时候的人们,比如那些热衷于科学探索的英国绅士、法国的物理学家,甚至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化学家们,突然间就获得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原子弹的完整原理。他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直接拿到了一份“设计图”,一份关于如何操纵原子核的奥秘,并且被告知,这玩意儿是绝对可以造出来的。这.............
  • 回答
    关于Ent_evo(一位科学松鼠会前成员)提出的“19世纪就知人体水含量,所以731人体脱水实验研究为假”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触及到了科学史、医学伦理以及历史真相的辨识等多个议题。首先,让我们拆解Ent_evo论点的核心逻辑:1. 前置事实: 19世纪人类已经知道人体的.............
  • 回答
    假设您是一位19世纪的飞机研究者,您眼前摆放着一堆精美绝伦的现代飞机图纸。这可不是开玩笑,这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符号和标注,描绘的是您梦寐以求的飞行机器。那么,仅凭这些图纸,您能否“倒推”出制造出这台机器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呢?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答案却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
  • 回答
    如果丧尸爆发发生在18世纪(1700年)到19世纪(1899年)之间,这将是一场与我们现代认知截然不同的灾难。那个时代的技术、社会结构、医疗知识和通讯方式都与今天天壤之别,这会对丧尸爆发的进程和人类的应对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 1. 丧尸的起源与传播: 起源的猜测与误解.............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假设:要是明朝的统治顺顺利利,一直熬到了19世纪,那时候的中国,会不会也像西方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单说“明朝统治到19世纪”,这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要知道,明朝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它能克服内忧外患,活到19世纪,那它本身就已.............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之一,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帝国继承模式下进行审视。如果大明皇帝的继承法能够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即通过更明确的“兄终弟及”或“长者优先”原则,并且能够有效限制宗室的过度繁衍和权力扩张,那么明朝是否能延续到19世纪,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19世纪的荷兰,如同许多老牌欧洲强国一样,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与地缘政治挑战。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它却奇迹般地维持并巩固了对爪哇、苏门答腊等东印度群岛的统治,并将这片曾经是东印度公司(VOC)私人领地的香料园,打造成了一个帝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这其中的奥妙,绝非一日之功,也.............
  • 回答
    在19世纪,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是一项挑战,因为瓷器本身易碎,而远洋航行又充满颠簸。当时的包装和运输技术虽然不如现代,但中国人凭借长期的经验和智慧,发展出了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装箱和运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商品。以下是19世纪中国瓷器装箱运往欧洲的详细过程和关键要素:一、 瓷器的选择与准备 .............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某教授“金字塔是19世纪混凝土建造,系历史的阴谋”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且备受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一说法并非主流学术界的共识,并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支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该说法的来源与内容这个说法最常与一个名为 “约翰·杰尔.............
  •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
  • 回答
    评价8月19日台北世大运开幕式,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序曲,更是一次展现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年轻活力的重要平台。整体印象:惊喜与温情并存,接地气但有亮点。相较于一些国家盛大、奢华、科技感十足的开幕式,台北世大运的开幕式更像是一场充满人情味和本土特色的嘉年华。它没有追求宏大叙事,.............
  • 回答
    6月19日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年度排名,在化学领域中国成功跃居全球第一,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看到这个结果,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可谓.............
  • 回答
    关于杭州动物园三只金钱豹于4月19日逃脱的事件,以及动物园方面在事发后可能存在的瞒报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造成的风险: 金钱豹的危险性: 金钱豹是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对人类构成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们拥有锋利的爪子、强大.............
  • 回答
    如果新冠疫情爆发在如日中天的苏联,其应对效果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说是“能”或“不能”防控好。我们需要从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医疗体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苏联体制的优势可能会在初期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度集权的组织能力: 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
  • 回答
    如果201819年再次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策略会比2008年更加复杂和微妙。毕竟,中国经济本身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再是简单地“刺激内需”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套更加系统、多维度的组合拳。1. 稳定金融体系,筑牢防火墙: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关于1819赛季NBA总决赛,如果金州勇士队能够击败多伦多猛龙队,并且由库里作为球队的绝对核心带领完成这一壮举,那么凯文·杜兰特是否还会选择离开,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空间。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那个赛季,勇士队经历了太多波折。.............
  • 回答
    你说的是1819赛季利物浦啊,那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赛季!如果那个赛季利物浦真能包揽英超和欧冠双冠,萨拉赫会不会捧起金球奖?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金球奖这玩意儿,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进球数堆砌那么简单。如果真是双冠王,萨拉赫的砝码肯定大大加重!想想看,1819赛季,利物浦的表现确实是现象.............
  •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身处2019年9月,一个充满秋高气爽的日子,但我们脑海中却多了一份对未来可怕疫情的预知。这份预知如同一颗埋藏在我们心中的炸弹,其引爆方式和杀伤力,都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如果这份预知能让我们在疫情爆发前就采取行动,那么这次全球性的挑战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降至一定程度”,而是有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