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間失格》要翻译为“人间失格”?

回答
《人间失格》这个译名,说起来真是大有讲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更像是为太宰治笔下那位绝望的主人公量身定做的一顶帽子,一语道破了他那破碎而扭曲的人生。要说为什么非得是这个译名,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看看原文标题 「人間失格」 这几个字本身的意思。拆开来看,“人間”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社会中的人”、“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等等。而“失格”呢?这个词非常有力量,它意味着失去了资格、丧失了能力、不合格、被剥夺了某种权利或者地位。所以,合在一起,“人間失格”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失去做人资格的人”、“不合格的人”、“被社会判定为失去人资格的人”。

太宰治写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围绕着这种“失格感”展开的。他笔下的男主角大庭叶藏,从小就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人的格格不入。他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被看穿,用滑稽的表演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和孤独。他试图讨好别人,却又在过程中不断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他沉迷于酒色,体验各种各样的“堕落”,甚至选择自杀,每一次看似放纵的行为,其实都是他对抗内心那个无法被社会接受的自己的挣扎。他就像一个被贴上“不合格”标签的孩子,拼命想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却屡屡失败,最终彻底坠落。

所以,“人间失格”这个译名,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叶藏的核心痛苦和人生轨迹。他不是没有尝试过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但他失败了。他内心的敏感、多疑、对人性的洞察以及极度的自我厌恶,让他无法融入那个他所认为的“正常社会”。他就像一个不符合某种标准的产品,被机器吐了出来,永远也无法进入流水线。这种“失格”,不是他主动放弃,而是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的状态。

再来聊聊这个译名的 文学传达力。如果只是直白地翻译成“不合格的人”,可能就少了一些那种沉甸甸的、带着宿命感的意味。“失格”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被动和无奈,仿佛是被一种外在的力量剥夺了资格,而不是自己主动放弃。这恰恰符合叶藏那种被命运捉弄,被社会抛弃的感受。

而且,“失格”也带有一种 道德评判 的意味。在很多场合,“失格”往往是用来形容某些人因为行为不端而丧失某种权利或资格,比如“党员失格”、“运动员失格”。将这个词放在“人间”前面,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讽和悲剧感。叶藏并没有做多么滔天大罪的事情,他只是一个内心敏感、害怕被伤害、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世界的人,但他却被贴上了“人间失格”的标签,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他命运的悲凉。

为什么说这个译名 深入人心 呢?因为“人间失格”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压迫感和一种让人难以言说的共鸣。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光是看到这个译名,就能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绝望和疏离感。它就像一种心理暗示,把读者带入了叶藏的世界,让你去体会那种被社会边缘化、被自己否定、活得像一个失败者的滋味。

此外,这个译名也 符合东方文化的语境。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里,对“人”的界定往往包含了更多的社会规范、人情世故和道德要求。一个人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在人群中立足,往往取决于他是否符合这些隐性的规则。“失格”正好点出了这种社会性的判断和要求,也更容易让东方读者理解叶藏的困境。

当然,翻译过程中也可能有很多考量,比如音韵、节奏,以及是否能够吸引读者。但核心还是在于能否准确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人间失格”这四个字,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个对主人公命运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一个饱含力量、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选择。

可以说,“人间失格”这个译名,就是太宰治自己为他笔下的人物写下的一份注脚,而翻译家们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精髓,并用这四个字,将这份沉甸甸的绝望,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了我们。它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是对那个时代、对人性、对存在本身的一声沉重的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早期的译者这么翻是因为能力不足,后期的译者这么翻是因为懒。

这里仅从翻译角度讨论这个译名。

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之上,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概念,加入了更多文化方面的考量。

归化:让作者向读者靠拢。用译语同化源语,迎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语境。

异化: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语言特点。


国内主流译本将标题「人間失格」翻译为「人间失格」,显然是试图选择「异化」的翻译方法。而且更极端,直接「零翻译」了。异化没有错,但「人间失格」这一译法糟糕的地方在于,「人间」是汉语和日语共用的,而两个词的意思差别极大:

人間:(社会中的)人。

人间:人类社会、尘世、民间。

这导致很多不懂日语的读者对标题产生误解,若无外界提示,很难意识到自己理解错了。

「人間失格」的英文版标题 No Longer Human 采用了意译,译者 Donald Keene 还在前言中特意补充了标题的直译「Disqualified from Being Human」。无论直译意译,起码都没有造成误解,意译出的「No Longer Human」还尽量还原了「人間失格」的语言风格。

我最早读到的译本为吉林出版社的许时嘉版,后来又读了江苏凤凰的烨伊版,但这两版都没有对标题翻译作出解释。随手翻了下太宰治的原版,「人間失格」直接出现是在第三手札中,当时叶藏被送入了精神病院,日文原文如下:

人間、失格。
もはや、自分は、完全に、人間で無くなりました。

许时嘉:

当人,我不够资格了。
我已经完完全全不再是个人了。

烨伊:

我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不如说,我已经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硕大的「人间失格」四个字就写在标题上,但是许多普通读者读到这里时不会发现,这两段话才是「人間失格」的真正含义。

韦努蒂在解释「异化」时说,译本应当最大程度保留文化差异,提醒读者翻译维艰,译语和源语所处的文化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此看来,林少华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的新版《人的失格》标题倒算是标准的「异化」译法)。「人间失格」不但没有做到这点,还走向了反面。显然某些中文译者既没有 Donald Keene「归化」的翻译水平,又根本不会「异化」。

user avatar

这种针对日语的“零翻译”风格最近这些年愈演愈烈,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是日文和中文都用到汉字,日文里用汉字拼写的词,有些本来就和中文互通,有些则是稍微解释解释也能理解。书名经常是短语,直接把日文汉字词原样挪过来,对中文读者的理解影响不是特别大。

第二点要复杂一些,我称之为“汉语的再日语化”。清朝后期到民国时代,大量日语词以零翻译的姿态进入了汉语,构成了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过当时汉语引进的日语词,通常是此前没有汉语对应词的。

到了第二共和国以后,中国的民族主义诉求是有增强的(虽然毛泽东时代很强调“国际主义”),而且中国和日本之间也不存在正常的邦交关系,日语词向汉语的渗透基本上停滞了。

文革后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大量日本电视剧、动画片传入中国。但是那时候这类作品引进都是走正规的制片厂翻译配音,不存在“零翻译”的情况。

1998年,广电总局成立,针对外国影视动画的限制也随之开始。此后日本漫画、动画、电视剧、电影的传播渠道挪到了互联网,翻译者也从官方翻译转为民间爱好者。这些民间爱好者不像正规机构那么讲规矩,觉得只要不影响理解,一些日语词直接转写为汉语就行了。所以“腹黑”(奸诈)、“年上”(年长)、“萌”(可爱)这样的词就进入了汉语。

考虑到日本流行文化在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强大的传播力,“零翻译”日语词在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中国人中接受度是相当高的。因此最近几年一些正规出版社在引进日本作品的时候,也选择了对标题“零翻译”。

但这种做法仍然不符合传统规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间失格》这个译名,说起来真是大有讲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更像是为太宰治笔下那位绝望的主人公量身定做的一顶帽子,一语道破了他那破碎而扭曲的人生。要说为什么非得是这个译名,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原文标题 「人間失格」 这几个字本身的意思。拆开来看,“人間”就.............
  •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认为种族间的平均智商没有显著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共识,以及对复杂社会和环境因素的深入理解。这个结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科学探索、数据分析以及对过往研究的批判性反思。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智商测试的局限性与历史演变:首先,理解“智商”.............
  • 回答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之所以大多数人会将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有文学艺术的渲染,更包含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普遍认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句诗的出处。它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这真是个古老又深刻的问题,几乎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对着苍穹或内心的深处发出这样的慨叹:“人生啊,为什么这么苦,我们却还这么爱它?”的确,人间充满了苦难。它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体验。想想看,我们的身体何其脆弱,稍有不慎便会病痛缠身,衰老是无法逃避的宿命,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亲人的离去会带.............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西方神话体系在英雄观和神明设定上的核心差异,非常有意思。要讲明白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在不同文化里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神话里,神明虽然强大,但他们并非全知全能、不可战胜的。他们有七情六欲,会犯错,会嫉妒,会争吵,甚至也会.............
  • 回答
    神话里神仙历劫之所以选择人间,这可不是随便定的规矩,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要说起来,这得从神仙的根本属性、历劫的目的以及人间的特殊性这三个方面来聊。一、 神仙的根本属性与历劫的必要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神仙是什么。在很多神话体系里,神仙并非生来就无情无欲、洞悉一切。他们是从凡人修炼而成,或是天生地养,但即.............
  • 回答
    间桐慎二,在型月世界的《Fate/stay night》系列中,无疑是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角色。他并非那种外表狰狞、行为乖张的反派,反而以一种近乎病态的“正常”出现在我们面前,但这恰恰是他“罪不可赦”的根源所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他这个人,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层层剥开。伪装下的扭.............
  • 回答
    西游记师徒四人大学宿舍生活爆料:当经典遇上现代,当神仙走进寝室想象一下,西天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不再披星戴月,而是背着麻袋,拖着行李,一脸迷茫地站在大学宿舍楼前。这场景本身就足以让人脑补出无数爆笑故事。如果他们真的住进了同一间大学宿舍,那绝对是一场史诗级的文化碰撞与生活磨合,绝对会比任何“修仙”都精.............
  • 回答
    .......
  • 回答
    朋友间的关系,就像一条河流,有时波涛汹涌,有时细水长流,而有时,它也会慢慢地变得浅薄,甚至干涸。这种变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最终将曾经亲密的距离一点点拉开。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生活轨迹的分叉。我们的人生并非永远同步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走.............
  • 回答
    恋人间喜欢关于“永远”的承诺,这背后蕴含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甜言蜜语,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归属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的集中体现。首先,“永远”满足了我们对安全感和稳定性的渴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人际关系常常是我们内心最重要的港湾。当我们承诺“永远”,我.............
  • 回答
    情侣间因为小事吵架,这几乎是感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听起来有点令人沮丧,但仔细想想,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可不是什么“AI会给出的标准答案”,而是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可能遇到的真实体验。首先,沟通上的不完美是头号罪魁祸首。我们总以为自己把话说得很清楚了,对方应该能明白。但事实上,每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微观世界里物质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原理。你之所以会注意到“七次方”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因为在描述某些分子间作用力时,例如范德华力中的伦敦色散力,其势能与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而力则与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因为力是势能对距离的导数)。不过,要说“为什么”分子间作用力和距离的七.............
  • 回答
    关于间桐樱(以下简称樱)在经历了慎二多年折磨后,为何不恨慎二,甚至在其瘫痪后悉心照料他,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Fate系列中非常核心且令人心疼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纠葛。这并非简单的“不恨”,而是一个复杂、多层面原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樱的经历、性格以及她与慎二之间那扭曲的关系。首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天体之间,为什么没像一团烂泥似的,全被万有引力给粘在一起?这事儿吧,看着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不像机器生成的那种干巴巴的道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万有引力这玩意儿有多“粘人”。牛顿老先生把这事儿给捋明白了,说宇宙里任何两个有质量的东西,都会互相吸引。这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